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感染学习教案_第1页
产褥期感染学习教案_第2页
产褥期感染学习教案_第3页
产褥期感染学习教案_第4页
产褥期感染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产褥期感染(gǎnrǎn)第一页,共28页。产褥期:从胎盘免除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rǔxiàn)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为6周。第1页/共28页第二页,共28页。产褥感染(puerperalinfection):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发病率为6%。产褥感染与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及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jíbìng),是导致孕妇死亡的四大原因。第2页/共28页第三页,共28页。产褥病率(puerperalmorbidity):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有2次≥38℃(口表)。造成产褥病率的原因以产褥感染为主,也包括生殖道以外(yǐwài)的急性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栓静脉炎等。第3页/共28页第四页,共28页。病因及发病(fābìng)机制第4页/共28页第五页,共28页。诱因(yòuyīn)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妊娠晚期性生活胎膜早破(羊水中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当羊水流失后杀菌作用减弱)、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产科(chǎnkē)手术操作、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胎膜残留多次宫颈检查第5页/共28页第六页,共28页。病原体种类(zhǒnglèi)

正常女性阴道寄生大量(dàliàng)微生物,包括需氧菌、厌氧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需氧菌:链球菌、杆菌、葡萄球菌厌氧菌:革兰阳性菌、芽孢梭菌支原体、衣原体第6页/共28页第七页,共28页。感染(gǎnrǎn)途径

内源性感染(更重要):寄生于正常孕妇生殖道的微生物多数不致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病原体数量增加(zēngjiā)及毒力增强时,由非致病微生物而引起感染。孕妇生殖道病原体不仅可导致产褥感染,而且还能通过胎盘、胎膜、羊水直接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膜早破、死胎等。第7页/共28页第八页,共28页。外源性感染:指外界病原体进入产道所致的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消毒不严或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物品(wùpǐn)及产妇临产前性生活等途径侵入机体。第8页/共28页第九页,共28页。病理(bìnglǐ)和临床表现发热(fārè)、疼痛、异常恶露,为产褥感染三大主要症状。早期发热(fārè)的常见原因是脱水,但在2-3日低热后突然出现高热,应考虑感染可能。由于感染部位、程度、扩散范围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依感染发生部位,分为会阴、阴道、宫颈、腹部伤口、子宫切口局部感染。第9页/共28页第十页,共28页。病理及临床表现1.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2.子宫(zǐgōng)感染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4.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5.血栓性静脉炎。

6.脓毒血症及败血症。第10页/共28页第十一页,共28页。病理(bìnglǐ)及临床表现

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分娩时由于会阴部损伤或手术产而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júbù)症状。若向深部蔓延,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会阴裂伤或会阴切开伤口感染:会阴部疼痛,坐位困难,可有低热。局部(júbù)伤口红肿、发硬、伤口裂开,脓液流出。阴道裂伤及挫伤: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宫颈裂伤感染向深部蔓延达宫旁组织,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第11页/共28页第十二页,共28页。子宫感染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病原体经胎盘剥离面侵入,扩散到子宫蜕膜层称子宫内膜炎,侵入子宫肌层称子宫肌炎。表现为发热、恶露多有臭味(chòuwèi)、下腹痛及压痛、白细胞增高。第12页/共28页第十三页,共28页。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病原体经宫旁淋巴和血行达宫旁组织,形成炎性包块,波及输卵管系膜、管壁。①轻型:产妇于产后3~4天出现低热,下腹隐痛,恶露多、混浊有臭味。体查发现体温高不超过38℃,脉稍快,子宫收缩欠佳,宫底有压痛,恶露混浊甚至脓样,有时有泡沫和臭味。②重型:产妇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头痛、嗜睡、严重下腹痛。体查发现高热,脉快,子宫复旧不良、有压痛,恶露不一定多,臭味也不一定明显,往往(wǎngwǎng)局部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严重者侵及整个盆腔形成"冰冻骨盆"。第13页/共28页第十四页,共28页。急性盆腔(pénqiāng)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炎症继续发展,扩散至子宫浆膜,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肠粘连,脓肿。症状:高热、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里急后重、排尿困难。体征: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第14页/共28页第十五页,共28页。血栓性静脉炎厌氧性细菌侵及子宫静脉、卵巢静脉、髂内静脉及阴道静脉,促成凝血。症状:寒战高热(gāorè)反复发作,产后1~2周多见。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弛张热、下肢持续性疼痛。体征:局部静脉压痛,“股白肿”辅助检查:彩超多普勒检查可协助诊断第15页/共28页第十六页,共28页。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脓毒血症:感染血栓(xuèshuān)脱落入血循环败血症:大量细菌入血循环并繁殖症状:高热寒战、全身明显中毒症状,可危及生命辅助检查:血细菌培养第16页/共28页第十七页,共28页。诊断(zhěnduàn)及鉴别诊断(zhěnduàn)

病史及分娩经过:产后发热首先考虑产褥感染,再排除引起产褥病率的其他疾病。全身及局部(júbù)检查:仔细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确定病变部位,辅助检查:妇检、B超、CT、MRI。检查血清C反应蛋白>8mg/L,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原体1.宫颈分泌物、脓肿穿刺物、后穹隆穿刺物做涂片镜检;2.血培养和厌氧性细菌培养3.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第17页/共28页第十八页,共28页。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的大小,宫腔内情况及子宫复旧(fùjiù)情况,并可了解盆腔及腹腔内情况。第18页/共28页第十九页,共28页。实验室检查(jiǎnchá)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第19页/共28页第二十页,共28页。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péiyǎng)可明确致病菌第20页/共28页第二十一页,共28页。鉴别(jiànbié)诊断

产褥中暑发于炎热夏季,为产妇产褥期内在高温闷热环境中出现的一种急性热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悸、发热,甚至谵妄(zhānwàng)、抽搐、昏迷。乳腺炎发热,伴乳房肿痛,局部发热、压痛、灼热,腋下淋巴结肿大第21页/共28页第二十二页,共28页。产褥期上呼吸道感染产后发热,但多以咽痛、头痛、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下肢无压痛,子宫(zǐgōng)复旧好,恶露正常泌尿系统感染第22页/共28页第二十三页,共28页。治疗(zhìliáo)原则支持疗法: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维生素,增强抵抗力,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清除宫腔残留物。脓肿切开引流(yǐnliú)。半卧位,以利于引流(yǐnliú)及恶露排出;高热时注意补液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及物理降温。第23页/共28页第二十四页,共28页。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的应用根据细菌培养法及药敏试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的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同时(tóngshí)需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哨唑等。感染严重者,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如新一代头孢霉素等。皮质激素的应用:在应用足量抗生素的同时(tóngshí),可短期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抑制炎症反应,缓解中毒症状。对血栓性静脉炎者:在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tóngshí),加用肝素,尿激酶,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口服双香豆素、阿司匹林等。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药。第24页/共28页第二十五页,共28页。手术(shǒushù)治疗:对外阴、阴道的脓肿可切开排脓引流;盆腔脓肿者,可剖腹探查,行脓肿清除术或经后穹窿切开引流第25页/共28页第二十六页,共28页。预防(yùfáng)加强孕期的卫生宣传,临产前2个月避免性生活及盆浴,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治疗急性外阴阴道炎及宫颈炎等合并症。避免胎膜早破、滞产、产道损伤与产后出血。接产严格无菌操作(cāozuò),正确掌握手术指征。保持外阴清洁。产后严密观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第26页/共28页第二十七页,共28页。研究前沿(qiányán)进展产褥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1)绝大多数为阴道内寄生的潜在病原菌所致的内源性感染(2)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多种菌所致的混合感染,且不同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