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把握人物形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1页
记叙文阅读-把握人物形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2页
记叙文阅读-把握人物形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3页
记叙文阅读-把握人物形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4页
记叙文阅读-把握人物形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7把握人物形象【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在“母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的品质。②文中两次写到帽子上插蓝色羽毛的女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形象。③你认可文中“我”作为父亲的表现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二、答题方法。1.理情节: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看人物所作所为、性格特征、内心状态。2.看描写: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词句: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3.找评价: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4.作对比:关注行文前后,比对人物的前后心路历程、比对人物所做之事的前后变化等,从中发现变化的地方,获取人物形象。三、答题举例。1.《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2.我认为《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虽然有点好吃懒做、贪恋女色、喜欢搬弄是非,但是他不失忠勇和善良,能够知错就改,还算憨厚朴实。【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不是矫情的事王山①苏小红接到老爸电话的时候,心里煞是诧异。在自己的记忆里,特别是最近几年,老爸打给自己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刚才,她的左脚刚踏上驶向香稻村班车的踏板,老爸的电话来了,她只好退下,示意司机稍等。②苏小红问老爸有事吗,老爸没正面回答,只说你回来就知道了。③苏小红就不能走了。老妈前年走了,她没理由不管老爸的事。④苏小红只好打电话让同去扶贫的小赵把手头的事放一放,集中精力把村子旱改水的事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⑤苏小红是局里的一个科长,年前被抽调到乡下扶贫,到了地方才知道,她去的香稻村可是享有盛名的。清朝年间,这里产的水稻是皇家的贡品,普通老百姓连味儿都闻不到的。可是这些出产皇家大米的黑土地,却改成了旱田,上百亩的平地年年种的都是苞米和大豆,乡亲们吃点儿大米,都要去粮店买。⑥苏小红见到老爸就问:“有什么事?你快说,我还要赶回香稻村呢。”老爸说:“你先帮我买件风衣吧,然后再告诉你是啥事。”⑦苏小红陪老爸走了好几家服装店,老爸不是嫌价格高就是没相中,最后去了一个购物大厦,这才看中了一件藏青色风衣。⑧苏小红看着老爸披着藏青色的风衣,脸上喜气洋洋,便赔着笑脸问:“爸,这回你该说了吧?”老爸没作答,只说咱爷俩先去吃饭吧。⑨苏小红是个工作狂,今天还想着赶回香稻村呢!可是老爸提出要吃顿饭,自己怎么也狠不下心来拒绝,答应一声便在前边寻摸饭店。路过“鱼香屋”,老爸说不喜欢鱼。路过火锅店,老爸说不卫生。路过“烤边肋”连锁店,老爸说牙不好,嚼不烂。苏小红暗暗不悦,老爸今天真的有些过分,他从来也没有这般矫情过呀!⑩老爸最后站在“老山东菜包子”门前,不走了,然后领头进去了。两人落座,也不征求女儿的意见,老爸便点了一大盘酸菜大蒸饺,捎带两个小菜儿。苏小红心想,这倒是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心里便又暖暖的。饺子和小菜儿上来了,苏小红先给老爸的碟里夹了两个,自己便吃了起来。她闷头吃了几个饺子感觉不对,抬头见两个饺子还是老老实实地躺在父亲的碟里呢。她努努嘴示意老爸快吃。老爸乐呵呵地摇摇头说:“没胃口。”⑪苏小红便不乐意了。她放下筷子说:“老爸,你今天怎么啦?买衣服差不多走遍了全城,吃饭又跑了大半条街,你看这饺子上来了,你又说没胃口。对了,你打电话说要对我说件事,是什么事?哦,是不是看上哪个老太太,不好意思说?”老爸急了,信誓旦旦地说:“小红你可别瞎掰,我可怕你妈在那边用锥子扎我。”苏小红笑了。⑫“有什么事,你倒是说呀!”⑬“小红,其实,老爸也没什么大事,就想多和你待会儿,陪你吃顿饭……好久也没见你吃饭了。我……喜欢看你吃饭的样子。”然后他便像做错事的孩子悄然红了脸。⑭这句话像一道灼热的闪电,烧得苏小红的心头滋啦一声!又像半瓶老醋窜进鼻腔,一汪眼泪唰地酸了出来!透过泪眼,她突然发现老爸真的老了!当年那个能扛一麻袋绿豆上三节跳板的精壮汉子,不知去了哪里。满头白发,皱纹堆累,眼袋下垂,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⑮“小红,是爸爸不好,不该拖累你,人老了,常常力不从心,有时还会心不由己。唉!”⑯苏小红接过老爸递来的餐巾纸,眼睛红红地说:“老爸,我今晚上不走了,陪你好吗?”⑰苏小红看见,老爸虽然连连摇头,眼睛里却溢满了期待和满足。⑱突然,一个念头在苏小红的脑海里冒出来。这个念头让她很兴奋,随后泪眼换成了笑脸。她对老爸说:“老爸,你和我一块儿去香稻村吧!那里闲房子多,我给你借一处住,白天,你种种菜,浇浇花;没事的时候,你可以串串门儿,唠唠嗑儿。农村人热情,都会欢迎你的。我放心,你也不寂寞,还能天天吃到你做的饭。你说好不好啊?”⑲老爸一时什么也没说,只是满面红光地看着女儿。苏小红觉得,老爸脸上的皱纹,像极了满山盛开的野菊花。(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1.阅读全文,梳理苏小红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3分)诧异→→感动→→→坦然【参考答案】埋怨不解愧疚(或“伤感”)【解析】先通读全文,再根据已知信息明确答题区间,最后抓住其中能体现苏小红内心情感的关键词句,分析苏小红的情感变化。通读文章,根据题干中的“诧异”可锁定文章第①段,根据“感动”可锁定文章第⑩段,根据“坦然”可锁定文章第⑱-⑲段。由此可知,第一空可在文章第①-⑩段中概括,第二、三空可在文章第⑩-⑰段中概括。根据第⑥段中的“有什么事?你快说,我还要赶回香稻村呢”,第⑧段中的“老爸没作答,只说咱爷俩先去吃饭吧”和第⑨段中的“苏小红暗暗不悦,老爸今天真的有些过分,他从来也没有这般矫情过呀”等语句可知,苏小红因老爸迟迟不说有什么事而不悦,内心埋怨老爸;根据第⑩段中的“她闷头吃了几个饺子感觉不对,抬头见两个饺子还是老老实实地躺在父亲的碟里呢”和第⑫段“有什么事,你倒是说呀!”可知,苏小红因为父亲不吃饭也不说有什么事而不解;根据第⑬段中的“小红,其实,老爸也没什么大事,就想多和你待会儿,陪你吃顿饭……好久也没见你吃饭了”和第⑭段中的“这句话像一道灼热的闪电,烧得苏小红的心头滋啦一声!又像半瓶老醋窜进鼻腔,一汪眼泪唰地酸了出来!透过泪眼,她突然发现老爸真的老了”等语句可知,父亲说出心声,苏小红因自己没有好好陪伴父亲而愧疚、伤感。据此概括作答。2.有人觉得选文第⑤段可有可无,删去也无妨,请联系选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第⑤段不能删去(1分)。第⑤段是插叙,补充交代了香稻村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古今对比突显了村民生活的艰辛,补充交代了苏小红的身份,突出表现了她的尽职尽责、心系村民(1分);为下文苏小红急着回村工作、误解父亲做铺垫(1分)。【解析】先表明态度,一般是不能删去;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阅读第⑤段可知,这一段是插叙,讲述了曾经盛产水稻的香稻村如今吃大米都要去粮店买的现状,补充交代了香稻村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古今对比突显了村民生活的艰辛;同时,本段中的“苏小红是局里的一个科长,年前被抽调到乡下扶贫”,补充交代了苏小红的身份。联系第④段的内容,第⑥段中的“苏小红见到老爸就问:‘有什么事?你快说,我还要赶回香稻村呢。’”和第⑨段中的“苏小红是个工作狂,今天还想着赶回香稻村呢!可是老爸提出要吃顿饭,自己怎么也狠不下心来拒绝,答应一声便在前边寻摸饭店”“苏小红暗暗不悦,老爸今天真的有些过分,他从来也没有这般矫情过呀”等语句可知,苏小红尽职尽责、心系村民,所以第⑤段还为下文写苏小红急着回村工作、误解父亲做铺垫。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第⑤段不能删去。★3.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苏小红父亲的人物形象。(3分)【参考答案】①从他想念女儿,想让女儿陪伴但不明说,而是由买衣服、吃饭等借口和女儿相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含蓄内敛的人(1分);②从他选择饭店时考虑女儿的喜好可以看出他关爱女儿(1分);③从他明明想让女儿陪伴,但又不愿耽误她的工作,不想强留女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明理的人(1分)。【解析】先通读文章,抓住描写苏小红父亲言谈举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情节;再分析其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能突出重点。通读文章,根据第⑦段中的“苏小红陪老爸走了好几家服装店,老爸不是嫌价格高就是没相中”,第⑨段中的“可是老爸提出要吃顿饭……路过‘鱼香屋’,老爸说不喜欢鱼。路过火锅店,老爸说不卫生”,第⑬段中的“小红,其实,老爸也没什么大事,就想多和你待会儿,陪你吃顿饭……好久也没见你吃饭了”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含蓄的人,他想念女儿,想让女儿陪伴但不好意思明说,而是借由买衣服、吃饭等事和女儿相处;根据第⑩段中的“老爸便点了一大盘酸菜大蒸饺,捎带两个小菜儿。苏小红心想,这倒是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心里便又暖暖的”可以看出,父亲很关爱女儿,他选择饭店时考虑女儿的喜好;根据第⑮段的内容,第⑯段中的“老爸,我今晚上不走了,陪你好吗?”和第⑰段的内容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明理的人,他明明想让女儿陪伴,但又不愿耽误她的工作,不想强留女儿。4.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构建了“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盛放我们的事业”“安放我们自身”三间精神小屋,请结合苏小红的经历,谈谈她的三间精神小屋的状况。(3分)【参考答案】第一间小屋盛放爱和恨:苏小红对香稻村的村民和父亲满心关爱,虽然对父亲的“矫情”有过不解和不悦,但最终还是理解了父亲(1分)。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苏小红积极投身改变香稻村贫困现状的扶贫工作,不觉得苦和累(1分)。第三间小屋安放自身:苏小红很机智地在工作和尽孝中取得平衡,想出了将父亲接去香稻村租住这个两全其美的主意(1分)。【解析】先通读文章,再根据题干对“三间精神小屋”的解说,结合文章中的描写,分析苏小红的精神境界。通读文章,根据苏小红接到父亲的电话后,打电话给同事安排工作以及和父亲在一起时一心想回香稻村工作可以看出,苏小红一心想着香稻村,其心里满是对香稻村村民的关心;根据苏小红对父亲的“矫情”感到不悦,但在听到父亲的解释后心里满是对父亲的愧疚,并想接父亲一起去香稻村生活可以看出,苏小红虽然对父亲的“矫情”有过不解和不悦,但最终还是理解了父亲,还提议让父亲来香稻村,心里装满了对父亲的关爱。由此可见,苏小红的第一间小屋盛放爱和恨。根据苏小红接到老爸电话时候的诧异和听到老爸的解释后的愧疚可以看出,苏小红积极投身改变香稻村贫困现状的扶贫工作,为此忽略、冷落了父亲,忽然感觉父亲变老了,她很是愧疚,但她并不为自己的工作觉得苦和累,她对工作很热爱和专注。由此可见,苏小红的第二间小屋盛放的是事业。根据苏小红想将父亲接到自己工作的香稻村生活,既不耽误工作,又可照顾父亲可以看出,苏小红没有顾此失彼,得知父亲希望陪伴,提议让父亲去香稻村生活。由此可见,苏小红第三间小屋盛放的是自身。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5分)较劲薛培政①茹冈村编写村志,要论村中名人,有俩人绕不过,一个是牛登科,另一个是侯入相。②20世纪50年代,村里能读到初中的没几人,这俩人却双双考进省城的大学。③两家世代为邻,俩人又同年出生,小时候好得像一个人似的,成年后却成了出锅的麻花——拧上劲了。④有人说,这俩人心存芥蒂,可能与工作分配有关。毕业前夕,学校邀请英雄事迹报告团到校作报告,战斗英雄的先进事迹听得学生们热血沸腾,纷纷递交申请书,决心“到艰苦的地方去,到需要的地方去”,结果牛登科去了全县最偏远的乡村,专心教书到退休;侯入相却被留在县城,后来还当上了县教育局领导。⑤是否因此起的隔阂,年代已久,无从考究,不说了。⑥俩人退休后,都选择回乡养老,抬头不见低头见,偏偏较上劲儿了,哪天不抬杠,都觉得心里痒。⑦那年春上,省城来人考察乡村旅游,对村头那棵古槐产生了兴趣,就问起这树的历史。⑧“据老辈人说,这是清朝乾隆年间栽的树,都二百多年了。”坐在树下乘凉的侯入相接上了话茬。⑨“乾隆爷是1736年登基,少说也有280年了,你说准确点好不?”教过历史的牛登科朝他瞪了一眼。⑩“乾隆爷在位六十多年,若是这树是乾隆年间后期栽的,我也没说错嘛!”侯入相也猛地吼了他一声。⑪“凭什么就断定这树是乾隆年间后期栽的?”牛登科不依不饶地反问道。⑫侯入相鼻子哼了一声:“也没人说清是哪年栽的不是?”⑬这下牛登科没辙了,撮了撇嘴道:“你啊,就是嘴硬!”⑭看着俩老人争执不下,来人不免有些尴尬,陪同考察的村干部却不以为然:“嘁,俺村这俩老汉抬杠,比小孩打架好得还快呢。”⑮话虽如此,可抬杠久了,再好的口才都觉得乏味。⑯那天,在村头老槐树下,俩人默不作声地坐了半天后,牛登科望着不远处那片工地说:“哎,老东西,咱俩在村里也算是有身份的人,这样整天闲磨牙有意思吗?”侯入相似乎深有同感,顺势把话接过去道:“谁说不是嘞,现在乡村振兴搞得热火朝天,咱俩也该发挥余热尽把力才是!”⑰俩人一拍即合,都铆足了劲儿,使出浑身解数比绝活儿。⑱侯入相喜欢接受新事物,拉起一帮人做起乡村旅游直播代言人。他们拍摄制作的“十里槐花香"“千亩油菜花如潮”等图片视频点击率哗哗往上涨,石磨豆腐、地锅馍、蘑菇炖柴鸡等家常饭菜,成了外地游客舌尖上的美味,当地的小磨香油、山地小米等也变成抢手货,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竟变成了网红打卡地。⑲牛登科也不甘落后,他熟悉当地历史,酷爱乡村文化,牵头组建业余写作班子,充分挖掘乡土史料,将散存民间的传说、民谣、小曲整理成册,组织民间艺人把说唱当地历史融入乡村旅游;还建议村里建起农具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⑳去年年底,县里召开乡村旅游表彰大会,俩人同获突出贡献奖,书记、县长为他们披红戴花、颁奖合影。俩人那个激动啊,连声说:“俺们做梦都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戴着大红花上台领奖!”㉑哪知兴奋劲儿刚过,在回村的半道上,俩人又“杠”上了。㉒侯入相拍拍牛登科的肩膀,学着县长的口吻道:“这个老同志哎,你干得可不简单,要再接再厉啊!”㉓牛登科抿嘴一笑回敬道:“少耍贫嘴,来点实际的,要不到村南羊肉汤馆抿两盅,犒劳一下自个儿?”㉔“嗬——去就去,谁怕谁啊!”侯入相抹了一把脸,假装糊涂地问道:“咱俩该轮到谁请客了?”㉕“人老忘性大,我也记不住,要不来个‘剪子包袱锤’?”牛登科微笑着逗他道。㉖“中,来就来,不过咱可有言在先,无论谁请客,都得自掏腰包,县里奖励给咱们的钱,一分不少地捐给村小学!”侯入相一边回应一边提议。㉗“对,全部捐给村小学!”牛登科爽快地答应了。㉘事毕,俩老汉孩子般地边比画边吆喝起来,决出胜负后,说笑着朝村南羊肉汤馆走去。(刊载于2022.2,有删减)5.本文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俩老汉“较劲”的故事,简要概括两人的“较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参考答案】①退休返乡后,两人就村头的古槐是什么年代栽种的较劲;②两人发挥各自优势,就助力乡村振兴较劲;③两人领奖后,就谁该请客下馆子较劲。6.结合文章内容,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⑯段画线句。(3分)【参考答案】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侯入相和牛登科决定助力故乡发展的决心,引出下文两人各自发挥特长,铆足劲建设家乡的故事。(答出“语言描写”1分,分析2分)7.本文以“较劲”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参考答案】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8.读完本文,俩老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俩老汉的人物形象。(6分)【参考答案】①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两人年轻时考入大学,退休后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助力故乡建设;②社会责任感强,关心教育事业,热心公益事业:发挥余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得到县上嘉奖后,将奖金捐给村小学;③性格鲜活,有“孩子气”:两人总能与对方在小事上较上劲,如村口槐树的年龄、谁来请客吃饭等。(每点2分:概括品质1分,分析1分)【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作答本题,可从人物本身、事件、描写人物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概括分析。根据第②段两人考进省城的大学,第⑱段侯入相做起乡村旅游直播代言人,第⑲段牛登科牵头组建业余写作班子,组织民间艺人等,可以概括出第①点;根据第㉖段他们助力乡村建设,将县里奖励给他们的钱,全部捐给村小学,可以概括出第②点;根据第⑥段“抬头不见低头见,偏偏较上劲儿了,哪天不抬杠,都觉得心里痒”,因为村口老槐树什么时候栽的、谁来请客吃饭等“抬杠”,可以概括出第③点。据此思路作答即可。9.有人认为俩老汉探讨村头古槐是什么年代栽种的这一情节与主题无关,应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参考答案】不赞同。文章虽然重在赞扬俩老汉发挥余热,建设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但他们探讨村头古槐是什么年代栽种这一情节让两位老汉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照应了文章标题;更为下文俩人反思自我,决定不再闲磨嘴皮子,把精力奉献给家乡建设的情节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态1分,理由每点1分)【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情节”“删去”“理由”,明确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作答本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整体分析。本文记叙了牛登科和侯人相俩老汉退休后,仍不遗余力地为乡村振兴以及教育事业奔走的故事,表现了两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重在塑造两个老汉的光辉形象;虽然探讨村头古槐是什么年代栽种这一情节看似与文章表达的主题无关,但也属于“较劲”的一部分,和文章标题“较劲”相照应,争论的对话也让两个老汉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丰满;同时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10.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①去年年底,县里召开乡村旅游表彰大会,俩人同获突出贡献奖,书记、县长为他们披红戴花、颁奖合影。②“中,来就来,不过咱可有言在先,无论谁请客,都得自掏腰包,县里奖励给咱们的钱,一分不少地捐给村小学!”侯入相一边回应一边提议。【参考答案】本题6分,分层赋分。第一层:单一角度理解牛登科和侯入相两人较劲的表现,理解肤浅,思维结构简单。(1-2分)示例1:牛登科和侯人相因为较劲为乡村做贡献。(1分)示例2:牛登科和侯入相较劲到老,退休后依然不服输地相互较劲为乡村做贡献。(2分)第二层:理解牛登科和侯人相较劲的实质及体现出的品质,但不够深入。(3-4分)示例1:牛登科和侯人相的关系并不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差,他们一起进步,都为家乡做出了贡献。(3分)示例2:牛登科和侯入相虽然没有一同实现年少时的梦想,但退休后实现了一起为家乡做贡献的理想。(4分)第三层:理解两人较劲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以及作者通过塑造这样的形象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准确深入。(5-6分)示例1:文章通过记叙牛登科和侯人相两人退休后的故事,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以俩老汉为代表的助力乡村振兴、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者的高度赞美之情,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5分)示例2:文章通过记叙牛登科和侯入相两人退休后,仍不遗余力地为乡村振兴以及教育事业奔走付出的故事,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以俩老汉为代表的助力乡村振兴、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者的高度赞美之情,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6分)【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揣摩”“语句”“主旨”,明确本题考查主旨理解。作答本题,首先深入理解题干所给的两个句子,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作答。注意本题采取分层赋分,因此作答时注意要答出两人较劲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以及作者通过塑造这样的形象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理解深入即可得满分。由句①可以看出俩人在乡村旅游事业上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由句②可以看出两人热心公益、关注教育。结合全文可知,文章主要通过记叙两人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彰显了两老汉助力乡村振兴、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以及具有同样精神的人的赞美,借此呼吁人们向他们学习。三、真题演练。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21分)拐杖张仁武①老王今年七十七岁,耳聋,眼花,驼背。②他老伴刚去世,特别孤单,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里发呆,追忆过去酸甜苦辣的生活。③他和老伴育有一个儿子,同儿媳在菜市场卖肉,起早贪黑忙得很。从前他和老伴帮忙照看孙子,现在年纪大了怕增添儿子的负担,一个人单过了。儿子和媳妇俩人夫唱妇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们想多赚点钱,把孩子培养出来,将来不吃他们的苦,极少关心老父亲的生活起居。好在老王有退休金,生活勉强能自理,也体谅孩子们的难处。④老王早上总喜欢上街溜达,活动筋骨。天气好的话必到学校栅栏外看孩子们课间活动,偶尔也会看到读初一的孙子,立刻,他浑浊的眼睛就亮了,脸上泛起了灿烂的9笑容。直到孩子离去,才步履蹒跚地回家做饭。他生活很简单,平日喜欢吃面食,到儿子的摊位上割几斤五花肉,到别处买几把韭菜或几棵大白菜、面皮及调料,亲手剁好肉馅,一包就是几百个饺子放到冰箱里。有时他也炒两个小菜,弄碟花生米,就着饺子喝点小酒。⑤这天中午,孙子突然来敲门,老王一打开门,发现平时虎头虎脑的孙子耷拉下头,脸色非常难看。⑥“是不是病了?”老王急问。孙子点点头,缄默不语,老王立刻就猜出了几分。⑦“是不是拉肚子了?”老王又问。⑧“是的爷爷,您千万别跟我爸说,我给他发信息说到您这里。”孙子羞赧地低下头说。⑨“看过医生吗?”爷爷心疼地问。⑩“看过了,上学前还吃过药。”孙子耐心地回答。⑪“快把裤子脱下,我帮你洗洗。”⑫老王用手试了一下水温,让孙子坐进澡盆,用毛巾帮他擦洗。⑬“爷爷抱不动你喽。”爷爷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准又是想起了孙子小时候洗澡的情景。⑭孙子感到十分亲切,没有丝毫的拘谨,从小就习惯了爷爷帮自己洗。只是看到爷爷在洗的时候手不停地颤抖,他便拿过毛巾自己洗起来。望着爷爷那张布满皱纹和老年斑的脸,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长大了,爷爷就老啦!⑮老王去找衣服,想着孙子长得快有自己高了,心里很是欣慰。⑯当爷爷一瘸一拐地拿着春装走过来时,孙子这才发现爷爷的腿有些不对劲。⑰“爷爷,您咋啦?”孙子忙问。⑱“没事,前几天走路摔了一跤,没伤着骨头,过几天就会好,不要告诉你爸,他忙!”老王轻描淡写地说。⑲“您以后走路一定要小心啊!”孙子穿上爷爷的衣裤,关切地说。⑳“我会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爷爷抚摸孙子的头。㉑老王给孙子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看着孙子一个个地吃下,仿佛是自己吃下的一样可口。接着,他又帮孙子洗好衣裤,用电暖器把它烤干。看着午睡的孙子,他甜甜地笑了。㉒下午,孙子上学时,换上洗好的衣裤,吃了药,老王才放心。他要送,孙子坚持不让,好在爷爷的家离学校很近,不到十分钟的路程。㉓老王依旧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他除了到学校转悠,也会抽空到敬老院去看师傅老马。老马几乎赶了一辈子的马车,九十多岁的人,依然精神矍铄,生活料理自如。他儿女也上了年纪,怕给他们带来麻烦,就选择去敬老院养老。老王一来是关心师傅,二来是看看敬老院的状况。他看了后觉得各种条件尚好,就动了进敬老院的念头。他想,如果进了敬老院也省得儿子操心,还可以同师傅做个伴,排遣寂寞。㉔星期天早上,老王想把去敬老院的事跟儿子商量,买菜时亲口跟儿子说。㉕他刚打开门,就听到孙子亲昵叫着爷爷。老王见到孙子喜上眉头,笑容天真得像个孩童。㉖“爷爷,您猜我今天给您带来了啥礼物?”孙子背着手,像个小老师问学生。㉗老王想了一下摇摇头。㉘“当,当,当,您看!”孙子像变魔术似的从身后拿出一根拐杖。㉙老王一看,这是一根枣红色雕刻精美的龙头实木手杖,下面有三个脚带防滑的。㉚“这些年爷爷真没白疼你!”老王心里乐开了花,他早就想拥有一根这样的拐杖。㉛“这可不是我孝敬您的,是我爸买了让我送来的。我爸平时工作忙,您不要怨他。”孙子一字一顿地说。㉜“不怨他,我儿真有孝心。”老王拄着拐杖在堂屋里走了几圈,尽管双腿越来越不听使唤,可心里暖洋洋的。㉝这一幕正好被站在门口的儿子看到了。㉞“爸爸!”他突然大喊一声上前抱住了父亲,一个大男人,眼泪哗哗地流下来。㉟“儿啊,你想得这么周到,怎么哭啦?”老王大惑不解。㊱“爸,您应该感谢您的孙子。”儿子声音哽咽。㊲原来,这根拐杖是孙子用攒下的早餐钱和零花钱买的。怪不得早上跟他爸说去看爷爷,还挺神秘地笑笑。㊳儿子好久没到父亲家里看看了。前几天参加完同学父母的葬礼,他十分震撼。他的高中同学名牌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工作,平时工作忙,只寄钱寄物给家里,由八十高龄的父亲照看半身不遂的母亲。刚过完春节,他打父亲的电话却无人接听,连忙驱车赶回家一看,父母均已身亡。原来,父亲脑溢血病发作倒地,母亲下床施救,根本无力将老人扶起,就惨死在老伴的身上。当同学看到如此悽惨的场景,悲痛欲绝,用双手不停地捶打自己的头,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赚再多钱有啥用呀,连个孝道都没尽到,我是个天大的罪人啊!在场的人无不动容。㊴想起这些,儿子整日忐忐忑忑、魂不守舍,觉得自己亏欠父母的太多了!㊵他紧跟孩子的脚步来到父亲家时,看到眼前的一幕,除了感激儿子,发觉自己连一个小孩子都不如……㊶“爸爸,爷爷年纪大了,同我一起住吧!”孩子提议。㊷“好!爸,从今天起儿子孙子就是您的拐杖。”儿子含着热泪说。㊸老王收拾好东西,在儿子和孙子的搀扶下拄着新拐杖,一同走进明媚的春光里。(刊载于2022.3,有删改)11.在下面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内容,概括与老王有关的情节。(3分)散步溜达看初一的孙子→①→摔了一跤,腿脚不便→②→③→儿子和孙子接老王一起生活【参考答案】①孙子拉肚子,照顾孙子②到敬老院去看师傅老马③收到孙子送的拐杖12.品读下面句子,说说老王浑浊的眼睛为什么“亮”?(3分)偶尔也会看到读初一的孙子,立刻,他浑浊的眼睛就亮了,脸上泛起了灿烂的笑容。【参考答案】“亮”与前面的“浑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老王见到孙子时眼睛立刻放光发亮的情形,传神地表现出他对孙子的喜爱。(答出对比1分,具体分析2分)13.文中第⑭段写“自己长大了,爷爷就老啦!”,请补写一段此刻孙子的内心活动。(3分)【参考答案】示例:小时候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也是这么给我洗澡的,但那时的他还很健壮,怎么一眨眼,我的爷爷就老了呢?我长大了,爷爷老了,他用他的时光换来我的健康成长。爷爷总是怕爸爸担心,但爷爷也是需要照顾的人啊。我和爸爸应该好好照顾、陪伴爷爷,不应该让他一个人操劳地生活。14.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儿子参加同学父母的葬礼一事?(4分)链接材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