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容忍与自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_第1页
第26课 《容忍与自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_第2页
第26课 《容忍与自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_第3页
第26课 《容忍与自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_第4页
第26课 《容忍与自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容忍与自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容忍与自由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认识本文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现实意义,理解“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批评“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不正确态度。二、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并说明其证明的分论点。三、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从自身经验出发,以典型实例为依据的深入浅出、明白清楚的说理风格。四、把握在封建的建议都不被统治者采纳,许多人在、甚至因言获罪受到残酷迫害,这样的社会终会失尽民心而崩溃。胡适本文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批判。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应用:图片、等讨论法幻灯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容忍与自由》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本文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第一部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第二部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第三部分律自己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社会上,人与人的喜好,性格,信仰,生活条件及习惯各不相同。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主观的想法强加于人。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只有学会容忍别人,接受别人,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学会接受别人,才能像别人接受你一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容忍与自由》二、讲授新课容忍与自由1.作者简介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回小说考证》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2.胡适的文章风格胡适的文章风格是言之有物,明白清楚,他惯于用平实的语言将理论命题具体化和个人化,“容忍与自由”的理论问题在他亲切而坦诚的话语中变成了推心置腹的忠告,这种平易割切的文风与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的角色是完全吻合的。而要达到这样的文字境界则极不容易,既需要有思想上的充分准备,也需要有语言修养上的深厚功底。3.写作背景1959年胡适在台北《自由中国》半月刊第20卷第6期上发表了《容忍与自由》一文。文章以17年前他的老师布尔教授的一述说他自己也是深有同感,“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己少时曾引用《王制》中的话“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来反对迷信,宣扬无鬼论;一是新教领袖约翰高尔文烧死塞维图斯的例子。由此胡适得出结论和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自由中国》20卷第7期上,毛子水和殷海光分别著文予以回应;1959年11月20日,胡适在台北《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做了《容忍与自由》的同题演讲,对毛、殷的批评作了续答与说明。由该文引出的讨论,在当时国民党高压下的台湾可以说是死水巨波,其影响一直延续至30年后,借用林毓生的话说,这“是中国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那么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这一论断在实践中效果如何成败的原因何在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为现实提供参考。《容忍与局所鼓吹的“反攻大陆”的迷梦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破灭。而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用国民党的伪三民主义压制五四以来发展出的各种思想。在这种万马齐喑的状态下,《自由中国》这本由胡适、雷震等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发起,以“言论自由"为旗帜的半月刊,发出了难得的另一种声音,甚至成为胡适口中的“中国出版自由的象征”。开始时由于《自由中国》兼具反共色彩,国民党还能忍受,但随着后期反蒋倾向渐渐鲜明终于令国民党大动干戈了。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宪",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终于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1959年3月5日下午雷震便来找胡适,胡适交给他一封转交《自由中国》编委会的信。信中表示自己早就恳辞发行人的态度,认为“此次陈怀琪的事件(指陈向台北地方法院起诉雷震),我认为我们应该检讨自己的编辑方法是否完善"。3月12日,胡适写定了《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此后,在3月24日,胡适又对两名《自由中国》的编辑说:“过去的事情还是少说为妙”;在11月20日《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他又作了《容忍与自由》的同题演讲。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专制政府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非到1959年才提出这一论断的。早在1948年,胡适便多次在演讲中引用布尔教授的话,并提出了“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可说了"。我们可以注意到那时胡适也面对着自己自由主义阵营里的分化,以罗隆基等为首的“左派”自由主义者纷纷与国民党决裂转而与共产党合作。而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领袖却与民盟分子们越离越远。胡适与罗隆基等人分歧的根本点就在于对待国民党政府的态度上。作为那时北大的校长、前驻美大使,胡适始终持支持政府的立场,无论是面对“李闻血案”,还是“沈崇事件”,他都强调:“国内思想言论自由是局部小事不免,大体说进步了,总之,进步是多,不要性急。"由胡适“容忍”观的发展可见,他所强调的容忍有学们耐住性子,忍受政府的种种压迫,以换取政府的容忍,而不要采取暴力、激烈的手段。那么,胡适忍了这么久,他所要通过容忍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呢换句话说,胡适的“自由”概念到底如何来界定以塞亚伯林说:“‘自由’这个字的积极意义,是源自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任何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我希望成为全体,而不是他人行为的对象。我希望我的行为出于我自己的理性,有意识之目的,而不是出于外来的原“防卫的自由”,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最大区别点是:前者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概念,而后者属政治哲学的范畴。按照西方自由主义的不同追求,以卢梭等为代表的法国自由主义传统与以洛克、柏克等为代表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形成了对峙的局面。法式自由更注重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追求积极自由,以建构理性为基础,视所有社会与文化现象为人为设计之产物,强调人们可能通过而且应该通过接受某一原则或计划重组社会结构;而英式自由注重追求消极自由,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相信渐进的改良,相信社会的自发秩序,注重法制下的自由。胡适作有并希望坚持英美经验主义传统的知识分子之一。在早期他提倡“好政府主义",提倡易卜生式的“个人主义”,参加人权运动时,都能始终坚持“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容忍反对党,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的改革。"但胡适毕竟是在中国争自由。对于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来说,由于引入西方自由主义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胡适们在理论上不屑于对消极与积极自由作仔细的区分。在他们看来,自由只是达到国家富强的手段。这种对自由从工具合理性角度的理解,使胡适们的自由思想中包含有更多的积极自由的观念,胡适始终支持思想文化改革对于中国复兴的意义,所谓“学术上的改革,新科学的提倡,这实在是返老还童最强最有效力的药针”。而在如何进行中国的社会改革这一问题上,胡适毕生宣传实验主义,认为实验主义可以构造出中国的新学术,培养中国人民的新思想,从而达到文化复兴,进而达到国家的强盛。在争自由的方式上,胡适始终坚持渐进的改良主义,反对一个“根本解决"的存在。渐进的改良,否认“人间天国”本是英式持消极自由观思想家们的思想特色,但当胡适将之运用到中国来后,就又发生了变异。因为英美的渐进道路是要在有一个议会民主制度传统为前提的条件下才能走出来的。而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这条通路是无法通向胡适心中那个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国的”。早在1940年,蒋介石就代表保守派说道:“自由主义者的思想也能流行一时,他们的主张,也能鼓动民众。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客观上是与我民族的心理和英美思想与苏俄思想的对立。这些学说与政论,不仅不切于中国的国计民生,违反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而且根本上忘记了他是一个中国人,失去了要为中国而学亦要为中国而用的立场。其结果,他们的效用,不过使中国的文化陷溺于支离破碎的风气之下,帝国主义者文化侵略才易于实施。”这明显表明了国民党所代表的主导型政治文化将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一视同仁,都当做反社会型政治文化加以抵制和斗争。对于渐进改良的必要前提,胡适并非不知,在1948年名为《自由主义》的演讲中他就指出:“我们承认现代的自由主义正应该有‘和平改革’的含义,因为在民主政治已上了轨道的国家里,自由与容忍铺下了和平改革的大路,自由主义者也就不觉得暴力革命的必要了。"但胡适只看到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看不见蒋先生将他的主义与共产主义早绑在一块儿了。而导致胡适如此短视的原因,便是他坚信实验主义能救中国的积极自由观。他幻想能在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下一点一滴地改良,盲目迷信实验主义的威力,才没有听到中国人民的呼声,没有看到蒋氏政权的极权主义本质。这种迷梦并没有因蒋氏政权失尽民心,退守台湾而清醒,相反地仍幻想能通过自由知识分子的容忍来达到国民党的谅解,并采纳他们的意见,从而在台湾建立自由主义的乐土。在1959年11月20日的演讲中,胡适针对殷海光的批评说:“我认为我们这种拿笔杆发表思想的人……也是有们的权力要善用之,要用得恰当;这就是毛先生(毛子水)主张的,我们说话要说得巧……当使说话顺耳,当使说出的话让人家听得进去。"“我们自己来管束自己,再加上朋友们的诫勉: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说话有分际’的地步。”这里胡适很明显地要限制,或愿限制自由知识分子们的言论、出版言由,以换取当局的谅解,从而能让自由主义得以继续影响台湾。也就是从自愿的割让政治权力,限制自身的政治自由来达到“自由台湾”的目的,或者说以消极自由的受限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制来换取实现积极自由,以个人自由的受损来换取自由主义事业的发展。但现实却并不如胡适所愿,1960年在胡氏出国期间,台湾警备司令部拘捕了雷震,查封了《自由中国》,并不顾胡适的一再抗议,要求于10月8日由军事法庭以“明知为匪谍而不告密检举,连续以文字为有利于叛徒之宣传”的罪状,判处雷震有期徒刑十年。蒋至此胡适对于政治“大失望”,再也不提“容忍与自由”的话题,并多次提出退休。可见胡适以容忍换自由,以消极自由的受损换取积极自改良主义,幻想以实验主义为工具在极权政府统治下进行一点一滴的改造,从而达到他理想中的“自由中国”。他的努力失败了,但他作为先进的向西方寻求中国出路的中国人之一,却仍值得我们尊敬。从他的自由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教训:在追求道德伦理层面的积极自由时,不能以政治权力层面的消极自由为代价;在追求“我们能做什么"的自由时,先保证有“我们免于被……干扰”的自由。这一教训或许是胡适那一代自由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书屋》2001年第1期)4.课文结构本文论证切实充分,具有清晰的逻辑性。在提出核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之后,又用三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再从历史角度切入,说明“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然后以他与陈独秀之间的一场论争为证,戒绝“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错误论调。5.讲述课文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本文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第一部分:以胡适以母校史学大师布尔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为起兴,不仅深表同感,而且认为它“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顺着布尔的思路,胡适进一步发挥并引申出自的话换一种表述即是:因为容忍是自由存在的前提,所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打个比方来说,容忍是“根”,自由是“花朵”。胡适为布尔的那句格言寻找到了立论依据,并赋予了理论色彩。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第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问题: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的胡适,为什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的精神了呢?(1)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激进。“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都说明年青人长于积极进取而欠缺冷静反思的思维特点。相对而言,老年人较为心平气和,思考时较客观周详。(2)青年与老年在知识积累、认识能力上是存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等例,都说明知识的局限造成认识上偏差。 (3)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胡适之所以认为“容忍比自由还重要",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这是他的社会认知与知恩图报心理。青年时期往往更多地关注社会的负面而对现实强烈不满。对于胡适的个人经验之谈,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容忍胡适主要是他的“无神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社会与旧时的中国社会的境遇,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在这段文章里,胡适以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王制》篇所规定的“四杀”为例,论证了宗教迫害、政治打压的思想根源: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亦如陈独秀所说:“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即:我的主张是绝对正确的,不能允许别人反对和质疑。在《庄子》中,北海若对黄河神说:我在天地间,如小石在大山,一人比其他万物,犹如“毫末之在于马体”,伯夷辞王位而博取名声,孔子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这种自我夸耀,与你未见大海之前的自我夸耀有什么两样!——再看陈独秀的态度,与那个小前提:世人大多喜同而恶异,习惯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因此陷入党同伐异的武断;结论:世人这种不容忍异己的态度是错误的。第三部分:提出“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的结论。举例说明:出新教领袖高尔文起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到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的例子证明之。胡适的独到之处是分析不容忍态度背的心理",这是胡适阐释的重点。宗教专制主义信仰一神论,认为自己代表了全知全能、永远正确的上帝的旨意而反对自己就是反对上帝,就成了上帝的敌人——魔鬼了。宗教时代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在政治思想领域的绝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一元论依然存在。陈独秀极端主义生长的土壤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可错性。人不是上帝,任何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因而具有认识的局限性和出错的可能性。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可错性,才会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愿望和容忍的态度。胡适对容忍的强调在当下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处的多种文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社会要实现和谐与发展,必须做到“和而不同”,必须根除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之是”的狭隘、极端的认识态度。第四部分:戒律自己至于如何达成社会的容忍态度,胡适的应对策略是人人将心比心,从我做起。这道理永远是不错的:人人都有容忍的态度,社会还会不宽容吗?但实际上他却回避了当时台湾国民党维权统治不宽容的尖锐问题。并非胡适对当局的不宽容没有批判之心,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台湾现状有感而发的,只是胡适为人处世的中庸平和、世故老到,令他只能说到“戒律自己”为止。【育人案例】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又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別。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三、重点段落分析1.“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1)陈独秀对白话文的态度是什么?——五原则",一方面却又在“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上断言“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輩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2)胡适对陈独透的态度是怎么认识的?——胡适认为这种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4)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归纳法。2.“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信自已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1)作者认为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什么?——“深信自已是不会错”。(2)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容忍的实质是什么?——政治思想上看是文化专制主义,认知论上看是不懂得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根本道理。(3)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3.“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冶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1)作者为什么认为容忍的态度最难得?——因为“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惡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所以说容忍的态度最难得。(2)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归纳法(3)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4.“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1)归纳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2)这段话的中收旨意是什么?为什么?——只有打消“绝对之是”的理念,才能养成容忍的度量。(3)你认为克服“绝对之是”观念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五四以来即以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为目标,但他以自己的思想经历来证明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具有现身说法的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这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里提倡信仰的宽容和多元相应。我们在胡适论述的基础上,还应思考容忍我们自己的认识问题。五、本文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宗教专制主义者以自己为上帝的化身而拒绝乃至压制任何反对者,否认人之作为人都有其认识的局限性和出错的可能性,这种错误在现实世界中仍然存在,因此胡适所论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的周围,小至人际的交往,大至国际的事务,都有将自己的价值强加于人的不宽容之举。我们唯有抱着“和而不同”的信念,以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愿望和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