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六 拔罐法_第1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六 拔罐法_第2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六 拔罐法_第3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六 拔罐法_第4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六 拔罐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拔罐法01拔罐法的概述拔罐法的概念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以排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又称角法、吸筒法。常用罐的介绍拔罐法的基本知识有火吸法、水吸法、抽气吸法等,其中火吸法最为常用罐的吸附方法(1)火吸法是利用点火燃烧的方法驱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以吸附于体表的方法。常用的有投火法(图1-33)、贴棉法(图1-34).滴酒法、闪火法(图1-35)和架火法(图1-36)o临床护理中应根据病情和吸拔部位选择吸附方法。图1-33图1-34图1-35

图1-36

火吸法(2)吸水(药)法:煮锅内加水,若为吸药法则放入适量的中药,煮沸后将完好无损的竹罐数个投入锅内煮5〜10分钟,用长镶子将罐夹出(罐口朝下),甩去罐中水珠,迅速将折叠的湿冷毛巾紧扣罐口(降低温度,以免烫伤),趁热急速将罐扣按在应拔的部位上,留罐10〜20分钟。(3)抽气吸法:使用底部有橡皮活塞的特制罐具,操作时先以罐口贴附于治疗部位(穴位)皮肤,再用吸引器或注射器从罐底活塞处抽成负压,使罐吸着。该法吸附力较强,并可随时调节负压大小。吸水(药)法02各种拔罐法的应用是指单独使用拔罐进行操作的方法。常用的有闪罐法、留罐法和走罐法等。

①闪罐法: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痿弱、皮肤麻木、疼痛、病位游走不定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证、中风后遗症等。

②留罐法: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10〜15分钟)的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留罐法可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单罐法即只使用一个罐具,应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明显处,使用过程中根据病变或压痛部位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罐具;多罐法是按病变部位、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多个罐具,应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当多个罐体吸附于某条经络或特定部位上(如某一条肌束),又称为排罐法。留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在拔多个罐时,宜按照由上往下的顺序,先拔上面部位,后拔下面部位,同时罐具型号也应当上面小,下面大;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的时间;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单纯罐手法③走罐法:又称拉罐、推罐、行罐、移罐,是指在罐被吸住后,用手握住罐体在皮肤上反复推拉移位,以扩大施术面积的拔罐方法,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在所吸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应先涂凡士林或按摩乳,罐口必须十分光滑,以免拉伤皮肤,故以玻璃罐最好。单纯罐手法④提按罐法:用手提起吸附肌表的罐体,随即按下复原,力量逐渐加大,以罐体不脱离肌表为度,反复20〜30次。此法使罐体内吸附肌肤上下振动,增加功效,常用于腹部,胃肠不适、疳积、泄泻、痛经等有较好效果。⑤摇罐法:用手握着吸附肌表的留置罐体进行上下、左右摇动,一个部位20〜30次,其动作均匀、有节奏进行。此法对局部的反复牵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疗效。⑥转罐法:用手握住罐体,慢慢地使罐体向左或向右旋转90。〜180。,一个左右转动为1次,反复10〜20次。转罐法扭转矩力较大,可造成更大的牵动,比摇动要强烈,可放松局部肌肉组织,促进气血流动,增强治疗效果。多用于软组织操作,如腰肌劳损等无菌性炎症所致的局部疼痛。⑦发疱罐法:是指使拔罐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现象的一种手法。吸附部位出现水疱,一方面可通过增加罐内负压、延长吸附时间来实现;另一方面,湿盛或感冒等患者拔罐时亦可自行出现水疱。此法的水疱患者并无明显痛苦,一般不必挑破,1〜2天后可自行吸收。单纯罐手法

是指拔罐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以达到增加疗效的一种复合治疗方法。常用的结合拔罐法有针刺拔罐、刺血(刺络)拔罐、刮瘀拔罐、按摩拔罐等。①针刺拔罐:又称留针罐、出针罐,在拔罐前后配合针刺疗法。留针罐是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留罐5〜10分钟。②刺血(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粗毫针或注射器针头,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上火罐,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结合拔罐方法

3.起罐方法起罐时用一手轻按罐具向一侧倾斜,另一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自起。结合拔罐方法适应证:1.伤风感冒、头痛、面瘫、咳嗽、哮喘、消化不良、泄泻、月经不调、痛经等。2.颈肩腰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伤、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病。禁忌证:1.心衰、呼吸衰竭、肾衰、肺结核活动期等病情严重者不宜拔罐。2.凝血机制障碍、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拔罐,如血友病、过敏性紫瘢、白血病等。3.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4.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处,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相应病变部位不宜拔罐。5.妇女经期,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甑部及乳部不宜拔罐。6.五官及前后二阴不宜拔罐。7.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适应证与禁忌证03灸法的评估及注意事项1.病情包括现病史、既往史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部位。2.局部皮肤根据患者的局部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拔罐部位。3.心理状态患者对本病与此项操作的认识,对热感、痛感的耐受性。4.病室环境有无易燃易爆品,温度适宜,空气流通,注意保护隐私等。评估治疗盘,治疗卡,罐具(玻璃罐,或竹罐、陶罐,大、中、小号依所拔部位大小准备,罐体无裂痕、罐口边缘无缺损),止血钳,纱布,95%的酒精棉球或纸片,火柴或打火机,灭火器具等。必要时备浴巾、垫枕、屏风。用物准备1.评估操作者着装整洁。核对医嘱,床边评估患者,并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合作。2.准备洗手,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3.体位根据病情选择拔罐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合理体位。①反骑坐位:适用于颈部、背部。②坐位:适用于头部、上肢部。③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内、外前侧。④俯卧位:适用于头部两侧或后脑、颈项部、背部、腰部、下肢后侧。协助患者,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和遮挡。4.定位根据病情或遵医嘱明确拔罐部位,并正确取穴。5.拔罐根据部位和拔罐方法选择合适的罐具,拔罐前再次检查罐体、罐口边缘,根据临床应用,采用不同的吸附方法,如闪火法等。吸附后根据病情、施术的部位等灵活选择多种拔罐方法,如闪罐法、提按罐法、走罐法等,以增强刺激,提高疗效。6.观察拔罐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随时观察罐口吸附情况、皮肤颜色和患者的全身情况。7.起罐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用手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即可起罐,并观察患者皮肤情况,隔着纱布适当按摩,轻轻擦拭皮肤。8.结束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健康宣教。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签名。操作步骤1.体位是否合理,取穴及拔罐方法是否正确、手法是否熟练,罐是否吸附紧密,有无脱落。患者是否安全,有无皮肤灼伤、烧伤。是否沟通到位、做到人文关怀。2.拔罐后局部皮肤是否发生变化;患者是否觉得舒适,症状缓解,取得预期效果。评价1.病室保持冷暖适宜,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2.拔罐应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尽量避开骨骼凹凸不平处、毛发较多处、瘢痕处等,充分暴露应拔部位。3.拔罐时应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局部宜舒展、松弛,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4.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及初次接受拔罐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手法宜轻。5.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注意事项6.用于燃火的酒精棉球,不可吸含酒精过多,以免拔罐时滴落到患者的皮肤上而造成烫伤。燃火伸入罐内的位置,以罐口与罐底的外1/3与内2/3处为宜。若不慎出现烫伤,按外科烧烫伤常规处理。7.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甚至瞬间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处理方法是立即起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