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小说考点突破:读懂悲剧小说_第1页
2023年高考小说考点突破:读懂悲剧小说_第2页
2023年高考小说考点突破:读懂悲剧小说_第3页
2023年高考小说考点突破:读懂悲剧小说_第4页
2023年高考小说考点突破:读懂悲剧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情分析】

小说常以悲剧、喜剧、正剧来划分,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虽然会让人伤感,但会引发读者对生活更多的思考。高中课本中的小说多是悲剧:

鲁迅先生的《祝福》《药》《阿Q正传》,茹志娟的《百合花》,契诃夫的《装在套子

里的人》……都带有悲剧色彩。近年的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虽未直接涉及悲剧考点,但

很多小说充满了悲剧色彩,如《战争》《赵一曼女士》等,读懂悲剧性小说,可以帮助

思想更加深刻。

【考点归纳】

1.分析文章如何体现悲剧感。

2.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

【考点突破】

一、小说悲剧感的体现

1.从人物塑造上看性格或形象的悲剧感。

2.从叙事场景上看渲染压抑悲伤的气氛。

3.从语言表达上看作者叙事时隐藏自身的情感,客观冷静地叙述悲伤的事情,更体现悲

剧感。

4.从情节安排上看属于悲剧性情节,加剧了悲剧性。

5.从主题表达上看凸显了某个群体或者某个时代的命运,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二、造成悲剧的原因

1.由于自身性格造成悲剧,属于性格悲剧。

2.由于出身、成长环境等造成悲剧,属于命运悲剧。

3.由于社会背景、时代原因等造成悲剧,属于社会悲剧。

【好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16分)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趣起摔倒

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

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

两腮被嘴里的苹果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

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

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

使劲。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

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

来!”

孙福看看四周的人,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脸,他就对他们说:“从前我们都是不锁

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

他看到有人在点头,他继续说:“现在锁上门以后,还要再加一道锁,为什么?就

是因为这些小偷,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

孙福去看那个男孩,男孩正仰着脸看他,他看到男孩的脸上都是泥土,男孩的眼睛

出神地望着他,似乎是被他刚才的话吸引了。男孩的表情让孙福兴奋起来了,他说:“要

是从前的规矩,就该打断他的一只手,哪只手偷的,就打断哪只手……”

孙福低头对男孩叫了起来:“是哪只手?”

男孩浑身一抖,很快地将右手放到了背后。孙福一把抓起男孩的右手,给四周的人

看,他对他们说:“就是这只手,要不他为什么躲得这么快……”

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咋”地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

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宜拉到了手背上。

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孙福对四周的人说:“对小偷就要这样,不打断他一条胳膊,也要扭断他的一根手

指。”

说着,孙福伸手把男孩提了起来,他看到男孩因为疼痛而紧闭着眼睛,就向他喊叫:

“睁开来,把眼睛睁开来。”

男孩睁开了眼睛,可是疼痛还在继续,他的嘴就歪了过去。孙福踢了踢他的腿,对

他说:“走!”

孙福捏住男孩的衣领,推着男孩走到了自己的水果摊前。他从纸箱里找出了一根绳

子,将男孩绑了起来,绑在他的水果摊前。他看到有几个人跟了过来,就对男孩说:“你

喊叫,你就叫‘我是小偷‘。”

男孩看看孙福,没有喊叫,孙福一把抓起了他的左手,捏住他左手的中指,男孩立刻喊

叫了:“我是小偷。”

孙福说:“声音轻啦,响一点。”

男孩看看孙福,然后将头向前伸去,使足了劲喊叫了:“我是小偷!”

孙福看到男孩的血管在脖子上挺了出来,他点点头说:“就这样,你就这样喊叫。”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

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

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天就要黑了,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

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

躺在地上,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

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

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

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

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这天晚上,孙福像往常一样,去隔壁的小店打了一斤黄酒,又给自己弄了两样小菜,

然后在八仙桌前坐下来。这时,黄昏的光芒从窗外照了进来,使屋内似乎暖和起来了。

孙福就坐在窗前的黄昏里,慢慢地喝着黄酒。

在很多年以前,在这一间屋子里,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女人,还有一个五岁的男孩,

那时候这间屋子里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和他的妻子,还有他们的儿子,在这间屋子里没

完没了地说着话。

后来,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几个男孩跑到了这里,喊叫着孙福的名字,告诉他,他

的儿子沉入到了不远处池塘的水中了。他就在那个夏天的中午里狂奔起来,他的妻子在

后面凄厉地哭喊着。然后,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儿子了。到了晚上,在炎热的黑

暗里,他们相对而坐,呜咽着低泣。

再后来,他们开始平静下来,像以往一样生活,于是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一个剃头匠挑着铺子来到了他们的门外,他的妻子就走了出去,

坐在了剃头匠带来的椅子里,在阳光里闭上了眼睛,让剃头匠为她洗发、剪发,又让剃

头匠为她掏去耳屎,还让剃头匠给她按摩了肩膀和手臂。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像

那天那样舒展,如同正在消失之中。因此她收拾起了自己的衣服,在天黑以后,离开了

孙福,追随剃头匠而去了。

就这样,孙福独自一人,过去的生活凝聚成了一张已经泛黄了的黑白照片,贴在墙

上,他、妻子、儿子在一起。儿子在中间,戴着一顶比脑袋大了很多的棉帽子。

妻子在左边,两条辫子垂在两侧的肩上,她微笑着,似乎心满意足。他在右边,一

张年轻的脸,看上去生机勃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福对男孩的报复,可能会改变男孩的人生道路,使得男孩彻底看清人性的恶,注

定会成为下一个“孙福”。

B.孙福真正恨的不是男孩,而是小偷的行径,因为小偷偷走了他的妻儿,使得他生活

破裂,丧失希望。

C.“仿佛”一词体现了男孩的天真以及在被折磨得精疲力竭之后对前途无比的迷茫。

D.男孩因偷了苹果而遭到一场惊心动魄的审判,孙福借“我是为他好”的名义进行惩

罚报复,这是在向弱者释放自己内心的无端的“恶”。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题目“黄昏”和“男孩”,一明一暗,一强一弱,这两个词语的对比给文章

增添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B.小说着重从神态和行为上刻画男孩,体现出男孩的无助与迷茫,也暗示了这次经历

对他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C.文章语言生动传神,重在环境描写,旨在渲染凄冷、压抑、悲伤的氛围。

D.三个“不知道”的连用写出路人对男孩的遭遇袖手旁观、漠不关心,表现出人性的

自私冷漠。

3.文章最后一段对孙福一家照片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多以冷峻的笔调加以叙述。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

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

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蒙胧的车夫

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

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

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一一萨拉赫爷爷熟识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家具,红褐色的地板,都散发

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都是苍蝇、苍蝇、苍蝇……

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草群啦……听着他们俩的嘟嘟嚷嚷的谈话

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

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

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

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

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

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

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

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

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

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

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

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

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

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

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

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

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

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

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

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

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

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

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从那里飘

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

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

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

后边不见了。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

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

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

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

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

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

互相岖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

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

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B.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却温存地看着玛莎足有一

分钟,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C.小说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通过“叙”展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议”升华了

文章的主旨,有画龙点睛之效。

D.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为故事人物提供了活动背景,交代了玛莎所处环境,渲染了

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从而有利于小说主旨的彰显。

6.对于玛莎的“美”,小说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7.“悲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如《边城》《孔雀东南飞》等都透露出一种“悲美”,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美学思

想,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白鸟之国

秋田雨雀

在一个湖边,住着一对白鸟夫妇。“世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鸟类,但是比我们夫妇

更优雅漂亮的,恐怕不会有了。”丈夫用他那红红的长嘴温柔地抚弄着翼上的绵毛。“这

是肯定的。孔雀虽然号称百鸟之王,但是她那身粗毛,不知有多么难看。跟她比起来,

我们雪白的羽毛,才是无上佳品。”妻子一边伸长脖颈饮着湖水,一边对丈夫的话表示

赞同。

不错,这对白鸟夫妇的羽毛的确很美,颈子也长得恰到好处。然而,这对白鸟夫妇

都只有一只眼睛,他们却丝毫也不觉得自己是独眼。因为丈夫所看到的,同妻子所看到

的一样;妻子所看到的,也同丈夫所看到的一样。他们俩都相信,世上再也没有像他们

看东西看得这样准确的了。

白鸟夫妇产了四个卵。他们盼望着早一点将卵孵化,生出和自己一样美丽的白鸟。

不久,四只可爱的白鸟被孵化出来了。白鸟夫妇说不出的高兴。

“多漂亮的小鸟啊。但愿他们早点长大,等到自己会捕鱼捉贝就好了。”父亲说。

“是啊,但愿如此。他们生活在这湖边,不知会感到多么幸福呢。何况我们又这样

疼爱他们。”母亲说。

白鸟爸爸接着说道:“这帮小家伙,生下来既不是低贱的野鸭,也不是粗鲁的鹫鸟,

他们不知多么庆幸呢。”

然而有一天,白鸟夫妇发现这四只可爱的小白鸟,都多生了一只眼睛。

“哎呀!这如何是好?……”母亲说道,接着发出一声哀鸣。

“可不,眼睛生得是有些怪呢?一一不过,不知道长大以后怎么样。或许我们生出

来的时候,也都是生着两只眼睛的吧。”

父亲毕竟是个男子汉,说话有分量,白鸟妈妈的精神又振作起来了。

但是白鸟夫妇因为自己是独眼,生了四只两个眼睛的白鸟,便以为它们是残废,总

耿耿于怀,觉得窝囊。

“趁它们还小,索性把一只眼睛弄瞎了吧。"白鸟爸爸虽然这样想,但并没有这样

做的决心。

四只小白鸟却一点儿也不关心这些事,他们一天天长大了,疏松的乳毛变成绵毛,

绵毛又逐渐变成纺绸一般的羽毛。等到羽毛丰满了,两只眼睛看东西也分明了。他们飞

到湖中,随意捉些鱼儿、蚌儿来吃。全然不理会双亲对他们安全的忧虑。

小孩子们眼睛看到的什么东西都是新鲜的。他们看到了湖上的各种情景,有和自己

同类的鸟儿,翱翔在高空,整天唱着悦耳的歌声;有伸着可怕的嘴的大鸟;有外形同自

己类似,但衣裳非常粗糙的丑鸟;也有终生都站在湖水中默默地看着人世的鸟儿。小白

鸟们觉得这世上十分有趣。“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吧!”小白鸟们这样想。他们天天都滑

动着红红的蹊,在湖上到处游玩。

一天,白鸟父亲对白鸟母亲说:“咱们的孩子为什么这样野呢?白鸟的孩子决不该

整天和这样粗野的东西为伴,一定是因为眼睛有毛病吧。”

白鸟母亲说:“一准是这样吧。因为此外他们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和我们不同。不知

道怎样才能治好孩子们的眼睛呢!”她将修长的脖颈贴在胸口,悲伤地深深一叹。

恰好就在这时,一只饥饿的老鹰,拍着双翅,发出可怕的声响,从他们头上掠过。

白鸟夫妇大吃一惊,连忙躲进草丛深处。“要是给这只饿鹰看见,可不得了啊。不知咱

们的孩子们此刻在哪儿?"白鸟父亲低声说。

然而到了黄昏时候,四只小白鸟都丝毫不以为意,他们精力十足,掠过湖面,回到

家中。尽管白鸟父母把孩子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可是第二天,他们又飞到湖中去了。

白鸟父亲反复思忖着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忧虑。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不知想过多少次,索性将他们的一只眼睛弄瞎吧……现在是

非这样不可的时候了……虽然可怜,但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白鸟父亲说,白鸟母亲

只是啜泣。

一天早晨醒来。四只小白鸟感到一只眼睛瞎了,他们痛哭流涕。在他们看来,这世

界突然黑暗了。他们每日在湖湾的岸上蹒跚地踱来踱去,恋慕着广阔的湖水,发出声声

哀鸣。

某日,两只饥饿的老鹰飞到湖上,用锐利的爪子轻而易举地将四只小白鸟抓去,飞

上高空……利爪迅速刺进四只小白鸟的小胸脯……此刻,他们的心脏正在破裂。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作者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白鸟夫妇对自己外表的自信,语言和动作描写

是这篇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

B.小白鸟们被啄瞎眼时没有感到疼痛,“不知不觉地被伤害”看似不合理,却恰好体现

了这篇小说的寓言特性。

C.小白鸟用两只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白鸟夫妇却觉得粗野,二者对比突出

了他们的狭隘和固执。

D.小说中所有的语言都由白鸟夫妇说出,小白鸟们一句没有,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

白鸟夫妇的主角地位。

9.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10.有评论家认为: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多重悲剧,值得读者反复阅读和深思。请

简要概括这篇小说包含了哪几重悲剧?(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15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

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一一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

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

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

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

乏天赋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

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

只是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

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

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吸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

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

瓶永久性的位置。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

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

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

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

一一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朦朦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

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

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

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

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一一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

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一一黄铜拉手是平面的,

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H.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进行了环境描写,“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创设古朴典

雅的氛围,暗示这里的人们生活典雅,情趣高雅。

B.小说中多次出现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主要体现出郑若奎内心的年轻活力和对爱的

渴望,增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C.小说以“永远门”为题目,“门”含义丰富:既指墙上画着的门,也指人与人之间由

于性格、顾虑等而无法跨越的“心门”。

D.小说情节发展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从泄气、盼望、遗憾同情、

哀情敬意到愤懑再到惊讶的几个转折,可谓跌宕起伏、匠心独运。

12.小说写了一个让人扼腕叹息、心扉沉郁的爱情悲剧,你认为造成这种悲剧根源有哪

些?请结合原文分析。(6分)

1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故事“含蓄隽秀、构思巧妙”,主要得意于小说结尾欧亨利结尾

方式。你是否同意这篇小说结尾“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结合原文内容说明理由。

(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大悲咒

丛桦

十年前,我去采访石马街一位老太太。

那年她77岁,1947年的秋天,23岁的她与21岁的表弟结婚。他们的婚事是双

方父母多年前的约定。结婚十八天后新郎去邻县办事,后来便随大哥二哥去了台湾,从

此不得再见。此后的六十多年中,她做梦都想见到丈夫,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

“我一定要去台湾找他。”采访中,她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以至我马上想起“死不

瞑目”这个词,以至我采访结束后多年都被这句话揪着。

这不是小说。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

她丈夫的确在台湾,也曾在去台湾后给她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丈夫告诉她“回来

遥遥无期,不要等我,你另寻幸福”。但她认为分别是暂时的,是战争造成的,丈夫一

定会回来。她说,他走那天早上,还笑着对她说,你在家,要好好照顾老人,我办完事

就回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何消息。

他对她这种铁铸般的沉默,更坚定了她的信念。她要去台湾,要找到他,要问问他。

“这无法实现。”我想。

老太太满脸网纹,但面目可亲,没有丝毫我想象的怨妇神情。她始终微笑着向我回

忆,即使说到断肠处也不落泪,真是坚贞。她家摆设简陋,连电视也没有,卧室的墙上

挂着几个木制相框,每个相框里面都是丈夫的照片,都是同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丈夫

寄给石马街的亲戚的,她要了来翻拍放大的。照片里的人五十多岁的样子,五官端正,

戴着黑框眼镜,微胖的,没有笑意。

建国后,大嫂二嫂相继改嫁,公婆爹妈也都劝过她。她本可以生儿育女,过上热气

腾腾的红火日子,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但她不,只是等。

石马街是这县城中一条古老的街,凡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多数是县城的原住民。石

马街没有马,有一排国槐树,开淡绿色的小花,一边开,一边落,使八月的石马街仿佛

总是下着零星小雪。有一个终年咳嗽的老汉,永远穿着黑色的衣服,永远一个人,永远

咳嗽着向南一趟,向北一趟,西天的太阳被他的咳嗽一声一声震下去。

除此之外,石马街有一户人家,常播放大悲咒,那招魂似的声音使这里成为一个形

散神不散的大千世界。

那纶音佛语一响起,我便叹想,人生于世,为什么这样的缥缈。那老汉,那放大悲

咒的人,那老太太都还在吗?石马街是一条带发修行的街吗?

四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向我爆料:“老太太去台湾回来了!”

我登时热泪盈眶,同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重大社会新闻!这将是

我采访史上空前绝后的事件!这真是一个让人飙泪的喜剧!

我的脑中立刻出现无穷的问号:

她还活着?

她丈夫也活着?

她丈夫成家了没有?

为什么不与她通音讯?

于是十年后,我再次来到她家。门开了,一张慈悲的脸马上与十年前我的记忆重合,

只是她的笑容深了。

她已经不记得我,但听说我的来意后,马上扯着我的手,叫我“丛姑娘”。一刹那

我觉得仿佛穿上古装,进入了“三言二拍”。

说起台湾之行,她幸福、喜悦,说自己“终于从地狱里走出来了”。

年过八旬之后,她感到去日无多,更因病痛缠身,生活不能自理而开始绝望,常对

照顾她的邻居说:“死了吧!死了吧!死了吧!"谁知绝处逢生,今年春天,一位陌生

的好心女士帮她圆了梦,资助并陪同她飞往台北。

她找到他了。出人意料的是,自21岁来到台湾,他竟也从未再娶,一直单身,在

台北市北投区他的家中,她看着他,轻声叫着他的名字说:“我来看你了。”她叫得那

么自然亲密,一如六十多年前。

他愕然。

她笑着,说:

“梦里我都想见到你,我想你呀!”她坐向沙发,就像那是她家的沙发。

他拍拍她的胳膊说:“没事你走吧,我要吃饭了。”

她依旧笑意盈盈地看着他说:“我和你一起吃。”

她选择性地告诉我他们见面的情形,隐去了他的绝情话。包括他说:“我不认识你,”

包括谈起父母和家乡时,他说:“我没有父母,没有家。”

这些,她没有说,她只是认真地用她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不止一次地向我还原那个

他轻轻拍她胳膊的动作。

我问:“你哭了吗?”

她说:“没哭,我笑着。”

“他那个家脏得,乱得,比我这个家还脏还乱,一看就是一个人……”向我说起

他的困顿孤苦时,她终于下泪。

采访结束时,老太太问我:“你说怪不怪,怎么他也是一个人呢?”

我想了想,说:“他心里有你,记着你。”

她含笑点头,竟有些羞意。

一个没有再娶,一个没有再嫁,这使她百感交集,觉得脸上有光,同时又给她带来

希望。她一直活在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象之中。她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悲剧,不是战争的

悲剧,是爱与不爱的悲剧。她不能理解,同是形影相吊,他的痛苦其实比她更为深重,

天涯沦落,家业荒芜,无力衣锦还乡,他早已万念俱灰。于是60年前,她自喜郎君如

意,他无奈奉命成婚;60年中,她心心念念,他无影无踪;60年后,她跋山涉水,他

拒之千里。

从台湾回来后,邻居都以为她了却心愿,身体和精神会垮了,商量把她送敬老院,

但她仿佛活回来了,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说:“我不去敬老院,我要在家等

他回来。”

(选自2012.03《视野》,有删减)

[注]大悲咒:《大悲咒》是佛教经文,佛教徒认为废心持诵可以消障除难、得善遂愿。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到老太太的故事“不是小说。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意在强调老太太对

传统价值观和爱情理想的坚守,而这种坚守造成的人生悲剧,是一种现实,不是虚构。

B.石马街的落花国槐树、终年咳嗽的老汉、大悲咒招魂似的声音,为老太太悲剧性的一

生设置了背景,营造了伤感、压抑的氛围。

C.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老太太的“始终微笑”和提及她丈夫“困顿孤苦”时“终

于下泪”,如老太太的坚持等待和她嫂嫂们的改嫁,都是为了突出老太太对爱情的坚

贞。

D.文章大量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比如第二部分第一段中描写照片里的丈夫形象“没有

笑意”,写出了丈夫对妻子的疏远和冷漠。

15.小说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题目“大悲咒”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

l.DA“注定会成为下一个‘孙福'”错误,太绝对。

B“因为小偷偷走了他的妻儿”错误,他的儿子是溺水而死,并不是“小偷偷走了”。

C.“男孩的天真”错误,“仿佛”一词体现了男孩的无助和迷茫。

2.C“重在环境描写”错误,文章只有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天就要黑了”“黄昏

的光芒从窗外照了进来”,环境描写不是重点。

3.①通过照片呈现孙福曾经和美的家庭生活,暗示了孙福残忍对待男孩的原因。

②曾经和治温馨的生活与当下凄苦孤独的生活状态形成反差,更能凸显出孙福的冷酷阴

暗的人格。

③揭示了孙福心中的伤痕,体现了小人物在苦难面前的无力与羸弱。

4.①从人物塑造上,作者细致的刻画了孙福对男孩的残忍折磨和内心的冷酷,揭示了人

性的丑恶和阴暗。

②从叙事场景上,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血淋淋的残忍场面,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氛

围。

③从语言表达上,作者以一种十分冷峻的、不掺杂感情和立场的文字进行表达,刻意地

隐藏自己的情感态度,带给读者冰冷的悲剧感。

5.A小说着力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玛莎的美。

6.①正面描写:通过外貌描写直接表现玛莎的美,如“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

大的黑眼睛”。

②侧面描写:通过“我”的感受,表现了“我”对玛莎之美的认可,如“我”刚见到玛

莎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

,,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关一向漠不关心,但见到玛

莎时却温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