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高二(上)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7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材料二:日前,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鼓励美国政府坚持对抗中国。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临大变局时对中国角色投注的特别关切。北京观察家认为,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压受力面相对较大的国家,中国如何应变、特别如何不变,是考察其在世界变局中作用的重要指标。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摘编自朱方芳《“百年大变局”下中国的应变与不变》)材料三: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这既是中国的“知”,更是中国的“行”。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面对世界经济的“微妙时刻”,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世园会、文明对话……从思想理念,到机制建构,再到务实合作,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契合新世纪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国际新共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越织越牢固,国际“朋友圈”越建越红火,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摘编自新华网《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材料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新概念,只有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B.因为中国是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所以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风险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C.材料二中指出,美国学者发表公开信,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应该坚持与中国进行对抗。D.材料三中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等具体实践,是对材料二中“和”“合”理念的生动诠释。(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受到了世界的关注。B.“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体现了中国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C.近年中美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东方不愿坐等“被塑造”和西方想“延续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D.在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过程中,中国要正确定位机遇与挑战,在“变”中“化危为机”,以赢得更好发展。(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早在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已为16%,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B.欧洲国家正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酝酿制定产业战略,避免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掉队。C.已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赫然在列。D.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逐步实现弯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天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应如何定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A3.A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首先点明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个维度——力量之变、时局之变和中国定位,然后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②运用多种论述方法。理论阐述、对比举例、引用名言,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语言更有说服力。5.①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②在变局中,中国应坚持“和”“合”理念。(答“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答“中国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务实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织牢全球伙伴关系网”也可。)③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答向内看……向外看……这部分内容也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有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错误,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可知是离不开这三个维度。B.没有因果关系,结合“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可知。C.理解错误,结合“日前,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鼓励美国政府坚持对抗中国”可知“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的是美国情报人员。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于文无据,结合“日前,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鼓励美国政府坚持对抗中国”可知,证明了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探讨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个维度——力量之变、时局之变和中国定位。A.谈论的是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和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符合探讨主题。BCD和这个主题关联不大。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首先点明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个维度——力量之变、时局之变和中国定位,“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然后从“力量之变中的中国因素”“时局之变的事实”“中国如何定位自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运用多种论述方法。理论阐述,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对比举例,如“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引用名言,如“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语言更有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可知,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②结合“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合’理念”可知,在变局中,中国应坚持“和”“合”理念。(或者结合“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分析。)③结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可知,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或者结合“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分析概括)2.阅读《项链》选段,完成各题。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当然可以。”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1)第一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A.慢慢悠悠 B.犹豫不决 C.挑三拣四 D.心中无数(2)这部分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3)这部分文字写出了玛蒂尔德借项链过程的心理变化,其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请将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①发现项链时的高兴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答案】2.B3.行动描写、语言描写。4.①.开口借时的担心②.借到后的狂喜【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慢慢悠悠:不着忙,慢条斯理的。B.犹豫不决:迟疑,拿不定主意。C.挑三拣四:挑肥拣瘦。D.心中无数: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语境强调她由于看到这么多首饰,试来试去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心里迟疑,拿不定借哪一件的主意,故“犹豫不决”最为恰当。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描写手法的能力。文中“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不断地问着”等属于行动描写;“再没有别的了吗”“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等两个人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这部分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路瓦栽夫人在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首先,当她看见那挂精美的钻石项链时,“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这表现了她的惊喜;其次,当她想向朋友借这串项链时,她是焦急而担心的,焦急地想要借到,又担心朋友不借给她;最后,当朋友爽快地答应借给她时候,她是欣喜若狂的,“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路瓦栽夫人在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依次为“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坚死,策年十七,还葬曲阿,径到寿春见袁术,术以坚兵千余人还策。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繇与策战,兵败,走丹徒,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故乡部曲来降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免除赋役不乐者不强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威震江东。策将吕范言于策曰:“今将军事业日大,而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暂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事乎。”范曰:“不然,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策笑无以答。范出,便释耩,著绔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策以张昭为长史,待以师友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之。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策闻之,欢笑曰:“昔管子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策以虞翻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策好游猎,翻谏曰:“明府喜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五年夏四月,孙策击陈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初,策杀吴郡太守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策性好猎,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卒遇贡客三人,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策创甚,召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权。”策卒,时年二十六。(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有改动)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故乡部曲来降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免除赋役/不乐者不强/B.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故乡部曲来降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免除赋役/不乐者不强/C.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故乡部曲来/降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免除赋役/不乐者不强/D.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故乡部曲来/降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免除赋役/不乐者不强/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旬日,十天,古代一个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用的就是此意,也可以用来指较短的时间。B.都督,古代军事长官,出现于汉末,三国魏晋时发展为地方军政长官,职权较重。C.书疏,信札,奏疏。具体地说,“书”指平辈人之间的信件,“疏”是臣下上给皇帝的奏章。D.仲父,古代称父亲的大弟,义同“亚父”,也可用作帝王对宰相重臣的尊称。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范认为孙策军队的军法纲纪还不完善,自愿担任都督的职务,在孙策还没有答应的情况下,就到都督府去处理事务了。B.一些士大夫常把功劳与业绩归于张昭,孙策反倒很高兴,且用管仲与齐桓公的例子来比,暗含贤能的张昭也能助自己成就霸业。C.虞翻用白龙变成鱼被渔夫豫且捕获,白帝子变成白蛇被刘邦所杀的故事来劝谏孙策,希望他不要随意外出打猎,孙策答应了他。D.孙策杀了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家奴和门客伺机为许贡报仇,趁孙策打猎时射杀了他,这些人也被赶来的护卫全部杀死。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2)翻谏曰:明府喜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答案】3.B4.D5.C6.(1)袁术说:“有些士兵喜欢反叛,我们应当都痛恨这种人,哪里用得着谢罪啊。(谢什么罪啊,说什么谢罪啊)”从此军中更加畏惧孙策。

(2)虞翻进谏说:您喜欢轻装便服外出,随从人员来不及警戒,官兵们常常对此感到苦恼。

【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孙策进入曲阿,慰劳赏赐将士,对百姓施恩惠,发布命令,通告各县:“那些刘繇的亲友、同乡、部下来投降的,一概既往不咎,愿意从军的,免除他家的徭役,不愿意从军的也不勉强。”“入”的宾语是“曲阿”,“劳赐”的对象是“将士”,“发恩布令”的主语是孙策,依此排除AC;“来降者”意即来投降、降服的人,不可断开;“其……者”就是“那些……的人”,不能分开,据此排除CD。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义同‘亚父’”说法错误,“亚父”指尊敬某人仅次于对待父亲,表示对某人十分尊敬,并没有亲属关系。如《鸿门宴》中,项羽称范增为“亚父”。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孙策答应了他”曲解文意,原文中孙策曰“君言是也”只能表明孙策认可虞翻说话,并没有答应他不打猎。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疾”,痛恨;“何为”,哪里用得着……;“谢”,谢罪、道歉;“益”,更加。(2)“微行”,帝王或高官便服出行;“严”,警戒;“苦”,意动用法,感到苦恼。参考译文:孙坚死时,孙策十七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曲阿安葬,自己直接到寿春去见袁术,袁术将孙坚的旧部一千多人还给他。孙策的一名骑士犯了罪,逃到袁术的大营,孙策派人就地将他斩首,完事之后,到袁术处谢罪。袁术说:“有些士兵喜欢反叛,我们应当都痛恨这种人,哪里用得着(不用)谢罪。”从此以后,军中更加畏惧孙策。刘繇与孙策交战失败,逃到丹徒。孙策进入曲阿,慰劳赏赐将士,对百姓施恩惠,发布命令,通告各县:“那些刘繇的亲友、同乡、部下来投降的,一概既往不咎,愿意从军的,免除他家的徭役,不愿意从军的也不勉强。”十天之内,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附,孙策威震江东。孙策的部将吕范对孙策说:“现在将军您的事业日益壮大,但军法纲纪还不完善,我愿暂时担任都督的职务,帮助您整顿军法军纪。”孙策说:“子衡你手下已经统率重兵,在外有战功,怎么能再担任这样的小官,管理军中琐细的事务!”吕范说:“您不要这样认为,这就像乘坐同一艘船渡海,一件事没办稳妥,大家都要受害。”孙策笑着无法回答。吕范出来后,便脱下单衣官服,穿上骑马的戎装,手里拿着鞭子到都督府去处理事务,自称已经担任都督的职务。孙策就授予他都督之职,委托他处理各项事务,从此军中纪律严明,将士和睦,军令得以彻底贯彻。孙策任命张昭为长史,以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对待他,把行政和军政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张昭经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把平定江东的功劳和治理的政绩都归于张昭,孙策听说后,高兴地说:“以前管仲为齐国相国,齐桓公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功劳也都归功于他,(手下到齐桓公处请示工作,齐桓公说你去问管仲,再有人来,齐桓公还是说你去问管仲)但齐桓公却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现在子布很贤明,我能任用他,他的功名难道不也是我的吗?”孙策任命虞翻为功曹,以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孙策喜欢打猎,虞翻劝谏说:“您喜欢轻装便服外出,随从人员来不及警戒,官兵们常常感到苦恼。作为君主,不稳重就没有威严,所以白龙变成鱼,渔夫豫且就能捕获它;白帝子变成白蛇,刘邦就能杀死它。希望您以后稍微注意。”孙策说:“你说得很对。”汉献帝建安五年夏季四月,孙策进攻陈登,大军行到丹徒,须等待运送的粮草。当初,孙策杀了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家奴和门客躲藏在民间,想为许贡报仇。孙策喜欢打猎,他所骑的骏马跑得很快,骑马的随从护卫追不上他,突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他们射中了孙策的面颊,护卫骑兵赶到后,杀死了这三个人。孙策的伤势严重,召集张昭等人说:“现在中原大乱,凭借吴、越的人力,依靠三江的险要,足以坐观成败,希望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孙权。”孙策去世,当时二十六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错刀行①陆游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②。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③,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注】①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②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③天汉滨:汉水边。这里指汉中一带。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歌行体,诗歌开篇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B.三、四两句慷慨直陈,向天浩叹。写提刀人的动作和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有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C.“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D.诗歌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以气势和骨力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内蕴丰富,绝非粗豪叫嚣之作可比。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7.D8.①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一心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陆诗中“一片丹心报天子”,表明诗人渴望消灭胡虏、建功立业报效天子;辛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表达了词人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②不同点:陆游为不能留名青史羞耻,字里行间表现出期盼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情感,也对胜利充满信心。辛词中“可怜白发生”抒发的则是自己如今年华已逝却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悲愤之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歌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说法错误,本诗中没有记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中,“耻”写出了诗人以不能建功立业为耻;“报”报答天子,在当时也就是报答国家。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一心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而且,从诗歌的最后两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分析可知,表现出诗人切盼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情感,也对胜利充满信心。“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词人辛弃疾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热忱。辛弃疾二十二岁就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曾经亲自进入敌营诛杀叛徒,能够北伐光复故土、迎回二帝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在南宋以投降派主政的朝廷中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却报国无门,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这就写出了辛弃疾对年华已逝却功业无成的慨叹,从而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悲愤之情。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⑴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⑵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⑶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⑷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答案】①.其身不正②.虽令不从③.不悱不发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⑤.不义而富且贵⑥.于我如浮云⑦.仰之弥高⑧.钻之弥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悱”“隅”“弥”“坚”。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沈从文的墓碑是一块大石头,正面刻着他这样两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有一种在20世纪的中国的关于自我的典型叙述,就是在生命经验的过程中,猝然遭受某种转折性的震惊时刻,因而“觉醒”。这种“觉醒”是“现代”的“觉醒”,“觉醒”以前糊里糊涂,“觉醒”之后______,焕然新生。但是,这种断裂式的“觉醒”没有发生在沈从文身上。他的“我”,不是抛弃“旧我”后新生的“新我”,而是以往所有的生命经验一点儿一点儿积累、扩大、化合而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就______地确立起来。这样确立起来的自我,有根源,有历史。“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么来的?生命的来路______。可以说,它们基本的不同在于断裂式“觉醒”的“新我”是靠否定自己的历史而确立的,而沈从文的自我是通过肯定自己的历史而确立的。1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两个“我”字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0.①.恍然大悟②.自然而然③.历历在目11.“照我思索”中的‘我’指沈从文;“能理解‘我’”中的‘我’指自己。12.在20世纪的中国,有一种关于自我的典型叙述,就是在生命经验的过程中,猝然遭受某种转折性的震惊时刻,因而“觉醒”。【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觉醒”以前糊里糊涂和后文“‘觉醒’之后……焕然新生”,可知觉醒后不再糊涂、突然明白,所以填“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指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第二空,根据前文“以往所有的生命经验一点儿一点儿积累、扩大、化合而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可知,这里强调自然发展,所以填“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指出于自然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而收到的效果。第三空,根据前文“这样确立起来的自我,有根源,有历史”,可知生命的来路非常清楚、一目了然,所以填“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指远处的物体或景象看得很清楚或过去的情景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依照我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解自己”,第一个“我”指沈从文自身,第二个“我”指看到这句话的人自己。【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是语序不当,把“有一种”调整到“中国”和“关于”之间。并且删去原文中“中国”和“关于”之间的“的”。13.《红楼梦》人物繁多,描写细致。林黛玉初进贾府,对各位亲戚还不熟悉,请你根据《红楼梦》的人物判词或者对应的人物描写介绍,确定人物身份,帮黛玉叫这些亲戚。示例: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称呼:表嫂(1)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称呼:__________________(2)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称呼:__________________(3)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称呼“史侯家小姐”: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哥②.表嫂③.外祖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①这个人物是贾宝玉。这是贾宝玉第一次出场时的外貌描写,极言其相貌出众,是其性格的一个外在展示。“面若中秋之月”中的“中秋之月”指是肤白清朗;“春晓之花”指面色鲜艳润泽。“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鬓角似刀剪裁过一般,是鬓发整齐的意思。眉像墨画的,说他眉粗且极黑如墨。“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是说脸形如桃瓣。“秋波”是说宝玉眼中有神。“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是说宝玉即使发怒时面容也像微笑,生气了也是一副含情脉脉的样子。宝玉的父亲贾政是黛玉母亲贾敏的兄长,故黛玉应称呼宝玉“表哥”。②判词说的是李纨。判词第一句“桃李春风结子完”隐含李纨之名,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隐含贾兰之名,后两句描写李纨的品质并点明她操劳一生落得诰命的可悲命运。李纨的夫君贾珠是黛玉的表哥,故黛玉应称呼李纨“表嫂”。③贾母是贾代善之妻。贾母,又称史太君,贾府上下称她为“老祖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姓史,也是四大家族之一。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位者,她是贾赦和贾政的母亲,贾宝玉的祖母,史湘云是其娘家兄弟的孙女。她的一生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贾母是黛玉贾敏的母亲,故黛玉应称呼贾母为“外祖母”。四、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校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巧思融拙力,绘理想之宏图多少年来,似乎在人们眼中“巧”便是褒义,“拙”便是贬意,犹为人所不齿,特别在当下机遇与风险并存,“巧劲“尤其被倡导。而我认为则不然,能够一举成事的人毕竟在少数,如愿做出一番成就仍应脚踏实地,以巧思融拙力。巧思“指“科学的规划和严密的举措,一个高效的计划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邓小平身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中国国情与全球风云相结合,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