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1页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2页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3页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4页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高一联考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家指出,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左右。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纹饰蕴含着甲骨文的影子。这可以用来说明,甲骨文是()A.国家初始形态的表征 B.原始手工业发展下的结果C.文化发展演进的产物 D.草原部族图腾文化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公元前2000—前1500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夏家店下层文化大概位于夏朝,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纹饰蕴含着甲骨文的影子,说明甲骨文是逐渐演变而来,是文化发展演进的产物,C项正确;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甲骨文在商朝才出现,不能作为国家初始形态的表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原始手工业,不能得出甲骨文是原始手工业发展下的结果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和草原图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西周时期,最重要的礼是诸侯册命礼。诸侯虽然可以世袭,但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需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来予以肯定,诸侯国在最初分封时要经过册封,每一位袭封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这表明()A.权力分配与宗法制度相结合 B.周制呈现原始民主遗存C.敬天保民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D.礼制维护了周王的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诸侯虽然可以世袭,但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需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来予以肯定,……每一位袭封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及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周王重视册封诸侯的礼仪,强化了各地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体现了周天子通过礼制维护其统治地位,D项正确;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原始民主遗存的相关信息,周制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敬天保民思想,“社会共识”的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令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绝不同之点。自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之封建,渐变而为官僚统治之政府”。据此推知,郡县制的设置()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B.确立了贵族政治的权威性C.实现了国家的垂直管理 D.证明了皇权来源的合法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是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实现了国家的垂直管理,C项正确;“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郡县制确立了贵族政治的权威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郡县制的确立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古代皇权合法性主要通过宣扬“君权神授”来实现,郡县制无法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D项。故选C项。4.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成为天下学士的榜样;汉宣帝时,却宣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A.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B.实行“儒表法里”的治国理念C.成功抑制地方分裂势力 D.沿袭秦朝确立的统治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知汉宣帝主张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治理国家,实行“儒表法里”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并非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是治国指导思想,和抑制地方分裂势力无关,排除C项;汉朝对秦朝的沿袭主要是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材料未提及对秦朝制度的沿袭,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在两汉时期农业高度繁荣的关中地区出现了“百姓不专农殖,乃无车牛”的情况。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也遭到极大破坏,生产凋敝,田地荒芜。地处边疆的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重要农业区,大部分都成为游牧区。这反映出()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统治者注重保护生态环境C.区域经济差异性较明显 D.游牧文明具有强大的活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原地区和地处边疆的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大部分地区沦为游牧区,反映了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时局动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未体现统治者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信息,不能得出“区域经济差异性较明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时局动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未体现游牧文明具有强大的活力,排除D项。故选A项。6.开皇七年(587年)正月,隋文帝诏令诸州岁贡士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除此之外,隋文帝也采用官吏举荐用人之法。早在开皇三年(583年),就曾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又命令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推举人才。这些举措()A.使士族丧失了参政资格 B.促进了南北方文化认同C.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D.有助优化官员选拔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文帝时选拔官员采取考试选官,由于考试选官制度尚未成熟,所以同时存在官吏举荐选官,两种制度相互配合,有助优化官员选拔制度,D项正确;士族仍然可以通过两种选官方式进入政坛,并未丧失选官资格,排除A项;材料和南北文化认同无关,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主要选官标准是“门第”、“声望”,隋文帝考试选官的标准是才能,两者标准不一样,不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为汉、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这表明唐朝时()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合计汉181945111411156唐321132244151812442029471253A.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 B.藩镇割据影响水利兴修C.国家重视南方农业生产 D.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安徽,浙江,江西属于江南地区,水利设施出现了明显增加,唐代末期发明了曲辕犁并得到推广,使得上述地区水利设施增加明显,D项正确;唐朝时期南方地区并未全面超越北方,排除A项;河北,山西地区属于藩镇割据区,但是水利设施增加也很明显,无法体现藩镇割据影响水利设施修建,排除B项;湖北,湖南等地区属于南方地区,但增加量很少,无法体现国家重视南方农业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8.王安石方田均税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是:首先分地区清丈土地,并根据田地的形状、土质、地理位置、肥力将土地分为五个等级并登记在册。通过这种统一测度,使每块土地的所有权变得清晰,各等农户所负担的赋税也依照其所占的田亩数量和等级予以规定。这反映出()A.变法措施失当脱离实际 B.缓解财政危机的意图C国家积贫积弱彻底改变 D.土地兼并得到了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首先分地区清丈土地,并根据田地形状、土质、地理位置、肥力将土地分为五个等级并登记在册。……各等农户所负担的赋税也依照其所占的田亩数量和等级予以规定。”及所学可知,方田均税法的施行减少了隐田逃税现象,丈量出大量隐瞒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体现了缓解北宋财政危机的意图,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因清丈繁难,滋弊亦多,加之豪强地主又极力反对,所以只在少数地区实行。材料体现不出变法措施脱离实际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并未彻底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无法控制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9.宋金订立和议之后,金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由北向南转移,越来越多的女真人定居于中原地区。金世宗时,有大臣指出:“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之临潢(今内蒙古东部地区)。……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今北京地区)。”这表明金朝()A.土地经营方式改变 B.保留女真民族特色C.实行因俗而治政策 D.封建化程度的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金朝(中国)。依据材料“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之临潢(今内蒙古地区)……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今北京地区)”,可以看出金朝的皇业根本更加偏向中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的密切,反映了女真的封建化程度的加深,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土地经营方式,无法说明土地经营方式改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女真的封建化程度的加深,没有提及对女真民族特色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采取分开治理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0.朱熹曾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朱熹意在强调()A.会通佛老提升儒学地位 B.儒家伦理道德具有合理性C.格物致知是求理的途径 D.注重发挥理学的教化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是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可知,朱熹主张人民们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探寻事物的本原“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朱熹对佛老思想的态度,与推升儒学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道德秩序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的教化功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明朝初年,官员的俸禄由实物粮食支给,后来逐渐发展到由本色和折色构成,本色即粮食,折色即为钱钞,俸禄中折色白银的比例持续增加。正德七年(1512年)下令折色俸给以十分为率,一分折钱,九分折给银。到万历初年,官员的俸禄已经称为俸银。据此可知明朝()A.纸币成为唯一货币 B.农产品商品化提高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官员俸禄的市场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初年,官员的俸禄由实物粮食支给,后来逐渐发展到由本色和折色构成,本色即粮食,折色即为钱钞,俸禄中折色白银的比例持续增加。……到万历初年,官员的俸禄已经称为俸银。”可知,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由实物粮食逐渐演变成白银。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白银逐渐成为了主要货币,从而影响了官员的俸禄构成,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白银逐渐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纸币成为唯一货币”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官员俸禄的市场化”与题干及史实不符,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2.《津门杂记》记载:“自西洋通款,各国来津贸易者既伙,议准于距城五里之紫竹林地方设立关榷,建造房屋,中外互市,华洋错处,轮船懋迁,别开生面,为北洋通商要地,由是益臻繁盛,焕然改观。”这一记载揭示的主题是近代中国()A.列强租借势力的扩大 B.沿海城市的半殖民地化C.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 D.开埠后口岸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天津。根据材料“设立关榷,建造房屋,中外互市,华洋错处”“为北洋通商要地,由是益臻繁盛”可知,天津增开为商埠后,中外交易频繁,发展越来越繁荣,反映了天津开埠后口岸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陈述的是天津开埠,并非租借势力的问题,排除A项;半殖民地化主要是指主权的部分丧失,材料未提及主权丧失问题,排除B项;材料不存在时间对比,无法反映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13.1867年,奕䜣等人鉴于“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这一事实,商定在同文馆的外文各馆之外,再设一个天文算学馆,聘请西洋人担任教习。大学士倭仁反对科举出身的士子师从“夷人”,认为这样会动摇国本,终至“变夏于夷”,有亡国之患。这可以用来说明()A.顽固派固守传统经济模式 B.中体西用难以推动近代化C.华夷观念不利于西学传播 D.洋务运动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67年(中国)。从材料可知,倭仁反对科举出身的士子向“夷人”学习,认为向“夷人”会导致华夏变为“夷人”一般,说明倭仁坚持传统的华夷观念,这种观念对于学习西方形成了巨大障碍,不利于西学传播,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模式,不能得出顽固派固守传统经济模式,排除A项;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人民群众对洋务运动的态度,无法得出洋务运动的社会基础薄弱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4.1916年6月12日,马星驰在《新闻报》上发表了一幅漫画《当局今后之责任》。画面中,一列火车已脱离轨道,两组人员正齐心协力,将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插在火车头上。这一漫画的寓意是()A.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B.对实施民主政治的期盼C.讽刺北洋军阀派系纷争 D.抓住时机提高国际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6年”“《当局今后之责任》……两组人员正齐心协力,将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插到火车头上”及所学可知,作者希望火车朝中华民国建立时的民主共和轨道前进,呼吁政府合作实现民主政治,B项正确;“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与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有关,况且此时袁世凯已经逝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北洋军阀派系纷争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张耀翔在《论吾国父母之专横》中直言,“世之闻吾言而摇首切齿,骂我为忤逆不道,加我以冒天下大不韪之名者,则必仍属太古时代家天下之遗民,未足以语共和国民之精神者也”。该学者意在()A关注对民众革命宣传 B.批判儒家封建伦理道德C.积极宣传进化论思想 D.反思新文化运动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新文化运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群众骂张耀翔忤逆不道,原因在于张耀翔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人民由于学识认知问题而无法接受张耀翔的新思想,对张耀翔展开人身攻击,因此学者意在批判儒家封建伦理道德,B项正确;材料中张耀翔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并不是宣传革命,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进化论思想,不能得出积极宣传进化论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新文化运动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16.1922年5月23日,陈独秀在广东《群报》上刊登的《共产党在目前劳动运动中的态度》中写道:“在同一目的之下,共产党、无政府党、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在劳动运动的工作上,应该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才免得互相冲突,才能够指导劳动界作有力的战斗。”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明确反帝反封建任务 B.实现国共党内合作C.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D.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22年5月23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主张共产党、无政府党、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应该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说明陈独秀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战线,D项正确;材料没提及陈独秀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态度,无法明确陈独秀反帝反封建,排除A项;党内合作是指某一党派组织以成员个人名义加入另一党派组织,并以那一党派组织的名义展开工党内合作,材料未提及国民党和共产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有共产党、无政府党、国民党及其他党派,不只是无产者,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并六国,统一西戎、百越、西南夷,建立起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被认为是天下的主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在统治范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促进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统一,扩大了华夏文化的传播,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与交融。汉承秦制,是秦统一王朝的继承与发展。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处在统一政权治理下的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发展,华夏民族吸收边疆民族成分,发展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民族共同体——汉族,以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各方面的进一步统一,“华夷一统”观念得到加强。材料二宋统一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与北方的辽及后继的金、西北的西夏形成并立之势。宋虽无力恢复汉唐大一统之治,但以华夏正统自居。契丹建立辽朝,统一北方诸族,形成了草原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辽文化。契丹统治者以中华正统自居,将当时的宋、辽政权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继辽而起的金朝是由地处东北的女真人建立的。金灭辽、北宋,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与交融。宋室南渡,大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发展。而女真人南迁契丹、汉地,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发展,并迅速走上了汉化道路。金朝统治者自居中华正统,奉行尊孔崇儒政策,“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在金朝的统治下,女真及北方各族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与中华认同加强。——摘编自刘正寅《从民族交融发展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7.特征:疆域辽阔,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统一;文化得到大一统;华夏文明传播范围广;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中;文明绵延不断;出现“华夷一体”观念。18.新变化:国家尚未完成统一,政权并立;少数民族政权实行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相结合;传统儒家文化得到少数民政权认可并影响加深;民族交融和民族迁徙更加频繁;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影响: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开发;提升了文化认可度,加速了民族交融,加速了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过程;为元朝统一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加速了南方地区的开发,逐步确立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汉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秦并六国,统一西戎、百越、西南夷,建立起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可知疆域辽阔,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统一;根据材料一“秦在统治范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可知文化得到大一统;根据材料一“扩大了华夏文化的传播”可知华夏文明传播范围广;根据材料一“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与交融”“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可知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中;根据材料一“汉承秦制,是秦统一王朝的继承与发展”可知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根据材料一“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各方面的进一步统一,“华夷一统”观念得到加强”可知“华夷一体”观念被强化。【小问2详解】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宋统一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与北方的辽及后继的金、西北的西夏形成并立之势。”可知国家尚未完成统一,政权并立;根据材料二“契丹建立辽朝,统一北方诸族,形成了草原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辽文化”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实行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契丹统治者以中华正统自居,将当时的宋、辽政权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金朝统治者自居中华正统,奉行尊孔崇儒政策”可知传统儒家文化得到少数民政权认可并影响加深;根据材料二“金灭辽、北宋,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与交融”可知民族交融和民族迁徙更加频繁;根据材料二“宋室南渡,大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发展”可知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的交流使得中原先进技术和文化传入北方游牧文化区,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开发;根据材料“金朝统治者自居中华正统,奉行尊孔崇儒政策”可知提升了文化认可度,加速了民族交融,加速了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过程;民族认可度提升,交流频繁,有益于克服文化心理障碍,为为元朝统一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根据材料二“宋室南渡,大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发展”可知宋室南渡为南方带来了技术和人口,使得南方逐渐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开元二十二年五月敕:“定户之时,百姓非商户郭外居宅及每丁一牛,不得将入货财数。其杂匠及幕士并诸色同类,有番役合免征行者,一户之内,四丁以上,任此色役不得过两人;三丁以上,不得过一人。”二十五年定令:“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其调绢纯(粗绸)布,并随乡土所出。绢纯各二丈,布则二丈五尺。输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其绢纯为疋(同“匹”,用于整卷的布、绸等),布为端,绵为屯,麻为綟(丝麻的计量单位)。若当户不成疋端屯綟者,皆随近合成。其调麻每年支料有余,折一斤输粟一斗,与租同受。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准令,布帛皆阔尺八寸、长四丈为足,布五丈为端,绵六两为屯,丝五两为绚,麻三斤为綟)诸丁匠不役者收庸,无绢之乡,絁布参麋(蚕食麋桑叶所吐的丝)。”(日别施、绢各三尺,布则三尺七寸五分)——摘自杜佑《通典·食货典》(1)材料反映了______(朝代)的______(赋税制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税制度的征收依据。(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赋税制度的影响。【答案】18.①.唐朝②.租庸调制19.依据: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或按人丁或人口征税);以实物税为主(或食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可纳绢代疫,称为庸;只对平民征税,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20.影响: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填空:根据材料“开元二十二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朝的年号,故①填唐朝;根据材料“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可知收租调,根据材料“诸丁匠不役者收庸,无绢之乡,絁布参麋”可知收庸,故②填写租庸调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根据材料“有番役合免征行者,一户之内,四丁以上,任此色役不得过两人;三丁以上,不得过一人”可知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根据材料“其调绢纯(粗绸)布,并随乡土所出。绢纯各二丈,布则二丈五尺。输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可知以实物税为主;根据材料“诸丁匠不役者收庸,无绢之乡,絁布参麋”可知可纳绢代疫,称为庸;根据材料“定户之时,百姓非商户郭外居宅及每丁一牛,不得将入货财数”纳入体系的是普通百姓,只对平民征税,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农民在农忙时节无法服劳役的可以交庸,保证了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以庸代役可以保证每年的春种秋收如期进行,不误农时,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庸对于政府来说是另外一笔收入,以庸代役可以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使得赋税收入有了保障。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材料二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答案】19.进步性: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局限性:由于清政府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强化了专制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革命派反抗斗争的镇压。20.历史意义:实现了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理论更趋成熟、完善;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三民主义思想;它为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进步性:根据材料“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及所学可得出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根据材料“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可得出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结合所学可得出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局限性:根据材料“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可得出由于清政府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根据材料“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可得出强化了专制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革命派反抗斗争的镇压。【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可得出实现了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材料“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可得出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根据材料“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可得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理论更趋成熟、完善;根据材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可得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三民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它为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中,湖湘士大夫即意识到文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他们努力探索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重建与近代性转型的双重文化建构。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近代化的主体力量和核心人物,就在于他们已经思考并希望解决中国文化建设的这个根本性问题。湖湘士大夫的文化探索人物籍贯文化观点魏源湖南邵阳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窃其所长,夺其所恃左宗棠湖南湘阴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未;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长,不可也谭嗣同湖南浏阳①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若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