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在东亚大陆土地上,最先是大体平等的前国家时代,然后是邦国(或古国)时代,也就

是没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再往后是王国时代,就是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我国处于“邦国

时代”的古人类遗址是()

A.元谋人文化遗址B.仰韶文化遗址

C.河姆渡文化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

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D项正确;元谋人文化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

排除A项;仰韶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

除BC项。故选D项。

2.商代外服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

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国”。这表明,周代()

A.完全抛弃了商代治国模式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C.开启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D.确立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商代外服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

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

的,即‘封邦建国’”可知,方国以氏族部落为基础,封国则是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

体现了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完全抛弃了”说法绝对化,西周分封制是对商代内

外服制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商代已经实行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排除C项;周朝尚未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

3.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从事农耕生产需要的主要农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种类很多,

有相、斧、钱、傅、浙、锋、锚、金求等。这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B.牛耕技术推广应用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D.社会分工趋势加快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西周、春秋时期,种类多样的农耕生产工具的出现

和投入使用,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铁制农具使用广泛,

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牛耕技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与社会分工无关,

排除D项。故选C项。

4.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鲁国所在“少嗥之墟”的东夷地区,还是晋国所在“夏墟”的戎

狄地区,都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这说明当时()

A.戎狄蛮夷势力壮大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周天子地位的丧失D.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思据材料可知,“东夷地区”“戎狄地区”在春秋战

国时期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说明当时华夏文明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戎狄蛮夷的华夏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没有体现

周天子地位和诸侯争霸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5.商鞅在《商君书•更法篇》中指出:“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礼乐秩序的确立与巩固B.诸侯争霸战争的频发

C.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据材料”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并联系所学知识可

知,商鞅主张社会变革,而他的这一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背景之下,

C项正确;礼乐秩序确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逐步崩溃,排除A项;战国时期主要是诸侯

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而非争霸战争,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是

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

6.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强调要“不避亲疏”“不党父兄,不偏贵富”,公正平等地选用人

才,“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位思想家是()

A.墨子B.孟子C.庄子D.韩非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公正平等地选用人才”“尚贤者,政之本”可知,

该思想家主张“尚贤”,这与墨子的政治主张相符,A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庄子主

张“逍遥”、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7.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为筑城郭,

徙民充之,名曰新秦”。秦始皇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B.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

C.拓展秦王朝的统治疆域D.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攘却匈奴”“筑城郭,徙民充之”可知,此举有利于

移民充实边境,从而有利于加强秦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拓展疆

域只是巩固统治的方式,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徙民”的来源,以及传播

“农耕技术”,排除A、B两项。故选D项。

8.如图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

A.有效制约皇权B.杜绝决策失误

C.体现家国同构D.部门分工明确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图中“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具体职能可知,秦朝的

“三公”分工明确,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排除A项;B

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图中未涉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无法体

现“家国同构”,排除C项。故选D项。

9.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

徙之徒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秦朝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

B.陈胜发动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

C.反封建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D.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具有偶然性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胜出身贫寒,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却能得到百姓的广泛响应,这说明秦朝的统治不得人心,百姓希望通过推翻秦朝统治来过上

更好的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陈胜起义的历史地位,排除B项;C项中“社会共识”

表述过于夸大,排除项C项;秦朝刑法严苛,赋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秦末农民起义

的爆发具有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0.据史书记载,西汉建立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键,凡米石五千”。至汉文帝时,“谷

至石数十钱”,景帝在位期间,“谷石五钱”。这一变化的出现得益于()

A.无为而治B.汉承秦制

C.郡国并行D.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百姓流离失所,农业凋敝,

从而导致汉初“饥键,凡米石五千”,而汉文帝、汉景帝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推动了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增,从而导致文景时期粮食价格

大幅下降,A项正确。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景帝在位期间,“谷石五钱”,

是由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非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排除B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

的行政体制,同样没有造成材料中的结果,排除C项;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与题

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众多先驱共同开拓的结果,这里的先驱既有帝王、

使者,也不乏商人和航海探险家。我国贡献最突出的“先驱”是一位()

A.帝王B.使者C.商人D.探险家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汉武帝的使者

——张骞,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B项正确;张骞是汉武帝派出的使者,

不是帝王、商人和探险家,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神农本草经》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的出现()

A.说明原始社会中医学已产生B.表明夏商人们深入认识天文

C.推动了西汉中医药学的发展D.体现了东汉药物学发展成就

【答案】D

【解析】

根据“《神农本草经》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

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可得出其记载的内容反映

出当时医药学有所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与原始社会有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

是医药,不是天文,排除B项;《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不能指导西汉,排除C项。故

选D项。

13.如图中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该历史典故()

A.盛赞了民族融合B.赞颂了国家统一

C.发生东汉时期D.加剧了社会动乱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是“三顾茅庐”历史典

故,发生在东汉时期,C项正确;“三顾茅庐”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A项;“三顾茅

庐”发生东汉末年,当时已经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排除C项;“三顾茅庐”反映的是刘备

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与加剧社会动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南朝时期,江南各地绢布价格日见低落。宋永初年间(420-422年)“官布一匹,直钱

一千”;元嘉时期(424—453年)“物价转贱,私货则束直六千(十匹为一束),官受则匹

准五百”;齐永明二年(484年)布的价格,“入官好布,匹堪百余”。这一现象可用来研

究,南朝江南地区()

A.纺织业的发展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通货膨胀严重D.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相

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得以发展,所以绢布

价格下降,A项正确;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排除B项;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

上涨而非下降,排除C项;长途贩运贸易在明清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5.重定北魏王朝的五德(金、木、水、火、土)历运,是孝文帝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北魏接续西晋,自为水德。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A.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间的矛盾B.意在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使北魏开始产生华夏认同观念D.体现北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

接续中原王朝西晋的五德历运,即以西晋的继任者自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在塑造北

魏政权的正统性,B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错在“开始”

的表述上,排除A项;孝文帝的这一改革有利于促进北魏的封建化,但不能说“完成”,排

除D项。故选B项。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服饰与汉代相比,样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裤褶、两档衫等新

式服装大为盛行。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迁移与交融B.汉文化的影响

C.统治阶层的倡导D.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要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样式出现很

大变化,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新式服装大为盛行,主要是因为当时民族内迁、交融所致,A

项正确;材料中魏晋南北朝的复式变化主要受到民族交融的影响,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

文化的相互影响,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服饰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非统治阶层的提倡,

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样式变化,与纺织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是考古工作者挖掘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实物图片和简要

介绍。

遗址文物简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果实、种子。其中稻谷数量之多、保

存之完整,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此外,也有

如橡子、菱角、酸枣、荧实等富有淀粉果籽的出土。

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以

红色、红褐色为主,有炊煮器、食用器、水器、储藏器

等。

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有伐木开荒、分劈

木板的石斧、铸和凿,有翻地松土的石铲、锄,有收获

b季节里收割用的石刀、陶刀及将禾穗加工成粮食的石磨

盘和磨棒。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相关考古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征: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和食物采集相结合;食物种类较为

丰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2)意义: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是

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据材料“河姆渡遗址出土果实、种子。其中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是新石器时代考

古史上罕见的。此外,也有如橡子、菱角、酸枣、荧实等富有淀粉果籽的出土”及所学知识

可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和食物采集相结合,食物种类较为丰富;据材料

“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以红色、红褐色为主,有炊煮器、食

用器、水器、储藏器等”及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据材料“半坡遗址中发现

了大量的生产工具,有伐木开荒、分劈木板的石斧、铸和凿,有翻地松土的石铲、锄,有收

获季节里收割用的石刀、陶刀及将禾穗加工成粮食的石磨盘和磨棒”及所学知识可知,手工

业有一定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磨制石器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农业的产生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

重要阶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春秋形翦图图2战国形势图

图3奏朝形势图

(1)根据图1、图2,概括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答案】(1)新变化: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大规模的修建长城。

原因: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大国吞并小国;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认同华夏文化,并融入华夏民

族;诸侯国实力增强,组织能力提升。

(2)制度:郡县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图1、图2,从诸侯国数

量角度分析,得出诸侯国的数量减少;从北方少数民族数量角度分析,得出北方少数民族数

量减少;从长城的修建角度分析,得出大规模的修建长城。

原因:从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出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大国吞并小国;从华夏认同角

度分析,得出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认同华夏文化,并融入华夏民族;从诸侯组织能力角度分析,

得出诸侯国实力增强,组织能力提升。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郡县制。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刘邦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俭朴和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