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1、能说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

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

中的作用。4、知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

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学习目标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什么是文明?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还有学者认为阶级、国家、城市、文字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1)阅读原始社会两个分布图,指出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存、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代表遗存。(1)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旧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存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代表主要有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代表主要有龙山、红山、良渚文化等;华夏文明的曙光——石器时代——核心素养落实素养提升1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分布广泛,集中在大河流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1:观察两幅地图,分析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思考2:请比较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哪种更合理?为什么?“满天星斗”——苏秉琦思考:请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燕辽文化区系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山东文化区系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中原文化区系观点2:“各大区系不仅各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观点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华夏文明的曙光——石器时代——思维能力提升问题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指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呈现出多元格局;同时,各个地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了文化共同体。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良渚古城文化遗址古城墙平面分布示意图葬于积石冢上的少数人拥有玉器,表明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其他大部分成员无权获得玉器等奢侈品。

—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研究》国家氏族公社上层:掌握公共权力下层:被统治部落、部落联盟生产力进步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出现思考: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是如何产生的?政府、军队(内部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祭坛(神权)唯物史观华夏文明的形成—青铜时代——孕育雏形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家族、聚落

思考:结合示意图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3)私有制导致贫富分化,贫富分化促使是阶级产生;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推动国家出现;二、华夏文明的塑形:青铜时代三皇:伏羲——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而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女娲——女性,补天造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思考:你如何看待传说的证史价值?古史传说有真实的成分,也有虚构的成分。用传说证史,应结合文献、考古等材料加以证实。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孕育雏形2、夏朝二、从部落到国家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1)建立: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统治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出现公共权力)③地方:夏朝仍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区间接统治(管理松散)(3)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遗址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夏禹建国公元前2070年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刘周岩:《寻找夏朝》思考:关于

启的继位,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孕育雏形二、从部落到国家问题探究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史料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认识者的历史观不同,阶级立场不同,认识者所研究的史料或对史料的诠释不同,往往会对同义事件作出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历史观相同的人,往往也会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材料: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③外服地区对商保持既臣服又独立的关系。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思考:据材料分析商与外服地区的关系?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公元前1600年夏禹建国公元前2070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灭商公元前1046年商汤灭夏三、商和西周1、商朝——内外服(二元统治体制)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发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一。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探究:观察地图,分析周朝设计分封制的特点?①对象:同姓诸侯、先代贵族之后、异姓功臣②分布:姬姓诸侯国为主体,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③目的:维护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①特点三、商和西周分封制周王和诸侯之间有什么样权利、义务?(2)诸侯权利与义务:①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②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3)影响:分封制:(中国古代称之为封建制)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材料三:周人的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形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经过西周的封建体制,中国经历了为时数百年的文化融合过程。——许倬云:《万古江河》1、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更强2、扩大统治区域4、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3、(局限)诸侯有很大独立性,后期逐渐成为地方割据势力(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与分配上的矛盾。(2)运行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传位无法,国家必乱!三、商和西周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发展其余嫡子及庶子等降一级大宗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宗主)卿大夫大宗士大宗天子庶小宗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历史解释三、商和西周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发展1.定义: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2.核心精神:尊尊、亲亲3.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强化等级观念4.实质:一种等级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5.对后世的影响:礼乐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均重视礼乐教化和礼乐制度,试图以此规范社会生活,维护统治秩序。西周礼乐制自主学习三、商和西周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发展思考:请自学课本,据材料归纳奴隶制社会的经济生活特征?农业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商代石铲商代青铜铲3、商和西周的经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影响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工具里表血缘纽带(里)政治表现(表)维护维护井田制决定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三、商和西周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发展唯物史观知识点经济政治文化线索夏青铜器发展木石农具世袭制神话商青铜器繁荣仍木石农具井田渐普及内外服制神巫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制人文生产力水平低需要协作劳动国家治理体制逐步形成发展神化王权到重人文礼制早期国家的整体面貌夏朝——商朝——西周

青铜时代文化代表:甲骨文和青铜文化;礼乐文化,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甲骨文、祭祀)②血缘纽带、家国一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从内外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