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3篇)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3篇)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3篇)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3篇)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运用汉字演变、部件分析等多种识字方法的引导,会认''传、

统、贴、宵、巷、祭、舟”等15个生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艾香”“大街小巷”“乞巧”词意。

3.会写“艾、舟、街”3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

置,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4.熟记文中传统佳节的时间。

5.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识记15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熟记传统佳节的时间。

2.正确、美观地书写“艾、舟、街”3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传统节日”

1.玩游戏,猜节日:

吃月饼、赏月亮——中秋节(八月十五)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祭祖、扫墓——清明节

2.图上的小朋友们正在做什么?(贴窗花、放鞭炮、贴春联、拜年)

3.小朋友们,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4.理解“传统节日”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传统”是我们要学习的二类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请小朋友

说一说,再读一遍课题。

三、随文识字,熟读儿歌。

1.播放朗读录音,小朋友们小声跟着读。

2.自由朗读,不会认的字请求帮助。

3.随文识字:

(1)指读1、2句。

指导识字:元宵、大街小巷

(2)指读3、4句。

指导识字:艾香、小舟

(3)指读5-8句

指导识字:乞巧

4.老师把词语挑了出来,你们会读了吗?——你读我听

5、读背儿歌

(1)男女生比赛读。

(2)师生合作读。

(3)游戏朗读,老师把部分字擦掉,你还能读吗?

四、熟记传统节日时间

1.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的具体时间吗?(结合板书,讲解记忆方法)

元宵七月初七

端午五月初五

中秋八月十五

春节正月十五

重阳正月初一

七夕九月初九

2.如果按时间来排列,你可以排出来吗?

他们的顺序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五、指导写字,练习说话:

1.出示三个字:街、艾、舟

⑴指导观察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

2.“大街小巷”说话

3.生生评价

六、布置作业

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来历,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同学之间相

互讲一讲。

七、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2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

《传统节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

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

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

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

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

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

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

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

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

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庆颜开的眉眼,

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学情分析:

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可是,当越来越多

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日益严重

时,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深感不安。我们的学生,说起“愚

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

国节日知之甚少,不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就是知道一

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习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

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传

统节日,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习俗、传说、相关诗

词等,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激

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

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联系生活,选一两

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单元第三课。(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指名读)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指名读)指“传”: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专。这些节日

是从我们老祖宗那儿一代代传下来的。

(指名读)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从几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在过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齐读)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进入传统节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我们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请同学们翻开书P3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检查自读情况

1.分组出示生字,指名读。

翘舌音节生字:传舟

后鼻音节生字:堂统郎饼赏巷

第三组生字:贴宵祭乞巧菊艾

2.去掉拼音,同座互相检查。读对了就夸夸他,读错了就帮帮他。

3.打乱生字顺序,开火车读。

4.我们有哪些传统节日?读读课文,拿出铅笔圈画出来。

(1)出示词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

告诉学生:这是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3)这七个节日的顺序是不能乱的,读一读,猜猜为什么?

(4)出示每一个节日的时间。告诉学生,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

列的。每个节日名称,都藏着时间的秘密。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是

按中国人自己的农历时间来过的,清明节是按公历时间来记的。(齐

读)

三、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一)红红火火中国年(春节,正月初一)

1.我们每年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出示词语:春节)

为什么叫春节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用盛大的节日迎接春天。

2.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出示第一句话)

3.“贴窗花”。

(1)指名读“贴窗花”,一张普通的红纸,可以剪出各种图案。

(2)出示各种窗花,你喜欢哪一种窗花?

引导学生观察窗花图案的丰富内涵,知道人们借助窗花来表达对

自己和家人的美好祝福。

(3)我们来贴窗花,送上自己的祝福。指导读“贴窗花”。

(4)过年,我们会贴窗花,还会贴什么呢?

(5)一双巧手,贴出美好祝福,更贴出中国人的智慧!(齐读)

4.“放鞭炮”

(1)古人为了把“年”这个怪兽赶跑,纷纷放起鞭炮。

指导读“放鞭炮”。

(2)鞭炮又叫“爆竹”,诗人王安石有一句诗这样写道:“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老师引读: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春节,我们和家人还会做什么呢?和同座说一说。

(走亲访友、得压岁钱、吃团圆饭、看春晚等等)

(2)品读词语“人欢笑”。

红红火火人欢笑,喜气洋洋人欢笑,团团圆圆人欢笑,其乐融融

人欢笑。

6.红红的窗花,红红的鞭炮,红红火火,中国年!(齐读第一句)

7.小结:春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天里的第一个节日。所有

的中国人,包括远在海外的华人,在这一天,这一刻,都会一起欢度

这个传统节日。(齐读第一句)

(二)热热闹闹元宵节(正月十五)

1.春节过后十五天,我们迎来第二个传统节日。这天我们又会做

什么呢?自由读第二句。

学生自由表达:看花灯、猜字谜、吃元宵等。

2.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啦!出示词语“元宵”

3.吃完元宵,我们去“看花灯”

(1)指导读“看花灯”。

(2)花灯可不是只有花的造型,她千姿百态。

出示:它可以是一匹马,一只凤凰,一条龙、一条鱼,一个财神

爷,一个故事,一个擎天柱。

小结:中国在变美,花灯也变得更绚丽。

(3)看花灯,猜灯谜(出示灯谜:舟、团、宵)

4.“宵”是夜晚的意思,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节,它

的夜晚最热闹!

(1)出示视频:天南海北的人们是怎样闹元宵的呢?我们一起

去看看(游花灯、舞龙灯、舞狮子、打树花)

(2)这些习俗点亮了元宵节的夜空,人们争相赶来观看。(指名

读第二句)

(3)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元宵节为人们恋恋不忘的春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5.小结:汤圆的馅变得越来越丰富,花灯变得越来越亮丽,不变

的是如汤圆般团团圆圆、相亲相爱的家人。(齐读)

(三)天清地明清明节(4月5日前后)

1.春天里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是“清明节”。在这一天,我们会

做些什么呢?自由读第三句。

学生交流:去扫墓,在桌子上摆上水果,插上香等。

2.出示“祭”:下面的“示”就像一张桌子,也就是祭台;上面

的表示肉,也就是供品;就像一个人的双手。“祭”表示用双

手恭恭敬敬地将供品放在祭台上,这就是祭扫。

3.我们用这些隆重的仪式来纪念逝去的亲人。此时,有一句诗会

涌上心头----

出示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齐读)

4.清明这一天我们还会做什么呢?

远足,踏青,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5.品读理解“清明”。

6.小结:最美人间四月天,美在这清明的天空,更美在我们陪伴

亲人、思念故人的那份真情!

(四)回顾传统节日

1.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再到4月5日前后的

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日

期,伴随着这些习俗传统节日带着祝福、带着智慧,融入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的血脉里!

2.齐读1-3句。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认读生字,仔细观察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全班齐读。

2.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1)看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的结构。

“贴、敬、转、街”4个字是左右结构,“艾、热”2个字是上下

结构,“舟”是独体字,“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

这节课我们学写“贴、敬、转、街”4个左右结构的字,和“舟”

这个独体字。

(2)看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分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发现

“贴、敬、转”这3个字左右比较均匀,“街”由三部分组成,三部

分都相对均匀。

(3)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教师重点指导“街”和“舟”。

“街”左中右三部分相对均匀,要写紧凑。“彳”的第二笔撇在

第一笔撇的中间下面起笔,中间“圭”的第三笔横要穿插到“彳”第

二笔撇里,“圭”的三横一提保持相等间距,“亍”的第一横与“圭”

的第一横一样高,第二横要穿插到“圭”里。

“舟”,注意笔顺正确: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

从竖中线起笔。横落笔在横中线上,两点与横保持一样的距离,“舟”

字字形偏窄长,不要写宽了。

(二)练习书写,培养习惯

1.教师范写“街”和“舟”。

2.学生先描后写。

3.集体讲评,评价指向比例和关键笔画。

4.抄写词语“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前后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传统节日I人教部编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

及相关的过节习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

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呼应,表示新春佳

节转眼又至。课文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

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

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过节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

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教学本文的主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作为识字课文,教师要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巩固多样的识

字方法,比如生字“传”和“转、石专”结合,让学生巩固换偏旁识字,

懂得触类旁通。“巷”看识字,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祭”结

合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字形的演变,从而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结

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

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

果。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艾、舟、热、闹”这4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的先后给这些节日排序。

3.有感情朗读课文,当堂背诵一、二两句。

4.联系生活,选春节和元宵节,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激发对传统

佳节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节日名称贴纸、节日对应时间贴纸

四、教学过程

(-)初识“传统”,理解“传统”

1.观看学生背诵古诗《元日》的小视频。

2.引出“贴对联”,认识生字“贴

3.从贴对联引出“传统”,认识生字“传统”读音指导:“传统”,一

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

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编口诀认识“传”。比如:车来就是转,转

动的转。石来就是砖,砖头的砖。人来就是传,传统的传。

4.引导理解“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

贴对联是我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

历史。像春节这样,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

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就叫做传统习俗。我们平

时背诵的唐诗,《弟子规》《三字经》等,就是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文化

瑰宝,这样的文化,就叫做传统文化。

5.在这首识字童谣里,我们能了解到中国有哪些的传统节日,感受

一些相关的节日习俗,甚至还能领略到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呢!

(二)初读读文,集中识字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活识字“巷二

(1)认读路牌“乌衣巷”“永庆巷”。

(2)理解巷:称之为巷的路都比较窄,路两旁的房子面对面靠得比

较近。

(3)借助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

2.字理识字“祭”。

(1)出示“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图。教师讲解:左上部分是

带血的牲肉,右边像手,下面像祭桌。

(2)出示祭祀的。帮助学生理解“祭”的本意。

(3)出示“清明祭扫”的,明白清明祭扫是为了缅怀为我们创造幸福

生活的先人。

3.比较识字

(1)后鼻音一组:“郎”“饼”“堂赏”。同桌合作,用组词的方法记

住这些生字。(2)草字头一组:“艾菊”,知道草字头的字跟花草有关。

识字“艾课文中的艾香指的就是艾草的香。端午节的时候,人们

把艾草,菖蒲,桃枝,绑在一起挂在门窗上。传说,这样能辟邪。

4.拍手操。

用《语文素养读本》二下的《巧克力和咖啡树》中的童谣《端阳》,

结合龙泉人过端午的语言情境,做拍手操,复现生字,引出四个会写

字。

5.写字:“艾”“舟”“热闹”

(1)写字评价要点:

第一,在间架结构上,特别注意在横中心和竖中线有什么笔画。做到

了得一星。第二,要注意写出字的笔锋,比如艾的撇捺要伸展,捺的

最后要有尖角。做到了得一星。

第三,写好“热”字。这四个字里面,最难写的是“热”,注意上部

和下部等宽。第四笔是撇,注意穿插到左下格,再写横斜勾。下面四

点,注意点的方向和点的大小,就会更美观。写好“热”字,得一星。

(2)学生在课堂学习单上书写,每个生字写一个。教师巡回指导。

(3)反馈学生书写情况。

(4)反馈后,再把这四个生字写到作业单的童谣当中,争取写得比

刚才好。

(三)理清节日,随文生字

端午节和春节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呢?

1.默读课文,快速圈出童谣中提到的传统节日。

2.按顺序反馈节日,识字“宵”“乞巧”。

(1)识字“宵”、“乞巧”。

(2)借助古诗《乞巧》理解乞巧的意思。

古时候的女子,在七夕节这一天,对月穿针,谁先把丝线从针孔穿过,

就叫得巧。她们乞求上苍,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七

夕节,又叫乞巧节。

3节日排序。

教师出示打乱的节日贴纸,请小朋友按时间顺序在黑板上帮助排好。

其他学生在课堂练习纸上完成第二大题。

4.强调节日名读课文。

(四)再读童谣,知晓习俗

1.人们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分别会做些什么事呢?

(1)用横线在书中划出相关节日的传统习俗。

(2)反馈。

2.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感受传统习俗。

3.观察表示传统习俗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特点: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4.用动词加名词的方式,结合“春节”“元宵节”来说传统习俗。贴

对联,发红包,拜年……猜灯谜,舞狮子,舞龙灯……

5.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个节日。

6.春节和元宵节,你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7.再读这两个节日的语句,读出对这两个节日的喜爱。8.背诵这两个

节日的语句。

(五)趣猜灯谜,巩固生字。

结合课文的会写字,进行猜灯谜游戏,巩固识字。

转:专心开车敬:警察不言语

团:口中吐真才闹:综合门市

两张猜字:舟街

(六)推荐阅读,爱上佳节推荐阅读《跟着伊伊过大节》。

这是一套可以读出传统和爱的童书。主人公伊伊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

她对我

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热爱。这套书里,包含了有趣的故事、扮演

和游戏。在书中,我们可跟着伊伊一起心过节。节日就是这样一个平

台,它让一家人一起,幸福永相伴。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3篇】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与春分有关的习俗,感受春分带给我们的文化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春分的材料,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手段

1.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春分习俗。有关春分习俗的,各种与

春分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

2.学生准备: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春分有关的谚语、习俗。

教学设计:

一:前置学习初步了解一些春季气候变化的相关常识,以及气候

变化对生活的影

惊蛰简介:(课件、春分的)

二、教师介绍春分的由来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