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进度表(北师大版)

周时间教学进度内容

19.1—9.6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29.7—9.1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39.14—9.18第二单元线与角

49.21—9.25第二单元线与角

59.28—9.30第二单元线与角

610.8—10.10第三单元乘法

710.12—10.16第三单元乘法,整理与复习

810.19—10.23第四单元运算律

910.26—10.30第四单元运算律

1011.2—11.6第四单元运算律

1111.9—11.13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测试一:速算测试)

1211.16—11.20第六单元除法

1311.23—11.27第六单元除法

1411.30—12.4第六单元除法数学好玩,(测试二:基础测试)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数学好玩

1512.7—12.11

(测试三:思维训练测试)

第八单元可能性(测试四:综合测试)

1612.14—12.18

1712.21—12.25总复习

1812.28—12.31总复习

191.4—1.9期末考试

全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借助直观模型,进一步认识万以上的数并了

解其在实际生活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乘法的估算,认识计算工具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

些数学规律,有趣的算式。

3、第四单元“运算律”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类推的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简便运算,总

结出运算律并应用。

4、第六单元“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探索商不变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5、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在初步的应用中,进一步理

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线与角”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

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在具体的情景中,探索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在方格纸

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

引导学生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猜测和推理。在数

学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感知,提高推理能力,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围绕“漏水实验,编码和数图形的学问”展开综合实践活动。

二、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较好的

接受新知识,在三年级的数学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个别学生学习态度

不够端正,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多数学生

良好的作业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措施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中也力求

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

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

“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

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

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

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

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所谓“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转

变角色,使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肯钻研、善思考、勤动

手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

数学知识,感受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

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

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

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

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

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

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

实践能力。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

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

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量单位、

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

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

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如本册应用题教学栗重视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实际

应用的训练,教学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五)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

习过程的考察。

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

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不出助长死记硬背

的题目,着重观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

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

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和

能力上的缺陷。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

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课题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1、在数数活动中,直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知道计数单位“十万”

与“万”的十进关系,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数的过程,认识“万位”与“十万位”的位

置关系,理解十万与计数单位“十万”意义上的区别,体会位值概念。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会一万和十万究竟有多大,进一步发展数感。

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

教学重点数的实际意义。

通过多种方法,学生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一个小正方体,在数位上表示1个一是几(个位)

10个小正方体表示10个一是多少?(十位)

10列这样的小正方体又表示10个十是几?(百位)

10层这样的小正方体表示10个一百是几?(千位)

10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表示10个一千是几?(万位)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数一数,认识“十万”

请同学们猜一猜、数一数,图中有多少块小正方

体?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再和同桌交流数的结果和

方法。

1、引导学生汇报数的过程。

2、在学生充分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个一万是十万。

(二)拨一拨,感受十进制关系

1、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我们用计数器做一个拨

一拨的游戏。

2、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拨出10003,然后再一个

一个地拨出10010o

3、再请同学们拨一拨49000,然后再一个一个她

拨,拨出53000(学生独立拨,再在全班汇报拨的过

程)。

4、同桌合作:

(1)99996一个一个地拨,拨出100000。

(2)70000一万一万地拨,拨出100000。

5、汇报拨的过程。

6、你在拨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三)感受十万的大小,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实际

意义。

1、你知道生活中国一万有多大吗?十万呢?(课

件出示图片)

(1)在400米的跑道上绕25圈是一万米;

(2)一个班大约有40个学生,2500个这样的班

级大约有十万个学生。

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收获。

2、同学们课前还收集了生活中有关“万”和“十

万”的数据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独立完

成,利用课件展示数的过程。

2、在计数器上学生动手拨一拨,数一数。

(1)10000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0000.

(2)85000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0000.

(3)59998一个一个地数,数到60005.

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边数边拨,然后回报,教师

在学生遇到“满十进一”的问题时追问该怎么办了?

为什么要进位?

3、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和同伴交流不同数位上的

“5”分别表示什么?

体会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大小不同。

4、把100张纸摞在一起的高度大约是1厘米。算

一算一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十万张呢?

四、反馈练习

1、数一数

(1)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

(2)-------地数,数到十万;

(3)一百一百地数,数到六万一千;

2、想一想,括号里应填几。

(1)10个。万是十万,100个千是O,()个

一千是六万四千。

(2)666660这个数是一个。位数,最高位上

的6表示6个(),万位上的6表示(),千位上的6

表示(),百位上的6表示()。

3、判断对错。

(1)最大的五位数比最小的六位数少1.()

(2)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第六位是千位,。

(3)695420是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万位。()

4、选一选

59650中的9表示(),985000中的9表示(),

876920中的9表示(),792000中的9表示()。

A、9个十B、9个百C、9个千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数一数”“拨一拨”认识了“十

万”这个计数单位,同时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回去继续妆集更大的数的资料,我们下节

课交流,以便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

数一数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满十进一

十万,万,千,百,十,个

课题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比十万更大的数,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大

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计数器认识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其数位,知道相邻的计

教学目标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会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3、完善对整数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

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了解个级数(万以内的数)、万级数、亿级数具有同

构的特征,培养归纳慨括能力。

认识“百万、千万、亿、十亿”等计数单位,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

教学重点间的十进制关系。

通过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四位一级的规律。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

是数学。最熟悉的就是数的应用了。让我们看看身

边的数据吧。

课件出示:

人大约有十二万根头发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三十八万四千千米

据2010年人口统计,世界人口总数约为六十九

亿

说一说你身边的大数:小组交流搜集的大数数

据。

看来,仅仅用万以内的数来计数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万”,感知“满

十进一”

课件出示,十万十万地数,九十万后面应该是多

少呢?你是怎么想的?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自己的

想法,再到计数器上拨一拨。同桌拨计数器,讨论

交流\汇报。

一百万?!你们真棒!谁来说说为什么十万十

万地数,九十万后面就数到一百万了?

你们真善于总结经验!后面的十、百、千、万、

十万我们一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刚才十万位前拨

的那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一百万!

那一百万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呢?一百万有几个

十万?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到了满十进一,能跟

我们详细地说说吗?

说得真仔细!相邻的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满十进一。所以十个十万也就是一百万。

师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相邻数位满十进一

如果照这样推想下去,10个“百万”应该是多

少?(学生自主探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再这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下去,十个一千万又

应该是多少呢?按照这2种数法都接着往下数数试

一试。你们同意谁的数法?为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拨一拨,数一数,汇报。

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还有“十亿”、“百亿”、“千亿”……这样数下

去,能数到尽头吗?的确是这样,自然数的个数是

无限的。

讨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

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满十向前进一。

2、认识十进位值制数位顺序表

(出示表格)我们把这些计数单位按照大小顺序

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表,每一个计数单位

在这个表中都有一个位置,数学上把计数单位所在

的位置叫数位,这个表叫数位顺序表。而正因为每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就是我们今

天所了解的我国使用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3、认一认、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9999999999,这是是几位数?最高数

位是什么?大约是多少?

有没有方便一点的方法呢?能不能按照它们的

特点有规律地分一分?

生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样的发现?再小组讨论。

按照这样的划分方法,数学上把这种不同的级

别叫做“数级”。

使用这种四位一级的计数方法,是我们国家习

惯使用的。使用这一规律就让我们计数就方便多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读一读,

全班交流。

2、教材第5页3题:师巡查,引导学生注意在

数位顺序表中填写数。

指名展示。

3、教材第5页4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指导

学生先将数填在方格里,再在计数器上拨出来,最

后说一说它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这节课上,你收获了什么?

认识更大的数

(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

满十进一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f■万是一亿

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课题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

1.结合具体的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

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2、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3、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亿及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能正确读写亿及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

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

为1370536875人。下面是部分省、市及特别行政区的

普查结果。(单位:人)

北京:19612368安徽:59500510

香港:7097600

广东:一亿零四百三十万三千一百三十二

台湾:二千三百一^h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

澳门:五十五万二千三百

二、探索新知

(一)你能读出全国总人数吗?北京、安徽、香港

的呢?

学生试着读,教师指导读法。

1、交流读数的方法。

1)标上数位再读。

2)把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上,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3)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分隔开,先读万

级,再读个级。

2、小组讨论大数的读法

1)含两级的数的读法?三级的呢?

2)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亿

级的数呢?

3)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3、研究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学生研究讨论7897600的读法,总结规律。

4、研究中间有零的数的读法。

如40076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最后合

起来读。

(二)你能写出澳门、台湾、广东的人口数吗?

1,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四十四、一千三百八十二、六百七十

八,怎样写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

八万呢?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

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

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就可以了。

学生独立写一写。

2、含有两级以上数的读写

出示书中三个区,这几个数各有几个级?应该先

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指名板演并画出分级线。

练习老师说数,学生写数。

3、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

个级上的一个也没有怎么办?在数位顺序表中表示这

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在说一说是怎么

样写的。

学生练习探究下面三个数的写法:

六十一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四千零三亿零五

百万。

三、巩固练习

1、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读出加拿大和英国的人口数,和同桌说说你

是怎样读的。

(2)在下面的数位顺序表中,写出沙特阿拉伯和

巴西的人口数。

引导学生先分级再一级一级地读。

2、先读一读,再用线连起来。

引导学生先分类读数,,再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

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

3、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

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人口普查

(大数的读写)

设出示数位顺序表

写作:

读作:

国土面积(大数的比较)

课题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多位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化,

能正确地比较大小,培养迁移、类比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位值思想。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感受大数改写的必要性和简

教学目标

洁性。

3、在比较与改写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

培养仔细看数、读数、写数的良好习惯。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改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你知道我国这5个面积较大

的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是多少吗?(出示资料)请生读一

读。(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面积约1180000平方千米,

青海省的土地面积约为720000平方千米,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土地面积约为1660000平方千米,西藏自治区土

她面积约为1230000平方千米。四川省面积约是490000

平方千米)

二、探究新知

1.大数的比较

1)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从大到小排列。

师:回忆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想一想,这三个数

比较大小时,先怎么办再怎么力、?(学生在练习本上用

两个大于号记录比较的结果。)

全班交流汇报。

2)把上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师:请孩子们把这5个数字从大到小排列到草稿本上。

想一想,这么多个数比较大小,你有什么好办法?

全班交流。

生汇报1660000>1230000>1180000>720000>490000(师

板书)生说一说比较方法。

2.大数的改写

让学生观察几个大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末尾有4

个0,8个0)

当数据末尾有很多0时,怎么样写更简便?

生独立尝试,全班交流。

整万的数可以去掉末尾的连续的4个0,有“万”字来

表示,整亿的数可以去掉末尾的连续的8个0,有“亿”

字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在图上标出各数,并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生独立写一写后交流。

2、出示书第2题。

先读一读再比较。

3、书第3、4题。

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提醒学生认真数0的个数,然后分

级,选择单位。

4、书5题。

生先思考怎么解决,然后再独立完成,边比较大小边连

线。

四、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预习近似数。

2、资源评价。

板国土面积

书1660000>1230000>1180000>720000>490000

设1660000平方千米=166万平方千米

计1400000000人=14亿人

近似数(认识近似数)

课题

1、结合实例,了解近似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发展学生的数感。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创设情境,认识近似数。

课件出示国庆节60周年阅兵资料。生读一读。

师:上面的数据有大有小,描述的事物也不相同,它们

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60、169、56表示正好是那么多,它们是精确数;66、20万、2

万表示大概、大约的,比较接近精确数,它们是近似数。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什么是四舍五入

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

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为什么说近2万平方米,合理吗?

出示数线理解。

揭示四舍五入法(五入是一种规定)

2、怎么样进行四舍五入

出示学习任务: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图上

找到这个大数的位置,说一说约“20万”是怎么样得到的?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如果不看数线,用四舍五入法怎么样得到?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把这个数四舍五人到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怎么得到的?

小结:怎么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说一说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书

11页第1题)

2、出示书上第2、3题。

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方法,引导学生对比近似数前后的两

个数,体会到近似数应用的必要性。

3、书上第4题。

生独立做一做后交流,观察每个数的近似数,你觉得什

么情况下的近似数更接近它的精确数。

四、总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体会与收获。

五、作业设计。

1、预习从结绳计数说起。

2、资源与评价。

近似数

书18000^:2万

设1

计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从结绳计数说起(了解计数方法的发展过程)

课题

1.通过阅读,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会其中包含的位值思想。

2.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样计数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了解一下计数方式的演变过程,从结绳计数说起。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古人计数方法。

第一幅图:生结合图读一读,然后全班交流“你读懂了

什么

生交流。

师小结:古人借助身边的工具,通过——对应的方法来

计数。数量很多时采用“按群计数”。

第二幅图:生独立阅读后模仿写一写。

师对于学生看不懂的地方要给予解释。

小结十进制的由来: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

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的十进制源于古代人们用

双手十指计数的方式,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到

的。

第三幅图:告诉学生什么是自然数,介绍印度-阿拉伯

数字的由来,说明0。

2、关于自然数,你知道哪些?和同伴说一说。

1)师提出问题: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样排列的?相邻两

个自然数相差几?关于自然数你还知道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看一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书13页1题)

2、书13页第2题

先让学生解释前两个结绳计数,再画一画。

3、十万位、万位、百位上的5个珠子表示的意义有什

么不同?连一连。

4、找规律填一填。

生独立解答后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怎么发现的?

5、你知道吗?

让学生自己阅读,不懂地方交流。

四、总结: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很多计数方式,这些

方式都很有趣,也看出了古人的智慧,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收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或方式。

2、资源与评价。

从结绳计数说起

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11、12……都是自然

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练习一

课题

1.对第一单元的内容复习交流,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

读写法。

教学目标2.熟练比较大数,会改写到万位和亿位。

3.熟练掌握四舍五入的方法,把知识融会贯通,拓展思维。

熟练掌握新知识的应用。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舍五入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复习引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讨论: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

1、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

2、大数的读写。

亿以内数的读法;亿以内数的写法。

3、大数的比较与改写。

比较大数;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

的数。

4、求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

二、实践练习

1、先读出或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再说一说它们分

别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能正确读写末尾有0的大数。

2、我说你写,我写你读。

学生同桌互动游戏,

3、2009年我国部分水果总产量概况如下。

学生观察图形,把上面的数先改写成以“万”为单

位的数,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需注意先改写,再排序,感受改写后再比较大

小更清晰、容易,体会改写的好处。

4、制作一个数位顺序表,在表中写出下面的数,并

读一读。

学生独立制作表,总结方法,可以分级,也可借助

数位顺序表。

5、下表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读出

表中的数,并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学生借助分级和数位顺序表,找准改写方法。

(1)哪个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最小?哪个行星与

太阳的平均距离最大?

(2)木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多少千米?其中两个

“7”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说一说。

6、用6,6,6,0,0,这五个数字,写出符合下列

要求的数。

(1)最大的5位数。(66600)

(2)与60000最接近的数。(60066)

(3)千位上的数字是0的数。(60660)

学生独立完成。

7、说一说下列近似数分别是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得到

的。

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每一个四舍五入的方法。

8、如果在一则报道中,有一数据为“约6万”,市

级数据可能是多少呢?画出它的范围。

学生独立思考,拓展对四舍五入的方法运用。

三、反馈练习

资源第26页--30页,学生独立做,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练习一

设认识更大的数

线的认识(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课题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

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抽象能力。

教学目标2.结合具体的操作,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发展空间观念。

3.在从实物原型抽象出线的活动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于联系,会会用字母正确的读出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6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

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

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

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

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

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3、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

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自学第16页的“说一说”。引导学生用四种颜色的细线

摆出四条不同的路线,再将四条细线都拉直进行比较,

从而认识到两点间的线段比曲线和折线都要短。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找一找: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独立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想

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现象,找一找,说一说。

2、说一说:

不要求学生找到全部答案,只要会正确的表示线段、

射线和直线即可。

3、做一做:

组织学生动手做,并进行实际操作,建立直观,充

分想象,进行抽象。

4看一看,量一量:

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

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

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

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

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5、6围绕着一两点间连线中线段最短-展开练习,巩

固对距离的认识。

四、归纳整理,概括总结.

今天跟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说一说你对三种线

的认识?

五、作业

课后练习

板线的认识(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相交与垂直(认识相交与垂线)

课题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知道两条直线

互相垂直相交的特征,认识垂线,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2.经历获得垂线的探索过程,能借助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感受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积累操作的活动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难点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1、先让学生人认真观察情境图,指一指,说一说是否

每一个图中看到了两条直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独立探索,自己画一画每个图中两条直线相

交的图形。

3、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

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相互交有关。

4、结合图形对相交的概念进行描述。

5、下面这两条直线相交么?说一说你是怎么怎么想

的?

(1)小组共同讨论,全班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3)依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板书:

二、学习新知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摆成相交一般状态,然后

引导学生操作:旋转期中的一张纸条,变旋转边观察两

张纸条的位置关系。

(2)你有什么发现。

(3)在探索的基础上归纳概括。

三、学生动手尝试

独立画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图形,或是用一张纸

折一折,得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并在纸上画出这两

条直线,标出交点和直角符号。

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

1、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2、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当两条直线()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正方形的邻边互相()。

(3)小鹿要过河,请你帮助小鹿设计一条最近的

路,并画出来。

2、给正确的说法画“0

(1)数学书的两条邻边是互相垂直的。

()

(2)两条相交的线一定是互相垂直的。

()

(3)画出一条直线的两条垂线,这两条垂线互相平

行。()

(4)两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间的距离都相等。

()

3、鼓励学生找出每组图形中相交或垂直的两条线

段,巩固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认识。

4、引导学生用三角板验证图形中两条线段是否互

相垂直.

5、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直线外一点与直

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五、实践操作

1、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o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

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

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

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

线垂直。

六、归纳整理,概括总结

同学们今天学的高兴么?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相交与垂直(认识相交与垂线)

相交一个交点

计互相垂直相交成直角

平移与平行(认识平行线)

课题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

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找平行的线段。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等活动,进

一步直观认识平行线的特征。

3、借助方格纸或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和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能理解“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了解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

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平移么?具体说一说,

窗户、国旗是如何平移的。重点观察一条边平移前后的

位置变化。

(课件出示资料并读题。)

二、初步感知互相平行

1、用两铅笔代替塑料窗,在方格纸上因移一移,

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两只铅笔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

生(自由发言)

生1:发现平移前后两条直线之间的方格数总是一

样多。

生2:发现平移的线有横着的也有竖着的。

生3:发现两直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相交。

3、全班交流。

4、强调平行线的特点,永不相交,平行线之间的

距离相等。

5、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

6、这两只铅笔互相平行与这两只铅笔的长短有没有

关系?

7、从下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不同颜

色的笔描出来。

(1)学生独立探索。

(2)然后全班交流找一找。

(3)教师总结,然后画一画。

8、你能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吗?

(1)在方格纸上,折一折,画一画。

(2)利用三角板尝试画平行线。

(3)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去质疑,为什么这两

条直线或折痕就是平行线呢?)

三、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本题教学情景图及相关资料。

在这幅途中你找到了哪几组平行线?让学生找一找。

2、进一步了解图形的特征,使学生更好的巩固互相

平行的含义。

3、运用所学的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知识,解释生

活中的现象。体会学生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现象。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4、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在交流,感悟画法的

合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再次感悟平行与平行的关系,体

会互相平行的本质。

四、反馈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

3、平行线间的距离()。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X”)。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

(2)经过直线外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

无数条。()

(3)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不可能是相互平行的。()

(4)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是两组平行线。()

5、妈妈把两根筷子都摆成和第三筷子平行,这三根

筷子有什么关系?

五、归纳整理,概括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平移与平行(认识平行线)

计平移平行

旋转与角(认识平角和周角)

课题

1.结合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从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角,发展空间观

念。

教学目标2.结合旋转“活动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了解锐角、直角、钝角、

平角、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提升分析与推理能力。

3.感受角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含义,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平角和周角,知道五种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一、动手操作,重温角的有关知识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吧,老师拿出四根小棒,

看看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思考:正方形

如果去掉一个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思考:三角形

再去掉一个小棒呢?能组成一个角。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内容--旋转与角。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制作旋转角

你能做一个“活动角”吗?做一做,想一想。

学生动手操作步骤:折出两条硬纸条;把两张硬纸

条的一端钉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硬纸条,旋转另一张

硬纸条。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制作旋转角的感受。

2、探索旋转角

(1)请同学们拿出刚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

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角,认

一认,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帮助指导,让学生体验角的大

小是在变化的,角的名称也随之变化。

(2)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学生展示后,说一说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重合后,

有没有角呢?

让学生理解这个不是没有角,而是0度角。旋转一

周重合是周角。

(3)学生动手操作,画出5种角。

解释没种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4)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观察图,说一说,再举例说明。

三、练习巩固

1、在钟表上分别拨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

角,和同伴一起做一做。

学生准备钟表,实际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2、观察每个钟面,并写出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的

名称。

学生辨认各种钟面上的角。

3、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一个锐角、钝角和平前。

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会画四种角。

4、折一折,和同桌比一比,说一说,你们折的一样

大吗?

(1)折一个直角。

(2)折一个钝角。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折法。

5、分别剪出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把三角

形的各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与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

什么?把平行四边形的各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交流。

四、课后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旋转与角

书(认识平角和周角)

设平角周角

计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角的度量(一)(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课题

3.结合生活实例,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了解1度

实际有多大。

教学目标4.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生活中角的大

小。

5.体会角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教学难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