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及述评沈从文的人格魅力_第1页
试述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及述评沈从文的人格魅力_第2页
试述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及述评沈从文的人格魅力_第3页
试述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及述评沈从文的人格魅力_第4页
试述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及述评沈从文的人格魅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试述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内容摘要在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已有十余年,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人事制度改革成效,具有历史性的贡献。然而,其运行中的缺失仍无法规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机遇与挑战交织在一起,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该如何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水平已成为行政管理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行政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一个有效的政府,必定是公平,公正,高效,透明,拥有一支精明强干、积极主动的公务员队伍。这一切,都有赖于建立高度发达的公务员制度,构建现代化的政府体制。从世界各国取得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有效的政府,必定是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政府行为依法作为的政府,政府权力多中心配置的政府,政府决策高度民主的政府,政务信息高度透明的政府,自然也是拥有一个精明强干、士气高昂的公务员队伍的政府。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效率,有效政府

目录一、国家公务员及公务员制度………1二、我国人事制度也是中国的核心制度……………2三、我国公务员制度与政府干部制度………………3四、建立公务员新制度服务于有效政府……………4参考文献………………7试述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当今世界,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一个有效的政府,对于经济、社会乃至政府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效率(efficiency)一词在英文中一般理解为“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一般也称为机械效率或技术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行政职能和行政目标活动中所得到的结果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空间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即政府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一个有效的政府,必定是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政府行为依法作为的政府,政府权力多中心配置的政府,政府决策高度民主的政府,政务信息高度透明的政府,自然也是拥有一个精明强干、士气高昂的公务员队伍的政府。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因为有了高度发达的公务员制度,就可以从社会中吸收人才,并通过激励和培训,使人才在政府部门迅速成长。有效政府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争取一流的人才,并使人才能够在政府组织内得以迅速成长。要发展政府的能力,首先在于建立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培养积极主动和精明强干的公务员队伍。因为,“无论是制定政策、提供服务还是管理合同,有效政府的生命力都在于公务员的精明强干和积极主动”。一.国家公务员及公务员制度(一)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奠定了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制度基础,也奠定了英国现代政府体制的基础。这为英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上涉足达到一个半世纪之久奠定了基础。在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公务员制度建设,为其建立现代政府体制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二)现代公务员制度有很多制度构件,包括录用、晋升、退出、工资激励、权利保障等机制。通过全面考核,激发了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机关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公务员普遍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促进了行政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其次通过全面考核,详细了解了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及时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其在录用方面的特征是,不基于个人关系,而基于个人的才干,通过竞争性的招聘考试。考试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或者部门性的。在晋升方面的特征是,不基于个人关系,而基于个人才干和业绩,业绩优秀者得到适当的奖励。这样,公务员可以长期保持工作的激励,不会过多地考虑取悦于上级或者有权势的领导人。在工资制度方面的特征是,其工资一般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之上,并且上下级之间有相当的差距。高级公务员与低级公务员工资差别较大,可以吸引高质量的人员,并将重要人才集中到薪金较高并且具有战略性的职位。其核心特征是不任人唯亲,通过竞争性的录用、晋升和富含激励的制度确保用人唯贤。二.在我国人事制度也是中国的核心制度。在1993年正式施行公务员制度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干部制度。干部制度基本上是一种身分制度,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干部,处于治人者的位置;一种是群众,处于治于人者的位置,包括工人和农民。一个人一旦取得干部身分,就拥有了与这一身分相关的名誉、地位和福利待遇。除了身分制特征之外,干部制度还有如下特征: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人员任命基本上实行委任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任命干部,一旦任命,只要不犯严重错误,就终身享受干部待遇。选拔任用由少数领导决策,组织部门负责实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否则就是论资排辈。干部考核只有定性标准,缺乏定量化标准,重视政治标准,忽视业务考核。干部管理缺乏基本的法律规章制度。录用、考核、退休、工资福利、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

1979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始完善和发展干部的选拔、录用、任免、考核、轮换等制度。自此开始,逐步建立了正常的离退休制度,打破了终身任职制,实现新老干部交替正常化;打破干部任用的单一委任制模式,实行委任、选任、考任等制度。在考核制度方面也有了新的尝试。这些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且开始让公开、公平、竞争、考核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干部人事制度的封闭管理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向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鉴于粗放式、千篇一律的干部制度已经与实际发展不相适应,因为随着城市经济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启动和深化,对国有企业、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政治组织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分类管理。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国家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从而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活力。

1992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为市场经济改革,必然要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也必然要充分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大一统的干部制度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对干部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公务员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自此开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在此基础上,国家人事部还进一步出台了很多重要规章,其中重要的有《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和《公务员申诉案件办案规则》等。《暂行条例》和这些暂行规定,奠定了中国公务员制度录用、考核、奖励、晋升、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以及公务员权利、义务、工资保险福利、需要遵守的纪律等制度的法律基础,国家公务员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基本得到了改变。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与政府干部制度(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这为进一步实行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提供了人事制度的条件。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单位将直接面向市场竞争,企业规模的大小、绩效的好坏、投资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状况,而不再取决于其行政级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将不再对文化、科学、教育、卫生和体育等公共事业大包大揽,这些单位的投入状况和产出绩效,也将不取决于其行政级别和地位,而是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评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将大量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它们的发展,也将不再取决于其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将不再取决于其特殊的行政级别与政治地位,而是取决于其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评价。为了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不仅要在组织上、职能上分开,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在人事上分开。让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自己根据管理效率和发展的需要,去确立其人事管理制度,去决定其人事管理决策,并自主的实施。(二)《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禁止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营利性的经营活动;国家公务员不得在企业和营利性事业单位兼任职务。另外条例还规定,国家公务员辞职后,两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者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任职,须经原任免机关批准。这些规定,有利于解决市场经济时代公务员个人或者市场化的企业利用国家公共权力以权谋私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直接投资、经营,政府与企业一体化,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都是国家干部,企业像政府机关那样,根据其投资和经营规模大小拥有自己的行政级别,其管理人员也像政府机关官员那样有部级、司局级、处级和科级等行政级别。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调动和交流频繁。在那时,政府官员经商办企业,都是国家的需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这时,政府官员如果经商办企业,或者从事其他营利性的经营活动,很可能导致官员个人运用自己的国家公务员身分和与此相关的权力,在市场经济中制造人为的竞争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以权谋私。辞职的官员,虽然失去了公务员身分和权力,但其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发挥作用,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当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禁止公务员经商办企业以及从事各种营利性经营活动,辞职的公务员到与其任职机关有密切关系的企业或营利性事业单位任职需要经过批准,这都有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有利于减少腐败问题。

(三)《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并且规定国家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可以提出申诉和控告。这一规定,是建设法治国家,建设宪政法治的要求。法治国家要求确立宪法与法律至上,国家机关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活动,政府权力必须有法律授权,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的政府行为是无效的。与此同时,公民有充分的自由,非经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受任何处罚。这对国家公务员也是一样的,国家公务员是依法在其岗位上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员,它并不是国家的奴隶,国家公务员在其岗位上需要承担法定义务,但其法定的权利也依法得到保护,不受任何非法侵害。《国家公务员条例》详细规定了国家公务员的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录用制度,以德能勤绩为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的考核制度,以用人唯贤为原则的职务任免和晋升制度,以及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公务员的纪律、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申诉控告以及辞职辞退、退休等各项制度。这些制度,以及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为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使得国家公务员管理走上了专业化、制度化的道路,为现代化的政府体制奠定了制度基础。

到2007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已经颁布10周年。它为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过10多年的实践,可以说,已经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确立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四.建立公务员新制度服务于有效政府在现行公务员体制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公务员制度,并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国家公务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当前,新的《公务员条例》正在起草过程中,这一法律将为中国现代化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提供基本的法律基础。新的《国家公务员法》主要应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确立了管理与监督制度,第86条规定,对不按编制限额、所需职位要求及规定资格条件进行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晋升、调入和转任的,宣布无效;对违反国家规定,变更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养老保险金及其他保险、福利待遇标准的,撤消其决定;对不按规定程序录用、任免、考核、奖惩以及辞退国家公务员的,责令其按照规定程序重新办理或者补办有关手续。这些规定有利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但仍显出其不足之处。从内容上来看,还应该进一步建立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另外,其监督的主体只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事部门,也就是说只规定了行政监督制度,而缺乏程序性的规定。除此之外,还应该进一步规定立法机关、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职能和监督程序。

(二)是进一步细化分类,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国家公务员的级别,职务有12类,级别为15级。种类太少,级别数太少,上下级之间工资差距太小,鼓励高层公务员利用职务消费和各种工资外的福利制度来获得非正式的工资,这不利于激励从事不同工作的国家公务员。新的《国家公务员法》在把公务员分成领导类和非领导类或者政务类和业务类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把一般国家公务员分成行政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现代化的国家机关其特征之一是,除了大量雇用传统的行政类工作人员之外,还将大量雇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现代国家是典型的“专业人员国家”。[4]对行政类人员、专业技术类人员和行政执法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是公务员管理专业化的需要。另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只有15级,级别数太少,应该把级别数增加1倍左右,达到27~30级,以拉大不同级别之间公务员的工资差别。提高高级别公务员的工资,对相关的职务消费实行承包制,当成其福利待遇的组成部分,从而减少低工资导致的无限制增加职务消费的激励,有助于在制度上高薪养廉。

(三)是确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企业干部分类管理制度。《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公务员范围只包括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政党机关、部分有特殊政治地位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干部等也应参照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干部管理。其实,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干部是否是公务员,主要取决于相关改革的方向和进展情况。随着社会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日益深化,实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社会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是独立运作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没有必要再对其按照国家公务员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四)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公务员与营利性机构的关系问题。《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已经对此有一些明确规定,如禁止公务员经商、禁止公务员到营利性机构兼职,辞职后两年内到与原工作单位有密切关系的营利性机构工作要取得原任职单位的批准等。但是实践表明,这些规定是不够的:1是对辞职后的公务员缺乏约束手段。比如禁止公务员经商、到营利性机构兼职,因为公务员有公职身份,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分,有惩罚性的手段对其加以约束。但对于辞职后到与原任职单位有密切关系的营利性机构工作,虽然规定要得到批准,但如果没有得到批准也去任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没有实质性的手段去对其进行约束。2是公务员离开国家机关,除了辞职之外,还有开除、辞退、退休等途径,这些公务员一旦离开国家机关,由于其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即使退休后还可以对国家机关有很多影响力,到营利性机构任职,依然可以利用其影响力为公司和其个人牟取不正当的利益,导致企业之间争相聘用国家机关的退休人员。国家公务员法律应该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在若干年内禁止离开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直接到营利性机构任职,以便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给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此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有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并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不得对抗上级决议和命令。这一规定是正确的,因为公务员必须依法行政,并且要服从上级决议和命令。但是,当上级决议和命令违犯宪法、法律和法规时,公务员是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还是服从上级决议和命令呢?按道理来说,国家公务员首先应该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而应该拒绝服从违犯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上级决议和命令。因为选择前者而违犯后者,行政处罚很可能很快将会降临,而相反的选择,则很可能不会有什么事情。《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此没有进一步规定,更没有在程序上保障拒绝服从违犯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上级决议和命令的依法行政的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只是在权利条款规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这一规定能够发挥一些作用,因为公务员可以据此提醒上级机关及其领导人某项决议或命令可能是违宪、违法的,但要及时制止违犯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不正当的上级决议和命令是不够的。总之,对于有效政府的活力来说积极主动、精明强干的公务员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建设精明强干的公务员队伍,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经过10余年的努力,《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和实施办法,为建立中国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公务员制度,需要在总结《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中国有效政府发展的具体需要,考虑中国公务员管理实践所遭遇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制定新的《国家公务员法》,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提供合理的法律基础。[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讲政治.人民网.1996年3月3日[2]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

[3]齐彬《公务员制推行取得十项成绩凡进必考机制基本建立》,2003-08-13[4]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校《公共行政学》(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徐颂陶.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第2版.[6]金太军.公务员制度与政府廉政建设[J].《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7]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M].人事部.1996年6月[8]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9]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10]蔡放波.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山东人事,2003(12)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述评沈从文的人格魅力AProlificAndPatrioticWriterOnPersonalityofShenCongwen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级人物。他出生于充满自然美、人性美、神性美的楚地湘西,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坚毅独立的“个性”共同成就了其文学上的“人性神话”,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地位与荣誉,他还在古文物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贡献。本文着重从人格魅力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对沈从文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在品质及作品中蕴藏的“人性”力量的解读,试图挖掘出沈从文人格上的独特魅力,并希望其能对当下的文坛与知识界有所启迪。关键词:沈从文“人性神话”人格魅力[Abstract]ShenCongwenisanimportantpersoninhistoryof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HewasborninXiangxi,whichisaplaceofbeautyofnature,cultureandhumanism.Hewinreputationof“humanitymyth”ontheliteratureintheworld.Becauseofhisexperiencesanddeterminationalcharacter.Healsocontributestotheresearchinthefieldofancientculturerelic.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personalityofShenCongwenfromhisoutlookonlife,worldandvalueetcinternalqualityandhisworkswhichisaboutthehumanityforceinordertoenlightentheliteraturecircles.[Keywords]ShenCongwen,humanitymyth,personality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级人物,是真正称得上“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他怀有一颗真淳博雅的“赤心”,对现实中的民众寄予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对祖国持有浓郁而厚重的爱,对自己的坎坷人生却淡然视之。他的作品清丽隽永、朴素动人,充满了语言的灵秀、诗意的空美、艺术的至美,闪烁着恒久夺目的星光。令人倍感亲切的人格魅力与让人陶醉、倾心、称赞的文学作品,文物专著等心灵之作共同构建了沈先生的“复生”与不朽。“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沈从文独白式哲理抒情散文《抽象的抒情》[1]残稿的开头题句,后来成了沈从文墓碑铭文。这独具特色、意味深远的铭文道出了沈从文内心中的寂寞、孤独和缺少被理解的忧伤,也折射出了沈从文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自信及其对人生理想追求的坚定与执着。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无疑可被视为中国现代知识群体中一类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隐藏、叠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他用自己的身心和血汗创造出了美丽的略带忧愁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呈现的自然的、健康的、真实的人生形式,为他赢得了现代文学大师的荣誉,这是他的杰出之处,悲剧也源于此。……在强调不左就右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的时代,他被时代抛弃。革命胜利之后他不能活跃在文坛,他的一些作家朋友也回避他。沈老承受了淡出文坛,失去作家朋友的双重委屈。‘十年一觉扬州梦’,沈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一觉’就沉寂了30余年。”[2]沈从文怎能忍心割舍在他生命的黄金时期苦心经营的那个文学王国。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起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不公与迫害。倒是有不少好朋友及他的学生替他“鸣不平”。巴金在回忆1949年北京召开首届文代会时说,文艺界似乎忘了沈从文,不让他出席文代会,不消说,沈从文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文一定感到委屈,可是他不声不响,认真地干他的工作”,“他脸上仍然露出微笑”。这就是沈从文的人格魅力所在,他没有因受不公与委屈而沮丧消沉,而是“理解”包容了痛苦与磨难,心平气和地转入了自己以前有所涉猎并颇有兴趣的古文物研究,更让人惊讶与敬佩的是他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工作实现了周总理的遗愿,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一批具有很高学术、艺术价值的文物专著,填补了我国文物研究领域的许多空白。这些光彩的成就诠释了沈从文先生的赤子情怀,也正如他的《抽象的抒情》中所说到的,“只要求为国家总的方向服务,不勉强要求为形式上的或名词上的一律。让生命从各个方面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就的营养,也能从新的创造上丰富世界文化成就的内容。让一切创造力得到正常的不同的发展和应用。让各种新的成就彼此促进和融和,形成国家更大的向前动力。让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更合理。让人不再用个人权力或集体权力压迫其他不同的情感观念反映方法。这是必然的。”[3]可见,沈从文“被迫”离开文坛后是一种杂糅了新追求、无奈、痛苦的复杂心绪,沈老人格上的非凡魅力就体现于他没有在“沉默”中“灭亡”,而是在“沉默”中“爆发”了;在于他没有“牺牲”自己的人格操守和艺术追求去迎合主流,而是把自己的新追求、无奈、痛苦转化为对一种理想的设计与实现上。沈从文是一个勤于思考的文人,在文学作品、文物专著中都融入了他对人事、生命、宇宙等的思索与参悟,使得其作品附着了一层理性的光芒,增加了作品的美学底蕴。身为一名写作者,他对“作家”这一职业有其独到的理解,“作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比较能够用开明脑子在客观上思索人生、研究人生,而且要提出一种意见表示出人生应有些事与普遍动物不同的。他有思索,他要表现。一个人对人生能作较深的思索,是非爱憎取予之际,必然会与普通人不大相同。这不同不特要表现在作品上,还会表现到个人行为态度上!”[4]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沈先生是一位集“思想家”与“实践家”于一身的文学者。沈从文在自己20岁的时候以一个“乡下人”的角色带着“寻找理想,想读点书”的目标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来到了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北京。从此,他便开始了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同时,“窄而霉小斋”里也传来了沙沙的笔声,一个勇于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文学青年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确,写作是沈从文先生的至高理想。他对文学创造有着不竭的热情和永远的真诚,因为文学艺术有着“永恒”的意义,“宇宙万物有成有毁,人也有生有死。古来多少人企求长生不老,白日飞升。术士炼丹,海舟访仙,却终不过是徒劳之举。……人为万物之灵,除分裂子嗣以延续生命外,还能通过精神文化产品,在自身肉体死灭之后,使生命获得长存。其中的佼佼者,还可以在其创造性的产品中,刻下个体生命的鲜明印痕。”[5]通过沈从文先生的一系列作品,我们“外界人”认识、了解了“湘西世界”的山水草木,人事习俗,深入全面地熟悉了生活在湘西及“生活在湘西印象中”的沈从文的成长、心路历程。沈从文正是一位“佼佼者”,他“在其创造性的产品中”,将“个体生命的鲜明印痕”锲刻在清灵隽永、幽远古香的文字中。“自然既极博大,也极残忍,战胜一切,孕育众生。……智者明白‘现象’,不为困缚,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陆续失去意义,本身亦因死亡毫无意义时,使生命之火,熠熠照人,如烛如金。”[6]这是沈从文思索生命意义时说过的话。他当之无愧为一位如水的“智者”,一位“大智如愚”的“智者”。一真诚、豪迈的赤子情怀于国家、民族。沈从文虽然对“政治”始终保持着一种疏远状态,但他对国家、民族自始至终都抱以“赤子之心”。他是一位“一生尽瘁于祖国文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与人与事无争的文学家”。[7]他又是一位“富有时代责任感”的文人,在1933年秋冬到1934年春,沈从文先后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劝人读经》、《知识阶级与进步》、《打头文学》、《论“海派”》、《关于海派》等文章,表面上作者是在议论文坛不良风气以及社会政治方面的弊端,而深层用意是警示“民族特性的消失”和“国家政治制度的不良”,并探索“民族出路”,他关注的是一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命题,这里面暗含了他的那份“忧国忧民”情愫。他在《打头文学》中说:“我们正需要打头文学”,如此,“方能把这个民族目前的危机与未来的恐惧揭发出来。”在其两篇论海派的文章中,他把“海派”的地方性提升到民族劣根性的高度来审视、看待。可以看出,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不是从个人好恶和主观感受出发,而是从整个民族的前途、国家利益的角度批评文坛时弊,把文学的创新和诚实与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视野显得开阔。沈从在《边城》出版时的题记中指出,他的这本书是给那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的,他期望自己的读者有很高的素质,“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种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8]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沈从文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热情与责任感。“文革”期间有一件小事可作证实。“……从湖北抱病回来后,一头又埋进他那‘琳琅满目’的斗室中,那间被‘文化大革命’‘革’剩下来的一小间房子……有一天,从院子到屋子都空前岑寂,那位好心的同志顿时紧张起来了,‘是不是……?’他轻手轻脚地从门缝中往里窥看,原来老人家一手振笔直书,一手用大毛巾捂住正在流血的鼻子。门开开了,进来的人没有说话,却满含眼泪地站在他面前。沈先生看出来他的无言的嗔怪了,有如小学生逃学被发现了似的,歉意地笑了笑,说:‘有什么法子,自己可用的日子不多了!’”[9]为了完成自己制订的一系列文物工作,如对坛子、罐子,绸子、缎子,镜子、扇子,鞍子、鞯子,还有胡子、桌椅板凳等等的研究,沈从文只身忘我地工作着,“为了抢时间,照我们家乡话讲,这位古古板板的、山区农民型的老专家、老知识分子,正把他有生之年,无保留地投入无限的工作中。”[10]沈从文视工作为生命,这里面浸透了、彰显出他热爱国家、民族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他国家、民族做贡献的巨大热情。他这种老有所为的精神,“是李义山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郁达夫的‘犹吐青丝学晚蚕’。是沈先生自己《喜新晴》诗中句:‘独轮车虽小,不倒永向前。’”[11]沈从文对工作、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深知,这既是文人的必备品质,也是国家、民族的需要。“只要我心脏支持得住,手边有工具书,有材料可使用,工作还是可以用极端饱满热忱来完成。”[12]我们不能不为沈从文的坚韧执着而感动,为他的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而感动。于社会。沈从文作为一个社会人,伴随着时局的变化,他不可能一直潜居于自己的“窄而霉斋”写作,他必然要受到时代大潮的影响,愈来愈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安宁。诸多方面的因素促使沈从文开始开阔自己的视野,更多的社会现象、社会责任感浸入了他的血液中,“……我于是逐渐失去了原来与自然对面时应得的谧静。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13]写于1940年12月的《云南看云》,当是时,中国人民八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也是沈从文九年避难昆明生涯的第四年。面对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现状,沈从文有了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的痛苦与喟叹。此时,沈从文已逐渐提升为一位充满忧患感与民族责任感的现代思想家了,开始了发自肺腑的疾声“呼喊”,“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14]看到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怪现状”和一幅幅让人揪心的“苦难图”,沈从文痛在心中,随之又把那份难以言表的痛楚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在自己的文字中,作品里。“我们实需要一种美和爱的新的宗教,来煸起更年轻一辈做人的热诚,激发其生命的抽象搜寻,对人类明日未来向上合理的一切设计,都能产生一种崇高庄严感情。国家民族的重造问题,方不至于成为具文,为空话……”[15]在这些素朴直白的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文艺战士扛着理想的旗帜,喊着铿锵的口号,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地行走在枪林弹雨之中。“一个前进作家他活下来时,假若他对于人生还有一点遥想的理想,为了接近那个理想,向理想努力,于生活中担受任何不幸,他是不至于退缩的。他看准了他应取的方向,他对于他的牺牲便认为极其自然。他相信光明与正义所在,必不至于因为前面触目惊心的牺牲了,就阻止了后面赴汤蹈火的继续。他明白一页较新的历史,必须要若干年轻人的血写成的。……可是,他们却相信,他们强悍的生,悲惨的死,是永远不会为你们年轻人忘掉的!”[16]这段饱含慷慨激昂情感的“豪言壮语”是沈从文评价丁玲女士的,然而我们可以体会出、察觉到作者心中蕴藏已久的那种“理想”,和对实现“理想”途中那种“牺牲”的“极其自然”的坦然,以及对更多年轻人“前赴后继”的召唤!沈从文是个关心社会、积极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好心人”。“我常常看到报纸上普通新闻栏说的卖报童子读书,补锅匠捐款兴学等记载,便想,自己读书既毫无机会,捐款兴学倒必须做到。有一次得了十天的薪饷,就全部买了邮票,封进一个信封里,另外又写了一张信笺,说明自己捐款兴学的意思。末尾署名‘隐名兵士’,悄悄把信寄到上海《民国日报·觉悟》编辑处去,请求转交‘工读团’。作过这件事情后,心中有说不出的秘密愉快。”[17]“读书”、“兴学”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百年大计。尽管“自己读书毫无机会”,却要“捐款兴学倒必须做到”。这是一种包含着理性思维的人文关怀,是沈先生社会良知的最佳展现,也是他人格的一个闪光点。于朋友。沈从文喜欢交朋友,他对朋友总是热情、真挚。也因此,他拥有一大批的好朋友,获得了朋友们的一致赞赏。“沈二哥极爱朋友,在那小小的朴素的家中,友朋往来不断,有年长的,更多的是青年人。新旧朋友无不热情接待。时常有困穷学生和文学青年来借贷。尤其到逢年过节,即使家中所剩无多余,总是尽其所有去帮助人家。”[18]巴金、胡也频、丁玲、季羡林、施蜇存等都是沈从文的老朋友。他们或收到过沈先生的物质帮扶,或收到他的精神鼓舞。“他爱他的老友,他不仅为她呼吁,同时也在为她的自由奔走。也许这呼吁、这奔走没有多大用处,但是他尽了全力”[19]“最近我意外地找到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写给从文的信,里面有这样的话,‘前两个月我和家宝常见面,我们谈起你,觉得在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的人只有你,至少你是第一个。这是真话。’”[20]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的交往是现代文坛中难得的,充满戏剧内容的一个片段。他们三人之间既有着“桃花潭水深千尺”所不及的深厚友谊,又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文学理想。他们坦诚相待、患难与共。好友胡也频不幸遇难后,沈从文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常德丁玲的家乡。在当时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形下,他的这种举动带有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湘西侠气”。这段佳话无疑为“沈二哥极爱朋友”作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在工作、生活中,沈从文交往的朋友“更多的是青年人”。细细想来,这是沈老“有意而为之”,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他用自己的心灵和经验引领青年人前行。“我觉得他在天津《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那两年,培养出了一批作家,今天大都成名,这个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21]沈从文在自己写作之余,积极努力地鼓励、提携、奖掖青年文学爱好者,为我国现代、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真心与力量。“沈先生这样一位著名作家给我这个刚开始学习写文章的青年那样亲切热情的信,我的兴奋和感激可想而知。沈先生一向注意培育学习写作的青年,我也是受他的教育与奖掖的一个。‘七七事变’前,我写了六七十篇文章都是因为他的鼓励和督促写成的。”[22]“先生为我改文章,并四处推荐使我的文章得以发表,终于把一家报纸的文学副刊交给我编辑。让我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先生就是这样提携、鼓励和培养一个青年学生一步步走向成长道路的……从文师离开我们倏已两年,重温先生旧文[23],宛如夫子自道。我在感激和悼念先生之余,抱着无限遗憾的心情,写下这篇为时已晚的小文,并且说:‘从文先生并不死!’”[24]沈从文对朋友热情关心,但他却很少去关心自己小家庭的“居家状况”,他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给了文学创作和古文物研究。他一直过着简朴清雅甚至简陋的生活,“这里距小羊宜宾胡同,有两里路远近。虽然这里兼作工作室与卧室,吃饭问题却无法解决,沈从文只能每天返回小羊胡同一次。”[25]“冬天尚可,夏天天气热,他屋子特别闷热,带回去的两顿饭很容易变馊的。我们担心他吃了会害病。他说:‘我有办法!’‘什么办法?’因为我们家里也颇想学习保存食物的先进办法。‘我先吃两片消炎片。’”[26]在这样常人难以忍受、亲朋好友为之愤愤不平的工作环境中,沈从文却异常勤奋地工作着。他心里只有一件事情:尽快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定稿、刊印,一定要尽全力高质量完成它,以告慰周总理的在天之灵。二淳朴、执着的人生追求对待写作,沈从文自始至终都像一个虔诚的“信教徒”,他将自己热血澎湃的青春、严肃认真的思考、博大宏远的人文关怀、臻于完美的艺术探索等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最爱的“习作”中。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仑美奂、充满人性意味的“湘西世界”,一篇篇动人心弦、耐人寻味的诗意之作寄托了作者心中那份日夜企盼的社会理想。他用自己独立高标的“自由人”形象弥补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黯淡。沈从文对写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写作不是‘职业’,却是一种‘事业’。这事业若包含一种国家重造的理想,与一切现有保守腐败势力的观念组织,都必然发生冲突,工作沉重与艰苦,就不是恋恋于职业上生活安定的人能办得好的!”[27]“写作是要有信心,有热诚,不计功利,不问成败,正义感特别强,对人生充满悲悯博大同情,而又能坚持到死去干的一分庄严工作。……实在说,写作是一种相当沉闷又不能从任何报酬取偿的事业。他努力于新的经典的产生,却必须把整个生命放上去。”[28]可以看出,沈从文具有一种崇高的写作意图,他“心怀正义,悲悯人生”。“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29],他是一个“人性的疗救者”、“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30]他热情地充当“人性的治疗者”,如同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一样扛起“启蒙”的大旗,他为自己的“启蒙”、“疗救”选择了一种有自己特色的表达、抒写方式。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的作品无不彰显着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可以被视为一部情态各异、内涵深厚的“人曲”。沈从文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体形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31]在这座庙里,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将军、士兵、“柏子”、“水手”、妓女……,他们都拥有一个合理的生存席位,都蒙受着一份沈从文给予的温爱、同情和关怀。关心人、肯定人、尊重人,强调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是沈从文全部作品的内核和一生的执着追求。他笔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那群女性形象,如夭夭、萧萧、翠翠。这些女性形象,美丽、朝气、活泼、生机盎然、健康、善良,构成“边城的人间生存自在形态,它是一种寄托着沈从文全部理想与艺术良心的艺术境界。以《丈夫》、《边城》为例,我们探讨一下蕴藏在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力量。《丈夫》中的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湘西。当时,湘西人民(即汉族和苗族、土家族聚居地区人民)在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奴役下,过着饥寒贫瘠的生活。在困苦饥饿中挣扎的人民,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摆脱现实的困难种种,无奈之下他们“集体无意识”地想到了靠“送出妻子”挣钱,养家糊口的“古法”来。这种内外界所不齿,不能接受的“现实”在湘西那块“荒蛮一隅”的土地上却有着其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生存土壤”。《丈夫》便是这种情形下以平静、淡远的笔法抒写了丈夫自然人性的悄然觉醒。在其心灵变化的历程中,作者没有表述自己的主观评述,也未流露出任何感情色彩。这或多或少打上了自然主义那种“尚自然、崇客观”的写作烙印。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把这种送妻挣钱的行当看成是一种正常的谋生手段,称之为“生意”。“在名分上,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既不和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所以许多年轻的丈夫,在娶媳妇以后,把她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作品中的这位丈夫没有领媳妇回去的打算,而只是“象访远亲一样”,“背了整箩整篓的红薯,糍粑之类”去看看妻子而已。对于妻子身上发生的“象城市里做太太的大方自由”的变化,乡下来的丈夫感到极大的惊讶,只是在“女人问起钱”,“问起家乡豢养的猪”时,他才“胆子大了点”。而当其烟管被女人夺去,塞给他一支“哈德门”香烟时,他更吃惊了。当看到那“一上船就大声的嚷要亲嘴要睡觉”的客人时,“丈夫不必指点,也就知往后舱钻去。”丈夫的一举一动中包含了多少辛酸与苦辣,让人为之痛心。所幸的是丈夫已在慢慢地觉醒,“人性”在艰难的抬升,“如今和妻子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淡淡的寂寞袭上了身,他愿意转去了。”到文章的结尾处,长久被湮没、压抑的丈夫的尊严猛然抬头了,他获得了人应有的权利与尊严,“两夫妇一早都回转乡下去了”。《丈夫》暴露了中国旧时社会经济制度戕害人性的罪恶,召唤、赞美自然人性的觉醒和复归。[32]《边城》同样有着丰富的人性内涵。它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所展现的主要是作为中华民族性格的典型特征。沈从文声称要建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这人性其实深深地锲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在。在老船夫和“船总”顺顺身上凝结的是中华民族生命生存意志中的顽强、坚韧、淳朴、勤劳的品格,在天保和傩送等年青人身上张显的是中华民族生命魂魄中既勇敢又超越洒脱的品格,而在翠翠身上更是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健康、自然、优美的理想人性的无限憧憬与向往。《边城》中的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精神,它形象而不失深刻地揭示了儒家的刚健有为、仁爱雄强和认真为公的精神,墨家的热忱朴实的生活原则,道家的超脱潇洒的人生态度。沈从文笔下的艺术形象启示我们:生命之美可以超越现实和命运。沈老所崇尚、追求的生命之美是未经社会文化、“现代文明”所浸染的自然的、朴素的、原始的“泛神”之美。“人性美、神性美”支撑了沈从文的文学事业,为他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他对“人性”的坚守和探索使其获得了永久的人格魅力。三深沉、恒久的人文关怀沈从文是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的理想和“左翼”作家一样有着对民族、国家、民众的终极关怀,他给自己设计的路径是建筑人性的殿堂。通过对人性的探寻、呼唤和赞美来实现“重造经典”的理想,即重构民族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正如他在阐述其代表作《边城》创作目的时所讲:“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到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青年人的血里或梦里。”[33]沈从文“重造经典”的理想,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文化中是最需要的精神资源,他对湘西世界原始的“生命”——人性的发掘与赞扬,对儒家、墨家、道家等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思想文化因素的肯定和书写,其最重要的意旨是民族文化的重构。苏雪林是最早评论沈从文的评论家,她精准地发现了沈从文蕴藏在文字中的理想,“就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入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二十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34]苏雪林将沈从文视为“改造国民性”“启蒙”时代的有社会良知的作家,这是符合沈从文创作实际的。不过,与鲁迅等“国民性改造者”不同的是,沈从文是以原始文化中潜藏的野性和活力注入民族的肌体中使其重获生机。进入三十年代后,受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与熏染,沈从文的理想主义已不单单停留在借助作品提倡进步人生观的意义之上了。他的思索、眼界更加地宽阔了,找到了一种哲学的,“抽象”的理想境界,对人生、生命等抽象的命题开始了形而上的思索。沈从文认为“文学是传达促成社会改革的抽象观念的最好渠道。”他将自己的思索物化成了《烛虚》等作品集。至此,沈从文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转变,即从注重以具体的形象、情境来展现人类的美丽与和平到对抽象的爱与美的歌颂,她深深地把握住了文学艺术“审美的境界”。而民族品德的重造同样也需要有这种对爱与美的宗教般的信仰,用“美育代宗教”也可以达到重造国家有形社会和做人的无形观念,并最终实现文坛重造、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愿望。沈从文的理想及其对理想的诉求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沈从文曾经说自己是个“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这使他既获得了“个性”又保持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那份“理性”情怀。然而,在革命年代里,在特有意识形态的规范下,“个性”与“理性”是不能统一的,甚至只能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沈从文的卓尔不群就在于他用自己的理想将“个性”与“理性”紧密地粘贴于一体,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勇敢而坚毅的抉择铸成了他独立的品格,使他获得了不朽的人格魅力。沈从文对作家主体人格有着自己“理想”的要求——以独立不倚的“理性人格”为内核与全部。而这也正是其自身人格的履践。沈从文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与精神个体,这可以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中找到答案。在沈从文世界观的几个侧面中,一以贯之的是“人性”内质。“泛神论的‘神性’实即‘人性’;返朴归真,即是追求已失落的‘人性’;探索民族性堕落的原因,也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被毁灭,医治的药方当然只能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容:爱、同情、合作、宽容、淳朴、诚实等等……”[35]丰富的“人性”内涵是沈从文及其作品的一股潜在激流,那里流动着不竭的热情,鸣响着光彩夺目的艺术浪花。在沈从文的世界观中,道家思想占了相当程度的比例。他的道家观点主要不是潜心研究得来的,而是受大自然沐浴熏浸所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他在自己与大自然的亲切交流中自然地得到了一份源于道家的人生智慧。道家追寻的境界是“天人合一”,合乎自然。道为万物的本原,外在于心而又恍惚不定。人要与道契合,就必须做到“忘我”“无己”。反映到艺术创作中,它强调心游于物,随物赋形,想象指向心外之道,把自我消融在自然之中。沈从文的湘西题材作品在风格上就体现了道家艺术精神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题材取自生活,形式是朴素自然的;人物上,凡是理想的人生形态,如翠翠,三三,夭夭,老船夫,傩送等人,都具有人间性。这表明:沈从文创作时更多地顾及了心外的生活样式,他力图展现自己心中神往而现实中往往并不存在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情形,正是纯乎自然的道家艺术精神的生动体现。沈从文的人生历程中充满了坎坷与跌宕,受到过“致命”的不公正待遇,然而他却没有心灰意冷,而是以道家哲学中的“潇洒、超脱”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冷眼”和不平,他活在一个自然的纯艺术的天国中,达到了“忘记尘世,与世无争”的至高境界。正是在这种心境中,他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文学殿堂,树起了一座熠熠生辉的人性灯塔。墨家思想对沈从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那种热忱朴实的生活态度更是“深入骨髓”。他的骨子里有一些积极“入世”的因子,如对社会中的丑陋与黑暗的批判;对国家、民族的未来的深切关照等。对于“大我”他始终保持着炽热的情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赤子”。在自己的“小我”世界中,沈从文信仰平淡、朴实的生活方式,“他不是蛱蝶,终日穿飞于百花丛中。也不是蝉,蝎在高处,尽说空话。他有如不言不语的蚕,昼夜不分地啃着桑叶,抽丝、作茧,然后由别人去绮罗天下……”。[36]沈从文的生活是平淡的,平凡的,然而却又是伟大的,多产的。他是朴实无华的“落花生”,默默无闻地为人们结出硕果累累。综观沈从文的人生之路,不论是前半生的文学创作还是后半生的文物研究,他总是把全部的身心与热情奉献给属于自己的“事业”。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他时时刻刻保持者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清醒头脑,身处剧变的时代大潮中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牢牢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能以超越世俗功利和任何政治派别的聪慧而辽阔的眼光打量外在世界,且从中发现了一个永远青春鲜活的文学命题、人生形态。他一生坎坷跌宕,却执着如一地追寻理想的彼岸;他一生寂寞压抑,却用自己的作品与追求排遣了大多数人心中的空聊,消除了文坛、文物研究领域因“贫瘠”而存在的尴尬。他一生平凡无华,却给我们留下了星斗般的文章和赤子的真情。沈从文是现代文坛、知识界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是一处醒目的丰盈的人文景观。这些对于当下正面临“沙化”的文坛与知识界来说,无疑是一场期盼已久的“甘霖”。但愿我们能从沈老的身上学到一点永恒的东西。但愿沈从文先生“青春”永驻,“魅力”常在。

注释:[1]这是一篇作者未写完的遗作,初稿是在被查抄数年后退还的材料中发现的。根据作者来往书信,本文可能在一九六一年七月至八月初写于青岛,也可能是八月回京后所作。发表于湖南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四月版《长河不尽流》[2]陈伯君,《美丽总是愁人的——读沈从文》,《学说连线网站》[3]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280页[4]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抽象的抒情》,同上,22页5][6]沈从文,《烛虚》,《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1卷[7]常风,《留在我心中的记忆》,《沈从文评说八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