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稳态与调节相关实验_第1页
专题05稳态与调节相关实验_第2页
专题05稳态与调节相关实验_第3页
专题05稳态与调节相关实验_第4页
专题05稳态与调节相关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稳态与调节相关实验实验概览目录索引实验概览目录索引实验一: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实验三: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五: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六:探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七: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核心知识回顾核心知识辨析深化拓展提能题组专项训练(高考真题感知+针对训练)实验一: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2)原理:生物组织中pH之所以维持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有关。(3)方法步骤①设计实验记录表。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测试并记录起始的pH测酸对自来水pH的影响:一次加一滴0.1mol/L的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测碱对自来水pH的影响:一次加一滴0.1mol/L的NaOH,然后轻轻摇动。每加5滴测一次pH,直到加入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4)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5)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材料实验结果实验结论自来水滴加HCl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缓冲液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生物材料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比较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核心知识辨析1.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4/HPO42维持()【答案】错误【详解】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CO3/H2CO3维持,故错误。2.人体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答案】错误【详解】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乳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乳酸钠需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故错误。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选择性必修1P10)()【答案】正确【详解】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边境变化过于剧烈时可能打破稳态。4.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固定不变的。(选择性必修1P7)()【答案】错误【详解】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平衡的,本说法错误。高考真题剖析1.(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答案】D【详解】A、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D、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限时训练A组(选择题为单选)1.在探究实践活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中某兴趣小组以清水(A组)、缓冲液(B组)和肝匀浆(C组)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A、B、C三组均要测定pH,目的是与滴加HCl、NaOH前后pH的变化为自身前后对照B.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滴加HCl或NaOH的量C.在一定的HCl或NaOH浓度范围内,肝匀浆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这说明肝匀浆也存在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D.缓冲液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肝匀浆的,说明了肝匀浆缓冲能力是有限的【答案】D【详解】A、因为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所以需要测定pH的变化,实验前A、B、C三组均要测定pH,目的是与滴加HCl、NaOH前后pH的变化为自身前后对照,A正确;B、三组之间实验材料不同、同一组内滴加前后pH的变化由不断滴加HCl、NaOH引起,因此自变量为实验材料、滴加HCl或NaOH的量,B正确;C、血浆的pH变化曲线与缓冲液类似,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但是清水不具备这种能力。说明血浆与缓冲液类似,也存在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C正确;D、B组曲线先于C组下降或上升,因此缓冲液的缓冲能力弱于血浆,D错误。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消化酶、DNA聚合酶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脱水缩合、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C.该实验中加入的酸碱滴数和各种实验材料都是自变量D.每组实验都进行前后自身对照,且重复实验可增加准确度【答案】B【详解】A、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消化酶常存在于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与外界环境相通,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所以消化酶、DNA聚合酶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B、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该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但是脱水缩合过程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C、内环境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向实验材料中加入不同的NaOH和HCl溶液后,其pH的相对稳定被破坏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的实验材料其酸碱度不同,所以加入的酸碱滴数和各种实验材料都是自变量,C正确;D、每组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以此增加实验可信度,D正确。3.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探究实践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本实验至少要做3组,所使用的材料分别为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组织匀浆B.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盐酸、NaOH的浓度和滴加的量均属于无关变量D.生物组织匀浆维持pH稳定最重要的缓冲对是【答案】D【详解】A、自来水和缓冲液试管都是对照作用,生物组织匀浆是实验组,本实验至少要做3组,A正确;B、本实验每一组滴加酸或碱的前后都形成了自身前后对照,B正确;C、“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是探究酸或碱对溶液PH的影响的,盐酸、NaOH的浓度和滴加的量均要保持相同,属于无关变量,C正确;D、生物组织匀浆维持pH稳定最重要的缓冲对是,其次是,D错误。4.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降低B.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可能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C.人体出现乳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答案】A【详解】A、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不是组织液,A错误;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C、人体中出现乳酸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D、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D正确。5.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乳酸主要与缓冲物质中的Na2CO3反应B.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葡萄糖提供的能量增加C.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D.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只有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答案】C【详解】A、乳酸可与NaHCO3反应产生CO2,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从而使血浆pH值维持相对稳定,A错;B、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以减轻脑水肿症状,B错误;C、若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的水分增多就可能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从而引发组织水肿,故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D、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但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内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6.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Ⅰ可代表呼吸系统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①进入血浆C.抗利尿激素增加可增强②,使尿量增加D.Ⅳ表示的器官能排出水和少量无机盐【答案】C【详解】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Ⅰ可代表呼吸系统,A正确;B、Ⅱ消化道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①吸收进入组织液、血浆等内环境中,B正确;C、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抗利尿激素增加可增强②,使尿量减少,C错误;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通过汗液能排出水和少量无机盐,D正确。B组(选择题为不定项)1.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实验开始时测量三种材料的pH是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B.肝匀浆的pH为7.35~7.45,其能维持稳定的90%来自于CI和Na+C.若生物材料与缓冲液的缓冲结果相似,则说明生物材料具有调节pH的作用D.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物质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CO32【答案】AC【详解】A、实验开始时测量三种材料的pH是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从而判断其pH的变化情况,A正确;B、肝匀浆的pH为7.35~7.45,其能维持稳定与缓冲物质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自于Cl和Na+,B错误;C、缓冲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稳定,若生物材料与缓冲液的缓冲结果相似,则说明生物材料具有调节pH的作用,C正确;D、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物质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D错误。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它们属于人体内环境B.人体剧烈运动后,①中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弱酸性C.①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当毛细淋巴管堵塞时,③中的液体可能会增多【答案】CD【详解】A、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错误;B、①是血浆,由于人体内存在酸碱缓冲物质,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不会导致血浆①pH显著下降,B错误;C、①是血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D、当毛细淋巴管堵塞时,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受阻,③组织液会增多,D正确。3.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尿酸每天的生成量与排泄量处于平衡状态。当体内产生过多尿酸或尿酸排泄机制退化时,会导致体内尿酸滞留过多,将会引发痛风。肝脏是药物代谢和处理胆红素的主要场所,很多药物都有造成肝损伤的风险。药物肝损伤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明显增高,并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尿酸属于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使内环境的pH降低B.痛风症状的出现体现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发生药物肝损伤时转氨酶含量的增高说明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D.正常人的血液中不会含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胆红素【答案】ABC【详解】A、尿酸属于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超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范围,会使内环境的pH降低,A正确;B、痛风症状的出现与体内尿酸滞留过多有关,体现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正确;C、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中,当发生药物肝损伤时,患者血浆中这两种酶的含量会升高,C正确;D、正常人的血液中也会含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胆红素,只要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内就行,D错误。4.有些癌症患者受“酸碱体质理论”的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寄希望于注射碱性物质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质的酸性与碱性主要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的pHB.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其内环境呈弱酸性C.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对内环境的稳态也有影响D.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可以明显改变内环境的pH【答案】BD【详解】A、人体的酸性与碱性体质,主要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的pH,因为内环境是机体组织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A正确;B、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据此不能判断其内环境呈弱酸性,因为唾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其代谢产物会进入到内环境中并且会从内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而对内环境的稳态造成影响,C正确;D、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不会明显改变内环境的pH,因为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D错误。5.人体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能运输O2和CO2,其部分结构和功能如图,①~⑤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血浆中的、HPO42等离子可维持血浆的pH相对稳定。当血液流经肺泡组织时,图中气体A是。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尿素需最后经过系统排出体外。(2)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红细胞内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填“Na⁺”或“K⁺”)以及血红蛋白等含量有关。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依靠调节机制来实现的。(3)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组,理由是。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作用。③若按科学的预期结果,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HCO3(或H2PO4)氧气/O2泌尿(2)组织液和血浆K+神经体液免疫(3)清水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对照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详解】(1)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缓冲对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离子有HCO3、HPO42、H2PO4等。当血液流经肺泡组织时,结合题图可知,细胞需要利用气体A,故气体A为氧气,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尿素需最后经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2)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细胞内部K+含量较多,故红细胞内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K+以及血红蛋白等含量有关。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是依靠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3)①加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HCl呈酸性,加HCl后,溶液pH值应该下降,因此加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②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可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③若按科学的预期结果,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组与缓冲液组都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的能力更强。实验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核心知识回顾1.注意事项(1)选择恰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调节剂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3)对于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说,施用浓度、时间、部位以及施用时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条件等,都会影响施用效果,施用不当甚至会影响生产。2.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1)实验原理适当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简称2,4-D)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根。(2)实验过程(3)处理插条方法①浸泡法:这种处理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沾蘸一下。(4)变量处理①自变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②无关变量:药液处理时间,植物材料等。③因变量:根的数目。3.尝试利用乙烯利催熟水果(1)乙烯利的性质①工业品为液体。②当溶液pH<3.5时,比较稳定。(2)乙烯利的作用①对水果具有催熟作用。②可以进一步诱导水果自身产生乙烯,加速水果成熟。核心知识辨析1.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使其成熟。()【答案】正确【详解】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与乙烯相似,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使其成熟。2.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选择性必修1P100正文)()【答案】错误【详解】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但不一定都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如使用不当,既不能提高产量,也影响产品品质,该说法故错误。3.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物质。(选择性必修1P100正文)()【答案】错误【详解】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生理效应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很多,从分子结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NAA、矮壮素等。综上所述,该表述不够全面,因此错误。4.对于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说,施用浓度、时间、部位以及施用时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条件等,都会影响施用效果。(选择性必修1P102)()【答案】正确【详解】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条件:施用浓度、时间、部位以及施用时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5.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插条的生理状况、带有的芽数应相同,插条的处理时间长短等应保持一致。()【答案】正确【详解】实验中对插条处理的时间长短应一致,同一组实验中所用到的植物材料也应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等等,这些做法的目的是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确保其相同。6.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每组1~2个枝条即可。()【答案】错误【详解】选择的枝条生理状况、带有的芽数,插条的处理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原则,即每组枝条数量要保持相同,故错误。高考真题剖析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10月,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曲线1:稀释浓度为1/100;曲线2:稀释浓度为1/200;曲线3:稀释浓度为1/400;曲线4:对照组A.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C.喷施M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D.植物生长调节剂M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答案】B【详解】A、左图表示的是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甲的影响,浓度高落叶率提高,和对照组4比较,3的落叶率低,是较适宜浓度;右图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乙的影响,目的是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落叶率高更有利于阻断乙的危害,综合分析3曲线对应的浓度最好,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A对;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落叶率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增强,B错误;C、喷施M应该减弱对甲果实的影响,避免影响产量,而对于乙应该防止其果实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防止其种子传播,C正确;D、植物生长调节剂M可提高落叶率,和脱落酸的作用相似,D正确。限时训练A组(选择题为单选)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的果实挥发出具有催熟作用的乙烯,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B.对生长素类似物受体缺失突变体植物喷施生长素类似物不能发挥作用C.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D.油菜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促进细胞分裂,维持种子休眠【答案】D【详解】A、成熟的果实挥发出的乙烯不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B、生长素受体缺失突变体不能接受生长素的信号,这类植物喷施生长素类似物不能发挥作用,B正确;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它的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是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正确;D、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其类似物也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2.图为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处理某种植物不同插条后的生根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施加NAA时嫩枝插条也能生根是因为其自身含有较多的NAAB.正式实验之前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C.NAA促进丛生芽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50~200mg/L之间D.由实验结果可知NAA对壮苗的生根效果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答案】C【详解】A、NA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自身并不含有。不施加NAA时嫩枝插条也能生根是因为嫩枝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A错误;B、正式实验之前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B错误;C、据图可知,NAA浓度在50~100mg/L之间,丛生芽生根率上升,在100~200mg/L之间,丛生芽生根率下降,因此NAA促进丛生芽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50~200mg/L之间,C正确;D、与对照组相比(与不含NAA相比),NAA对壮苗的生根效果都是促进作用,NAA对壮苗的生根效果没有体现出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D错误。3.农业生产中常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品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一定能促进生根B.为促进果实成熟,可施用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C.阴雨天气干扰番茄授粉,为避免减产,可喷洒生长素类调节剂D.农业生产中适时摘除棉花的侧芽,可促进顶芽优先生长,从而提高棉花产量【答案】C【详解】A、用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不一定能促进生根,因为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A错误;B、为促进果实成熟,可施用乙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果实发育,B错误;C、阴雨天气干扰番茄授粉,自然授粉不好时,子房壁因为缺少生长素而不发育,喷生长素是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果实,但会形成无籽果实的。番茄是以收获植物果实为主的,可实时喷洒适宜浓度的2,4D补救,C正确;D、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D错误。4.植物受伤时,会释放出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菌繁殖。下列关于系统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系统素的合成与植物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B.系统素是一种信息分子C.系统素含量少,作用巨大,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系统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由植物叶肉细胞产生【答案】D【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系统素的合成、释放发生在植物受伤时,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表达的多肽,与植物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A正确;B、系统素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是一种信息分子,B正确;C、系统素属于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其化学本质是多肽,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D、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人工合成的物质,而系统素是由植物细胞合成、分泌的,D错误。5.如图为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下番茄植株内脱落酸(ABA)与乙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脱落酸与乙烯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B.脱落酸含量增加使叶片脱落,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C.乙烯含量与干旱程度呈负相关,脱落酸含量与干旱程度呈正相关D.两种激素抑制了某些逆境适应性基因的表达而发挥调控作用【答案】B【详解】A、脱落酸与乙烯都是由植物体合成,对生命活动其调节作用的物质,属于植物激素,A错误;B、脱落酸含量增加使叶片脱落,蒸腾作用减弱,从而有利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B正确;C、脱落酸的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故脱落酸与干旱程度呈正相关,但乙烯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负相关,C错误;D、受环境干旱程度的影响两种激素含量变化不同,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D错误。6.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预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1;图2表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用植物激素2,4D进行探究也能绘制绘出类似图2的曲线B.由图1可确定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最佳范围是10⁻¹²mol/L∼10⁻⁹mol/LC.若植物水平放置,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m,则近地侧浓度范围是(m,2m)D.图1没有体现2,4D两重性的特点【答案】C【详解】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A错误;B、由图1可知,2,4D溶液浓度在1011mol/L~1010mol/L之间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10mol/L,B错误;C、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茎的近地侧由于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远地侧,植物的茎具有背向地性,因此植物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若为m,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大于m,且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图中n,即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m小于2m,则近地侧浓度范围是(m,2m),C正确;D、由图1可知,当2,4D溶液浓度在1012mol/L~109mol/L之间促进生根,2,4D溶液浓度在108mol/L时抑制生根,所以该试验结果能体现两重性,D错误。B组(选择题为不定项)1.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A和KT都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侧根发生,KT则相反C.丙、丁组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D.甲、乙、丁组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答案】ABC【详解】A、激动素是一种内源的细胞分裂素,NAA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自身产生的,A错误;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促进侧根发生,KT则相反,B错误;C、丙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而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说明NAA和KT共同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没有单独施用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C错误;D、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正确。2.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类似物(6BA)、生长素定向转运抑制剂(NPA)对顶端优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用生长状况相同的一年生杨树枝条进行了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组别顶芽处理侧芽处理侧芽生长情况甲去除涂抹蒸馏水++++乙保留涂抹一定浓度的6BA++++丙保留涂抹NPA++++++丁保留涂抹蒸馏水+注:“+”表示侧芽生长情况且数量越多表示生长越明显A.甲组和丁组的结果说明顶芽可抑制侧芽生长B.甲组和丙组的结果相对比,说明侧芽处的生长素只来自顶芽C.综合分析四组结果可知6BA和NPA均能解除顶端优势D.根据本题中6BA和NPA的作用可知,二者都属于植物激素【答案】AC【详解】A、甲组和丁组间的自变量是有无顶芽,与甲组相比较,丁组保留顶芽,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说明顶芽可抑制侧芽生长,A正确;B、甲组和丙组间的自变量是有无顶芽以及侧芽是否涂抹NPA,两组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侧芽,而侧芽均能生长,该结果不能说明侧芽处的生长素只来自顶芽,B错误;C、本实验中丁组为对照组,综合分析四组结果可知,6BA和NPA均能解除顶端优势,C正确;D、6BA和NPA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但都是人工合成的,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D错误。3.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可促进细胞核分裂,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与细胞分裂素具有协同作用B.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不能促进开花,但能促进叶、花、果实脱落C.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主要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与温度关系不大D.农作物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答案】AD【详解】A、生长素可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B、脱落酸能促进叶、花、果实脱落,乙烯则不能,B错误;C、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主要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与温度关系也很大,C错误;D、农作物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滥用,D正确。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须与相关激素类似才能发挥应有的生理效应B.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作为营养物质,施用时若配合浇水施肥则效果更优C.赤霉素可催化大麦种子在不发芽的状态下合成α淀粉酶,以用于生产啤酒D.若黄瓜、花生等开花期遭遇大雨,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可减少损失【答案】ABCD【详解】A、有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类似,而有些则完全不同,A错误;B、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营养物质,B错误;C、赤霉素等植物激素不是酶,其作用不是催化细胞代谢,C错误;D、生长素类调节剂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若黄瓜开花期遭遇大雨影响授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可减少损失;但是花生收获的是种子,若开花期遭遇大雨影响授粉则无法结种子,即使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也无法减少损失,D错误。5.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序号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相关生理作用农业生产中相关应用①赤霉素类拮抗剂抑制细胞伸长控制水稻徒长、抗倒伏②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西瓜果实膨大③脱落酸类调节剂抑制细胞分裂抑制土豆储存期发芽④乙烯类调节剂促进细胞呼吸促进番茄果实发育和成熟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BC【详解】①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赤霉素类拮抗剂能抑制细胞伸长,在农业生产中赤霉素类拮抗剂能控制水稻徒长、抗倒伏,①正确;②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促进细胞分裂,在农业生产中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促进西瓜果实膨大,②正确;③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脱落酸类调节剂能抑制细胞分裂,在农业生产中脱落酸类调节剂能抑制土豆储存期发芽,③正确;④乙烯类调节剂不能促进果实发育,但能促进果实成熟,④错误。6.忍冬又名金银花,其花和茎枝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常用的中药,请结合资料一和二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自然条件下,金银花种子休眠特性较强,不经处理时发芽率仅有19%。对金银花种子低温层积处理(将种子与湿沙混合,置于4℃)后能有效解除种子休眠,提高在室温下的萌发率。为确定低温层积作用机制,某科研人员测定了低温层积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实验结果如下图。(1)金银花种子的萌发主要与赤霉素(GA)、脱落酸(ABA)等植物激素有关。GA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GA的主要作用除促进种子萌发外,还有;和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ABA的合成部位是等.ABA的主要作用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2)有人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低温层积60天并不能发挥最大作用,他提出这一观点,理由是。(3)农业上也可给种子施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萌发,而不直接施用植物激素,这是因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的优点。资料二:金银花的茎不能直立生长,需要缠绕支柱上升(如图所示),缠绕现象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4)茎缠绕生长的原因最可能是缠绕茎内侧由于支柱接触的刺激导致内侧生长素浓度(填“>”“<”或“=”)外侧浓度,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较(填“高”或“低”),所以外侧生长较(填“快”或“慢”)。【答案】(1)未成熟的种子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根冠、萎蔫的叶片促进气孔关闭(2)60天后虽然脱落酸含量下降缓慢,但赤霉素含量仍在增加,延长低温层积时间仍可能提升发芽率(3)效果稳定(4)<低快【详解】(1)赤霉素(GA)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的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脱落酸(ABA)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2)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随着低温层积天数的增加,赤霉素的含量增加,脱落酸的含量下降,之所以有人提出,低温层积60天并不能发挥最大作用,其原因主要是:60天后虽然脱落酸含量下降缓慢,但赤霉素含量仍在增加,延长低温层积时间仍可能提升发芽率。(3)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植物激素自身所不具有的优点。(4)茎的缠绕生长是由于内侧生长素浓度小于外侧,而茎这个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低,所以外侧生长较快。实验三: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核心知识回顾调查对象选熟悉又容易计数的植物。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个体数目易于辨别的双子叶植物。2.样方法实施的一般步骤(1)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2)确定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如校园中的蒲公英等;(3)确定样方:①样方面积和数量:应保证样方内个体的分布相对稳定,又可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如果所调查物种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应该适当扩大;如果调查物种数目比较稀疏,样方面积也应该适当扩大。②取样原则:随机取样,强调随机取样是为了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③取样方法:①调查对象总体分布为近方形地块时,适宜用五点取样法。②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地块时,适宜用等距取样法。(4)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需要计数样方以内的个体数量,以及任意两个相邻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量。该样方的种群密度为5+2+1=8。(5)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注意事项①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以用样方法调查。②选取样方的个数要依据种群分布的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取样方要多些。核心知识辨析1.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国家级野生保护植物珙桐的种群密度。()【答案】错误

【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2.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答案】正确【详解】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适合于不同的地形。3.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采用标记重捕法(选择性必修2P2)。()【答案】错误【详解】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故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采用样方法。4.使用样方法调查密度时,对于落入样方边线的样本,一般来说取上边,左边,左上顶点的样本,而不统计下边,右边,和其它三个顶角的样本。()【答案】正确【解析】样方内的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5.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除以面积(或体积)得到的。()【答案】错误【解析】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高考真题剖析1.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A【分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一般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详解】A、由于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正确;B、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C、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不能减少样方数量,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C错误;D、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由于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错误。限时训练A组(选择题为单选)1.调查种群密度对人类的生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沿河岸分布的芦苇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且要做到随机取样B.调查濒危物种的种群密度,不适合选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C.调查农田里的跳蝻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值偏大D.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时,可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动物的粪便、声音等特征进行分析计数【答案】C【详解】A、沿河岸分布的芦苇,河岸地形起伏不大较平坦,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要随机取样,A正确;B、濒危物种,数量很少,应该用逐个计数法,B正确;C、跳蝻是蝗虫的幼虫,活动能力弱,适用样方法调查,C错误;D、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也不适合用样方法,可借助先进的技术对其粪便、声音、花纹、足迹等特征进行分析计数,D正确。2.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査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做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2400只/hm2B.此种方法可以调査该地蚜虫的种群密度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答案】D【详解】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120×200÷10)÷40=60只/hm2,A错误;B、蚜虫是寄生在枯木和枯树根中的虫子,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B、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错误;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正确。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B.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动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例如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标记重捕法中,若第二次捕捉前有部分同种个体迁出,则调查结果会偏大【答案】B【详解】A、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种群密度,A错误;B、东北虎体型大,危险度高,且活动能力强,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正确;C、两次捕捉时间间隔长短对调查结果有影响,如时间太长导致部分标记物脱落等,导致调查结果不准确,C错误;D、标记重捕法中若第二次捕捉前有大量同种个体迁出,因为不知道被标记个体的比值,故无法确定调查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D错误。4.粪便DNA标记重捕法是通过调查动物的粪便,获取其中的DNA来确定种群的密度。在调查区域不同地点的同一物种的粪便数据中,随机选取某一粪便进行DNA检测(某个体),再将该区域获得的该物种粪便进行DNA检测,统计“某个体”的数量,再通过计算得到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降雨、降雪等过程会影响粪便DNA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B.用粪便DNA法辨别不同个体时需要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C.粪便中的DNA来自于动物消化道脱落的细胞,结果更准确可信D.粪便DNA标记法可用于调查警觉性高,不易被人类观察到的兽类种群密度【答案】B【详解】A、降雨、降雪等降水过程会影响粪便的收集,进而影响调查结果,A正确;B、不同的生物DNA具有特异性,利用粪便DNA辨别不同个体时不需要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B错;C、粪便中的DNA来自于动物消化道脱落的细胞,不同个体的DNA具有特异性,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可信,C正确;D、粪便DNA标记重捕法对动物没有损害,适用于警觉性高,不易被人类观察到的兽类种群,D正确。5.为了模拟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较大的容器中装入若干黄豆,随机取出1勺统计数量并做好标记;然后将做好标记的黄豆放回容器中振荡摇匀;再次从容器中随机取出1勺黄豆,统计这勺黄豆的总数量及其中被标记的黄豆的数量;根据第二次取出的黄豆中标记个数占总个数的比例,计算出该容器中所有黄豆的数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记好的黄豆放回后摇匀可使其数量的估算结果更准确B.黄豆模拟的是一个种群,黄豆的数量模拟的是种群密度C.黄豆的大小、性状和颜色对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D.通过该方法计算所得的黄豆数量一定与其实际数量相同【答案】A【详解】A、做好标记的豆放回后摇匀后能使标记的个体数在所有黄豆中所占的比例处处相等,因而可使各种豆数量的估算结果更准确,A正确;B、每种豆模拟的是一个种群,黄豆的数量模拟的是种群数量,B错误;C、黄豆的大小、性状和颜色的差异性对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影响不大,C错误;D、通过该方法计算所得的黄豆数量只是一个估算值,与黄豆的实际数量未必相同,D错误。6.豚草原产北美洲,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在实地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前,某校生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调查,教师给同学们模拟了一块长方形地块,如下图所示,图中直角图案“”代表豚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能取代实地调查B.对于此长方形模拟地块,学生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模拟地块中豚草的分布较均匀,可能与实地调查结果有较大的差别D.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答案】A【详解】A、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但实地调查能较为准确地调查真实的种群数量,因此不能取代实地调查,A错误;B、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于此长方形模拟地块,学生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B正确;C、模拟地块中豚草的分布较均匀,可能与实地调查结果有较大的差别,因为真实环境中豚草可能分布比较集中或稀松,C正确;D、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环境,避免人为因素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D正确。B组(选择题为不定项)1.光肩星天牛是一种林木蛀干害虫,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成虫羽化在树干留下的小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某研究机构借助标记释放回捕法,将引诱剂与诱捕器组合对某旱柳林内光肩星天牛的成虫数量进行估算,其结果如下表:统计项目标记释放总数/头诱捕总数/头回捕标记数/头雄性5746527雌性5746232总数114812759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准确数量为2471头B.经估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C.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光肩星天牛可严重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羽化成虫数量【答案】BD【详解】A、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解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为(574+574)×(65+62)÷(27+32)=2471头,A错误;B、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为574×(65÷27)≈1382,成虫雌性数量为574×(62÷32)≈1112,因此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B正确;C、引诱剂可以是性引诱剂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引诱,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诱捕的雄性和雌性数量基本一致,故该引诱方式不会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C错误;D、据题中信息,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故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成虫数量,D正确。2.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山地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所取样方的面积为1m2,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取样为等距取样,不符合随机取样原则B.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约为6.6/m2,结果为估算值C.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D.此方法也适用于蚯蚓、跳蝻、家鼠等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ABD【详解】A、该调查方法为五点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均符合随机取样原则,A错误;B、统计样方数量时,需要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角上的生物数量,据图分析,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5+4+5+5+6)÷5=5.0/m2,统计的结果为估算值,B错误;C、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以获得足够多的个体数进行统计,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D、蚯蚓、跳蝻等生物个体较小,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适用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但家鼠活动能力较强,适用于标记重捕法调查,D错误。3.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B.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靖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D.利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要选用相同的样方面积【答案】AC【详解】A、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故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A正确;B、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原因是昆虫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B错误;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从而减小实验误差,C正确;D、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D错误。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评估一块面积为20m×30m菠菜地受蜗牛危害的程度时,对该地蜗牛的种群密度和数量进行调查与测定。下列做法或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取样方法最好是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B.布设的样方数量越多,测得蜗牛的种群密度数值与实际偏差越小,因此,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C.选取的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m2)中捕捉到蜗牛数量分别是18只、20只、19只、21只和17只,则该菠菜地中蜗牛数量大约为1.14×104只D.如个别样方里没有捕捉到蜗牛,则在计算时应舍弃该样方【答案】AD【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调查区域为一块面积为20m×30m菠菜地,近似方形,适合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A错误;B、为减少实验的偶然性,在调查过程中布设的样方数量要多,这样测量值与实际偏差就小,B正确;C、选取的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m2)中捕捉到蜗牛数量分别是18只、20只、19只、21只和17只,则该菠菜地中蜗牛数量大约为(18+20+19+21+17)÷5×(20×30)=1.14×104只,C正确;D、如个别样方里没有捕捉到蜗牛,则在计算时保留该样方,最后求平均值,D错误。5.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片混交林植物的生长情况,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统计了乔木树种A、B两个种群中的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乔木树种幼年树/%成年树/%老年树/%A34.7834.1631.06B87.137.924.95(1)决定该片混交林中植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填种群数量特征)。(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法。某同学在对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得到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在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个。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等。(3)据表分析,乔木树种A的年龄结构类型是,乔木树种B的年龄结构类型是。(4)在调查某片混交林植物的生长情况时,研究小组还调查了1hm2范围内的某种松鼠。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48只松鼠,第二次捕获了35只松鼠,其中有标记的松鼠16只,则该种松鼠在该片混交林中的种群密度约为只/hm2。),若个别标记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填“偏高”“偏低”或“不变”)。【答案】(1)出生率和死亡率(2)样方法8随机取样(3)稳定型增长型(4)105偏高【详解】(1)能够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但该地区是植物,无迁入率和迁出率,故决定该片混交林中植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在计数时,应计算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数量,记录的数目是8个。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随机取样等。(3)种群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是根据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确定的,表中幼年个体数量比较多的(B)是增长型,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相差不大(A)是稳定型。(4)根据标志(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8=35:16,则N=48×35÷16=105只,因此该兔种群的种群数量为105只/hm2。若个别标记物脱落,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高。实验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目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3.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4.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一开始呈“J”形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5.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数量;无关变量为培养液的体积等。(2)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①方法:抽样检测法。②用具:试管、滴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③步骤: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显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6.实施计划: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7.实验结果: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如图1)及酵母菌增长速率曲线图(如图2)如下: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1.实验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1)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移液器或吸管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镊子轻压盖玻片,避免因菌液过多顶起盖玻片而改变计数室的容积。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①如果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那么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部液体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此外,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还能避免因直接滴加培养液时,在计数室内产生气泡,导致计数室相对体积减小而造成误差。②如果酵母菌未能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就可能出现以下现象:要么能看清酵母菌但看不清格线,要么能看清格线但看不清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振荡试管。如果未振荡试管就吸取培养液,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从试管下部吸取的培养液浓度偏大;二是从试管上部吸出的培养液浓度偏小。另外,酵母菌常出现“抱团”现象,因此取样前需要将培养液充分振荡、摇匀,最好用移液器来回吹吸若干次,以确保样品被混匀。(3)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但实际上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是总的菌体(包括死菌和活菌),可以通过台盼蓝染色法区别活细胞与死细胞。活的酵母菌将呈无色,死的酵母菌将呈蓝色,然后分别计数,算出两者比例,从而进一步换算出总菌体数中的活菌数。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台盼蓝的体积应折算在稀释倍数中。2.单细胞的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1)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这个大方格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容积为0.1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这两种规格的计数室,每个大方格都由400个小方格组成。(2)计数规则(以计数酵母菌为例)①如图B所示,25中格×16小格的计数板,需要对四个顶角及中央5个中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如图C所示,16中格×25小格的计数板,则只需对四个顶角中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随后估算出每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②对于压在中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及其夹角上的个体。③若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可先对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后,再重新制片,观察计数。④每个样品应计数三次,取平均值。(3)计算公式(以计数酵母菌为例)核心知识辨析1.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答案】√【详解】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要先震荡培养液,然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以使计数值靠近真实值。故本题说法正确。2.在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进行计数(选择性必修2P11)。()【答案】错误【详解】在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进行计数。3.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某酵母菌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的液体总体积是0.1mm3。某同学操作时将1mL酵母菌样品加入99mL无菌水中稀释,然后利用血球计数板观察计数。如果该同学观察到血球计数板计数的5个中格80个小室中共有酵母菌48个,则估算1mL样品中有酵母菌2.4×108个。()【答案】正确【解析】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8×5×100×10000=2.4×108个。高考真题剖析1.(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答案】D【详解】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二氧化碳溶解于培养液中,增大培养液中的溶二氧化碳量,A错误;B、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4~5个左右较为合适,C错误;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限时训练A组(选择题为单选)1.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l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样液B.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C.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D.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7个·mL1【答案】A【详解】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凹槽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A正确;B、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B错误;C、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2个计数室计数,再取平均值,C错误;D、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等体积染色相当于稀释两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200×10000=4.5×108个•mL1,D错误。2.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在计数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B.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的培养液C.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统计了上边、左边及其夹角上的菌体数【答案】B【详解】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正确;B、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后,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一侧,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B错误;C、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C正确;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同侧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D正确。3.某兴趣小组探究了不同条件(见表格)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将培养液小心滴入计数室B.据图可知相对高温更有利于提高酵母菌种群的K值C.相对高温有利于提高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D.M点时A和B两试管中酵母菌的出生率相同【答案】C【详解】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A错误;B、K值与温度无关,与培养液的含量有关,B错误;C、A和B组都含有酵母菌母液,两组的温度不同,温度高的A组开始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上升较B组快,说明相对高温有利于提高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C正确;D、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决定种群数量变化,因此M点时,A和B两试管中酵母菌的出生率未必相同,D错误。4.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静置试管中吸取底层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B.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C.连续观察7天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呈“J”形增长D.取1mL培养液加9mL无菌水,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答案】D【详解】A、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前需要将试管振荡摇匀,A错误;B、进行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再计数,B错误;C、连续观察七天,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由于存在环境阻力,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不呈“J”形增长,C错误;D、计数室的容积是0.1mm3,取1mL培养液加9mL无菌水(稀释了10倍),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共有80个小方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每个小方格内平均有酵母菌300÷80个,据此估算400个小方格中共有酵母菌300÷80×400=1500(个),则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1500÷0.1×1000×10=1.5×108(个),即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D正确。5.某兴趣小组将酵母菌分装在500mL培养瓶后,置于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80~100h内③中酵母菌增长率基本不变B.40h内①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倍数基本不变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压线的个体可将左上两边及其夹角顶点的记在方格内D.④和⑤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培养瓶中葡萄糖的量不同【答案】A【详解】A、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种群的增长率下降,故在80h到100h内,③中酵母菌增长率逐渐减小,A错误;B、分析图可知,①为“J”形增长,增长倍数基本不变,B正确;C、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计数方法是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压线的个体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可将左上两边的记在方格内,C正确;D、④和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可能是培养瓶中葡萄糖的量不同,D正确。B组(选择题为不定项)1.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动物被再次捕捉的机会减小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培养液未摇匀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未经特殊染色处理直接计数【答案】ABD【详解】A、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动物被再次捕捉的机会减小,则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A正确;B、酵母菌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