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含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含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含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含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③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④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五)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九)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十)因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十一)且1.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五)所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所”和“以”连用。(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十六)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十七)夫1.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十八)遂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十九)虽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二十)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二十一)故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3.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4.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十二)苟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二十三)会1.副词(1)适逢,恰巧。例:会宾客大宴。(《口技》)(2)一定。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2.动词(1)回合,聚会。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二十四)或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副词(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十五)诸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3.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TIPSTIPS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选自《欧阳公事迹》)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太夫人以荻画地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2.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明年明年:第二年B.南极潇湘极:至,到达C.佳木秀而繁阴秀:秀气D.上下一白一:全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B.蔚然而深秀者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前人之述备矣山间之朝暮也D.其必曰问其姓氏5.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6.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三段选文都有写景。甲文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之景。乙文写醉翁亭四周的美景,丙文写西湖雪夜之景。B.三段选文均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甲文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理想,乙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丙文则流露出作者的过往之念与故国之思。C.三段选文均语言精妙。甲文中“衔”“吞”,尽显洞庭湖气势磅礴,乙文中的“翼然”,活画出醉翁亭翩然欲飞之势,丙文中的“俱绝”二字,写出西湖雪夜的万籁俱寂。D.三段选文均表达方式多样。甲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兼有,乙文议论、记叙和描写并重,丙文侧重细致描写和抒情。阅读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各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注释】①佚乐:使…安乐。②危坠:危亡。③生育:使…生养繁息。④欲:欲望。⑤亲:亲近。⑥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委:顺:8.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9.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用原文词语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甲文中的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②讱乎!”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选自司马迁《仲尼子弟列传》)【乙】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十二章》)【注释】①讱(rèn):谨慎。②得无:莫非,能不。10.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①仁者其言也讱()②斯可谓之仁乎()③博学而笃志()④切问而近思()11.下列各句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牛多言而躁A.为人谋而不忠乎 B.曲肱而枕之C.学而时习之 D.博学而笃志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君子不忧不惧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14.两段文字都提到了“仁”,请分别说说如何做才能求得“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橱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节选自《小石城山记》)【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堍”,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桶(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日光下澈其岸势犬牙差互良久乃已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一西出其岸势犬牙差互 B.乃记之而去康肃笑而遣之C.益奇而坚隶而从者 D.以其境过清蒙辞以军中多务19.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的情感;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①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②,竞止坞中曹家店。【注】①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②舂:通“冲”,下坠。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盖自郧中来者②居庐相望③但途中蹊径狭④日方下舂2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自”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自西南走东北A.自李唐来(《爱莲说》)B.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C.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D.自富阳至桐庐(《与朱元思书》)2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但途中蹊径狭23.翻译下列句子。⑴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乙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①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②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澄汰:清洗,去除。②谮:读音是zèn。丙忆滁州幽谷宋·欧阳修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主人不觉悲华发①,野老犹能说醉翁。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注释:①华发:白发。25.联系积累推测加点字的意思。课文积累文中句子词语释义颓然乎其间者修慨然上疏曰然:26.根据以下信息,推测“其群皆怨怒,谮之”中“谮”的意思:①谮:读音是zèn。组词:谮言、谮语、谮害。②谮:形声。从言,赞(zǎn)声。本义: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同本义谮,谗也。——《玉篇》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岳阳楼记》27.请选择和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选项()例句: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A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B是进亦忧、退亦忧C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28.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29.翻译句子。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②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30.《忆滁州幽谷》中“滁南幽谷抱千峰”的“抱”字可谓是神来之笔,请加以赏析。31.甲、丙两文欧阳修都写到了白发,他当时在创作时的心境是否相同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B.哀转久绝:消失,停止。C.清荣峻茂:清澈。 D.良多趣味:良好,优良。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实是欲界之仙都水陆草木之花B.自康乐以来盖以诱敌C.念无与为乐者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一犬坐于前3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郦道元。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极写夏水之大,流速之快,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异曲同工。C.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依次按照顺序描绘了三峡四季山水的特色,抒写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D.课文最后引用渔歌,使文章描写真切,留有余韵,侧面烘托,渲染了悲情色彩。3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3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是()A.夕日欲颓坠落 B.皆生寒树让人心生寒意C.互相轩邈高,远 D.泉水激石冲击,撞击37.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A.山川之美春冬之时B.自康乐以来以刀劈狼首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择其善者而从之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非亭午夜分3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啼鸣着。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向东或向西漂。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河流像箭一样快,凶猛的浪花像在飞奔。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见这雄奇的山峰就平息名利之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见这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39.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是()A.两篇短文都是典型的骈文,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结构上都是先总后分,都是写景的散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B.两篇短文都层次清晰,调动了多感官描绘景物,从俯仰等角度观察景物,语言精练,言辞清丽。C.两文都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书信,含蓄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归隐林泉的愿望。D.同样是写水的清澈,甲文直接以“清流见底”写水之清,乙文则用了正侧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水之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乙】醒心亭记曾巩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②,欧阳公③作州之二年,构④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⑤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⑥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⑦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选自《醒心亭记》,有删改)[注释]①曾巩: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②涯:岸边。③欧阳公:即欧阳修。④构:搭建。⑤直:当,临。⑥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⑦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4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云归而岩穴暝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使巩记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则必即丰乐以饮/死即举大名耳C.则必即醒心而望/临溪而渔D.更欲久而忘归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44.课文《醉翁亭记》的“太守之乐”与选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第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某①启:仆四居东坡③,作陂甲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苏轼《与章子厚》[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4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C.昨日一牛病几死/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D.勿谓仆谪居之后/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46.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4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48.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注释】阍吏:门吏。49.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众许其能让:允许,同意。 B.笞之至死:鞭打,用竹杖打。C.不痛绳之:约束,制裁。 D.俟秋成,当仍旧法:等到50.下列句中的“以”与“若以一部校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以其道 B.不以物喜C.可以为师矣 D.属予作文以记之51.翻译下列句子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52.从文章中找出并概括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事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节选自《诗人玉屑》)【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5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西南诸峰其真无马邪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老于此五物之间C.名之者谁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D.山水之乐吾固知名之不可逃54.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5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56.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加以概括。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管鲍之交(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5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周游世界B.管仲之谋也/为人谋而不忠乎C.鲍叔终善遇之/择其善者而从之D.不以为言/齐桓公以霸58.翻译句子。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59.请结合内容说说管鲍之交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公仪休2相鲁3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4不受。其弟子曰:“夫子5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6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7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8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注释】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③相鲁:做鲁国宰相。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迁就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6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①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②恃人不如自恃也61.和“夫子嗜鱼而不受”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人不知而不愠 D.温故而知新62.翻译: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6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常自给鱼”吗?具体谈谈你的看法。《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然则北通巫峡康肃忿然曰C.感极而悲者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D.其必曰其真无马邪6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何陋之有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6.“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泪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园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注释】①熨∶被熨烫过的样子。②鹅溪练∶四川省盐亭县西北鹅溪所产的名绢。③愀然∶忧愁的样子。④泫然∶水滴落的样子。6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亦甚雄快④泫然不能自已也6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湖平于熨 B.行者休于树C.于我如浮云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70.【甲】【乙】两文分别是怎样描绘洞庭湖美景的?请简要回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与朱元思书》)【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①垂崖;叠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③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④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⑤,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节选自《百丈山记》)【注释】①控:连接。②磴:山道的石阶。③循:顺着、沿着。④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⑤山门:寺院。7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天山共色共:共同 B.泉水激石激:激动C.登百丈山三里许许:表示约数 D.循磴而东东:向东走7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山之胜盖自此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经纶世务者择其善者而从之C.蝉则千转不穷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D.石梁跨于其上其间千二百里73.对这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描写猿鸣烘托了环境的凄清。B.【甲】文以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急”的动态美。C.【乙】文属于山水游记,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D.【乙】文从正面描写的角度突出了涧水的清澈。7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论语》十二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7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委:舍弃B.太丘舍去去:离开C.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D.博学而笃志笃:具备7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友人惭,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论语》十二则C.相委而去学而不思则罔D.太丘舍去不舍昼夜77.对文中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译文: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B.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不管他就走进了自家的大门。C.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忠心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一个人的志气却是不能被夺去的。78.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陈太丘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B.甲文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C.乙文第一章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这三个方面,谈论学习态度的问题。D.乙文子夏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是强调“求仁”的途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丙】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7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A.管夷吾举于士举:B.行拂乱其所为拂:C.亲戚畔之畔:D.贫贱不能移移:8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如土石何?B.环而攻之而不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已而之细柳军8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82.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D.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83.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介词,用;但,表转折2.家长的善于教育和勤于要求。【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可根据句意来推知加点词语的意思。太夫人以荻画地: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以,介词,用。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到他年龄大些了,但家里已没有书可读。而,但,表转折。

故答案为:介词,用。

但,表转折。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由此可知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家长的善于教育和勤于要求也是促使他成功的原因。

故答案为:家长的善于教育和勤于要求。【答案】3.C4.C5.D6.D【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3.ABD.正确。

C.有误,秀:茂盛。

故答案为:C4.A.介词,因为/介词,用;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D.副词,大概/代词,他;

故答案为:C.5.本句重点字词:尝,曾经;或,或许。

故答案为:D6.ABC.正确。

D.由乙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知,记叙、议论和描写有主次,以记叙、描写为主。丙文则注重描写。

故答案为:D.【答案】7.放弃;顺应,顺从8.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②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9.人和;从其四欲;施行仁政(或:“得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考生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7.句意:放弃这些而逃走。委:放弃。句意: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顺:顺应,顺从。

故答案为:放弃;顺应,顺从。8.①重点词:域,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固,使……巩固。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②重点词:故,因此,所以;知,明白,懂得;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政之宝也,是治理政事的法宝。句意: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

故答案为: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②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9.从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甲文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而从乙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可知,“顺民心”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甲文中的施行仁政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故答案为:人和;从其四欲;施行仁政。【答案】10.仁德;这;坚定;恳切11.D12.君子/不忧不惧13.①自我反省,内心无愧,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的呢!②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14.甲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说话小心谨慎,不急不躁,言行一致;乙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提高修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停顿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速速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司马耕,字子牛。司马牛话很多而且很急躁。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所谓仁德,就是说话谨慎。"司马牛问道:“说话谨慎,这就是所谓的仁德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难道不需要谨慎吗?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Z】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确定词义。

①句意:所谓仁德,就是说话谨慎。仁:仁德。

②句意:这就是所谓的仁德吗?斯:这。

③句意: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④句意: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切:恳切。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例句句意:司马牛话很多而且很急躁。而:连词,表并列。A.句意: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而:连词,表转折。B.句意: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觉。而:连词,表顺承。

C.句意: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而:连词,表顺承。

D.句意: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并且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D。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通常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故"君子"后面需要停顿,在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因此断句应为:君子/不忧不惧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和句式。

(1)内:内心。省:自我反省。疚:指内心惭愧不安。夫:句首发语词,读第二声,不译。何:疑问词,什么。忧:忧愁。惧:恐惧。

(2)知:了解。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愠:生气。“人不知而不愠"是省略句,正确的应是“人不知(余)而(余)不愠”。不亦.…...乎:不也是......吗。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仁者其言也切""君子不忧不惧"可知要做到仁,需要说话谨慎;“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即是需要言行一致。再结合“牛多言而躁"可知司马耕太过急躁也是不能求得“仁”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到“仁""还不能急躁。

根据【乙】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知要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做到这些之后自己的修养就自然得到了提高,才能做到“仁”。【答案】15.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16.穿透;像狗的牙齿一样;消失;有的人17.①(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从西山的路口一直向北走,翻越过黄茅岭下来。18.C19.凄苦孤寂;有才华却无法施展(壮志难酬)【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停顿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意,结合提示,抓关键语进行作答。

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犊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其气之灵"为主语,其后应断开;“而"为断句标志,其前应断开。故断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2)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3)句意:好久才消失。已:消失。(4)句意: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斗、蛇:像北斗星,像蛇爬行。见:同“现”。径:一直。逾:翻逾。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代词,其中/代词,小溪。B:代词,它(文章)/代词,他(卖油翁)。C:表并列/表并列。D:连词,因为/介词,用。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第一空:(甲)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作者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被贬后的忧愁便随之而来,表现了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忧伤。第二空:根据题干“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可知,具有奇秀景色的小石城山是满腹才华的作者的象征,奇秀之景却无人欣赏,暗含作者的才华难以施展;联系乙文""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可知,作者认为能够欣赏眼前的美景能够抚慰自己的心,表现作者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答案】20.大概;房屋;只,只有;才,刚刚21.B22.但/途中蹊径/狭23.⑴从这连续越过几座山岭,桃树李树落花纷纷。⑵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24.按作者的行踪(地点的转换)来写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十一日,登上了仙猿岭……走了五里地,越过了一个小山岭,还是郧县境。山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有一条小溪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滔滔而来,大概是从郧县流过来的。渡过小溪,向南爬上九里冈,经山脊而下,就是蟠桃岭,沿着小溪行走山涧中,大约十里,就是葛九沟。又走了十里,登上了土地岭,岭南都是州境内。从这连续越过几座山岭,桃树李树落花纷纷,山涧两旁山花到处开放,格外幽远艳丽。山涧之中,居民的房屋两边相望,沿着河流是稻田,有高有低,像鱼鳞一样排列着,不像山西和陕西的稻田有间隔。只有途中小路狭窄,行人稀少,而且听到老虎的吼叫声,太阳刚刚下落的时候,就留宿在山涧中的曹家店。20.①句意为:大概是从郧县流过来的。盖:大概。

②句意为:居民的房屋两边相望。相:相对。

③句意为:只是途中小路狭窄。蹊:小路。

④句意为:太阳正下落。方:正,正要。

故答案为:大概;房屋;只,只有;才,刚刚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中“自”是“从”的意思。

ACD.“自”均为“从”的意思。

B.“自”是“在”的意思。

故答案为:B2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只是途中小路狭窄。

故答案为:但/途中蹊径/狭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自,从。连,连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