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_第1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_第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_第3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_第4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看看这些图片,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都能想到什么?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

有人说:“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诚然,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小到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不能没有想象力的参与。事实上,就连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导入新课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学习目标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有童话故事《稻草人》。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作者简介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中,并作下文章。背景链接

《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文题解说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作者的观点。思考:想象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相当于中心话题,引出下文的论述)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先阐述“写”的角度)(先阐述“读”的角度)(举第一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举第二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结尾得出全文中心论点)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论点。

欣赏文艺作品,必须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划分层次第1部分(1—7)第2部分(8—13)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第3部分(14)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驱遣我们的想象文艺与文字驱遣想象的意义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想象中睁开眼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把握欣赏方法接受美感人生受用(1--4)(8、9)(11--13)(14)1.第1段歌谣先于文字出现,说明了什么?歌谣的产生,需要想象的能力,这说明想象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2.第2段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3.第3段为什么说“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一部书、一篇稿子都是用文字记录的一种表现形式,若脱离了想象,感悟不到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内涵及思想感情,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些枯燥的记录符号,因此,表面上,书、稿都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内容解读第一部分(1-7)4.第4段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记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的依据之一。5.第4段“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句有何作用?由较早产生、较易理解的“歌谣”说到整个“文艺”领域,将“文艺作品”定位为“文字的集合体”,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6.1--4段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7.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读者文字作者8.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它受到作者水平的限制,有时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条件,可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9.第6、7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了理论铺垫。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6段)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10.怎样理解下面的句子?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作者在创造之前无所见,这个“见”字,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同异11.在文艺方面,作者和读者有什么异同?都借助文字来实现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都离不开想象思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用文字传达他的所见所感;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③“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7段)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绝不是为了看到“冷冰冰”的文字。1.第8段作者以一诗为例,是如何阐述驱遣想象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字面理解或提出问题在想象中睁开眼来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领会意境根据景物,想象画面第二部分(8-13)2.文章的第8、9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得不到诗句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3.简述8、9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这两段文字论述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怎样驱使我们的想象力。

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会领会诗句的意思。

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面,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意境。第9自然段围绕着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意境,就会得到一种愉悦。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4.文章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他两手上攀时的费力,甚至青筋突起;可以想象到两脚是挣扎着向上缩,通过想象,父亲的形象就在眼前真切起来,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他的一片爱子之心,因而这段描写就非常感人。

通过驱遣想象,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作者父子之间那种真挚动人的情感。5.怎样理解第9段“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句话。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字面理解或提出问题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化身海燕,想象画面领会意境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海燕6.11--13段作者以一文为例,是如何阐述驱遣想象的?7.谈谈你对“改取海燕的态度,这是一种受用”的理解。

海燕不避“生活的战斗”,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才能“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躲避困难,逃避挑战的“缩头乌龟”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受用的。8.第13段作者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作者的文艺创作,并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也并不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完全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是有所选择,作想象的安排。我们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走进作者,进入作品的意境,还原他创作时的思想,才能和作者一样,获取审美的受用。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的,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审美愉悦还是有的,因而也能获得受用,所以作者的这种观点太过绝对。我认为值得商榷。9.结合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10.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来说明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一诗一文为例,文艺类型多样,有代表性;另外诗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深入浅出,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观点上的共鸣,更好地形成鉴赏能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结尾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14)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在结构上,点题,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2.赏析“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接受美感的经验”指的是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合作探究2.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各自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1.以诗文为例,结构条理清晰。

为了让读者了解驱遣想象的方法,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前者强调将作品看作一幅画,后者强调生出一对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驱遣想象理解作品。两个例子的结构类似,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结构条理清晰,脉络井然。写作特色2.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如“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等语言就通俗易懂。3.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述应驱遣我们的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先后列举了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的例子,进行详细的阐述。(2)对比论证。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作者都是先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1.发挥想象补写句子。月亮:从轻云中探出,让我们感受到了轻盈和皎洁;高山:雄伟的高山在大地上高高耸立,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大和威武;大海:从沉寂的海洋覆盖地平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风:清爽的轻风从枝头轻轻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