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法与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之非惩罚性_第1页
著作权法与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之非惩罚性_第2页
著作权法与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之非惩罚性_第3页
著作权法与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之非惩罚性_第4页
著作权法与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之非惩罚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著作权法与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之非惩罚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著作权法与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的非惩罚性特征。我们将对惩罚性赔偿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的定义和起源进行简要介绍。随后,我们将分析惩罚性赔偿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与传统补偿性赔偿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讨论惩罚性赔偿的非惩罚性特征,包括其预防侵权行为、激励权利人维权、调整侵权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对惩罚性赔偿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的适用条件和限制进行评述,以期为未来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澄清惩罚性赔偿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的非惩罚性本质,为权利人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保护手段,同时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知识产权领域的健康发展。二、惩罚性赔偿的定义及性质惩罚性赔偿,作为一种特殊的赔偿制度,其定义通常是指在被告行为构成侵权或违约时,原告除获得实际损失赔偿外,还可以获得额外的一部分赔偿,该部分赔偿的目的并非补偿原告的实际损失,而是对被告进行惩罚,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通常用于打击严重的侵权行为,如盗版、假冒专利等。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性质,其与传统意义上的补偿性赔偿有着本质的区别。补偿性赔偿旨在填补原告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使原告恢复到侵权行为未发生前的状态。而惩罚性赔偿则具有惩罚和威慑的功能,其金额往往高于原告的实际损失,旨在通过经济上的制裁使被告意识到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并警示其他潜在的侵权者。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的性质还体现在其对创新成果的特别保护上。著作权和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创作者的智力劳动和创新成果。对侵权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不仅是对侵权者的经济制裁,更是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肯定和对创新精神的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惩罚性赔偿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适用条件和标准也需要严格把握,以避免滥用和误用。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案件的情况,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影响等因素,合理确定惩罚性赔偿的数额和范围。三、著作权法与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惩罚性赔偿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的适用,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尽管这两种法律都旨在保护创作者和发明者的权益,但它们在处理侵权问题时的目标和手段却有所不同。在著作权法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通常基于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和侵权人的主观恶意。当侵权行为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侵权人明知故犯、恶意侵犯他人著作权时,法院可能会判决惩罚性赔偿,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对侵权行为的严厉打击。这种赔偿的目的不仅在于补偿受害者的损失,更在于通过高额的赔偿来惩罚侵权人,防止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而在专利法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则更多地考虑了侵权行为的商业影响和侵权人的获利情况。由于专利权的商业价值较高,侵权行为往往会给侵权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专利侵权案件中,法院可能会根据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润,判决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这种赔偿的目的不仅在于弥补受害者的损失,更在于剥夺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不当利益,从而起到惩罚和预防的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惩罚性赔偿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都有其适用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侵权案件都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在具体案件中,法院需要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人的主观过错、受害者的损失以及公共利益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以及赔偿的具体数额。对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还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惩罚和滥用惩罚性赔偿的情况。过度惩罚可能会给侵权人带来过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影响其正常经营和发展;而滥用惩罚性赔偿则可能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在适用惩罚性赔偿时,需要保持谨慎和平衡,确保既能有效打击侵权行为,又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四、惩罚性赔偿的非惩罚性分析尽管惩罚性赔偿的名称中带有“惩罚”二字,但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的实际运用中,其并非纯粹为了惩罚侵权者。相反,这种赔偿机制更多地是为了补偿受害者的损失,并防止类似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惩罚性赔偿的金额通常高于实际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在对侵权者进行惩罚。相反,这种高于实际损害的赔偿是为了全面补偿受害者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经济损失、声誉损害、以及为维权所付出的成本等。这种全面的补偿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受害者的权益,确保其不会因为侵权行为而遭受过大的经济损失。惩罚性赔偿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对侵权者进行惩罚,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侵权成本来防止类似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在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高额的惩罚性赔偿将成为侵权者必须考虑的成本之一,从而促使其在进行侵权行为前进行更为谨慎的考虑,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因此,尽管惩罚性赔偿在名称上带有惩罚的意味,但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的实际运用中,其更多地是一种补偿和预防措施,而非纯粹的惩罚手段。这种赔偿机制的存在,不仅有助于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也有助于维护一个公平、健康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五、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建议在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尽管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初衷并非惩罚,但其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平衡著作权人和专利权人的权益,同时避免对侵权者造成过度的经济压力,以下是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一些完善建议。应明确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现行法律中,对于何种情况下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以及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适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为了避免滥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应对其适用范围和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限定在特定类型的侵权行为下,或者要求著作权人或专利权人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应合理确定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惩罚性赔偿的数额应既能起到惩罚作用,又不能过高以至于对侵权者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在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时,应考虑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侵权者的主观过错程度、著作权人或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等因素,以确保赔偿数额的合理性。还应加强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监督和管理。为了避免著作权人或专利权人滥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例如,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对惩罚性赔偿案件的审查和监督,确保赔偿决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应加强对侵权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力度。除了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外,还应从源头上加强对侵权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力度。例如,可以加强著作权和专利权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犯著作权和专利权的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和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明确适用范围和条件、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及加强对侵权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力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著作权人和专利权人的权益,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六、结论经过上述的分析和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著作权法和专利法都涉及到了“惩罚性赔偿”的概念,但其核心性质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著作权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更多地体现了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和威慑,而专利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则更多地关注了对被侵权人损失的补偿和恢复。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部法律所保护的法益不同,以及各自立法目标的差异。在著作权法中,由于作品创作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性,其侵权行为的性质往往更为恶劣,对创作者的精神和物质权益造成的损害也更为严重。因此,通过实施惩罚性赔偿,可以有效地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创作者的权益,促进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而在专利法中,专利作为一种技术创新的成果,其侵权行为更多地涉及到的是经济利益和商业竞争。因此,专利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更多地关注于对被侵权人经济损失的补偿,以恢复其因侵权行为而受到的损害。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虽然名称相同,但其性质和功能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部法律在保护不同法益和实现不同立法目标上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因此,在未来的法律实践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法律环境和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和解释“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实现法律公正和有效的实施。参考资料:惩罚性:惩罚性是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核心特征。与传统的补偿性赔偿相比,惩罚性损害赔偿不仅要求被告承担原告的实际损失,还要让其承受额外的经济负担,以达到惩罚的目的。威慑作用:惩罚性损害赔偿可以通过高额的经济处罚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对于那些故意违法或有预谋的违法者来说,高额的损害赔偿可以使其望而却步,从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激励私人执法:与传统法律制度中政府扮演主要角色不同,惩罚性损害赔偿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发挥个人力量的优势,实现私人执法的目标。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合同纠纷、侵权行为等。具体而言,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适用惩罚性损害赔:高风险行业领域:在一些高风险行业中,如核能、航空等领域,由于潜在的风险巨大,如果仅仅采取补偿性的赔偿不足以威慑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需要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恶意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当一个人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就可以考虑对其施加惩罚性损害赔偿。例如,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或者故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并销售给他人等行为都属于此类情形。具有恶劣情节的行为:对于一些性质极其恶劣、情节极为严重的行为,即使没有造成实际损失也应给予惩罚性损害赔偿。例如,一个人故意杀人且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等行为就属于此类情形。惩罚性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制裁方式,可以在很多情况下发挥作用。然而,在具体案件中是否适用该制度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判断。惩罚性赔偿是指损害赔偿中,超过被侵权人或者合同的守约一方遭受的实际损失范围的额外赔偿,即在赔偿了实际损失之后,再加罚一定数额或者一定倍数的赔偿金。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或者没有依据前条规定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侵权人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严重后果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是超过实际损害的范围,判决侵权人对被侵权人进行额外的金钱赔偿,以示对侵权人的惩罚。广义的惩罚性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狭义的惩罚性赔偿只是法律对特定情况下的侵权行为(或准侵权行为)规定的具有惩罚性的金钱赔偿。这里讨论的是狭义的惩罚性赔偿。(一)从理论上看,惩罚性赔偿可以在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中得到有限制的适用。这些限制条件包括:其一,侵权人有故意;其二,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健康、身体、人身自由权或者具有感情意义的财产。因此,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案件中,一般不得判决侵权人支付惩罚性赔偿,除非被侵权人在诉讼中能够证明侵权人的过错为故意或重大过失等。惩罚性赔偿的最高额应有一定限度。惩罚性赔偿的制度意义在于惩罚责任人(侵权人或者违约方)而不在于救济被侵权人的损失。被侵权人的损失在对其实际损失的赔偿部分即已获得救济。侵权责任法规定惩罚性赔偿,有利于特别警示和一般警示人们尊重他人的民事权益不为侵权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二)合同法上,不少违约责任包含惩罚性因素,如定金规则:两倍返还或者没收定金就包含着对违约方的惩罚,约定的违约金往往也包含一定的惩罚性。侵权责任法上的惩罚性赔偿对侵权人具有鲜明的惩罚性。这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惩罚不大为德国侵权责任法理论接受,却为英美法,特别是美国侵权责任法所推崇。依据《民法典》第179条第2款和相关条文的规定,在我国适用惩罚性赔偿需要具备以下条件:(l)法律对特定种类的侵权责任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作出了特别规定(如《民法典》第1185条①、第1207条②、第1232条③);(2)一般要求侵权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主观要件;(3)一般要求侵权行为情节严重或者损害后果严重。《民法典》第120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或者没有依据前条规定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适用该条确定缺陷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应当符合相应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明知”是指缺陷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确实、明确知道产品存在缺陷。从过错角度看,侵权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明知”排除一般过失和轻微过失。“明知”需要被侵权人一方证明。生产者、销售者拒绝采取补救措施与明知为承担惩罚性赔偿的主观条件之一。从法律条文的文义来看,“明知”与“拒绝”的关系是选择关系,即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就满足主观条件的要求。但是,从认知逻辑上看,拒绝采取补救措施,一般也就推定已经明知存在缺陷了。适用惩罚性赔偿需要符合的客观条件是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后果。这里的“健康严重损害”是指残疾、完全丧失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永久病痛等情况。《民法典》第1207条没有对惩罚性赔偿的倍数或者其他计算标准作出规定,这有赖于未来的相关司法解释作出具体规定,以便人民法院准确适用该条规定。河南洛阳中院判决张某与洛阳公司产品责任纠纷案——食品标签、说明书存在瑕疵可排除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瑕疵,但该瑕疵属于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食用安全方面误导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排除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2017年4月7日,张某在洛阳公司(以下简称洛阳)购买恒大兴安芥花籽橄榄油食用调和油208桶,价款共计27950元。上述商品外包装食品名称处注明“恒大兴安芥花籽橄榄油(食用调和油)”,配料处注明“一级芥花籽油特级初榨橄榄油”,但未注明橄榄油含量。后张某以洛阳销售的上述商品未标注橄榄油含量违反法律规定为由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洛阳退还张某购物款27950元,并承担10倍赔偿款95万元。根据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在《关于“食用植物调和油标签标示问题咨询函”的回复》中的规定,由于目前技术水平限制,无法准确检测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各原料油的含量,因此目前行业的相关标准并不强制要求标示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原料油的含量。《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规定了“特别强调添加了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应标示其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在这个产品中,芥花籽油、橄榄油作为普通的食用植物油,都不属于通则所述的“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因此不标识菜籽油或橄榄油在产品中的含量及成分,符合行业实际情况。另外,相关检测中心认定涉案商品标签符合规定要求,质量检测合格。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检测报告认定涉案商品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属于合格油品,标签亦符合相关要求;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在回复中也明确指出芥花籽油、橄榄油不属于“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可不标识其含量及成分,故本案涉案商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虽然在标签中没有标明橄榄油的添加量,但不足以影响消费者在购买时作出判断,因此张某要求洛阳退还货款并10倍赔偿的主张依据不足。2017年9月26日,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张某不服提起上诉,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同年12月25日,洛阳中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消费者对于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维权意识也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惩罚性赔偿的判断标准。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而惩罚性赔偿金的判赔前提在于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如何判定食品是否影响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看食品引起的损害结果,更多的是参考各类食品安全标准来判断。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的内容,其中第(四)项“对与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有关的标签、标志、说明书的要求”是许多消费者索赔时最经常使用的标准依据。一般情况下,此类案件原告起诉依据食品的标签、标志、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向生产者或销售者索赔惩罚性赔偿金,但对于食品本身的质量并不持异议,故在审判实践中会产生不同的裁判观点。具体到本案,原、被告双方争议焦点为涉案商品外包装标示的内容是否违反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具体适用。国家就标签、说明书专门制定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13432-2013)、《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GB29924-2013)四个标准。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统一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在食用调和油行业标准(SB/T10292-1998)中,未涉及具体的油料配合比和营养标识的问题。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第1规定:“如果在食品标签或食品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或含有一种或多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应标示所强调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笔者认为,涉案的未标注含量的橄榄油是否属于特别强调的有价值、有特性的成分,是否应当标注含量,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在此情况下,若要求销售者判断涉案的橄榄油是否属于特别强调的有价值、有特性的成分,并标注含量,对于销售者而言过于严苛。食品的标签是否标注含量不会直接改变食品本身的质量和营养成分,虽然消费者购买的调和油未标注橄榄油的含量,但标签的标注并不涉及调和油本身的安全问题,也不会对消费者造成食用安全方面的误导,故不应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是英美法中的一种民事损害赔偿制度,这是与补偿性赔偿制度相对应的赔偿制度,也是英美法中颇具争议的法律制度之一。中国于1993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以特别法的形式确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是中国民事责任立法的重大突破。本文对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社会功能、适用范围与条件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研究,以期丰富中国的民法理论,完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2021年3月3日,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并正式施行。依据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将惩处严重侵害知识产权行为。惩罚性赔偿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定,通过法院判处的由侵害人向被侵害人支付超过实际损失的金额的一种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至少应包括如下几层含义:其二,它是由法院判处,也就是某个具体案件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必由人民法院以判决的形式作出,当事人不能预先约定;其三,判处的惩罚性赔偿金是由民事主体向另一平等民事主体支付,而非交给国家;惩罚性赔偿是和补偿性赔偿相对应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具有民事赔偿的一般特征,但它和补偿性赔偿制度相比,还具有如下独有特征:第一,惩罚性。补偿性赔偿金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在于弥补受侵害人所遭受的损失,惩罚性赔偿的功能不在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失,而在于惩罚和制裁加害人严重过错行为。第二,附加性。也就是说惩罚性赔偿是一种附加的民事责任形式,只有当补偿性赔偿金不足以惩罚侵害人的恶意侵权行为,或者不足以表明法律对这种行为的充分否定,并以此来阻止其再次发生时,才能加以适用。第三,法定性。惩罚性赔偿金是民事责任的例外和补充,必须有立法的规定和判例性质的裁决,否则应视为不允许适用惩罚性赔偿金,以免可能导致法官滥用权力进行不正当的惩罚,侵害被告的合法权益,进而对整个民事责任的基础和内部的和谐造成冲击。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个理论上存在许多分歧的制度。反对者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应予废除,其主要理由有:第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确立的赔偿金因数额过高,且法律对之未作限制性规定,容易产生新的不公平现象。第三,由于惩罚性赔偿制度本身建构上的缺陷,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可能导致过分预防或预防不足的问题。第一,关于是否混淆公私法的划分或是否为一种混合制度的问题。专家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而并非一种混合制度,也并不违反公私法的划分,它具有的惩罚和威慑功能不违背私法精神。民法是私法,不仅具有补偿的功能,也具有惩罚和威慑的功能,中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就包括了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等具有惩罚因素的责任形式,固此,惩罚和威慑功能是民法所固有的,惩罚性赔偿的惩罚、威慑功能仅是对其的进一步拓展和体现,它仍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第二,关于原告获得高额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问题。专家认为,原告获得的惩罚性赔偿是合理的,如果不采用惩罚性赔偿,原告有可能得不到完全的赔偿;诉讼是维护侵权制度的有效威慑的必要措施,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激励受害人积极起诉,通过诉讼保护自己的权利。现代意义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发端于英国,后被美国视为普通法而继受②,英美联邦国家也纷纷效仿。现代意义上第一,偿金的义务主体,其它人不能成为惩罚性赔偿的主体。这里要注意的是,将消费者理解为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的人的观点是过于狭窄的,消费者的含义本身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包括为自己生活需要购买商品的人,也包括为收藏、保存、送人等需要而购买商品的人,还包括替家人、朋友购买物品以及代理他人购买生活用品的人。是指非以盈利为目的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第二,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关于欺诈行为,人们看法不一。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1996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第三,惩罚性赔偿以消费者有实际损失为要件。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认定消费者的实际损失。专家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要支付一定代价,如果支付一定价金所得到的商品或者服务是不真实的或者质量有瑕疵时,他本身就受到了损害,包括物质损失、精神损害以及其他无形的精神损害,可以要求惩罚性赔偿金。第四,必须由受欺诈的消费者提出双倍赔偿的要求。因为民事责任的承担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如果消费者没有提出该要求,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追究经营者双倍赔偿的责任。中国现行损害赔偿以补偿损失为原则,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其它法律尚未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特别法,是否应把这一制度引伸到其他损害赔偿领域,使之成为损害赔偿的一般制度?专家认为,在中国损害赔偿领域有必要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第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可有效制裁违法行为,减少恶性侵权行为的发生。中国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律还不完善,很多侵权事件最终虽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但赔偿数额明显低于原告诉求,对被告来说,制裁力度不足,难以阻止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加害人的行为又未达到犯罪的程度,不能通过其它方式对加害人给予严厉的惩罚以示预防,即使用一些行政手段如罚款等,也并未使侵权行为人受到应有的处罚。因此,专家认为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必要的。第二,中国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主观上采取轻率、漠视态度侵害他人者给予惩罚性赔偿,有利于对加害人的惩罚,对受害人给子抚慰,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在产品质量领域,产品责任是严格责任,过错虽然不是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但却可以在决定责任人的处罚时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下,机械地照价赔偿既不足以惩戒责任人,也不足以抚慰受害人。对财力雄厚的生产者、销售者而言,根本起不到威慑与预防作用。所以,专家认为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对那些无视消费者安全、无视社会利益的厂家判处惩罚性赔偿金有利于惩恶扬善,恢复社会公正。第三,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1993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开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先河,但该法调整的对象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为生活消费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中产生的消费关系,这种消费关系是狭义的,不是广义上的消费关系,即不包括为生产性消费需求而购买。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式下,这种规定已无法符合保护广大消费者基本权益,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需要,应当进一步调整。第四,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有利于中国法制与外国有关法制接轨。中国法属于大陆法,传统赔偿制度采用同质补偿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尤其中国己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同英美法系国家的交往不断密切,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在产品质量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纠纷不断发生,特别是国际消费者行为的剧增,如果不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中国的消费者、受害人常常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惩罚性赔偿制度中国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所体现,《民法通则》中并无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一般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作为一项法律责任在中国民事立法中尚不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