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B)

2023.0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人文精神的悠久传统,在古代,这个人文传统虽然受到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

束缚,却也发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中国知识分子古代称为“士”。春秋时期,出现了具有一定知识而失

去贵族身分的“士”,著名的知识分子有老子、孔子、邓析、孙武等,从战国时期开始,土、农、工、商

称为“四民”,其中士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强调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儒家承

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肯定人本身具有优异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论

语》记载:“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

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贤也。”所谓有义,即有道德观念。这与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是一脉相承的。强调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人文精神重要体现。

高扬人格尊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之一。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

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

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

孟子称“所欲有甚于生者”为“义”,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孟

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

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礼记》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屈,这是对

于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

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很多,

他们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

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与孟子同时的宋妍、尹文以救世济民为志。贾

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唐代

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

直气概。张载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表现了哲学家的广阔胸怀。明清之际,

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噩梦》,都是强烈

的社会责任心的明确表述。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主要问

题。经过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几年,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于是中

国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部分学者鼓吹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维采取了全面

否定的态度,却忽略了或不了解西方近代的一些人文主义思维家曾经受过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这就陷于

偏失了。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浓缩和积淀,是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

精神的根本和核心内容。时至今日,时代进步了,等级制度已经废除了。我们应该在固有的优秀传统的基

础之上,更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使人文精神高昂起来。

(摘编自张金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当代知识分子理应承继先贤遗泽,古为今用,培育“现代士人精神”。这里说的“现代士人精神”,

指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需要将古代士人的道德自律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持续传统上

人精神中的优秀内涵,将之与现代理念结合,以构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风貌。在当代中国经济

快速发展的同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趋向上层、投靠财富、热衷名流,需要我们

关注的是传统士人的“以天下为己任”,内蕴的是天下、家国的世界。我以为扩展视界和胸怀是弘扬“现

代士人精神”的首要。

准此,则“现代士人精神”的“现代”二字,具体表现为平等观念,以及现代法制内涵的权利、义务

与尊严的自觉意识;具体表现为某种“平民情怀”,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不过是公众中的一员,在社会地

位与公民尊严方面,他们与一般民众毫无区别。他们的义务与责任表现为某种“职业化”的特殊性。对于

普通公众,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是基于同情、怜悯而沟通互动,而是基于作为公民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尊

敬与爱戴,达成文化的传播和现代理念的交融。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育和生长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进而言之,具有现代意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是高人一等的“教师爷”,也不是具有特权和特殊地

位的“上等人”。他们理应怀一颗平常心,抱一腔平民情怀,在当代中国疾步迈向现代化的路途中,将传

统儒学的精粹撒播到乡间、邻里,为了期待冲的中华文化复兴和民族崛起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根基。如此

利国利民,其功莫大焉。

(摘选自葛荃《追寻"现代士人精神”》)

I.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士”,是指失去贵族身份、而且有一定知识、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阶层。

B,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C.在儒家看来,能够具有独立意志是宣扬人的价值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独立人格的重要依据。

D.材料二认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精神风貌,也应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界和胸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中“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说明了中国古代一些士人具备不屈服于权势的人格尊严。

B.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政治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他们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C.相较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的实际作用不大。

D.材料一侧重对历史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挖掘,材料二侧重强调应追寻现代士人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欧阳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文天祥《过零丁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知识

分子的人文精神,在当时和今天都有重要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5.学校拟举办学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精神的主题讨论会,你作为发言人,结合两则材料列出发言提纲。

【答案】1.A2,C3.D

4.①这两句诗体现了古代“士”的宁死不屈,坚持独立的人格尊严的精神品质;②体现了济世为民的强烈

的社会责任心;③对于激发今天“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构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意

义。

5.①阐明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高扬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具有家国情怀。

②介绍“士”人精神的发展及其作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凝聚民族意识、激发社会责任感,高扬民

族精神。③号召对“士”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关注的是传统士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视界和胸怀,弘

扬“现代士人精神”,培育和生长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中国古代的'士',是指失去贵族身份……”错,范围扩大,原文“失去贵族身份”只是指春秋时期

的“士”。

故选A0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实际作用不大”错,原文“一部分学者鼓吹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维采取了全面

否定的态度”,是部分学者的错误思想,并不能由此得出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的实际作用不大

的结论。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D.体现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和恳切的思念,不是材料中的人文精神。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高扬人格尊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之一。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

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

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

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体现了古代“士”的宁死不屈,坚持独立的人格尊严

的精神品质;

②材料一“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

很多,他们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诗句中“汗青”指史册,“丹心”是为国为民的

一片红心,体现了济世为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③材料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趋向上层、投靠财富、热衷名流,需要我们关注的

是传统士人的’以天下为己任',内蕴的是天下、家国的世界。我以为扩展视界和胸怀是弘扬‘现代士人

精神’的首要”,诗句对于激发今天“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构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具有重

要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介绍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内涵,“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

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可得出:阐明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高扬人格尊严,重

视社会责任,具有家国情怀。

②材料一“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

很多,他们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也?’这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与孟子同时的宋妍、尹文以救世济民

为志。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

怀。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对社会国家

负责的刚直气概。张载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表现了哲学家的广阔胸怀。明

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噩梦》,

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明确表述”,可得出:介绍“士”人精神的发展及其作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作

用,凝聚民族意识、激发社会责任感,高扬民族精神。

③材料二“当代知识分子理应承继先贤遗泽,古为今用,培育‘现代士人精神’”“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呈

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趋向上层、投靠财富、热衷名流,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传统士人的'以天下为己任‘,

内蕴的是天下、家国的世界。我以为扩展视界和胸怀是弘扬‘现代士人精神’的首要”,可得出:号召对

“士”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关注的是传统士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视界和胸怀,弘扬“现代士人精神”,

培育和生长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节选)

曹禺

(本文节选自《家》的最后一节,这时觉新妻子因难产去世,觉慧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瞒着家人

参加《黎明周报》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毅然从家

中出走)

正中门推开,缓缓地进来觉慧,他换了衣装,穿着一个短短的蓝布旧袄,青夹裤,手里拿着一顶破毡

帽,头发散乱,脸上沾了尘垢,目光炯炯,十分小心地悄悄走近觉新。

觉慧:(低声)大哥!

觉新:(抬头,半响,惊愕地)三弟,你……(立起)

觉慧:(深挚地)我特为跑来看看你。

觉新: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来的?

觉慧:(沉静地)我同几个同学想法跑出来了。

觉新:(惊诧与关切)这么说你是给关起来了?

觉慧:(点点头)嗯。

觉新:(紧紧拉着他的手)你吃了苦头了吧?

觉慧:(愤恨激成的冷静的微笑)还好,没有什么。

觉新:(急切)那么你……

觉慧:(不想提起)不提这个。他们恐吓我,说我扰乱治安,要枪毙我。前天夜晚,他们已经把我推出

去了.一排枪都对准了我的头……

觉新:(急迫)你....

觉慧:(微笑)别着急,大哥,你看我现在不是在你眼前了。

觉新:(追问)那么,什么证据呢?

觉慧:(冷笑)这些军阀们杀人还用得着什么证据?

觉新:怎么,快要放枪以前又把你赦免了?

觉慧:嗯。(忽然感动地)我在要死的前一刻,我第一想起的人就是你!大哥,我才知道我多么爱你!

觉新:(热烈握着他的手)三弟!

觉慧:(友爱地)大哥,我上次说错了,我们是弟兄啊,好弟兄啊!

觉新:(眼泪流下)是啊,弟弟。

觉慧:(激情)大哥,好大哥,那一会儿我真想见你,我要对你说许多许多话。我要把我得到的认识完

全告诉你。大哥,所以在我临走以前,我非要见你一面。

觉新:(略惊)你上哪儿去?

觉慧:(长嘘一声)我要离开家乡了。我方才明明看见母亲进来,我不能见她,我怕她拉着我,不放我。

这个家不需要我,我更不需要这个家,而且这个地方对我是危险的。

觉新:(担心)他们是不是还在追着你?

觉慧:(冷静地)逃出来的人自然还有进去的可能。

觉新:(愤恨)那么冯乐山这个混帐东西……

觉慧:(不屑一理,微笑地)我现在倒不那么恨他了。这几天我才渐渐认识,我的敌人不是一个冯乐山,

而是冯乐山所代表的制度。他伪善,他怕人说他伪善,他诬陷了我,他得了意。可是,我绝不会让冯乐山

跟冯乐山类似的这一群东西终生得意的。大哥,我好后悔呀!

觉新:你后悔什么呢?

觉慧:(悔痛)我在临死的那一刻,我才想起我过去浪费了多少时间。为着梦想,为着错误,为着不晓

得怎么活着。为着不知道时间的宝贵,耗费了我多少生命啊!(恳切地)大哥,生命真好啊,你真要积极地

热烈地活下去呀!只有失过了自由的人才知道,只有尝过快死的经脸的人才明白。我现在不懂为什么鸣凤

会死得下去。对于一个要死而真想活着的人,一分钟的自由都像藏着无限的幸福似的。

觉新:那么你来告诉我就是……

觉慧:(有力地)我来告诉你不只在这个,我要比这个具体。我要你答应我,你要勇敢,你真需要振起

精神,重新为人。(恳求地)这次嫂嫂生了小孩,你就把她接出来吧,让她那你一同去闯。嫂嫂真好啊,你

现在还能说你所得到的是你所不要的么?

觉新:(摇头)不,这句话我早忘记了。

觉慧:(诚恳地)你要给她幸福,你不能再叫她为你牺牲下去。

觉新:嗯,我答应你。

觉慧:在五婶跟五爸打了架以后,第二天就答应我把四妹的脚又放了。

觉新:(同情地笑)我知道。

觉慧:这孩子又可爱,又可怜,你必须把她送出去读书,最好将来送到我那里。

觉新:嗯,好。

觉慧:最末一件你现在该把大嫂送到医院生养,你不能再听陈姨太他们的摆弄,为着死人,害了活人。

觉新: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太……太晚了!

觉慧:那么你至少不能把嫂嫂送到城外这个可怕的地方来。

觉新:(叹了一口气)太晚了!

觉慧:(逼起他的怒火)太晚了,太晚了,(大声)我跟你说过,没有太晚的时候!

觉新:(挚爱地)觉慧,如果你真地要走了,为什么我们分别以前还要吵架呢?

觉慧:(愧赧地)不,大哥,我是舍不得跟你再吵了。不过我真是相信世上任何事,要做,都没有太晚

了的时候。你不要消沉啊!你一直是被这个“太晚了,太晚了”误了的。

觉新:可是……

觉慧:(诚恳地)你真得听哪!(看表)啊,我真要走了。我明天一见早要同几个朋友一同离开此地的。

觉新:(忽然拉住他)不,三弟,你别走,你还是回家吧。我,我可以把你藏起来。

觉慧:(决然)不,我不肯躲躲藏藏。我也不能丢开我的朋友们不管。

觉新:那么你也应该见见二哥。

觉慧:我已经看见了。

觉新:(不舍)你出去干什么呢?

觉慧:我也许读书,也许做别的。好,我走了。

觉新:不,你别走,三弟。

觉慧:(谛听)让我走吧!我仿佛听见外面又有人来。

觉新:(向外走)那么,你的通信处?

觉慧:我到一个地方就会写信告诉你。

觉新:我好给你寄钱。

觉慧:也好吧,走了,大哥。

觉新:(又拉住他)三弟,你明天一早再要见我一面。

觉慧:好,看吧,(走近窗前外望)

觉新:(望着觉慧)你一定要来,我好给你路费。

觉慧:(望着外面,急促地)好,好,(惊愕)咦,怎么嫂嫂又来了?

觉新:(惊惧)怎么她来了,别是已经……?

觉慧:我倒是想见见嫂嫂,可惜现在不成了。(握着觉新的手,满眼的泪光)再见了,大哥,听我的话,

没有太晚的时候!

觉新:再见,三弟!

门外人声嘈杂。钱太太推门进来,觉慧低首从她身边走过,出了房门。

钱太太:(匆促地)这是谁?

觉新:一个乡下孩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觉慧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自由奔放的激情,相比之下,觉新则显得过于守旧、木讷。

B.文章善用语言表现人物,如结尾处觉新的话“一个乡下孩子”,写觉新有意替觉慧隐藏身份。

C.“这些军阀们杀人还用得着什么证据",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觉慧对现实的愤恨和不解。

D.文章结尾的舞台说明“人声嘈杂”“低首”等词写出觉慧因为畏惧严酷环境而有意掩盖身份。

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慧一方面敬爱兄长,关心嫂嫂:另一方面又为追求理想而义无反顾地出走,具有反抗精神。

B,觉慧为了追求理想,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毅然决然地出走,这表明新一代青年的成长和觉醒。

C.关于人物神情的舞台说明十分精当,如“握着觉新的手,满眼的泪光”,表现觉慧无奈之情。

D.觉慧与觉新的对话在特定的背景下,既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复杂,又写了觉慧不满现状而离开。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1)正中门推开,缓缓地进来觉慧,他换了衣装,穿着一个短短的蓝布旧袄,青夹裤,手里拿着一顶破毡

帽,头发散乱,脸上沾了尘垢,目光炯炯,十分小心地悄悄走近觉新。

(2)前天夜晚,他们己经把我推出去了,一排枪都对准了我的头……

9.戏剧最突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B7.C

8.(1)①属于舞台说明,交代觉慧出场时蓬头垢面的肖像特点,设置悬念;②觉慧隐藏身份去见觉新,映

衬当时社会环境。

(2)语言描写,写觉慧欲言又止,不想让大哥担心自己,说明觉慧等人与当时社会制度斗争的残酷。

9.矛盾冲突:以觉慧为代表的新生代青年与旧的社会秩序的矛盾冲突。

作用:①有力地表现出热血青年敢于冲破束缚、追求理想的抱负。②使得觉慧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是

觉慧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显得过于守旧、木讷”错,觉新没有阻止弟弟出走,而且还要给他路费,因此觉新的形象并不是“守

旧、木讷”;

C.“对现实的愤恨和不解”错,这句话正体现了觉慧对现实清醒地认知;

D.“因为畏惧严酷环境而有意掩盖身份”错,觉慧掩盖身份是怕被人察觉而走不了,并非畏惧严酷环境。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无奈之情”错误,“握着觉新的手,满眼的泪光”表现觉慧对觉新的不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在文章开头部分,属于舞台说明,“穿着一个短短的蓝布旧袄,青夹裤,手里拿着一顶破毡帽,

头发散乱,脸上沾了尘垢”,写了觉慧的衣着打扮和整体状态,交代觉慧出场时蓬头垢面的肖像特点;为

何觉慧是这样的打扮?为何他会“头发散乱,脸上沾了尘垢”?这个句子设置了悬念;

觉慧是去见他的大哥觉新,兄弟见面尚且不能不隐藏身份,映衬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

第二处,这句话是觉慧的语言描写,“他们已经把我推出去了,一排枪都对准了我的头”,“他们”是与

觉慧对立的阶层,拿枪对着觉慧的头,要枪毙他,足见双方斗争之激烈,说明觉慧等人与当时社会制度斗

争的残酷;

同时注意省略号,觉慧要向大哥介绍他当时的情况,可是说着说着又怕大哥担心,因此欲言又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戏剧冲突、分析作用的能力。

矛盾冲突:

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写觉慧临走之前来向大哥觉新告别,戏剧前面的说明介绍了觉慧的身份“觉慧受‘五四'

运动的影响,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为实现自己的

人生理想,他毅然从家中出走”,可见觉慧是新生代青年,有着革命的激情,决心与旧思想、旧制度抗争

到底;而文中也通过觉慧的介绍表现了他和旧社会的激烈冲突,“他们恐吓我,说我扰乱治安,要枪毙我。

前天夜晚,他们己经把我推出去了,一排枪都对准了我的头……”。由此概括出:以觉慧为代表的新生代

青年与旧的社会秩序的矛盾冲突。

作用:

①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并且为实现自己的人

生理想,他毅然从家中出走,他与旧社会的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有力地表现出热血青年敢于冲破束缚、追

求理想的抱负。

②觉慧差一点被枪毙,促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清醒地认知,“这个家不需要我,我更不需要这个家,而且这

个地方对我是危险的"''我绝不会让冯乐山跟冯乐山类似的这一群东西终生得意的”“大哥,生命真好啊,

你真要积极地热烈地活下去呀!只有失过了自由的人才知道,只有尝过快死的经验的人才明白。我现在不

懂为什么鸣凤会死得下去。对于一个要死而真想活着的人,一分钟的自由都像藏着无限的幸福似的”,激

烈的矛盾冲突使得觉慧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是觉慧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甫法,字持正,睦州新安人。皇甫混气貌刚质,为文古雅,恃才傲物,性复偏直。为郎时,乘酒使

气忤同列者。及醒,不自适,求分务东洛。值伊涯④仍岁歉食,淹滞曹不迁,省奉其微,困悴且甚。尝因积

雪,门无行迹,扈突不烟。裴度时保厘洛宅,以美词厚币,号为留守府从事。混简率少礼,度亦优容之。

先是度讨淮西日,恩赐4巨万,贮于集贤私第。度信寻鸟教,念其杀戮者众,恐贻其殃。因舍讨淮叛所得,

再修福先佛寺。备极壮丽,就有日矣。将至书于白居易,请为碑。;是在座,忽发怒目:“近舍某而远征白

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②也然何门不可戋长裾③某自此请长揖而退”

宾客无不惊栗。度婉词谢之,且曰:“初不敢以仰烦长者,虑为大手笔见拒。今既尔,是所愿也。“混怒

稍解,则请斗酒而归。至家,独饮其半,乘醉挥毫,其文立就。又明日,洁本以献。文思古骞,字复怪辟。

度寻绎久之,不能分其可像。毕叹曰:“木玄虚,郭景纯江海之流!”因以宝车名马,缗采器玩,约千余

缗,置书,遣小将就第酬之。;是省书大怒,掷书于地,谓小将口:"寄谢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某之文,

非常流之文也。曾与顾况为集序外,未尝造次许人。今者请为此碑,羊受恩深厚耳。其碑约三千字,一字

三匹绢,更减五分钱不得。”小校既恐且怒,归具告之。度闻笑日:“真奇才也。”立遣依数酬之。而卞

急之性,独异于人。尝为蜂螫手指,因大躁急。命奴仆暨里中小儿辈,箕敛蜂巢,购以善价。俄顷,蜂聚

于庭,则命碎于砧儿,烂于杵臼,绞取津液,以酬其痛。又常命其子松④,录诗数首。一字小误,诟詈且跃。

手杖不及,则啮腕血流。其性褊急,皆若此。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伊涯:伊水、混水泛滥。②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比。③长裾:借

指高贵之人。④松:皇甫淀的儿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曳长

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

B.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曳长

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

C.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曳长

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

D.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曳长

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

II.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古时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汉武帝时开始推行,文中指地方政府的官员任用属官。

B.浮图,也作“浮屠”,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文中指佛教。

C.句读,古人读文时需要“明句读”,句中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句末的停顿叫“句”。

D.“盖受恩深厚"的“盖”可译成“因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的“盖”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渥性情偏狭暴躁,在任工部郎中时,乘酒气与同事争吵。醒后自觉羞愧,请求到东都洛阳任职。

B.裴度重修福先佛寺后,主动请皇甫混为其撰写碑文,皇甫泥请斗酒而归,乘醉挥毫,一气呵成。

C.皇甫混为解蛰手之恨,将聚于庭院中的蜂子在砧上、杵臼中捣碎、砸烂,并绞取出它们的汁液。

D.皇甫泥发现儿子抄诗有误,便蹦跳大骂,等不得用木棒打,就用牙将儿子的的手腕咬得直淌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值伊渥仍岁歉食,淹滞曹不迁,省奉其微,困悴且甚。

(2)寄谢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

14.文中写皇甫混和裴度的交往,突出了皇甫涅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案】10.C11.D12.B

13.(1)正值伊水、溟水泛滥,连年欠收,皇甫漫长时间停留在官署不得升迁,薪俸特别少,生活非常困

顿愁苦。

(2)请转告裴侍中,为什么这样亏待我啊?我的文章,不是一般的文章。

14.皇甫混倔强耿直,有文人的清高孤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皇甫提就在你身旁,你却写信请在远处的白居易给你写碑文。我相信,一定是我违逆了你啊。我

的文章如果跟白居易相比较,那么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但是,为什么在你门下就容不得高

贵的人呢?我现在就向你请求辞职归家。

“征白”中''白”是“征”的对象,不能断开,排除BD;

“方”是比较,“白之作”是“方”的对象,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D.“盖儒者所争”的“盖”是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二者意思不同。句意:都是因为我受他的

恩惠深厚啊。/读书人所争辩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动请皇甫混为其撰写碑文”错,原文“将至书于白居易,请为碑”,裴度本想请白居易做碑文,后

来是皇甫涅指责裴度,裴度才说“初不敢以仰烦长者,虑为大手笔见拒。今既尔,是所愿也”,请皇甫溟

撰写碑文。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仍岁”,连年;“淹”,停留;“迁”,升迁;“困悴”,困顿愁苦。

(2)“寄谢”,转告;“相”,偏指一方,我;“非常流”,不是一般的文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在为裴度撰写碑文一事上,皇甫泥表现出倔强耿直的一面,当得知裴度要请白居易写碑文时,他“忽发怒”,

说“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某文若方白之作,所谓宝琴瑶瑟而比之桑间濮上也,然何门不可

曳长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

写完碑文后裴度让一个小校给他送去不少财物,他“省书大怒,掷书于地,谓小将曰:'寄谢侍中,何相

待之薄也?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曾与顾况为集序外,未尝造次许人。今者请为此碑,盖受恩深厚耳。

其碑约三千字,一字三匹绢,更减五分钱不得。'”,体现出文人的清高孤傲。

参考译文:

唐朝人皇甫;是,字持正,睦州新安人。性格品貌倔强耿直,写的文章古拙高雅,而且性情高傲,秉性

偏狭暴躁。皇甫;是在任工部郎中时,一次在酒桌上发脾气,跟同事争吵起来。待到醒酒后,自己觉得不好

意思,请求到东都洛阳去任职。正赶上伊水、混水泛滥,连年欠收,皇甫;是又很长时间滞留在那里不得升

迁。薪俸特别少,生活非常困顿愁苦。一次,天降大雪,皇甫混家门前连个脚印都没有,全家饿饭,厨房

的烟囱都不冒烟。当时,晋国公裴度任东都留守,在洛阳施行保民安政的政治措施。用高度的赞美、优厚

的待遇,聘请皇甫浸为留守府的幕僚。见皇甫遑简仆率直不拘礼仪,裴度对他也很优待宽容。早年,裴度

讨伐淮西叛乱有功,皇上赏蜴给他价值万钱的礼品,贮放在集贤里的宅院中。装度信奉佛教,经常顾虑在

征讨淮西叛军时杀人太多,会带来灾祸。因此,他将这些钱财施舍给福先佛寺,让僧侣用这笔钱重修佛寺。

重修的福先佛寺,极为宏丽壮观。佛寺修好后,裴度正要写信请白居易为重建的佛寺写篇碑文记载这件事。

当时,皇甫温也在场。他忽然气恼地指责裴度说:“我皇甫混就在你身旁,你却写信请在远处的白居易给

你写碑文。我相信,一定是我违逆了你啊。我的文章如果跟白居易相比较,那么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

下里巴人。但是,为什么在你门下就容不得高贵的人呢?我现在就向你请求辞职归家。”在座的宾客没有

人不惊恐慌悚。裴度委婉地向皇甫溪表示歉意,说:“起初,我不好意思有劳老先生。考虑您是大手笔,

怕遭到您的拒绝。现在既然您提出愿意撰写这篇碑文,这也是我的初衷啊!”皇甫涅的怒火稍稍消融,向

裴度要了一斗酒,便告辞回到家中。一个人喝了半斗酒,乘着醉意挥笔撰写碑文,一气呵成。第二天抄写

清楚后,送给裴度。皇甫混写的这篇碑文,文思奇僻、古奥,书法也怪诞邪僻。裴度、忖度了好长时间也

断不了句。最后,终于断句,弄明白了碑文。他赞叹地说:“真是木玄虚、郭景纯一类的隐居高士啊!”

于是,备好宝车名马、古玩器皿和各种丝织品,价值约一百多万钱,并写了一封信,派一名小校送到皇甫

混家中。皇甫;是看完裴度给他的信后,大为恼怒,气愤地将信扔在地上,对小校说:“请转告裴侍中,为

什么这样亏待我啊?我的文章不是一般的大路货,除了曾经给顾况写过集序外,还没有再为什么人写过。

现在裴侍中请我撰写这篇碑文,都是因为我受他的恩惠深厚啊。这篇碑文约有三千字。每个字需付润笔费

三匹绢,减少五分钱也不行。”小校听了后既惊恐又愤怒,回到留守府中如实汇报给裴度。裴度笑着说:

“真是奇才啊!”立即派人按照皇甫谡提出的酬金数额,如数付给他。皇甫淀性情急躁,是一般人所不具

备的。一次,皇甫;是被蜂子螫了手指,于是大为躁怒。让家中仆夫及邻里的小孩,将蜂巢取下来装在畚箕

里,他用高价买下来。过了一会儿,所有的蜂子都飞聚在他家庭院中。于是,他又让家人仆夫将蜂捉住,

在砧上、杵臼中砸烂捣碎,再将它们的汁液用布绞取出来,以解螫手之恨。还有一次,皇甫;是让他儿子皇

甫松抄录几首,发现有个字写得有些小错误,便蹦跳着大骂不止。他来不急用木棍打,就用牙将他儿子的

手腕咬得直淌血。皇甫;是的性情偏狭急躁,都像这样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卷g雕冠支

腹中书籍幽时晒力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终当直到使君滩⑤。

[注]①严武,在长安时是杜甫的同事,当年曾一起被贬出长安。此时严武任成都尹。②鹦鹉赋,曹操

送祢衡于江夏太守黄祖,祖长子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衡揽笔而作,词采甚丽。③卷g雕冠,孝惠时,

郎侍中皆冠露球。④幽时晒,《世说》:“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口'我晒腹中书也'。”⑤

使君滩,指杜甫所在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漫"和'‘懒"两个字,写出了杜甫此时悠闲、惬意的闲适生活。

B.颔联“莫倚”“何须”两个词一否定、一反问,暗指杜甫沉溺于作诗而不走仕途。

C.颈联上句写杜甫满腹经纶,下句“肘后医方”是说杜甫随身携带药方,写其多病。

D.尾联主要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和好友杜甫一起纵马驰骋,畅游“使君滩”。

16.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对杜甫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赞美之情。化用郝隆晒腹中书的典故,写杜甫满腹经纶,赞美杜甫勤奋好学。②劝

勉之情。劝勉杜甫不要一味沉溺于作诗,既然具有像祢衡一样的才能,为什么不走仕途之路。③怜惜之情。

“肘后医方”是说诗人杜甫随身携带药方,流露出对好友的身体的关怀。④邀约之意。尾联表达出,如果

好友愿意,自己定会骑马相见,招入仕途。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主要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和好友杜甫一起纵马驰骋,畅游‘使君滩'”错,此句意思是劝说

杜甫出仕,表示自己要骑着快马去接杜甫出仕。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赞美之情。“腹中书籍幽时晒”用典,结合注释''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腹中

书也’”可知化用郝隆晒腹中书的典故,这是把杜甫与郝隆类比,写杜甫满腹经纶,赞美杜甫勤奋好学。

②劝勉之情。“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篇犍冠”,意思是不要倚仗自己有才华就不愿出仕为官。结合

注释②可知,“鹦鹉赋”用了祢衡的典故,赞杜甫有祢衡一样的才华;“篇镰冠”,结合注释③可知代表

为官。“莫倚”“何须”为劝说语气,两个词一否定、一反问,暗指杜甫沉溺于作诗而不走仕途。劝勉杜

甫不要一味沉溺于作诗,既然具有像祢衡一样的才能,为什么不走仕途之路。

③怜惜之情。“肘后医方静处看”,晋葛洪曾撰医书《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静处看”是说诗

人杜甫随身携带药方,流露出对好友的身体的关怀。

④邀约之意。“兴发会能驰骏马,终当直到使君滩”,尾联表达出,如果好友愿意,自己定会骑马相见,

招入仕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士遭受排挤的社会现实。

(2)《过秦论》中用夸张手法写秦国毫不费力就打得诸侯疲惫不堪的句子是“,

(3)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如“,”两句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答案】①.邪曲之害公也②.方正之不容也③.秦无亡矢遗镶之费④.而天下诸侯已困

矣⑤.三秋桂子⑥.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

亦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曲”“容”“镀”“费”“已”“映”“激潮”“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到贺江第一个湾野竹半岛停下,岛有四平方多公里,岛上绿色铺陈,远处有老居民的旧宅子掩映果

林之中。我脑海中突然浮现一幕,寒来暑往,人们晴耕雨读,犹如世外桃源。不

知不觉就到了贺江碧道画廊景区,穿行一片竹林,顿觉身心凉爽。竹林成团拥簇,空地被利用起来种竹苏。

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荔破土而出后,体态优美。移步参观村民新建的民宿群,独栋联排,开窗即景,

景中添花。贺江的鱼鲜和百香果、兰花,味美物丰,增收富民等,均为导游o下船的码头在大

洲镇博物馆旁,广场旁长有一棵桃心形状的大树,高十余米。树分两枝:一枝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枝

已瘦寒清空,枝枯叶落。植物内部生与死的循环让它成了一棵“异树”,它竖立在水边有些年头了,()。

贺江更多的时候是静水流深,多少年来栖息水流旁的村庄,地守着这一隅自然风光,当人

文、科技元素和现代生活融入这里并蓬勃绽放,在这片振兴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美好的地方,总会被上天

泼墨美丽的色彩。贺江,是肇庆的颜色代言,也是肇庆的颜值担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在文中第一段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与它相呼应,也保存着对这条河流的记忆。

B.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与它相呼应,对这条河流的记忆在这里保

存着。

C.与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相呼应,对这条河流的记忆在这里保存

着。

D.与不远处的廊道、白墙圆弧的村落建筑和悄然兴起的田园综合体相呼应,也保存着对这条河流的记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芯破土而出后,体态优美,像身着白蕾丝裙

的舞精灵”,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18.怡然自乐津津乐道经年累月19.D

20.改句更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破土而出的竹芯比作舞精灵,更加形象地将竹药破土而出后优美

的体态呈现出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世外桃源”可知,此处强调人们生活的快乐、满足,可填“怡然自乐”。怡然自乐:形容

高兴而满足。

第二处,此处是说导游对贺江的美景和丰富物产等很有兴致地说个不停,可填“津津乐道”。津津乐道:

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得很开心。

第三处,前面有“多少年”,可见是说村庄经历的岁月悠长,可填“经年累月”。经年累月:形容经历的

时间很长。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语境前面讲述的是这棵“异树”,并且括号前是逗号,表明所填内容的话题仍然是这棵树。A项第一句与

上文陈述对象不一致;B项两句均与上文陈述对象不一致;C项第二句与上文陈述对象不一致。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原句"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菰破土而出后,体态优美”,改句"被誉为'真菌皇后’的竹就破土而出

后,体态优美,像身着白蕾丝裙的舞精灵”。

对比发现,改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