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二(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1页
现代文阅读二(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2页
现代文阅读二(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3页
现代文阅读二(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4页
现代文阅读二(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2)(学生版)

时间:45分钟分值:5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大题共17分)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

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

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

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

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

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圏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圏子的

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

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

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已”为中心,像

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

远离传统的亲戒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

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

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

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

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

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

本独立于犷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

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

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

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

成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

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

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

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

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

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

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

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

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脸才能喚醒。这种心

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

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

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

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庭”在西洋是一个有很明确指向的概念,而在中国这一概念包含的范围则很含混。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一张网络。

C.材料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的年轻人结婚成家以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

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

系的依赖成反比。

C.现实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D.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地压榨了年轻人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年轻人“断亲”的一个重要

原因。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

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

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

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浙闽有的地方在富裕起来之后新建了大量的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亲缘的交往。可见经济

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

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逐渐疏远的亲缘关系。(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本大题共17分)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

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

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

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

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

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

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

的杼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

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

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

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

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

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

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

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

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

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

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

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

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

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

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

导致怨性;(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

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人宫廷,便是始

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

起怨俳。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

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

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

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

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

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

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

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

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

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

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

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

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

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

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9.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

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本大题共17分)

材料一:

“内卷”槪念由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描述了一种在有限资源环境中人们的竞争

不断加剧的状态。本质上是竞争者陷入了某种固定模式的重复和朝向低水平的复杂化,无法实现自

身的突破,无法跳出内卷的困境。其内涵和外延由文化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在自媒体时代,

青年群体聚集在相对单一的媒介平台,以简单方式参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造,在算法推荐和“头条”

推送的双重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呈现“内卷倾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

月,我国网络用户数量接近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意味着我国每10人中就有7人在使用

各种设备媒介接入互联网。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起床第一件事和夜间休息

最后一件事都是刷新微信朋友圈;超过70%的人每日进入微信客户端30次以上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超过50%的人每日累计使用微信时间大于3小时;超过93%的青年学生优先应用的平台是微信、抖

音、快手、知乎等平台。总体来说,青年群体深度参与的自媒体其聚合力和黏合性都较强,但是多

数平台已经出现整合趋势,内容创造模式较为单一。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高度关注“自我”的媒介时代,青年群体由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

最终成为信息发布者。转变过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接入设备迭代和青年群体成长成熟。

青年通过自我参与、充分表达、积极创造,使信息流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空场域中得到最彻底的释

放和交融,使网络信息由量的繁多转向质的参差不齐。蓬勃发展的算法推荐综合运用个体网络痕迹

数据,将新闻热点、购物信息和社交群组等定制化信息推送给青年,走向了“需求的精准对接和资

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一良好初衷的反面。这让青年视野变窄,以极度放大的“马太效应”构筑起信

息茧房,从而让青年群体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并由此形成兴趣同质化社交群组并表现出

群体极化趋势。

网络带给青年相对自由、独立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任意翱翔”,让青

年群体自由的个性和多元的思想得到抒发和释放。面对琳琅满目、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部分青年

缺乏分辨能力,往往会盲目认同并断章取义,认可一些不经挑选和对比的观点,用来填充和构筑个

体思想认知体系,甚至转化为现实行为或群体行动。例如,近年出现的“网红经济”扭曲了部分青

年的价值观和成才观,部分青年以过度包装、过激言行或夸张表现博取眼球,期待以“网红”身份

“一夜成名”,这与主流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价值之外,肤浅粗鄙的网络

文化被部分青年奉为圭臬,加速侵蚀着正确的价值观。

(摘编自李宏宇《内卷与跃迁:自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审视与培育》)

材料二:

我们要客观审视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现状,准确抓住当代青年网络认知较为薄弱、网络规范理解

存在偏差、网络政治意识较为缺乏等主要矛盾,全面提升新时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整体水平。

网络打破了原有的强势群体对信息的封闭与垄断,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全球性

的信息平等传递。公民意识不断觉醒,网络参与得到了激发,互联网的“无中心性”“去势性”使

青年在网络上有了平等发声的权利,但因其人格、思考能力等尚未发展成熟,对网络社会认知不充

分、不全面,甄别和筛选信息能力不足,在各种舆论的相互交织下容易被诱导,在各种意见感召之

下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群体极化。

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其全民性与草根性、开放性与共享性、直接性与匿名性等特点使法律规范

在网络社会中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青年的自律、理性和品德,催生了歪曲、

偏激、过度等情绪化表达。青年群体偏向低龄化,又缺少网络规范的制约,而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年

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重要场域,如果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规训和正向强化作用,那么青年群体就

很容易出现行为失范现象,成为有害信息的携带者、传播者和受害者。

网络空间拓展了公众参与渠道、扩展了公众的自由权利、促进了政治参与、强化了对政府行为

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促进政治发展的“催化剂”,但与此同时,它也是各种思想观点、意识形态和

价值理念的集散地,给国家政治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使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着巨大风险。青年网络

参与热情高,但处理、过滤信息的能力较弱,对政治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很容易受到别有

用心的组织蛊惑,使国家主权安全、意识形态、运行机制、政治基础以及信息安全遭受威胁。2020

年3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积极开展清朗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活动,

对媒介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影响特别是自媒体进行规范和引导,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与网络监管

责任意识。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青年运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

享受互联网应用“红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双刃剑的弊端。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弱化了网

络主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责任,自由通信与责任担当、私人秘密与大众监督、信息资源共享与独占

独有、网络开放与网络安全等矛盾和冲突,引发了诸多网络道德问题,对社会和个人带来很多不良

后果。比如,网上散布虚假不实信息,对他人进行网络语言暴力攻击,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观

看和传播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网络欺诈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立足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

化更新迭代并彼此强化的大背景,我们必须将网络安全与网络文明建设转化为青年自觉的网络文明

素养实践。

(摘编自宋来《当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路径》)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由信息的接收者,逐渐转变为传播参与者,最终成为信息发布者。

B.网络给予青年相对自由、独立的空间,可让自由的个性和多元的思想得到抒发和释放。

C.青年因处理、过滤信息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组织蛊惑,导致信息安全等遭受威

胁。

D.青年在享受互联网“红利”的同时,却看不到网络双刃剑的弊端,导致青年网络道德责任

缺位。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只关注“自我”,通过自我参与、表达和创造,使信息流得到最彻底

释放。

B.互联网的“无中心性”“去势性”导致了青年在网络上产生价值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群体极

化。

C.新闻热点、购物信息等定制化信息推送给青年,能更好地实现需求的精准对接和资源的最

大化利用。

D.网络空间强化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促进政治发展的“催化剂”,但也会使国家

安全面临风险。

1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卷”现象的一项是(3分)()

A.看电影时,第一排的人站起来,后面几排为了看到电影纷纷站起来。本来坐着可以享受的

电影,最终站着才能勉强看到。

B.张老师给自己班学生课后辅导,效果显著。李老师也效仿这种做法,整个年级蔚然成风,

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

C.导师要求论文五千字,不少同学为评优写了一万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务,

但评优比例并未改变。

D.许多公司采取“996”加班制度,很多员工在公司花费了大量时间“磨洋工”,看上去人人

都很努力,公司的整体效益却没有提升。

1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概括青年群体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内卷倾向”的表现。(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提升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素养。(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2)(教师版)

时间:45分钟分值:5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大题共17分)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

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

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

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

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

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圏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圏子的中心。被圏子的

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

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

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已”为中心,像

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

远离传统的亲戒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

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

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

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

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

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

本独立于犷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

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

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

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

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

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

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

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

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

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

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

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

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脸才能喚醒。这种心

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

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

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

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庭”在西洋是一个有很明确指向的概念,而在中国这一概念包含的范围则很含混。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一张网络。

C.材料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的年轻人结婚成家以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

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错,绝

对化。材料二的表述是“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

出现的”,可见选项说法太绝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

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

系的依赖成反比。

C.现实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D.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地压榨了年轻人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年轻人“断亲”的一个重要

原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

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第•处“现实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

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错,材料二表述是“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

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原文并未肯定地说“重要地多”;第二处“所以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错,强加因果,原文

并未在对比中得出因果关系,原文仅表述为“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

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

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

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

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浙闽有的地方在富裕起来之后新建了大量的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亲缘的交往。可见经济

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

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A.“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错,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

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可见,吴局长将工作群置

顶,最后是亲属群,不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C.“这表明传

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错,已然与未然。原文表述是“围绕着孩子的

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可见原文并未说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替代,只是说关系“逐渐拉远”;D.“可见经济发达、人们

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错,因果不当。由个例浙闽地区新建祠堂现象推出

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对亲缘关系的依赖太牵强,原文表述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

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

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②首先谈及当前社会亲戚关系式微的现状,

并简单阐释了“断亲”的含义;③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④最后就“断

亲”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材料二第①段“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的现象,并提出“断亲”含义“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

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

亲戚关系”;

第②至⑤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

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

化导致了各种内卷”“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

活半径的紧缩化”“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

最后一段“还有一个变化是……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

化”,对“断亲”现象进行了预测。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

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逐渐疏远的亲缘关系。(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使广大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与亲戚交往。②年轻

人应该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改掉自己的交往惰性,多与亲戚交流。③珍视春节、清明等传

统节假II,利用这些节假II进行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等活动,增进亲戚间感情。④社会、学校等各

团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扬有关家族、亲缘交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亲人之间和谐相处的

良好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筛选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

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与此同时,

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

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

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以看出因为教育问题导致亲情

疏远,对策就是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从教育内卷中走出来,使青少年有更多时间进行亲情交流;

“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

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

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由此可以得出让青少年走出网络世界,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亲

戚相处交往;

“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

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由此可以得岀,人们要利用空暇时

间、节假II等走亲串友,增进亲戚之间的感情;

从整个社会分为来看,上至国家,下至街道社区、学校等机构都要重视亲情宣传教育,营造亲

情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亲族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本大题共17分)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

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

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

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

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

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

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

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

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

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

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

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

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

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

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

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

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

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

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

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

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

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

导致怨性;(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

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人宫廷,便是始

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

起怨性。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

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

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

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

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

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

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

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

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

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

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

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

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

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

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

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

要敏感、细致、准确。“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

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

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

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从文本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进行把握。“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政治的本质,

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

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

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

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协

调关系与维护利益不能混淆概念。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A.此句是孔子对冉有的评价,认为

他多才多艺,从政没有困难。此句在说从政的条件。B.此句讲诗歌富有表现力,突出其抒情功能。

没有提及诗与政治的联系。C.此句讲元结的诗歌改革主张,认为诗要有资于治道,要恢复古人“风

雅”传统。此句最适合做论据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观点。D.此句讲陆游老年时超然物外,

信笔写诗,清新秀丽。此句在说诗人年老时超然看世界的态度。

9.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

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材料一认为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白居易主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作用,突出诗歌的政治功能;②诗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白居

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体现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实践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从文本中找出关键性的内容

进行把握,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关键性的内涵进行具体理解即可。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

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

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

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

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

系”,可知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

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

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可证明“察其得失之政”。同时,白

居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从而体现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实践性。

10.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成为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中国诗史上的高潮期常常出现

在政治纷争或政治变革的历史时期;②诗人有切身的政治遭遇,诗人往往先得到政治的激励,继而

遭到压抑,引起强烈怨俳;③有强烈的政治牵动,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活力期,政

治吸引人才,推动人才进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然后

对目标段落重点研读,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原文无论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团,还是建安

诗歌、王安石变法,这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造就了当时诗人的创作。同样,

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诗歌

创作的“高潮期”与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有关。原文“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

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

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可

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关系。原文“一般性地排除「王朝开国期和衰乱

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

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上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

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活力性有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本大题共17分)

材料一:

“内卷”概念由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描述了一种在有限资源环境中人们的竞争

不断加剧的状态。本质上是竞争者陷入了某种固定模式的重复和朝向低水平的复杂化,无法实现自

身的突破,无法跳出内卷的困境。其内涵和外延由文化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在自媒体时代,

青年群体聚集在相对单一的媒介平台,以简单方式参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造,在算法推荐和“头条”

推送的双重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呈现“内卷倾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

月,我国网络用户数量接近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意味着我国每10人中就有7人在使用

各种设备媒介接入互联网。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起床第一件事和夜间休息

最后一件事都是刷新微信朋友圈;超过70%的人每日进入微信客户端30次以上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超过50%的人每日累计使用微信时间大于3小时;超过93%的青年学生优先应用的平台是微信、抖

音、快手、知乎等平台。总体来说,青年群体深度参与的自媒体其聚合力和黏合性都较强,但是多

数平台已经出现整合趋势,内容创造模式较为单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