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科书分析本课分为“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四个子目,结合“学习聚焦”栏目的内容“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不难看出,本课是由两大板块构成的,即中国古代各主要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这些时期的对外交往。从篇幅上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无疑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对本课“学习聚焦”栏目内容的概括和梳理,也可以提炼出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塑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另一条是中国古代总体上以和平为宗旨,不断拓展对外交往范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来看,虽然本课的具体内容在《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多有涉及,但与其更多从政治制度角度切入不同,本课聚焦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内的民族关系和对外的往来交流,是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进一步充实,起到了丰富和完善必修课程内容的作用。具体解析教科书内容,本课还有一个关键点需要突破,即怎样认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包括怎样看待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政权,这其实也就是对本课标题“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之间逻辑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自秦统一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有分裂的时期,即便是在分裂时期,各地方和民族政权也都努力争取统一,所以总体上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多元一体是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有和平交往,也存在冲突甚至战争,但和平是主要方面而冲突是次要方面。由此可以形成三个认识:首先,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控制的区域也都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其次,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最后,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都属于国内战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在南部边疆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实施管理;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与匈奴之间保持着时战时和的状态,西汉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等机构管理边疆,并在边疆地区采取屯成政策;隋唐时期由礼部和鸿胪寺掌管民族事务,采取册封羁縻、和亲联姻等多种手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唐朝时期边疆、内地各民族空前大交融,唐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边疆的治理;元朝时期的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元朝设立宣政院等机构对西藏等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派赋役实施治理;明朝由礼部和鸿胪寺以及提督四夷馆负责民族事务,明朝布置军镇、开设互市、敕封宗教领袖,还在边疆地区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实施治理;清朝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通过联姻、军事行动、册封宗教领袖、设办事大臣等方式不断加强对边疆的治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少数民族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停止。先秦时期,华夏文明与域外已有广泛交往;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汉朝已打通陆海通道,曾与中亚、西亚、印度南部、日本等地区有所往来;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海陆商路畅通活跃,中国的商品与技术不断向外传播,也迎来了许多国外求学者的来访;宋朝海路更趋发达,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明清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受走私贸易、边患问题以及统治者自身认识等原因的影响,至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并最终闭锁国门。综合运用“时间与空间”“相同与不同”“联系与区别”等概念范畴,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可以归纳本课的核心观点,即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不断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休戚与共,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逐渐形塑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对外交流往来中,中国历代始终以和平为宗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明确本课核心观点,一方面为本单元的后两课进行铺垫,即厘清从古代到当代的中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与变迁;另一方面,也为之后理解中西方在民族与国家建构上的区别,感悟历史多元演进,认同文明的差异、融合与共进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时间与空间”“相同与不同”“联系与区别”等概念范畴,结合对教科书的解读,了解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发展与变迁,以及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历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结构化梳理,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涵和意义的理解。认同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敬仰前人对民族平等、和睦的追求,进一步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有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有关新石器时代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考古资料使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出现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部落”或“邦国”,而这也与史料中的记载形成了对应。材料一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认识,除华夏族之外,早期已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等民族存在。而事实上华夏族也不仅仅由炎黄两族构成,它混合了许多民族,中华民族的多元是有历史渊源的。而材料中的“变”与“服”则体现了比较早期的“一体”概念。进一步出示一组材料。提出问题:这些材料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的理念是什么?材料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春秋)孔子《论语·颜渊》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战国)公羊高《春秋公羊传》定有天下,以为一家。(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引导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些材料总体上都体现了“天下一体”的观念。当然,历史上也曾有过“华夷之辩”等争论,但都只是针对文化差异等领域。总体上,“夷夏一体”“和而不同”是主流,是中国绵延数千年代代相传的理念。过渡: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逐渐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纵向来看,历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比如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秦朝的“典客”,汉朝的“大鸿胪”,唐朝的“鸿胪寺”等。环节二: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出示教科书《礼宾图》及“史料阅读”栏目,提出问题:从周朝的“小行人”到唐朝的“鸿胪寺”,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历代中央政权对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机构管理民族事务也兼管对外交往,反映了历代中央政权在“礼”的传统文化熏陶下,重视与周边民族乃至外国的友好往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民族间的往来、对外的交往是较为常态和频繁的。过渡:历代王朝都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理。出示《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秦朝形势图、西汉疆域图、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元朝形势图、明朝形势图和清朝疆域图,提出问题:从这些朝代边疆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自主进行梳理归纳,得出认识:秦朝在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同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北;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在西北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北方设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在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在南方设安南都护府;元朝设宣政院对西藏地区实施管辖,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明朝多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管理边疆地区;到清朝则设置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认识:尽管机构的名称有差异,功能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历代大一统王朝都非常重视边疆治理,边疆地区都设有管理机构,官员由中央政府派遣或任命;从另一方面来讲,疆域范围内这些机构的设置,反映出中央政权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些边疆地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便在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等时期,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方向。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渡:横向来看,每一个王朝都有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这与当时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与这个王朝总的治理思想有关,也就是说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但是就像之前所讲,历代王朝在民族关系方面以和平相处为主流,重视文化的熏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有类似的思想。环节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材料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春秋)孔子《论语·季氏》阅读材料,思考: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总体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文化之,和平相处,寻求统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中国的传统强调“夷夏一体”,这里的统一并不是指消灭不同的文化与民族,而是主张“夏中有夷,夷中有夏”。在这一点上,唐朝最为典型。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继续出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唐朝边疆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唐王朝与它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当然这与唐太宗的治国理政思想也有直接的关系。出示《资治通鉴》并提出问题:材料中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材料四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炼答案:开明、友善、怀柔是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依据。过渡: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与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密切相关。唐朝时期,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自然,民族大交融一定不是单向的,必然是相互、彼此的发展,就如当时唐朝盛行的“胡旋舞”,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胡床”也都是因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往来之后而产生的新风尚。唐朝的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与这个王朝总的治理思想有关,也就是说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但是就像之前所讲,历代王朝在民族关系方面以和平相处为主流,重视文化的熏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有类似的思想。环节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材料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春秋)孔子《论语·季氏》阅读材料,思考: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总体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文化之,和平相处,寻求统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中国的传统强调“夷夏一体”,这里的统一并不是指消灭不同的文化与民族,而是主张“夏中有夷,夷中有夏”。在这一点上,唐朝最为典型。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继续出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唐朝边疆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唐王朝与它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当然这与唐太宗的治国理政思想也有直接的关系。出示《资治通鉴》并提出问题:材料中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材料四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炼答案:开明、友善、怀柔是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依据。过渡: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与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密切相关。唐朝时期,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自然,民族大交融一定不是单向的,必然是相互、彼此的发展,就如当时唐朝盛行的“胡旋舞”,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胡床”也都是因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往来之后而产生的新风尚。唐朝的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这也体现了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师出示结构化梳理的表格,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完成学习任务。时期边疆治理处理民族事务的其他措施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综述秦朝在两广地区设三郡汉朝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朝封谯国夫人治岭南唐朝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册封羁縻、和亲会盟、战争等宋辽夏金时期元朝设宣政院对西藏地区实施管辖,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明朝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清朝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本课具体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举一反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阅读教科书有关内容,梳理唐朝时期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的措施,概括主要特点。学生回答: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南诏王,设置都护府、都督府和羁縻州,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又如:阅读教科书有关内容,梳理清朝时期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的相关措施,概括主要特点。学生回答:满蒙联姻,平定准噶尔叛乱,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大臣,“改土归流”,反映了清朝对边疆管理的加强。过渡: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以外,我们与世界上许多地区也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到清朝前期为止,总体上这种交往是较为频繁和开放的。我们以三个时期为例。环节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和《后汉书·西域传》相关材料,提出问题:由地图所示,结合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汉朝对外交往怎样的特点?材料五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汉朝对外交往以丝绸之路为主,结合史书中对“大秦”人也就是古罗马人的描述,判断两者存在联系的可能性;汉朝的海路往来也有所拓展,最远可到达今印度南部,东汉时期与当时的日本也有联系。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史料阅读”栏目回答相关问题:汉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交往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