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千年庐陵文化古村江畔古村_第1页
走读千年庐陵文化古村江畔古村_第2页
走读千年庐陵文化古村江畔古村_第3页
走读千年庐陵文化古村江畔古村_第4页
走读千年庐陵文化古村江畔古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羲之停车

相如止马走读千年庐陵文化古村--江畔古村

一湾曲水绕虹桥,万丈赣水凌碧霄;料是相如留字处,攀追哪惜马蹄遥。这首诗描写的是千年江畔古村赣江、曲水和古桥等自然情景。江畔古村,名字颇具诗意,既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沙汀、芳甸和花潭,也有杜甫“独步寻花”里的江畔,既有“滟滟随波千万里”的赣江,也有“江流宛转绕芳甸”的曲水,到处皆诗境,随时有图画,以致王羲之停车观曲水,司马相如止马题字。江畔古村,古称浮潭,位于泰和县沿溪镇,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村庄东临赣江,赣水曲水,水水相连,浮潭花石潭,潭潭相印,具有独特的山水自然环境。江畔古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庐陵文化名村、赣商文化古村和五义慈善之村,她的千年庐陵人文故事值得走读…一、得名赣江之畔江畔古村,位于泰和县沿溪镇,名曰“江畔”,顾名思义,名字源于赣江河畔。古代,赣江既是江西经济与人文的重要资源,又是南北交联的重要纽带,而江畔古村,就成为了赣江边的一颗明珠。古村中保存有连片的60多栋明清建筑风格祠堂、书院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驿道、古渡、古堤,还拥有象征庐陵科举文化的魁星塔和状元桥,还延续有人戏和龙灯等庐陵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具有深厚庐陵区域特征的赣商文化,被称为“庐陵文化古村”。二、浮潭之美丽传说千里赣江过泰和县下行30多里,在山岗下拐了一个大弯,江岸绿树葱茏,江面一湾碧水,形成了碧波荡漾的深潭,古称浮潭。泰和县志记载:“泰和县城东北沿江行三十里,有一宽十二丈、长十里的浮潭,波光荡漾。”北宋时期,赣州一孙姓人氏,任河北燕山转运使。他督运木材和粮草,过赣江浮潭,忽然,狂风大作,骤雨而至,把船队打散,货物冲走。无奈之下,孙转运使靠岸休整,在浮潭边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起,眼前的一幕让他难以置信,只见薄雾笼罩的江面上,散失的货物从深潭浮起,挤挤挨挨地靠在江边,他赶紧叫醒随行人员,打捞好货物,重整出发。欣喜之余,他觉得冥冥之中得到神佑,觉得此处对他来说是福地。他看到浮潭这地方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是个风水宝地,于是打算在此定居。于是,他便携妻带子,从老家赣州宁都举家迁来浮潭,把村庄定名“浮潭村”,后改名叫

“江畔村”。自此后,孙氏就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事业昌盛。到了明清时期,因为水运发达,江畔村已发展成为一个大村庄,还建有巡检司、粮仓,兴起圩镇,商贾云集,成为泰和通往吉安的一个水陆交通重镇。三、花石潭与商旅文化江畔古村东临赣江,浩瀚的江水从南边天际而来,奔流向北,碰撞在河岸的崖壁上,激起层层旋涡,形成深水的花石潭。泰和县志记载:“花石潭在县东北三十里,潭侧有大小石,日出则五色灿烂如花,故名。”花石潭是古代赣江上的一个著名驿站,设有巡检司和便民仓。《明英宗实录》记载:“花石潭舟船停泊,多被盗贼劫掠,不可无巡检防捕,故命设之。”

明代御史泰和人曾于拱记:“花石潭巡检司,明永乐初建,便民仓在花石潭巡司内,东西廊为仓。”花石潭是赣江上的一个重要文化节点。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儒士俊彦,在江面上穿行,有的下船驻足,探奇访古,流连忘返;有些人感伤国事,思念故乡;还有些人满怀踌躇,跃跃欲试…在花石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诗文。他们中有明代的杨士奇、尹直、刘崧、孙承恩、张天赋和黎民表,有清代初期的施闰章、张埙、来鉴、潘耒、彭孙贻和彭孙遹等文人志士。明代兵部尚书泰和人尹直多次来到花石潭巡检司视察,江畔旖旎风光让他留下了美好印象,他情不自禁地赋诗《花石潭》:“去县东逾舍,巡司扼两河。盐沙堆白渚,花石蘸清波。风动金鳞跃,星驰采鷁过。几回经宿处,击节和渔歌。”清初政治家文学家安徽宣城人施闰章,任江西布政司参议,他逆流而上,舟行花石潭,忽遇狂风大作,赶紧停泊避风。此时此景,让他感慨宦海浮沉,飘忽不定。写就:《花石潭阻风》“作吏如浮云,风吹不得住。浮云去无心,作吏行多惧…”嘉靖初年,路经花石潭的明代官员上海人孙承恩,从岭南千里还乡,顺流而下,乘兴而诗:“昔从此路去,今从此路回。转眼花石潭,已失章贡台…旷然心神超,笑口天与开。岭表梦寐中,回首何悠哉。”广东兴宁人张天赋游历江西,舟行赣江,停泊花石潭,夜宿巡检司,感伤花石纲导致北宋国亡,怀古而作:《宿花石巡检司》“宋室谁兴花石纲,奸臣不管国将亡。泊舟闻说名花石,仓卒令人倍感伤。过往花石潭,还有赶考的年轻学子,元末明初官员文学家泰和人刘崧,舟行赣江,过花石潭,夜宿盐堆头,一方面想象的是狼烟和战鼓,踌躇满志,一方面想象的又是离家渐远,思绪不断,有感作诗:“花石耀寒星,盐头隐暮汀。风沙开漠漠,烟浪入冥冥。战鼓秋初急,羁愁夜不醒。故园西岭外,渐隔两长亭。”回乡后的刘崧,在花石潭边送别王巡检,感谢其任职五年,水陆畅通,治所平安。“五年乘障山无盗,千里通津水有航。野驿晓晴芳树合,石潭春雨落花香。”四、赣江与庐陵赣商文化赣江自古就是中国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唐朝张九龄开凿出梅岭(大庾岭)古道,打通了运河-长江-赣江-珠江的黄金水上贸易通道,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东移江西,为江右商帮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江西也迎来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盛景。赣江水道是一条财路。在那水运兴盛的时代,赣江把江畔古村人的梦想捎向远方,让江畔人的脚步不断地向前延伸、延伸。江畔人凭着“一个包袱一把伞,走遍天下当老板”的雄心壮志,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凭着仁义诚信的经营理念,逐步从小生意做成大商业。明清时代,江畔古村迎来了历史发展上的一次高峰。一群又一群江畔子弟从田间走出来,来到赣江边上的码头上,登上停靠在码头边的商船,以赣水为圆点,不断地向外省扩散,足迹遍布湖南、湖北、江苏、广州、云南、贵州、上海等地。江畔人由赣江进入商海,注定以商贾富甲一方。在江右商帮之中,从江畔古村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商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赣商中的一支劲旅,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外经商致富发达后,江畔人积极回馈家乡,将大批的钱财运回家乡,先后建立义公会(公益应急基金)、义祭会(公益祭祠基金)、义学会(公共书院和教育基金)、义田会(公共田地基金)和义仓会(公益粮食基金),使江畔村成为“五义之村”。清朝泰和县令沈衍庆为此特向吉安市报告《请将职员孙明捐置义田条款立案详牍》,还特此写下《孙氏义田记》:“昔范文正公义田,千古称述弗衰,今复于泰和孙氏见之…兹综会肆存子母得三万缗,启东命纳其半,置田七百五十余亩,析亩半为一号,编诸册,计号五百有奇。族之聚者半千口,其贫不能自赡者,人给一号,许种不许售。”他们重义轻利,兼济社会,积极投身教育科举、公益民生和慈善事业,捐献军饷报效国家,大力修建会馆士馆、学院书院,桥梁道路,先后捐修了京都会馆、南昌试馆、吉安白鹭洲书院和澄江书院等教育设施,校刊了《金元明八大家文选》,捐助会试乡试学子…生动地诠释了赣商仁义精神。他们的善举遍布北京、南昌、吉安、泰和,享誉省内外,是当时泰和人的骄傲。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更是出现了孙明、孙淓等一批又一批的名商巨贾。泰和首富、亿万富翁孙明,他为一代儒商,一生经世济民、行侠仗义,用自己一生的勤奋经营和慈善事业,书写了《孙氏义田记》《开设谷当告示》《孙明捐置义田详牍》《乡试宾兴会记》《南宫宾兴会记》和《澄江书院记》等史志,特别是一门三代三修建吉安府试院,在府史、县史上留下了厚重墨彩。五、庐陵民居风格之赣派建筑江畔古村保存有连片庐陵赣派风格水墨画式的老民居,有的坐落在河岸边,触目皆是,鲜明又清朗。有的建在山脚下,隐藏于葱郁的林木之中,若隐若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些民居一律青砖条石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或六叠式,其中五叠式俗称"五岳朝天"。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朝的,有独栋豪宅,也有由多栋组成的院落式连体大宅,其中最为阔气、最为气派的几栋位于村中心。村中心有两口古塘,一大一小,一方正一长条形。大的正方池塘前为村中最为著名的豪宅--江畔别墅,名称源于外墙上的两个大字"别墅"。"别墅"门庭宽大,厚墙高屋,门前原先有一个风雨廊,门外铺就一整块大红石,门墩、门楣均为青条石,门楣上方为木雕鳌头飞凤。其砖墙37cm,近普通砖墙两倍的厚度。别墅分为前后两堂,旁边为厨房,整座别墅相当于3--4栋普通房屋的面积。长方形池塘正面为排屋,前后两排,每排3栋,共6栋组成一个深宅大院。门前为宽大红石台阶、红石门楣。按中国风水,水主财运,村中心两池塘前豪宅大院,都为当年富甲一方豪商所建。六、南无桥和曲水的人文意境有江必有河,有河就有桥。江畔古村前有一条美丽的小河,河水清澈,名为“曲水”或“曲水溪”,从西南而来,折而由西向东从村前缓缓流过,再往东北向绕村而过,注入赣江,实现江河交汇。村庄东南方进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桥,称为南无桥。古桥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为红米石砌置而成,桥面铺岩条石,两边立有青石桥墩和栏杆,桥墩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江畔古村众多不凡的名号渗透着不可小觑的人文意境,比如“曲水”,其与兰亭序中“曲水流殇”之意喻相通,而南无桥、花石潭则与佛教“南无阿弥佗佛”“天花乱坠”等有勾连之意,当然更多的是与读书相关联。传说,古时候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文曲星早早来到凡间,考察天下读书人用功情况,他一路顺着赣江巡视过来。突然,前面传来一阵阵读书声,他拨云一看,是一群青年学子正在花石潭上的书院,对着赣江早读,他大为感动,翻开功名薄一查看,决定给这个村庄增加文运,他提笔在村庄前面虚点几笔,写了个草字“文”,于是,村庄前面出现了一条四转五折的小河,当年,村庄科举考试大中。村民为了感谢文曲星,把这条小河称作“曲水”,村民又在曲水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桥,为了纪念文曲星,称之为状元桥。七、魁星塔与庐陵科举文化“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是江畔人的追求,魁星塔为江畔古村祈望文运兴盛的象征和标志。魁星塔位于村后东北角赣江边上,为明代江畔古村修建,古石塔由砖石砌置,六面五级,葫芦顶,高15米。塔身嵌有青石阳刻"惜字"二大字,意为珍惜文字。古石塔高耸雄峙,造型优美,最上层正南面镶嵌

“魁星阁”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层3个窗口,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点斗”“天官赐福”等传说故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魁星”是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称为文运之神,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称作“夺魁”,“魁首”,所以古塔也被当地村民称为状元塔。古塔旁,有一座名为“回龙桥”的单孔古石桥横跨溪上,因为,赣江涨水时,河水倒灌溪内,有如游龙回旋,故桥得之名。桥边有颗被称为“笔架樟”的数百年大樟树,分3-4枝大树杈,枝繁叶茂。从远处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笔,斜架在“笔架”上。江畔村后还有八口古塘,其中一口称为“月光塘”,其它七口呈七星排列,组成“七星伴月”。池塘环环相连,口口相通,聚集山涧来水,汇成涓涓一溪,从古塔旁潺潺流过,向东注入赣江。古塔旁溪水常年不断,象征着江畔村文脉经久不息,历久弥盛。八、庐陵生态特色之古樟文化江西史称:“樟木之乡”,保留有大面积的古樟群及全国少见的古樟树。据历史记载,江西古时地属豫章郡,唐人张守义说:“章,今之樟也”。江畔古村是一个千年历史的庐陵文化古村。庐陵村落自然环境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樟树多。赣江边环村山坡有一大片古樟树,全是高高矮矮的樟树,似无尽头,编成了一道壮观的绿色屏障,稍远处见不到村庄房舍。有的单独一棵,华盖而立,有的一丛丛,连片成林,成为江畔一道道美丽风景。古樟有伞樟、迎客樟、笔架樟和连理樟……古樟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风水林”。江畔古村村口草甸上,则有一棵冠盖如云的巨樟,高达30多米,胸径2米多,据专业人员测定,树龄一千二百多年。它的枝叶在蓝天中摇曳,树冠足可荫蔽一亩多的地面。它挥展双臂,好似热情欢迎来往客人,因此称为“迎客樟”。这颗古樟有千年树龄,与江畔村的历史一样长,是江畔村最大的樟树,可以说是江畔的“村树”、“村宝”。在江畔古村,无论在村周或山坡,无论村前或村后,也无论在桥边和塔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