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

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

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

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

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

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

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民族之间,

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

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样融合起

来的文化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

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条件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

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

(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

材料二:

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在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

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

构、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情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

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

体,是一种自卫的本能。但是,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

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

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

当一个民族积极地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的时候,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化了。

可以预见,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

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未来的人类文化将具有更强的包容和消

纳能力,而不是取消文化自身的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胚芽的时代,将会较多地受到作为它的背景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

响,好像新生儿要较多地依赖父母的照料一样。然而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它就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这

时,外部影响依然存在,却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观念形

态,莫过于儒家思想。只要是炎黄子孙,在深层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儒家思想所反

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就整体构成来讲,在两千多年中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儒家思想也曾多

次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孔子便被誉为“圣之时者”,善于“时中”,因时而变。以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

都遵循了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来文化成功输入的先例是有的,例如魏晋以后佛、儒、道合流

和理学的产生。输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就

会失败。从明末基督教传入,到清雍正全面被禁,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的文化规范与祀天、祭祖、祭孔

等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发生对抗,最终被挤出了中国的大门。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这是客观的存在。譬如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

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

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这

么两种不同的反应最初可以说是下意识的,无需经过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说明文化的差别是作为既

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它是判断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必再对它本身进行任何怀疑。可见文化差别深深植根

于人们心灵中,通过潜意识来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

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随着民族间了解的不断加深,文化趋

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趋同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

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文化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

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

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况且,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中介环

节,即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民族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民族文化已

经渗透其间了。

(摘编自于化民《关于文化问题的思索》)

1.下列各项对材料一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B.民族文化的沿袭性和融合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D.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和形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特质,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的。

B.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并不会被弱化,反而会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C.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

D.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正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敢于拿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的是事实论据,第一段用概括性事例,而第二段则用具体事例。

B.材料二第一段引毛泽东的话,增强权威性,巧妙引出民族文化形式问题的讨论。

C.材料二从民族文化的功能、规律、价值取向、趋同性等方面论述,思路清晰。

D.材料二第三段用“譬如”来引出例证,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4.请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修辞特色,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新时代我们建设

民族文化,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内容概括分析。

【答案】l.B2.C3.D

4.①巧妙运用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芽时代”;把“民族文化初期”比作“新生

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比作“父母的照料”。

②此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自身内在逻辑时的特点,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

易于理解。

5.①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

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以此来树立文化自信。

②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提高本民族文化的水平,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

③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使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民族文化的

包容性和多样性。

④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础,是我们民族独特的

文化标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概括不全。由原文“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

可接受的了”可知,写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只是材料一很少的一点内容。

C.概括不全。由原文“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

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可知,材料一还写了民族文化的沿袭

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只是材料一的一部分内容。

D.无中生有。由原文“……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和“……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

有文化的融合”可知,材料一阐明了民族文化的两大特点,即沿袭性和融合性。

故选H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绝对化,由原文“输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

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就会失败”可知,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

本地文化交流就会失败,但不能说今后就不发生交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错误,由原文“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

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

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可知,此处只是阐述对同一件

事不同民族文化对此的不同反映,并未强调例子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论证特点。“民族文化形成初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新生儿一张白纸一样容易

受父母的影响”二者有相似性,文中“好像”一词体现出此处是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

期”比作“胚芽的时代”;把“民族文化初期”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比作“父

母的照料”。

然后指出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学术性非常专业、难懂的内容,运用比喻论证,形象而生动地阐释

出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自身内在逻辑时的特点,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意图和评价审美取向的能力。

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

性”这一提示作答。

由原文“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

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

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

化,应注意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由材料一“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和材料二中的“民族

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吸收

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

由材料二“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

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

意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

由原文“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

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可知,新时代我们

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

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

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

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

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

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

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

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

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

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

的。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

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

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

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

一拧就能拧出水来。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

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

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

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

了,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

告。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

起我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摸战甲

和枪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

走。他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他经常问别

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

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

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

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

说到他二十九岁。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

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

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

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他其

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

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

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

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

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

会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

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

得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

安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D.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8.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错位;乙组提出一个

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B7.D

8.①故事内容都是悲剧性的。刘立林讲自己奋斗考大学时的艰难困苦,祥林嫂讲自己失去亲人的悲惨遭遇。

②讲故事的心情是相似的。刘立林心情低落,自恋自伤,祥林嫂内心悲伤。

③讲故事的方式是相似的。都是反复讲,直到别人厌烦.

9.参考示例:

①主人公刘立林也许是怪异的,他比同学大很多,他贫穷、落后而不在意。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背单词,他

坚守着自己的内心而不去改变,别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怪异的存在。

②他与这个世界也有很多的错位。他祥林嫂似的不断加强这种感觉,仿佛在宣泄,也仿佛在找认同或同情。

陷入了这种怪圈,还真让人可怜。他的错位在于与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刘立林这个故事,用怪异、错位、

不堪回首,也许不算太过分。

③但梦想的执着,也许意味着甘愿承受,正所谓涅槃,你需要浴火。吃苦,很明显不是个意味美好的词语,

但是如果你不把它当做苦呢?刘立林告诉了我们答案。吃苦,终究是有目标的,但这个目标究竟应该怎样设

定?很多时候我们是盲目的,也许,这就是成长吧。成长终究需要执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曲解文意。由原文“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

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当别人打击他时,他“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

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可见他的坚持是有目标的。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

D.“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理解错误。由原文“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

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书”,可见他并非“无法”,而是执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相似点。

可以从故事的内容、讲故事的心情和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效果上分析。

刘立林讲自己考大学的艰难经历,住地下室,吃馒头,边打工养家边复习:祥林嫂讲自己失去孩子的事

情,可见故事内容都是悲剧性的。

刘立林讲故事时内心充满自恋、自伤,“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大学”“住在

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他的内心是沉郁的,心情沉重;祥

林嫂反复说着“我真傻”,内心充满痛苦和后悔,因此,讲故事时两人的心情是相似的。

刘立林讲故事是不断重复,“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

生不熟地堵回去了”,祥林嫂讲故事也是重复到人们不愿意听时。可见二人讲故事的方式是相似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

文学短评要有观点,有思路。比如甲组,三个词语的顺序要考虑。刘立林这个人物身上最光彩的部分是执

着。当然他也有怪异的行为,与周围环境错位的时候。所以这三个词要分清主次,建议按逻辑顺序,从表

面到本质,由怪异到错位,再挖掘他最光彩的部分,执着。

如果写乙组“迷失”,就要着重分析人物在现实中不愿意放弃过去,背着重重的过去,迷失了自己人生的

本质追求。他的执拗、怪异都是他迷失的表现。祥林嫂似得讲故事,不管不顾地埋头与自己的旧行为、旧

观念。

然后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织语言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

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

国,有大家即住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

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

日:“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芋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

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②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

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将必使当年,因其耳

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红之

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亨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材料二: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

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斐•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

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侵鄙贱矣。流侵.则乱,鄙贱则争。

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

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

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注】①唯毋:同与下文的“惟勿”,发语词,多译为假如,如果,②延鼎:倒扣着鼎。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后名声于是A白B光辉于是C大D四海之民E莫不愿得F以为师G是H王者之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讨伐。与“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意思不同。

B.亏,损耗,减少。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中“亏”意思相同。

C.婴,触犯。与“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中“婴”意思相同。

D.审,推究。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中"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主张非乐,“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见墨子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上的;虽然后

文对王公大人有所批评,但立场未变。

B.非乐,就是禁止音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认为百姓不能从音乐活动中获得衣食之财,国家不能

从中得到天下安定的治理局面。

C.荀子提倡礼乐教化,认为音乐影响人很深远,感化人也很迅速,所以先王会谨慎地修饰它•选择中和

平顺的音乐,有助于成就工业。

D.荀子对音乐的主张,与《劝学》里“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即认为后天因素

对身处其中的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

(2)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14.材料一的第二段抨击了王公大人,简要概括其原因。

【答案】10.BDG11.C12.A

13.(1)一定要使用壮年人,用他们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

(2)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

14.王公大人们欣赏音乐,就要有人演奏,演奏音乐就要劳民伤财.,所以墨子抨击了王公大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

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

“光辉于是大”与“名声于是白”结构一致,故“光辉于是大”应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即BD处;

“是王者之始也”为判断句,主语“是”前断开,即G处。

故在BDG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攻打,讨伐;自夸,炫耀。句意:大家族攻伐小家族。/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平总要炫耀自己

的功劳。

B.正确。句意:减少民众的衣食财物。/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C.错误。触犯:缠绕。句意:敌国就不敢来触犯了。/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

D.正确。推究;深知。句意:审查推究诗歌乐章。/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

我心安。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可见墨子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上的”错误,由原文“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

不得息”“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

补也。”可知,墨子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的。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必”,一定;“当年”,壮年人;“因”,用。

(2)“处”,住处;“乐”,喜欢;“足”,使满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

之,废妇人纺绩织红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可知,王公大人们

欣赏音乐,就要有人演奏,演奏音乐就要劳民伤财,所以墨子抨击了王公大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

的最大忧患。然而当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等兵器,民众的衣食财物将

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且不谈这一点。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强壮的掳掠弱小

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奸诈的欺骗愚笨的,高贵的鄙视低贱的,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如

果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将会得到治理吗?我以为未必是

这样的。所以墨子说:“且向万民征敛很多钱财,制作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有利于天

下,为天下除害,是无补于事的。”

现在的王公大人从高台厚榭上看去,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不撞击它,将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说

必定要撞击它。一旦撞击,将不会使用老人和反应迟钝的人。老人与反应迟钝的人,耳不聪,目不明,四

肢不强壮,声音不和谐。一定要使用壮年人,用他们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如果使男人撞

钟,就要浪费男人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如果让妇女撞钟,就要荒废妇女纺纱、绩麻、织布等事情。

现在的王公大人如果从事音乐活动,就会减少民众的衣食财物来大规模地敲击乐器。所以墨子说:“从事

音乐,是错误的!”

材料二:

那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地给它文饰。音乐中正平和,

那么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

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触犯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

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

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音乐妖冶轻浮而邪恶,那么

民众就淫荡轻慢卑鄙下贱了。民众淫荡轻慢,就会混乱,卑鄙下贱,就会争夺。混乱又争夺,那就会兵力

衰弱、城池被侵犯,敌国就会来危害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安居在自己的住处,就不会喜欢自己

的家乡,也不会使自己的君主满足了。所以,礼制雅乐被废弃而靡靡之音兴起来,这是国家危险削弱、遭

受侮辱的根源。所以古代的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他在论列官职时,说:“遵循法令,审查

推究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去整治,使蛮夷的落后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

这是太师的职事。”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夕卜②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③。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④。

【注】①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②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

称。③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④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压酒囊即

代指官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为口忙”既指谋生糊口,又指因言获罪,语带双关,语言平实而表意丰富。

B.“好竹”句见竹闻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也上承“为口忙”,具体形象。

C.“逐客”句以“不妨”写贬谪,大有苦中作乐意,与白居易“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叹不同。

D.“荒唐”“只惭”等语表现了诗人虽遭遇不公而无怨天尤人之意,故有自我解剖之心。

16.诗歌是怎样围绕“初到黄州”进行构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5.D16.首联写作者初到黄州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调职,而“为口忙”则是暗示自己是引言

获罪,被贬到黄州;

颔联写黄州有美味的江鱼和好吃的竹笋,让初到黄州的自己感到欣喜;

颈联写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正好与自己被逐的贬官和诗人身份相符;

尾联则是诗人的自嘲,来到黄州,自己毫无作为,还有浪费官家的工资。

全诗四联都围绕作者初到黄州所写,中心突出,诙谐幽默。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无怨天尤人之意”分析错误。“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最后两句反话

正说,绵里藏针,言已贬官还要破费朝廷许多“压酒囊”,“只惭”句有几分无奈。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名为《初到黄州》,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作。诗以自嘲口吻开头,“自笑平生为口

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事业很荒

唐。首联点出作者来到黄州的原因。

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则是写出黄州当地的美食,有鲜美的江鱼,还有满山的竹笋。

表明作者初到黄州,就欣喜于黄州当地竟有自己喜爱的美食。也与上联“为口忙”相呼应。

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则是写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员外”是指在国家的正式编制

之外,而“例作”则是用韩愈作水部员外郎的典故,表明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正好与自己被逐的贬官和诗

人身份相符。

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

酒囊。语含自嘲,但又内含心酸。自己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贬黄州,自然是对当时实行地轰轰烈烈的新法毫

无补益,只能在黄州做自己的闲官.

全诗四联都围绕作者初到黄州所写,写出了来黄州的原因,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以及来黄州担任的职务,中

心突出,诙谐幽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

地表示“,"。

(2)瑟,一种古代弦乐器,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这可用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诗来印证。

(3)小华画了一幅荷花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或词,却一直没想好。王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

人或词人的成句,如“,”。

【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锦瑟无端五十弦④.一弦一柱思华年⑤.小楫轻舟⑥.梦入

芙蓉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犹”“瑟”“楫”“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淄博烧烤”突然就火了起来,一个烤炉、一包小饼、一把小葱,原本朴实无华的烧烤为什么卷了一

张小饼就“火爆出圈”了?淄博烧烤大火特火,火的不是烧烤,火的是人间烟火,火的是政通人和,火的

是好客山东!A,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淄博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又是一个

著名的“美食之都”。

传统的烧烤大家耳熟能详,像新强烧烤、东北烧烤,以串大、肉多、味道新鲜闻名全国。炎炎夏日,

啤酒配烧烤,再有三两朋友,那叫一个惬意!而淄博烧烤作为当地的特色美食,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被誉为“淄博味道”。在淄博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烧烤摊点,不仅有各种肉类、海鲜、蔬菜等美

食,还有各种独特的烧烤技艺和口味,如淄博烤鱼、淄博烤肉等,B,像我身边就有不少朋

友打算组团前往品尝呢。

①此外,淄博还是一个政通人和的城市。②淄博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城市的

可持续性发展。③这种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前来发展。

④最后,淄博烧烤的成功也有益于“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建设。⑤“好客山东”是山东省推出的旅

游品牌,旨在宣传山东省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目的。⑥淄博烧烤作为山东省的代表美食之一,自然因

之受到了广泛关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19.文中第三、四两段中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追根究底B应有尽有

19.③这种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氛围,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前来发展。

④最后,淄博烧烤的成功也得益于“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建设。

⑤“好客山东”是山东省推出的旅游品牌,旨在宣传山东省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

或改为:“好客山东”是山东省推出的旅游品牌,它以山东省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目的进行宣传。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提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淄博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又是一个著名的

“美食之都”,可知此处强调深挖“淄博烧烤”突然就火的原因,故填“追究根底”。追究根底:一般指

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第二空,前文提到淄博烤鱼、淄博烤肉等,此处强调淄博的美食很多,故填“应有尽有”。应有尽有:形

容十分齐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成分残缺,“这种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缺少主语的中心语,可改为“这种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氛

围”。

④不合逻辑,“淄博烧烤的成功也有益于“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建设”时态混淆,可改为“淄博烧烤的

成功也得益于“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建设”。

⑤句式杂糅,“旨在……"和''以……为目的”杂糅在了一起,可改为“‘好客山东’是山东省推出的旅

游品牌,旨在宣传山东省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或改为:“‘好客山东'是山东省推出的旅游品牌,

它以山东省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目的进行宣传”。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的草坪能踩,咱们的草坪为何只能‘干看着'?”每到踏青时节,类似的疑问总会出现在网

上。

观赏性和实用性如何取舍?以后这种“纠结”或许会少点儿了。不冬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

知,决定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

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

求。

支一顶帐篷,带一些食物,邀三五好友拥抱自然、共话家常,怎一个惬意了徵!为了这份惬意,地方

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探索。比如,利用空地绿化改造。成都市已对城市的393个“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完

成建设和改造;去年广州推出了第一批24个绿地草坪帐篷区,一经开放便“圈粉”无数。再如,蒙草集

团运用“草”科技打造了一款创新生态产品——“走路草坪”。其混合配比国内不同品种的乡土草种,垫

层丰富、结构稳定,具有减缓膝盖受力的柔软特性,因而被企业相关负责人戏称为“欢迎踩踏”。

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不仅是种草植树,更是用理念铺路。"?住建部印发通知,要求开放用于游

憩活动的草坪区域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过度踩踏影响正

常生长。鼓励各地拓展开放共享的绿地类型,增加绿色活动空间。②从这个角度来说,建设公园绿地,就

是服务百姓,而不是做一个用来珍惜的“盆景”。

20.文中两个加点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21.对文章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双引号,请分析双引号各自是

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几乎一致,但又有所不同。请说说两处表意上的不同。

【答案】20.不能互换位置。“不久前”指以现在为时间点,没过多长时间;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

的时间没过多久。“此次”指这一次,指的是住建部印发通知这件事。两个词含义不同,适用的语境也不同。

21.①处双引号是直接引用,表明直接引自人物的原话,增强了语言情境的真实感;②处双引号表强调,意

在强调建设公园绿地不是为了摆着好看,而是要真正地服务于百姓生活。

22.“那叫一个惬意!”陈述语气,表意直接,简洁明了,表达出炎炎夏日,啤酒配烧烤带给人的愉悦和满

足;

“怎一个惬意了得!”运用反问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强化了这种惬意感,表达出邀三五好友拥抱自然、共

话家常的快乐。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不久前”是一个时间词,表示时间点,指以现在为时间点,没过多长时间;语境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

发通知的时间没过多久。

“此次”指这一次,结合语境“此次住建部印发通知”指的是住建部印发通知这件事。

两个词含义不同,适用的语境也不同,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处“人家的草坪能踩,咱们的草坪为何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