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注]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立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节选自《刘子》)材料二: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勒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注]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齐A邪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在文中是“约定”的意思。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的词义一样。B.辞,在文中是“拒绝”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一样。C.衡门,在文中指“简陋的房屋”,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中的“衡宇”词义一样。D.的,在文中是“的确”的意思。与《与妻书》“的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14.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3分)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责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10.CEG11.A【解析】A项,“词义一样”错误。要,在文中表示“约定”义,“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为“邀请”。12.B【解析】B项,错在“直接拒绝了他”,原文是子路拒绝了季康子。13.(1)他不守为臣之道,而(我)却使他的话得以实现,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济”“是”“由”各1分,句意1分)(2)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制”“向”“力行”各1分,句意1分)14.①本文的观点是“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文中柳季、子路的两个事例,正面论述了“信之为行,其德大矣”。②所选材料用商鞅不讲诚信以致身败名裂的事例,证明了无诚信的弊端。③所选材料与文中两例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从而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丰富了文章内容。(每点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守信是品行的根基,品行是做人的根本。人没有(良好的)品行(就)不能有成就,品行(中)没有守信(就)不能树立德行。所以品行对于人来说,(就)像渡河要等待舟船;守信对于品行来说,(就)像行舟要等待船桨。想要过大河,没有舟船怎能渡过?想要划起舟船,没有船桨怎能行驶?现在的人虽然想要行善却不明白要树立品行,就像没有舟船却要渡过大河;虽然想要树立品行却不明白要守信,就像没有船桨却要行驶舟船。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侯献上别的鼎假充,请求订立盟约。齐侯不相信,说:“如果柳季说(鼎)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鲁侯派柳季去(说),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宝贝,守信也是我的宝贝。现在要破坏我的宝贝,来保全您的宝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鲁侯)才献出岑鼎。小邾国的射(想要)用(献上句绎)邑(作为条件)逃亡到鲁国,(对鲁国)说:“如果派子路来与我约定,我(就)不用订立盟约了。”(鲁国)就派子路去。子路拒绝了。季康子对他说:“(鲁国作为)千盛之国,(射)不相信它的盟誓,却相信您的一句话,您(去出使)有什么辱没之处呢?”子路说:“他不守为臣之道,而(我)却使他的话得以实现,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柳季、子路,是鲁国的普通人,身居简陋的房屋中却诚实守信,名声流传遍布天下。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所以说到一定做到,是守信的表现。君子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一定诚信地行事;君王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用诚信的原则给予教育就能成功,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用诚信的方式赏赐惩罚就能清明。因此说:守信作为行事的准则,这样的美德很伟大啊!材料二: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能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臣下行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在道理上是根本办不到的。”(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诈骗的行为损坏社会风气,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违反五常,被周武王灭掉;项羽因为无信被高祖夺了天下,陛下之言极是。”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山阴王谑庵先生,名思任,字季重。先生落笔灵异,葵阳公喜而斧藻之,学业日进。万历成进士。先生作县令,意轻五斗,儿视督邮,偃蹇①宦途,三仕三黜。五十年内,强半林居。乃遂沉湎曲蘖②,放浪山水,且以暇日闭户读书。先生聪明绝世,出言灵巧,与人谐谑,略无忌惮。人有咎先生谑者。其客陆德先叹曰:“公毋咎先生谑。昔在当涂,以一言而解两郡之厄者,不可谓不得谑之力也。中书程守训奏请开矿,与大珰③邢隆同出京,意欲开采,从当涂起,难先生。一邑骚动。先生曰‘无患’。驰至池黄,以绯袍投刺称眷生。珰揖先生坐上座,设饮极欢。因言及横山,先生曰:‘横山为高皇帝鼎湖龙首④,樵苏且不敢,敢问开采乎?’珰曰:‘如此利害,我竟入徽矣。’先生耳语曰:‘公无轻言,入徽也,徽人大无状,思甘心于公左右者甚众。我为公多备劲卒,以护公行。’珰大惊曰:‘吾原不肯来,皆守训赚我。’先生曰:‘徽人恨守训切骨。渠是以观望瓜州,而赚公先入虎穴也。’珰曰:‘公言是,我即回京,以公言复命矣。’当涂徽州,得以安堵如故,皆先生一谑之力。”晚乃改号谑庵,刻《悔庵》以志己过,而逢人仍肆口诙谐,谑毒益甚。(选自张岱《王谑庵先生传》,有删改)材料二:当国破众疑之际,拥立新君,以定时局。然而一立之后,阁下辄骄气腹满,政本自由,兵权独握;从不讲战守之事,而但知贪黩之谋,酒色逢君,门墙固党;以致人心解体,士气不扬。叛兵至则束手无策,强敌来而先期以走,致令乘舆播迁,社稷邱墟。阁下谋国至此,即喙长三尺,亦何以自解也?以职上计,莫若明水一盂,自刎以谢天下,则忠愤节义之士,尚尔相谅。若但求全首领,亦当立解枢权,授之才能清正大臣以召英雄豪杰呼号惕厉犹当幸望中兴。不然,如伯嚭⑤渡江,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选自王思任《让马瑶草⑥》,有删改)[注]①偃蹇:不顺利、困顿。②曲蘖:酒。③珰:太监。④鼎湖龙首:意为皇帝的陵墓所在地。⑤伯嚭:春秋后期吴国大夫,专权致吴国灭亡。⑥让:责问。马瑶草:马士英。马士英拥立福王为南明皇帝,自己担任权相。南京被清军攻占,马士英南逃至浙中。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授之才能A清正B大臣C以召D英雄豪杰E呼号F惕厉G犹当幸H望中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浪:文中指放纵,与《兰亭集序》中“放浪形骸之外”的“放浪”含义相同。B.咎:文中指责备,与《出师表》中“以彰其咎”的“咎”含义相同。C.志:文中指记、记录,与《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的“志”含义不同。D.乘舆:文中是皇帝的代称,可以指天子、诸侯乘坐的车,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思任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做县令时,有骨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仕途很不得志,多次被免官,长时间居住在山林,闭门读书。B.王思任为了当涂徽州不被滥采,为使当地人民免遭灾难,不以一己安危为虑,拿着乌纱帽与朝官周旋,用玩笑解民众的危困。C.《让马瑶草》是一篇檄文,嬉笑怒骂,酣畅淋漓,笔悍而胆怒,其中“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是震撼人心的警句。D.王思任指责马士英兵权在握,却不思卫国之策,反而专权营私,导致南明倾覆,并表示与马士英不共戴天,打算以身殉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生落笔灵异,葵阳公喜而斧藻之,学业日进。(4分)(2)先生聪明绝世,出言灵巧,与人谐谑,略无忌惮。(4分)14.为了说服太监邢隆放弃在当涂开矿,王思任用什么理由进行劝说?请简要回答。(3分)10.CEG11.B12.D13.(1)王思任先生下笔很有灵性,葵阳公很高兴并进行修改增饰,他的学业一天一天进步。(2)王思任先生聪明举世无双,说话灵巧,跟人开玩笑,丝毫没有顾忌。14.采矿地区有皇帝的陵墓,不能随便动。(2分)守训欺骗、陷害邢隆。(1分)河北省2024届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六)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天兴初冬十二月,车驾东狩。明年春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①劫杀宰相,送款行营。群小献谄,请为立建功德碑,以都堂命召公为文。喋血之际,翟奕辈恃势作威,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公自分必死,私谓好问言:“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贻笑将来,不若死之为愈也。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言:“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城中人百万皆有生路,非功德乎?”公又言:“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丞相之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为后人所信者?”问答之次,辞情闲暇。奕辈不能夺,竞胁太学生托以京城父老意而为之。公之执义不回者盖如此。(节选自元好问②《内翰王公③墓表》)材料二: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付裕之。一二日后,一省卒来召云:“诸宰执召君。”余不得已,赴省。酒数行,裕之倡曰:“作郑王碑文,今夕可毕手也。”余曰:“有诸公在,诸公为之。”王丈谓余曰:“此事郑王已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子如坚拒,使王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子熟思之。”余惟以非职辞。久之,且曰:“余既为草定,不当诸公意,请改命他人。”诸公不许,促迫甚。余知其事无可奈何,则曰:“吾素不知馆阁体,今夕诸公共议之,如诸公避其名,但书某名在诸公后。”于是裕之引纸落笔草其事。王丈又曰:“此文姑使裕之作,以为君作又何妨?且君集中不载亦可也。”余曰:“裕之作正宜,某复何言?”碑文既成,以示王丈及余。信之欲相商评,王丈为定数字。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时夜几四鼓,裕之趣曹益甫书之,裕之即于烛前焚其稿。(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材料三:又按《金史》言‘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亦是惑于刘祁之说,廷堪又驳之,谓当时立碑撰文,不过畏崔立之祸,非必取文辞之工,既有京叔属草,已足塞立之请,何取更为之云云。(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注】①崔立:金末大将,金哀宗天兴元年被任命为京城西面元帅,后发动兵变,拜为左丞相,自称尚书令、郑王。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人。③王公:王若虚,字从之,金末元初人,累官翰林直学士。材料二中的“王丈”是对王若虚的尊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学士代王A言B功德C碑D谓之代王言可乎E且丞相既以F城降G则朝官皆出H丞相之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分,文中指意料,料想,与《苏武传》中“自分已死久矣”的“分”意思相同。B.贻,文中指遗留,与韩愈《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不同。C.夺,文中指使之改变,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意思相同。D.趣,文中指催促,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城西面元帅崔立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劫杀宰相,献出京城向敌人投降,翟奕等卑劣小人竟要为崔立树立功德碑。B.材料一中,王若虚面对翟奕等人表现得从容安然,刻画出执义不回、宁死不屈的形象;与材料二中他的形象并不一致。C.材料一中,写功德碑文一事并没有牵涉元好问;而材料二中,元好问先是要求刘祁写成碑文,而后更是亲自撰写碑文。D.材料三中,凌廷堪并不相信《录崔立碑事》中的陈述,并认为《金史》中相关的一些记载也是受到了刘祁说法的蒙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结合材料,推断刘祁作《录崔立碑事》一文的意图。(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3分)BEG【解析】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丞相之门。11.(3分)C【解析】“勿夺其时”的“夺”指丧失,耽误。12.(3分)A【解析】“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理解不当,车驾东狩,指金哀宗因蒙古军南下而逃离汴京。13.(1)(4分)(翟奕等)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颐指”“忤”“谗构”“见”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颐指:用面颊示意以指使人,形容傲慢的神气。忤:违逆,抵触。横遭:谓惨遭。谗构:谗害构陷。见:表被动。(2)(4分)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衔”“缙绅”“以”各1分,句意1分)【解析】衔:怀恨在心。刻骨:感受深切入骨,多指恩怨、仇恨很深,牢记不忘。缙绅:即“搢绅”,插笏板于绅带间,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引申指士大夫。以:因为。14.(3分)示例一:还原真相,揭露元好问、王若虚的本来面目(1分),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辩解(2分)。示例二:捏造事实,把祸端转嫁给元好问、王若虚(1分),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开脱(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考生首先需明确“作碑”一事之于相关人等的利害关系,以及材料一墓表、材料三年谱两类文体的特征,继而站在刘祁的立场上做出合理推断。【参考译文】材料一:天兴元年冬天十二月,金哀宗离京东逃。第二年春天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劫持杀害了宰相,到蒙古军行营投降。一帮小人奉承谄媚,请求为崔立树立功德碑,以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撰写碑文。血流成河之时,翟奕等人仗势作威,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王若虚估计自己必死无疑,就私下对元好问说:“现在召我撰写碑文,我不听从就会被杀,但写了就丧失名誉、节操,给后人留下笑柄,不如死了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把道理向他们讲明。”于是王若虚就对翟奕等人说:“丞相的功德碑应当针对什么事来行文?”翟奕等人发怒说:“丞相献京城投降,让一百多万城中人得以存活,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翰林学士职责是代君王行文,把写功德碑文说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献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自古以来哪里有门下人为主帅歌功颁德而让后世可相信的吗?”对答之间,王若虚话语和情态始终从容安然。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变不写碑文的意愿,最终假托京城百姓的意愿胁迫太学生撰写了碑文。王若虚认为合理的该做的事,就坚持而不肯依从别人改变,大概就是这样。材料二:拖延了好几天,我又被催促。我知道无法推辞,就粗略地写了个草稿,交给了元好问。过了一两天,尚书省的一个差役来召我说:“各位宰执召见你。”我不得已,就去了尚书省。酒过数巡,元好问首先对我说道:“撰写郑王功德碑文,今晚可以完成了。”我说:“诸公都在,那还是由诸公写吧。”王若虚对我说:“这件事郑王已经知道京城父老请太学中的名士来撰写,你如果坚持拒绝,让郑王知道诸生不愿意撰写,就是不赞成他献城投降,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况且你母亲健在,现在一旦触犯他的锋芒,灾祸将牵连亲族,你要仔细考虑清楚。”我只好以非职责所在来推辞。过了好久,我姑且说道:“我已经写好了草稿,可不合诸公心意,还是请诸公改令他人来写吧。”诸公不答应,越发催逼。我知道这件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说:“我向来不熟悉馆阁体,今晚诸公共同商议撰写,如果诸公要避开这声名(隐去名姓),只要将我署名在诸公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元好问取纸下笔叙写郑王之事。王若虚又说:“这篇碑文姑且让元好问撰写,就当作你写的又何妨?况且以后你的文集中不收录就行了。”我说:“由元好问来撰写正合适,我还说什么呢?”碑文写成后,元好问拿来给王若虚和我看。麻信之要想大家一起商定,王若虚又改定了几个字。铭词则是由王若虚、元好问、麻信之共同完成的,并保留了我旧作中的几个字。而碑序全出自元好问的手笔。这时候已是夜里接近四更天了,元好问催促曹益甫抄写了一份,(抄好后)在烛火上把原稿烧成灰烬。材料三:再考证《金史·王若虚传》中所言“元好问对刘祁所写心里觉得不满意,就亲自撰写碑文”,也是被刘祁《归潜志》中的说法蒙蔽了,廷堪我又要予以驳斥,我以为当时立碑撰文,不过是畏惧崔立之祸罢了,不是一定要文章写得多么精妙,既然刘祁起草好了,已经足以满足崔立之请,何必再去修改呢?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匆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节选自《论语·为政》)[注]共;通“拱”,环抱,环绕。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诛暴A禁非B存亡C继绝D而赦无罪E则仁广F而义大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C.“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D.“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2)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14.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10.BDE11.B

12.A

13.(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2)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14.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D两处断开;“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故BDE三处需要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假”,通“嘉”,嘉奖、赞许。/假借。句意: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善于借助外物啊。C.正确。“厚”,动词,厚待。/形容词,丰厚的。句意:厚待而不欺骗他。/用丰厚的礼物和人质讨好楚国。D.正确。“牧”,统治、治理。/养,此处引申为“约束”。句意:凡治理人民。/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原文“力地而动于时”,是合于农时,而不是调整改变。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施行;“利”,使……获利;“奚为”,怎么做。(2)“行军”,出兵;“错”,同“措”,举措;“若何”,怎样、如何。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孔子说:“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选自《论语·为政》)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臣光日: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14.“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答案】10.ACE11.C12.C13.(1)(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给他。(2)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14.①韩非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②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古之善用人者”为“闻”的宾语,A处断开;“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和“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句式对称,前后分别断开,应在C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两个“亡”都通“无”,是“没有”的意思;句意:没有德没有才称之为愚人。/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B.正确。两个“遂”都是“得逞、满足”的意思;句意: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C.错误。代词,这、此/认为正确;句意: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分析有误,不是类比论证,而是比喻论证。司马光用“云梦之竹”“棠溪之金”作比喻,说明德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修养和努力。“云梦之竹”之所以能“入坚”,作为利剑穿透坚物,是“矫揉”“羽括”的结果;“棠溪之金”之所以能“击强”,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是“熔范”“砥砺”的结果。比喻没有后天的矫正、塑造、磨炼、打造,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习”,熟悉;“诸”,兼词,兼“之于”;“奏”,献。(2)“莫之能辨”,宾语前置句,应是“莫能辨之”;“所以”,……的原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韩非说到“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他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还说到“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文中司马光说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参考译文:材料一: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承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当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轻松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静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犹如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相互损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材料二: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上他。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臣司马光曰: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做恶事。持有才干作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这就是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次序,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河北省等九省2024届高三联考模式语文模拟试题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①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14.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10.DEG11.A12.D13.(1)如今秦兵虽然强大,但不会超过知氏;韩国、魏国虽然弱小,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2)既然这样,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罢了,有什么可问的呢?14.①秦昭王问侍臣与知伯图谋魏桓子、韩康子封地情况并不一样,中期说“勿易”不切合实际,是空话。②中期的职任是掌管琴瑟,他回答的是他不了解的事,这是荒谬的。【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起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