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同步训练文言基础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思无因怒而滥刑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B.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水道。C.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D.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安息。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管理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B.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处于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D.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6.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B.夫在殷忧

殷:深C.董之以言行

董:督察 D.简能而任之

简:简单,简练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因怒而滥刑

因击沛公于坐B.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诚信的人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错误的赏赐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约为婚姻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何必劳神苦思D.必固其根本

沛公居山东时10.下列对课文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B.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纪念一同打天下的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人的画像。魏征名列第四。C.胡越,《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记载,分别指古代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D.豫游,出游,游乐之义。古时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晏子春秋》里有“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实而助不给”之说,对豫游作了解释。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能克终者盖寡

克:克服 B.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C.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冲动 D.简能而任之

简:简化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代下司职

管理 B.承天景命

大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不仅 D.议事每不合每天1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同俗自媚于众为善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二、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要谦虚有修养的的两句是:“,。”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三、课内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般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B.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C.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D.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安息。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与“克勤克俭”的“克”字含义相同,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中的“景”与“高山景行”中的“景”含义不同。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以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3.下列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三句构成排比,对仗工整,比喻精切,说明人君安国“必积德义”,为下文蓄势。B.作者用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证,将下愚和明哲对映,这是委婉陈述,也是严肃的劝谏。C.“人君”句开始,作者扣住君主的作为,正面立说,强调“居安思危,成奢以俭”的重要。D.全段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给人一气呵成之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休,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崇敬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择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求木之长者

则修文德以来之B.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吾其还也C.振之以威怒

以其无礼于晋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四、课外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文本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文本三: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节选自《荀子·君道》)【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韩非子•爱臣》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四美者A不求B诸外C不请D于E人F议之G而H得之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指兵车,文中的“千乘”“万乘”代指不同的军事实力、政治地位。B.弑,文中指臣下杀死君主,有以下犯上之意,和“杀”字含义不完全相同。C.所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其所以失之者”的“所以”词义相同。D.耳目,指耳、眼,与成语“耳目众多”“耳目心腹”中“耳目”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君主不能太亲近大臣,让大臣地位太尊贵,不能赦免大臣死罪,减轻大臣刑罚,否则一定会危及自身。B.韩非子提出“四美”,魏征提出“十思”,分别反映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但都是出于巩固君主王权统治的目的。C.韩非子指出,君主要严防大臣拥有丰厚的俸禄和众多的党羽,以免大臣势力过大,君主威权旁落,影响政权。D.魏征提出的“十思”是“积其德义”的具体措施,唐太宗做到“十思”,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5.同为写给“君人者”的建议,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一、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无”同“毋”。句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B.“简”同“拣”。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C.无通假字。句意: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D.“振”同“震”。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故选C。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B.句意: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C.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D.休: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故选D。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根本:古义是本义,即指树木的根;现多用比喻义或引申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句意: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B.纵情:古义是放纵情感;今义是尽情。句意: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别人。C.一体:古今都是“一个整体”之意。句意:若能竭尽诚心待人接物,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D.行路:古义是路人;今义是走路。句意: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故选C。4.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A.“牧”的意思是“养,修养,约束”。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故选A。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当”,主持,掌管。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故选B。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简,挑选,选拔。故选D。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因为;/介词,趁机。B.都是副词,“一定”的意思。C.所字结构,……的;/和“为”一起表被动,被。D.连词,就;/判断词,是。故选B。8.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谬赏:奖赏不当。故选D。9.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纵情”,古义,任凭自己的感情;今义,尽情。“行路”,古义,路人,陌生人;今义,走路。B.“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懈怠”,松懈懒惰;“劳神苦思”,劳神费思。二词古今意义相同。D.“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故选C。10.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分别指古代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错误,并非两个民族,而是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也从中引申出疏远隔绝和敌人或对立关系的含义。故选C。1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克:能,能够。句子翻译为: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C.冲:虚。句子翻译为: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D.简:选拔。句子翻译为: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故选B。1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议论起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每:常常。故选D。1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安”,使动用法,使……安宁。B.“正”,使动用法,使……端正。C.“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D.“弘”,使动用法,使……弘扬。故选C。1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本质。B.纵情,古义,任凭自己的感情。今义,尽情。C.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D.满溢,古今同义,骄傲自满。故选D。二、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竭、繁、寡、作、谦冲、牧。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繁”“寡”“简”“善”“垂拱”。三、1.D2.C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休: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无穷的福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能够”的意思。句意: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既能勤劳,又能节俭。B.正确。C.错误。都是“大、重大”的意思。句意: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仰望高山,通行大道,寓意高尚的品行让人敬仰。D.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正面立说”错误,应为“反面立说”。故选C。参考译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面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息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4.B5.D6.①戒奢节俭

②谦冲自牧

③勤政纳谏

④赏罚有度【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B.景:大。句意: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们。句意: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便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来归附。B.代词,这;表示祈使语气,还是。句意: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回去吧。C.用;因为。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D.连词,表转折。句意: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道路上到处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可知,要戒奢节俭;由原文“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可知,要谦冲自牧;由原文“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可知,要勤政纳谏;由原文“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可知,要赏罚有度。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四、1.D2.[A][C][F]3.C4.(1)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怎样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暑仪,人民是影子;日暑仪摆放得正,影子就会正。(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5.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②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丈量。/估计,考虑。含义不同。句意: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D“社是谷神,稷是土神”有误,应是: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彼其人者”,是句子的主语,“者”后A处断开;“生乎今之世”“志乎古之道”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以“而”连接为一句,中间不断开,C处断开;“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省略主语,“晓然”“独”都是状语,“明”是谓语,“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此外“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F处断开。故选ACF三处需要断句。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误,从“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可知,文本强调的是君主的导向作用,即君主对人民的影响,故应是“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治理;“君者,仪也;民者,景也”判断句;“景”,同“影”,影子。(2)“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这么大的天下;“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例,先例。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本一,根据“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概括为: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文本二,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概括为: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文本三,根据“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概括为: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参考译文:文本一: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被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文本二: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请您考虑一下吧!文本三: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影子;日晷仪摆放得正,那么影子也就正。君主,就像是盘子;民众,就像是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是盂;民众就像是盂中的水;盂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楚庄王(《荀子》原文有误,此处应为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君主,就像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受人民亲近、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衰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用等多久就会衰败灭亡。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想要使臣下归附、使人民与自己一条心,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要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喜欢有才德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繁荣,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6.ACF7.C8.C9.(1)所以明智的君主蓄养他的臣子,用法律来规范他们的一切,用各种措施来督责他们。(2)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10.①材料一侧重于君臣关系的角度,反对君主过于宠爱臣下,提醒君主注意收权。②材料二侧重于君主自身的角度,提倡君主从十个方面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置适宜就可以得到。“者”用于主语后,因句子较长,其后断开,即A处;“不求诸外”与“不请于人”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分别断开,即CF处。故在ACF三处断句。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错误。用来……的方法(措施);……的原因。句意:这是英明的君主用来防止不测的措施。/和他失天下的原因。D.正确。耳、眼;侦探消息的人。句意:劳损聪明的耳目。/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很多。/得力助手与亲信。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君主要严防大臣拥有丰厚的俸禄和众多的党羽,以免大臣势力过大,君主威权旁落,影响政权”错误,由原文“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可知,赦免死罪而减轻刑罚,君主散失威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