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三、文言文阅读(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①,不縠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吴人之那不縠,亦又甚焉。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对曰:“未可也。蠡闻之上帝不考②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夫吴,君王之吴也,王若蚤图之,其事又将未可知也。”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信谗喜优,憎辅远弼,圣人不出,忠臣解骨;皆曲相御,莫适相非,上下相偷,其可乎?”对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闻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骨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对曰:“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聘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王姑待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飨,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节选自《国语·越语》)【注释】①〔就世〕犹言逝世。就,终。②(考)帮助,成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B.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C.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D.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毂即位”与“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不縠”“寡人”都是谦称。B.“出则禽荒,入则酒荒”与“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两句中的“荒”字含义不同。C.“优”这里是指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类似。D.“微君王之言”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践觉得自己年轻时贪图享乐而致使越国遭受吴国欺凌,希望范蠡帮忙谋划复仇。范蠡认为天意难测,急于攻打吴国恐怕不会有好的结果。B.勾践发现吴王沉湎酒色、听信谗言、厌弃忠良、违背天时、不恤百姓后,第二次向范蠡征求意见。范蠡认为上天征兆未现,劝吴王继续等待。C.勾践得知吴王杀了伍子胥后,勾践再次向范蠡征求意见。范蠡认为吴王失道才刚开始,此时攻打吴国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连带自身受害。D.吴国遭受天灾之后,范蠡劝勾践要装作醉心于游乐宴饮之事的样子,以待吴王德行亏损,百姓筋疲力尽、心生怨恨时,再去征伐消灭吴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2)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蒲松龄读《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越王勾践世家》后获得的人生启示。你读完本文后获得了哪些成功的启示?请精要概述。【答案】10.C11.D12.A13.(1)我不考虑百姓,只知道乘船坐车游玩(只考虑船和车),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把越国交给吴国控制(使越国接受吴国的管制)。(2)我听说,捕捉机遇的人,好像救火和追捕逃犯的人一样,拼命追赶还怕来不及呢。14.①勇于反省,励精图治;②综察天时、地候和人事,把握时机;③信任智者,善于听取意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上天如果不肯成全,时机不到就应该等待,强求的事情是不吉祥的,如果时机来临而不去完成,反而会遭受它所带来的灾难,丧失德行,泯灭名望,颠沛流离,以至死亡。“之”是“闻”的宾语,“上帝”是“不考”的主语,应在“上帝”前断开,排除BD;“强索者”是“不祥”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穀”,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句意:父王去世后,我就继承了王位。“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句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两句中“不穀”“寡人”都是谦称。B.“荒”,指田野里的动物;句意:一出门就没有节制地打猎。“荒”,荒远的地方;句意:统一天下的决心。两句中“荒”字含义不同。C.解说正确。D.“微”,假如没有;句意:假如没有君王这句话。“微”,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笔简约,词意含蓄隐晦。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范蠡认为天意难测”错误。原文第二段大意是说范蠡认为过早攻打吴国是不得天时的,上天不会成全。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百姓之不图”,宾语前置句,不考虑百姓;“图”,考虑;“委制”,受牵制,受约束。(2)“从时者”,捕捉时机的人;“犹”,像;“亡”,逃跑;“蹶而趋之”,竭力追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不縠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可知,勇于反省,励精图治;②由原文“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可知,综察天时、地候和人事,把握时机;③由原文三个“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和“王曰:‘诺。’”可知,信任智者,善于听取意见。参考译文:四年,越王召见范蠡,并向他请教说:“父王去世后,我就继承了王位。过去我年纪尚小,没有定性,一出门就没有节制地打猎,回到宫中就无节制饮酒。我不考虑百姓,只知道乘船坐车游玩(只考虑船和车),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把越国交给吴国控制(使越国接受吴国的管制)。吴国人对待我,更是欺人太甚,所以,我现在和您一起谋划攻打吴国,报仇雪恨,您看现在可以吗?”范蠡回答道:“现在还不可以。我听说,上天如果不肯成全,时机不到就应该等待,强求的事情是不吉祥的,如果时机来临而不去完成,反而会遭受它所带来的灾难,丧失德行,泯灭名望,颠沛流离,以至死亡。有的时候上天会夺回已经赐予你的东西,有时候上天会给予帮助,有时候又不肯帮助你。请君王不要过早地图谋攻打吴国。那吴国,迟早会是您的吴国,如果您过早地图谋这件事,那事情反而难以预料了。”越王说:“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勾践召见范螽,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国,你说‘还不可以’。如今吴王整日里沉湎于酒色之中而不顾百姓的疾苦,扰乱民事生产,违反天时做事;听信谗言,喜欢倡优一类的艺人,憎恶疏远身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辅弼之臣,所以,贤能的人选择隐居不出仕,忠良的人精神涣散;利下的都是曲意逢迎的奸佞小人,致使国内是非不分,朝廷上下苟且偷安,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吴国了吗?”范蠡说:“人事方面的机会已经到了,只是上天还没有征兆,君王您请再耐心等待机会吧。”越王勾践说:“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勾践召见范螽,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国,你说‘还不可以’。现在申胥多次进谏吴王,吴王大怒杀害了申胥,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吴国了吗?”范蠡说:“违背常道的事情已经萌发。但天地还没有显出迹象,如果现在就先行征伐,事情办不成功,反而会连带一起受到祸害,君王您请再姑且等一等吧。”越王勾践说:“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国,你说‘还不可以’。如今吴国天灾严重,稻和蟹都吃得没有剩余了,你看现在可以行动了吗?”范蠡答道:“上天的报应可说已经来到了,可是人事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那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然后才可以成功。如今吴国的天灾刚发生不久,人民都有戒惧之心,他们君臣上下都晓得本国的物资不能特久,一定会同心合力,拼命对付我们,所以现在打起来还有危险。君王暂且只管外出跑马打猎,但不要真正沉湎在狩猎上;只管在宫中饮酒取乐,但不要真正沉湎在酒色上;只管随意和臣像们大摆酒宴,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正事。这样,吴国上层的统治者将会亏损德行(放松警惕),百姓将被弄得精疲力尽,使他们心怀怨恨而又得不到粮食,那时我们就可以执行天地的惩罚去诛灭吴国了。君王暂且再等一等吧。”到了这年的九月,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俗话说得好,饿着肚子等好吃的,还不如先吃到一碗粗米饭。如今一年快要完了,你看怎么办呢?”范蠡说:“君王不说这话,我也要请求君王攻打吴国了。我听说,捕捉机遇,好像扑灭大火和追捕逃犯一样,拼命追赶还怕来不及呢。”越王说:“好。”于是马上起兵攻打吴国,进军到五湖。(节选自《国语·越语》)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东宫及齐府①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注】①前东宫及齐府:指玄武门之变中败于李世民之手的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B.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C.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D.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在文中意为“只”,与《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的“但”含义相同。B.朕在文中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与《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朕”含义不同。C.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D.其在古文中意义和用法广泛,文中“吾其左衽矣”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其”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B.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命其为刑部侍郎。C.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D.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2)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答案】10.C11.C12.D13.(1)秦王府没有做上官的老部下,都埋怨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2)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太宗叫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但宰相多次奏上都没被同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政教之源”中“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偏正结构,“政教”是“源”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足以”是固定词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只听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B.正确。“朕皇考曰伯庸”的“朕”解释为“我”,是第一人称代词。句意:我的父亲名为伯庸。C.错误。含义不同。“枉见诛夷”中的“见”表被动;“君既若见录”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却被冤屈诛杀了。/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D.正确。含义不同。“吾其左衽矣”的“其”表推测,解释为大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其”是代词,代指桑树。句意: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说法错误。由原文“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可知,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由此可知,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是“李严”,廖立没有伤心病亡。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左右”,身边侍候的人、部下、属下;“旧左右未得官者”,定语后置;“处分”,安排,安置。(2)“俄而”,不久;“阙”,空缺;“妙”,精心;“累”,多次。参考译文: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没有做上官的老部下,都埋怨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嗟叹!汉、魏已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房玄龄对答道:“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百官中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最终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太宗叫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但宰相多次奏上都没被同意。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求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有位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节选自《说苑》)10.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需断句处的三个字母写在答题卡上。今A既B去C父D事E君F得G无H死I其J难K乎L遂M辞N而O往P因Q以R兵S围T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文中指节操,原指竹节,因竹节分段有一定的规律,故引申为节操。B.“子不与吾”的“与”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王国也”相同。C.“因与之语”的“因”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相同。D.“援桴鼓之”的“鼓”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的“鼓”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人有杀身成仁的,有舍身取义的,有为坚守气节和伦理而不惧死亡的,他们在死后名声能够传播于后世。B.申鸣做楚相期间,楚国发生了内乱,申鸣辞别父亲率兵平叛,石乞为白公出主意,劫持申鸣的父亲来对付申鸣。C.白公用武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后,告知申鸣如果和自己一条心,就可以平分楚国,否则,就会杀掉申鸣的父亲。D.申鸣面对忠与孝的艰难抉择,最终选择了忠君;他振作精神,指挥作战,最终杀了白公,他的父亲也自杀身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有禄于国,有位于庭,汝乐吾无忧矣。(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14.请分析“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中的“矣”的表达效果。【答案】10.ELP11.B12.D13.(1)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快乐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

(2)我听说,吃国君之食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14.“矣”,这里是表达感叹。作为句末语气助词,更生动地表现了申鸣毅然放下父子亲情,以身许国的坚定决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事奉国君,难道能不为国难而死吗?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进而率军围攻白公胜。“得无……乎”为固定结构,单独成句,中间不能断开,在它前后断开,即F、L处。“遂”,副词,意为“于是”,作“辞”状语,“而”连接“辞”和“往”,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往”后断开,即P处。故在FLP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相同”错。答应;亲附,结交。句意:你不答应我。/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C.正确。都是趁机。句意:借此机会与他交涉。/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D.正确。动词,击鼓进兵;名词,更的代称。句意:于是拿起鼓槌击鼓进兵。/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的父亲也自杀身亡”表述错误,由“遂杀白公,其父亦死”可知,他杀掉白公,他的父亲也被杀了。而不是“他的父亲也自杀身亡”。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如果;“有禄于国”,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国有禄”,在国家享有俸禄;“有位于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庭有位”,在朝廷有地位。(2)“闻”,听说;第一个“食”,动词,吃;“毕”,竭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虚词表达效果的能力。“矣”的用法主要有二:①用在句末,跟“了”相同。②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我已不能做父亲的孝子了。“已”字,就已经表明申鸣下定了舍弃父子亲情而成全君臣大义或者忠于国家的决心;借助“矣”字,更能体现出申鸣既有对不能尽孝于父亲的不舍,也有能够尽忠于朝廷(国家)的慨叹。生动地表现了申鸣毅然放下父子亲情,以身许国的坚定决心。参考译文:有勇气而且在行动上果断的读书人,不以树立名节实行道义,却以轻生去获取非分的名声,难道不可哀痛吗?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所以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楚国有个名叫申鸣的读书人,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孝行闻名于楚国。楚王想要授给他国相的职位,申鸣推辞不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要任你为相,你为何不接受呢?”申鸣回答说:“为何不做父亲的孝子,却去做君王的忠臣呢?”他的父亲说:“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快乐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我希望你能去做国相。”申鸣说:“好吧。”于是就入朝,楚王便授他国相的职位。过了三年,白公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前去为国赴难,他的父亲制止他,说:“抛弃父亲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我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归于国君,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事奉国君,难道能不为国难而死吗?”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进而率军围攻白公胜。白公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勇士,现在领兵围困我,我该怎么对付他?”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孝子,领兵前去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此事必定前来,便可借此机会与他交涉。”白公说:“好。”就前往劫取申鸣的父亲,用兵器挟持他的父亲,告诉申鸣说:“你帮助我,我同你平分楚国。你不答应我,你的父亲就会被杀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今天我是国君的忠臣。我听说,吃国君之食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如今我已不能做父亲的孝子了,只能是国君的忠臣,我岂能保全自身!”于是拿起鼓槌击鼓进兵,终于杀死了白公,他的父亲也因此死去。楚王赏给他黄金百斤。申鸣说:“吃国君的饭,逃避国君的灾难,不是忠臣。使国君的国家安定,自己的父亲却被杀死,不是孝子。忠、孝之名不能两立,忠、孝之行不能两全,像这样而活着,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于是自杀而死。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秋,八月,丁卯,以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为廷尉,是时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帝嘉纳焉。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节)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B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C.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D.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这里是约定的意思,和《鸿门宴》中“怀王与诸将约”的“约”含义相同。B.见,此处可译为“我”,和《陈情表》“慈父见背”的“见”含义相同。C.丁卯,为古代常见的天干地支计时法,干支相配以记年月日,文中是记日。D.三公,古代官职名称,秦以后多为虚职。三国时将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并主持了蜀汉的政务。他下发公文,多次鼓励群臣集思广益,积极上谏。B.州平等四人都曾向诸葛亮进谏,虽四人资质悟性有高低,建议未被全部采纳,但始终都与诸葛亮保持友好的关系。C.当时三公没有具体事务,又很少参与朝廷的决策,廷尉高柔于是向皇帝进谏,希望发挥三公更大的作用,皇帝接受了建议。D.诸葛亮担心孙权会另起异心,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于是派邓芝去和孙权修好。邓芝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13.邓芝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吴王与蜀汉联合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9.B10.A11.B12.于是他们各自休养,安度晚年,很少提出建议,这实在不是朝廷尊崇和任用大臣的本义啊。13.对比分析利弊。①与汉连和之利:两国都有当世英才,都有险要地势,连和对双方都有利。②背汉联魏之弊:曹魏会找借口攻打东吴,蜀国也会乘机进攻。【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还要特别请他们分析政策得失,以求尽量了解事实,这样既可以启发您的思路,补考虑不周之处,还能使您的威德更加发扬光大。“讲”和“论”为同义连用,“分析讲解”的意思,宾语为“得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补起天听”做“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约,这里是约定意思”“含义相同”错误。“约”:精简。/约定。句意:于是诸葛亮精简官职。/怀王曾和诸将约定。B.正确。“见”:我。句意:得到很多启发和教教诲。/父亲就弃我而死去。C.正确。D.正确。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四人资质悟性有高低”错误。“资性鄙暗”是诸葛亮自谦,并不是说四人资质悟性有高低。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遂”,于是;“偃息养高”,休养,安度晚年;“鲜”,很少;“诚”,实在,“崇”,尊崇;“义”,本义。【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可知,与汉连和之利,两国都有当世英才,都有险要地势,联合对双方都有利。结合“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可知,背汉联魏之弊,曹魏会找借口攻打东吴,蜀国也会乘机进攻。可见,邓芝对比分析了利弊,最终说服吴王与蜀汉联合。参考译文:五月,太子刘禅即位为蜀汉皇帝,当时十七岁。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于是诸葛亮精简官职,修订法制向百官发下文告说:“所谓参预朝政,署理政务,就是要集合众人的心思,采纳有益国家的意见。”他又说,“过去我结交崔州平,他多次指出我的优缺点;后来又结交徐元直,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诲;先前与董幼宰商议事情,他每次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后又与胡伟度共事,他的多次劝谏,使我避免了很多失误。我虽然生性愚昧,见识浅陋,对他们给我的教益不能全部吸取,然而和这四人的关系始终很好,也可表明我对直言是不疑的。”秋季,八月,丁卯(十一日),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理廷尉。当时三公没有具体事务,又很少参预朝廷的政治决策,高柔向文帝上书说:“三公辅佐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为百姓所瞩目。现在虽设置三公的职位,却不使他们参预朝政,他们只好各自休养,安度晚年,很少提出建议,这实在不是朝廷尊崇和使用大臣、要他们献计献策的本意。在古代,刑罚和政令有疑冲时,都与三公和大臣在槐树、棘木之下商议。从今以后,朝廷在政治措施上有疑问,以及关系到刑狱的大事,应该多询问三公的意见。三公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的时候,还要特别请他们分析讲解政策得失,以求尽量了解事实,这样既可以启发您的思路,弥补考虑不周之处,还能使您的威德更加发扬光大。”文帝很赞赏地采纳了这一建议。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皇上年幼弱小,刚刚即位,应派重要使臣到吴再次申明和好的愿望。”诸葛亮说:“我对此事已考虑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现在找到了。”邓芝问:“这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你啊。”于是派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与吴重建友好关系。冬季,十月,邓芝到达吴。当时吴王尚未和魏断绝关系,所以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便自己上表请求接见,上表说:“臣下这次来,也是为吴着想,不仅仅只为蜀的利益。”吴五这才接见了他,说:“孤确实愿意与蜀和好,可是恐怕蜀国君主幼弱,疆域狭窄,给魏以可乘之机,你们无法保全自己。”邓芝对他说:“吴、蜀两国,占有四个州的地域。大王您是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国地势险要,防守坚固,吴国有长江等三条大江的阻隔。两国的优势加在一起,再联合起来像唇齿一样相辅相依,进可兼并天下,退可与魏鼎定而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假如大王归附于魏,魏一定会进一步提出无理要求,上逼您朝拜,下求太子作人质,如果不服从,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进攻,蜀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到那时,江南之地可就不再为大王您所有了。”吴王沉默了很久,说:“你说得很对”。于是和魏断绝关系,专与蜀汉和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文言语段阅读一(17分)(一)帝①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取材于《资治通鉴·后唐纪》)(二)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取材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尤蠹政害人者蠹:损害 B.常屏左右问之屏:遮蔽C.匝谒见于马前谒:拜见 D.狱吏榜掠掠:拷打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与优人共戏于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遂委进以耳目而此独以钟名C.伶人周匝为梁所得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D.与其所以失之者此世所以不传也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或时自傅粉墨庄宗有时就自己在脸上涂上一些粉墨B.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因此景进也乘机说别人一些坏话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陛下结交的是和您共同夺取天下的人D.当为我屈意行之你还是为我委屈心意去做吧14.把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2)后与伶宦共毁之。【答案】11.B12.D13.C14.(1)景进喜欢采集一些民间小事说给庄宗听。(2)皇后和伶人宦官们一起诋毁罗贯。【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屏:使退下。句意:庄宗都要让左右的人们退下去后才问他。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介词,被。句意:和伶人一起在后宫庭院里嬉闹。/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B.介词,把。/介词,用。句意:于是把景进当作自己的耳目。/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C.介词,表被动。/动词,作为。句意:伶人周匝被梁人生擒。/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D.都是连词,表原因。句意:和他失天下的原因。/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与:给,这里指给封赏。句意:陛下应当封赏那些与您共同作战夺取天下人。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采”,采集;“闾阎”,民间;“细事”,小事。(2)“后”,皇后;“毁”,诋毁。参考译文:(一)庄宗自幼精通音律,因此伶人深得他的宠爱,常常陪侍在他身边。庄宗有时就自己在脸上涂上一些粉墨,和伶人一起在后宫庭院里嬉闹,以此来讨得刘夫人的欢心,他还为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曾经因演戏的缘故,庄宗自己喊自己“李天下,李天下”,一个叫敬新磨的戏子突然上前打了他一耳光。庄宗顿时脸色大变,众戏子因此都惊骇不已。敬新磨解释说:“治理天下的人只有一个,你还在那呼谁呢?”庄宗随即转怒为喜,厚厚地封赏了敬新磨。优伶们常出入于皇宫,捉弄欺负士大夫,大臣们非常愤恨,但又不敢对他们生气,反而有人依附或拜托他们求得庄宗的恩泽,四面八方的藩镇官员们也争相贿赂、巴结他们。害政害人最严重的,景进是第一个。景进喜欢采集一些民间小事说给庄宗听,庄宗也想知道一些外面的事情,于是把景进当作自己的耳目。景进每次去庄宗那里报告事情,庄宗都要让左右的人们退下去后才问他,因此景进也乘机说别人一些坏话,干预政事。从将相大臣往下的官员们都害怕他。当初,在胡柳战役中,伶人周匝被梁人生擒,庄宗常常思念他。等到后唐军攻入汴梁的那一天,周匝在马前谒见庄宗,庄宗非常高兴。周匝在庄宗面前哭诉道:“臣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全到今天,全仰仗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鼎力相助,希望陛下能够封赏给他们两个州,用以回报他们对我的恩情。”庄宗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郭崇韬在一旁劝说道:“陛下应当封赏那些与您共同夺取天下的人,这些人全都是英豪忠勇之士。如今大功刚刚告成,这些人中还没有一个得到封赏,现在却要首先任命一个伶人担任刺史,恐怕陛下会从此失掉天下人的心。”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这让我不好意思见到这三人。你的话虽然刚正,但你还是为我委屈心意去做吧。”最终封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当时亲军中有跟从庄宗转战南北而没有封得刺史的人无不愤怒叹息。起初,罗贯任礼部员外郎,性情刚直,被郭崇韬赏识,任用他去当河南县令。他在任河南县令期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那些有权有势之家,伶人宦官们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堆满了桌子,他一个也不给回答,把这些书信全部拿去让郭崇韬看,郭崇韬把这些事上奏给庄宗,因此那些伶人宦官们对罗贯恨得咬牙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也认为罗贯很高傲,十分讨厌罗贯,派奴婢告诉皇后,皇后和伶人宦官们一起诋毁罗贯,庄宗听了虽然内心很生气,但还没有发作出来。正好这时庄宗自前往寿安察看修筑坤陵的人们,这里的道路泥泞,桥梁多数也毁坏。庄宗就问主管这里的是谁,宦官们回答庄宗说是河南县令罗贯。庄宗听了十分生气,下令把罗贯抓入监狱。监狱吏们用棍子打他,打得罗贯体无完肤。第二天,庄宗下诏要把罗贯杀死。(二)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三)文言语段阅读二(19分)材料一: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石钟山记》)材料二: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已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C.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16.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又叫“编钟”,多为青铜制,古代汉族传统的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B.无射,六律之一。阴阳各六律合称“十二律”,后人把它与十二天干相对应,表示月份。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D.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B.苏轼与长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栖鹘闻人声惊飞,鹳鹤若老人咳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C.在游南北石钟山时,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并且南北石钟山左右石壁、临江景色都一样美,且风水搏之,皆能有声。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18.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答案】15.D16.B17.C18.(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它,自认为得到了它的事实。(2)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结构对称,“远涵天碧/近漾岚光”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排除ABC。“朝宗”此处是动词注入,句中作谓语,“于海”是“朝宗”的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灏瀚”指大海,是句子的主语,“汪洋无际”是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BC。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十二天干”说法错误,应是十天干,十二地支。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皆能有声”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可知,他在游览北钟山时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听到发出钟鼓的鸣声。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乃”,竟然;“以”(第一个),用;“斧斤”,斧子;“考击”,敲打;“其实”,它的事实。(2)“上”,登上;“聆”,聆听;“诚”,果然。参考译文:材料一: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材料二: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亳、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初,文表闻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璲自以奉诏谕文表,得其归顺,甚喜,即遣使慰抚之。师璠兵既入城,纵火大掠,而璲亦继至。明日,享将吏于延昭门。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璲太息久之。杨师璠以三年十月出师,四年正月,张文表乃成擒,其间必有相持守处,而史及杂记传皆不载。二月癸巳,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之。观象曰:“凡所以请援于朝者,诛张文表耳。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湘湖之地。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从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慕容延钊使丁德裕先往安抚。德裕至朗州,从富等不纳,尽撤部内桥梁,沉船舫,伐木塞路。德裕不敢与战,退军须朝旨。延钊以闻。上遣使谕周保权及将校曰:“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保权为左右所制,执迷不复,遂进讨。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B.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C.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D.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使:官居六部之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是宦官,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位,东汉时期是由宦官来代表皇帝做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