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16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16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16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16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

16表里的生物

【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导入新课:我们身边的生物千千万万,各有各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你们听说过表里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就坚信爸爸的表里藏着一个小生物,我们一起去探寻表里生物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了解作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代表作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蝎子钵子蝈蝈机器钟楼街心盲人单调齿轮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蛰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读准词语“蝎子”“钵子"“盲人”“蟋蟀"等词语。

读准多音字:单调diào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4)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观看写字视频。

重点指导“脆”等容易写错的字。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想想围绕“表里的生物"每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

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学生汇报。

预设1:我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第1自然段的“小时候”,第3自然段“一天",第10自然段“过了许多天”,第12自然段“此后",第20自然段“后来”。

请根据圈画内容梳理表格。

请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但父亲不许“我”动手表,这让“我"很痛苦,后来父亲打开表让“我”观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只小蝎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是如何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2.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说说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探究的。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生默读课文,并用笔圈划。

学生汇报。

预设1:我圈划的是第1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我那时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知道这句话是“我”当时的想法。

预设2:我圈划的是第1自然段的相关语句“那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以及第2自然段当中“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他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这是作者产生的疑问。

预设3:我圈划的是第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句话是作者的大胆猜测。

预设4:我圈划的是第12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爸爸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预设5:我圈划的是第13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作者得出了结论。

预设6:作者又提出了新疑问,我找到的语句是第18自然段“为什么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预设7:紧接着“我”又有了新的猜测,我圈划的是第1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大半是因为他有好听的声音吧。"

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找到的相关句子,我们可以知道“我”我研究思考的过程是交代“我"的想法——产生疑问——大胆猜测——证实猜测——得出结论——新疑问——新猜测。

(设计意图:清楚小男孩心情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小男孩的心情变化与这个星期天里的时间推移结合起来,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我课文内容。)

五、课堂演练

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你能举出一些事例反驳他吗?

预设1:小溪流淌的声音

预设2:火山爆发的声音

预设3:风声、雨声、雷电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总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了“我”探究和思考的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感受人物形象吧。

二、品读文句,交流感受

(一)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学生思考问题并小组交流。

1.“我”是一个爱观察善思考的孩子。

交流语句: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学生汇报交流:这句话是作者的的想法,通过这句话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交流语句: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有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早晨”“夜里"“夏天”“秋晚"这几个时间词,可以感受到在“我”无时不刻在观察,“我"是一个爱观察的孩子。这段话当中还写到了许多“我”观察到的事物——“鸟"“狗”“蝉"“虫”“钟"“三弦”,这种种事物也正是“我"爱观察的体现。

交流语句:哪里有死东西回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这两句话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交流语句:没有一刻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这句话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2.“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

交流语句:“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这几句话我感受到“我”是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孩子,其中“我爱听这表的声音。"运用了语言描写,“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运用了动作描写。

3.“我"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预设1:我找到的相关语句是第9自然段当中——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句话是心理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预设2:同样运用了心理描写的句子还有第10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

“我”是一个执着的孩子。

预设:我找到的相关语句是第10自然段——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第11自然段——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从这几句话中我感受到“我"非常的执着。

补充。

预设1:我找到的是第11自然段的语句——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的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这段话也让我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预设2:我找到的是13~18自然段中一连串的问句——“为什么还要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为什么把他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样好的表里?”从“我"的这些疑问中,我感受到“我”是个好奇心强且执着的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精神。)

引导:思考: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

预设1:“我吓了一跳"是因为想不通为什么表里会有蝎子。

预设2:“感到愉快”是由于大胆的猜想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得以验证,成功的喜悦带来了欢乐。

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句子:我只想,大半是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预设:“我"的心中充满了美妙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小结。

教师引导:一起来说一说“我”的特点吧!

预设:爱观察善思考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执着……

(二)句子中“这样的话"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说了"?

交流句子: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预设:后来慢慢明白其实表里没有生物。

(三)你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呢?把你的相似经历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吧。

预设: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妈妈告诉我:“你是从花心里钻出来的。"我高兴极了,我把这个惊人的发现告诉小伙伴们。小伙伴们半信半疑,还和我一起蹲守在盛开的鲜花旁边,观察有没有小孩子从花心里面钻出来。当然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后来,我慢慢长大了,懂得的知识也逐渐多了,通过看一些书籍,了解了人是从哪儿来的,就不再说类似的话了。

(设计意图:讲童年的美好经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习作能力。)

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课文通过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有个小蝎子在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爱观察、善思考,并且非常执着的孩子。

2.拓展延伸

学生阅读《钟表为什么会发出嘀嗒声》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四、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有人觉得文中的“我”太无知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预设:不赞同。“我"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思维去认知事物,正是这种好奇心引领我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2.课后作业:查找并阅读冯至的作品《彩色的鸟》和《猫儿眼》,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围绕文化主题“科学精神”编排,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表里的生物》回忆了作者儿时对身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