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1页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2页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3页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4页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高三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2月27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在三峡一带出土了大量陶支座,数量多,形状复杂,这些支座都好似一种模拟物,有的似猪嘴,有的似羊角,有的似鸟喙,有的似蘑菇……一般认为它是圜底陶容器的支垫物。下图为大溪文化猪嘴形褐陶支座。陶支座的创制和使用可反映当时()A.自然崇拜是文明的主题 B.制陶技术领先于世界C.艺术审美融于生活劳动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2.《史记·酷吏列传》中记载河内太守王温舒在任时拘捕处刑郡中豪强,“至流血十余里”。他还很不满意,认为没有使邻郡的地方都这样做,刚好春天到了,他顿足长叹道:“如果冬天再延长一个月,就可以实现我的计划了!”材料反映出()A施政方针有悖人本思想 B.农耕文化影响法律实践C.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D.东汉官僚考核存在局限3.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外来文化重塑中原文明 B.李唐王朝呈现多元底色C.统一局面得到巩固发展 D.民族交融促进国家强盛4.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息讼”观念极强,人们很少打官司,社会关系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礼制而不靠法律。但宋代以后,随着贱民成为国家编户,民告官、奴告主等现象大量出现。诉讼成为解决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南宋时,商人、佃农、奴婢家属已将诉讼演变为社会风尚,讼师成为一个重要职业。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契约关系广泛发展C.封建礼制受到冲击 D.法律意识不断增强5.如表是有关明代白银使用的两则文献史料,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史料内容文献史料一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回……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A.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B.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原因C.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影响D.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表现6.近代某条约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吝啬。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但英人及各国均不得借有此条,任意妄有请求,以昭信守。”该条约体现了()A.清政府坚守传统“夷夏”观 B.双方都侧重于经济利益C.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D.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准则7.近代社会鼓吹政党政治,认为“天下者,党派之天下”,民国初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但随着民初党争的加剧以及唐绍仪内阁的倒台,政党随之也就成为大多数国民共诛的对象。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A.违背传统社会道德 B.政治收益不及预期C.简单移植西方模式 D.缺乏民主社会基础8.“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看!群众已抬起了头……”八十多年前,一首激昂的抗日歌曲《延安颂》,传遍全中国,鼓舞了一批批爱国者奔赴延安,投身抗战。《延安颂》传唱体现()A.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B.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C.青年奔赴延安的热情与不屈的精神D.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的形成9.1977年11月,广东的偷渡问题摆到了刚刚复出的邓小平的面前,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就可以解决逃港问题。”1978年、1979年又先后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材料反映()A.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B.大逃港直接催生经济特区建立C.大逃港主要原因是贫穷和饥荒 D.经济特区设立解决了逃港问题10.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于26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和谐号”将成为历史,有人曾拍到两车相遇而同框的震撼场景(如图)。中国动车发展变化,反映出当今我国()A.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发生新变化B.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均衡化的发展C.动车命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果显著11.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帐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A.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 B.发明了“浮动园地”C.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D.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12.十五至十七世纪欧洲发生了大规模有组织的猎巫运动,数十万妇女在这场运动中惨遭屠杀。费代里奇认为:猎巫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它使女性丧失了曾经拥有的共同体权力,被剥夺了在土地、身体、生育等社会再生产领域的自主性。材料反映猎巫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黑死病造成人们的恐慌 B.天主教会加强社会控制C.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需要 D.父权制社会对女性控制13.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为此美国工程师泰勒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A.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B.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催生出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4.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由该示意图可知()A.依照山川形便划分国界 B.苏联与德国妥协的产物C.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D.苏联西部安全重要考量15.如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这表明()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年12.2%23.2%50.7%

1990年2.8%5.1%7.2%工业1950年34.7%42.2%22.2%

1990年25.8%40.5%33.6%服务业1950年48.9%324%26.6%

1990年71.4%54.4%59.2%A发达国家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立 B.发达国家所谓“中间阶层”人数增加C.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源于科技新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材料一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材料二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17.【解放战争】材料一材料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在国民党方面,不是完全没有认识东北的重要性,但相对而言,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关内,而且以为有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东北接收过来”,对东北工作并没有认真的研究和部署。”——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胜利后各方势力动向及影响。(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东北的意图并分析原因?18.【工业革命与妇女地位的变化】材料一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不包括爱尔兰)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各纺织部门更是妇女的天下,1839年棉纺织工厂里女工占总数的56.4%,毛纺织工厂女工占69.5%,丝织工厂女工和麻纺织工厂女工都占70.5%。——赵晓兰《论英国工业革命对女工的影响》材料二许多早期的工厂都是可怕的地方,工作条件极其恶劣。……有人报道说:“我们曾经多次看见,怀孕数月快要生育的已婚女工仍然从早到晚地像奴隶般在不停运转的机器旁工作……当她们实在无法坚持,坐下稍事休息时,假若被工头看见,就要被罚款。”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所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她们都是熟练工人,其收入只及男工的一半甚至不及一半。——【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西方文明简史》1847年,《十小时工作法》将13到18岁之间的孩子的工作时间压缩到每天10个小时,该法也适用于女工。英国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女工工作时间缩短了,男工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第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奴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第三、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除女工自身外,其他两者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因为把她们当作为本阶级或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么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她们。——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1)根据材料一、说明女工在英国工业发展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英国女工工作环境和待遇变化的理解?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