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的原因是()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2.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同点是A.都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B.都主张向西方学习C.都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段材料主要装明,一战期间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C.重工业的发展停滞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4.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经过自下而上推荐、初选、评委会评选等环节,2019年1月18日正式产生高凤林等10位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其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列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5.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A.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大跃进”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6.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他强调兴办(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新式海军 D.新式学堂7.历史数轴、图表、折线或扇状图等是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据此回答以下各题。1.识读下面年代轴上的时间信息,对信息所反映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①A战争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②B战争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③C战争后日本开始明治维新④D战争的发动者包括了奥匈帝国⑤E战争是一战的主战场之一⑥ABCDE反映了中国近代的五次侵华战争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⑥4.下表是在不同时段《新青年》杂志刊发的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其原因是起止时间1915—1918年1919—1944年1943—1946年文章篇数773631148“革命”出现的频率3.78%4.45%45.14%A.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8.下列是佛山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此表不能说明(单位:公斤)时间粮食肉类禽类奶类1978年123.619.216.51996年73.532.810.721.4A.民众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品消费增加B.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发生变化C.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D.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9.下面三幅图片是我国青铜器的代表,观察可知A.青铜器只能用来祭祀B.青铜器可用作兵器C.青铜冶炼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D.我国金属冶炼始于商周10.“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作者凌青《林则徐的后裔》在诗中表达的信息不包括A.虎门销烟扬我国威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C.香港回归洗雪国耻D.改革开放国力增强11.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尔默把美国独立战争和同一时期发生在北大西洋东岸的政治事变结合起来,将18世纪最后40年命名为“民主革命的时代”。这一时期在北大西洋东岸的政治事变产生的民主革命成果是A.《权利法案》B.《共产党宣言》C.《人权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2.下列主张和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③民族、民权、民生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13.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②高梁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14.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它主要涉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域是A.空间技术 B.原子能技术 C.生物技术 D.新材料技术15.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张骞出使西域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马可•波罗来华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16.总书记号召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甘当螺丝钉的精神”源于A.王进喜B.焦裕禄C.邓稼先D.雷锋17.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此法颁布的时间是A.1954年B.1978年C.1986年D.2001年18.能源消费结构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阅读下图,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能源消费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木材逐渐增长为最主要能源B.煤炭的使用率快速下降C.石油成为新出现的能源类型D.核能、太阳能逐渐取代常规能源19.下列法律文献的颁布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体现,其中标志着由“人治”走向“法治”的是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20.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21.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思想是A.自由主义 B.理性主义 C.人文主义 D.民主平等22.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面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的“人民”应该指A.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雅典居民 C.全体希腊人 D.外邦人23.《联合国宪章》规定“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这表明联合国A.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B.推动世界发展并维护人权C.片面宣扬西方的价值观D.早期为美国所操纵24.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是A.对外开放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汉化政策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A.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地点B.日本实施“五三、五四”大轰炸地点26.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________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27.下图是________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名称是________。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称:“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摘自纽约《每日新闻》采访报道材料二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摘自《尼克松回忆录》节选材料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摘自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比较材料一、二及所学,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制度上的探索?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29.(6分)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关系一个政党兴衰的重要力量。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各种制度和社会秩序在精神层面上的投射,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影响力。材料一:1913年康有为在《与陈焕章书》中认为,发展和宣扬孔教、提倡等孔可以动员尊孔可以动员很多政治力量:“近者大变,礼俗沦亡,教化扫地。非唯一时之革命,实中国五千年政教之尽革,进无所依,退无所据。……今其时也。吾欲复立孔教会以振之”。相反,钱玄同则认为“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胡适的逻辑是这样的:“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扯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还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胡适面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却从来没有打算小心求证。概述康有为对待孔子与钱玄同、胡适对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胡适和钱玄同参与发起的运动是什么?结合材料指出钱玄同观点的错误之处,分析这一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存在什么缺陷。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30.(7分)改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改革是利益的触动。1898年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了革新运动,出台了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编练海陆军等措施,此举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在其镇压下失败。请简答这次改革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光绪帝是不是维新派,并请陈述理由。改革往往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在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倒逼下催生的。利用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催生日本、美国进行以上改革的“问题”分别是什么?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业。“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切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邓小平“勇气和智慧”的历史史实。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焚书坑儒,压抑儒家;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八股取士是在明朝,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2、B【解析】

依据题干“相同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相同点”,结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解答问题。3、A【解析】

材料提供的时间范围为“1914年8月至1920年”,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处在一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间隙,发展迅速,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生产总值,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的发展状况,C不符合题意;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于材料时间不吻合,是无关项,故排除D。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4、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都是商朝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5、A【解析】

据“1950年”可知,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A符合题意;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B排除;“大跃进”的开展是从1958年开始,C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从1978年开始,D排除。故选择A。6、B【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时间(1876年)、人物(李鸿章)和“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以及所学可得知,为此,他强调兴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B符合题意。军事工业与题干“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不符,A不符合题意。新式海军、新式学堂的创办不是针对“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的,C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熟记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目的、口号、内容及意义等。7、1.C4.B【解析】

1.A战争是鸦片战争,在工业革命之后发生是正确的,①不符合题意;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56-1863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9世纪63-73年代开始,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明治维新的时间是1868年,C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1894-1895年,③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发动者包括奥匈帝国,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E战争是日本侵华战争,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⑤说法错误,符合题意;⑥ABCDE反映了中国近代的五次侵华战争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②③⑤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4.194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工人运动,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B符合题意;南昌起义发生在1947年,A不符合题意;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时间是1936年,C不符合题意;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1947年9月以后,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组合选择题需要学生掌握多个知识点,结合题干要求答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通过分析和排除解答问题。8、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消费。通过突变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在饮食方面更注重营养的均衡,并不能反映出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故选D。9、C【解析】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精美的青铜立人像等,它们都体现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体现了青铜冶炼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C符合题意。商周青铜器种类丰富,大量用于祭祀,还有用作兵器、礼器等。所以A不符合题意。青铜器可以用作兵器,但是题干图片的三个青铜器没有体现这个作用,B不符合题意。我国金属冶炼在商周之前,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0、B【解析】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粤海销烟扬我威”反映的虎门销烟。“粤”是广东的简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但悲港岛易英徽”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反映的香港回归。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洗雪了百年国耻。故材料反映了ACD三项相关史实。材料中没有人民解放战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11、C【解析】

A.注意题干信息“18世纪最后40年”“北大西洋东岸产生的民主革命成果”,《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属17世纪后期,时间不符,故A错误;B.《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时间不符合,故B错误;C.《人权宣言》发表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1789年,时间符合,而且法国属于西欧国家,位于北大西洋东岸,地点符合,故C正确;D.《1787年宪法》是美国独立后于1787年颁布的宪法,时间符合,但是美国位于北大西洋西岸,地点不符,故D错误。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自强、求富是18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②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③民族、民权、民生是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的,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复1896年提出的,所以按照时间排序应该是①④③②,答案选择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重点事件的发生时间,只有准确识记,才能正确排序,应该让学生重要识记。13、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是1926年北伐战争的口号;高梁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反映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反映的是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故D符合题意;ABC排列顺序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14、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航天员升入太空”属于空间技术或者是航天航空技术。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15、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①张骞出使西域是西汉时期,②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③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④马可•波罗来华是元朝时期,根据时间顺序应该是①②④③,故选B。16、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雷锋立足本职、扎根岗位,勤恳敬业、履职尽责,默默付出、甘于奉献,把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做成好事。被称之为螺丝钉精神。D符合题意。王进喜被称为“铁人”;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86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8、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完成于20世纪初,这一段时间石油开始出现且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狄塞尔又分别发明了汽油內燃机和柴油內燃机,为新型交通工具的诞生提供了条件。汽油和柴油都提炼自石油。因此这一时期石油成为新能源,C符合题意;由图表数据可知,木材所占比例不断下降,A不符合题意;煤炭的消费构成比例先上升,再下降,不是快速下降,B不符合题意;各种能源一直在使用,没有被核能、太阳能取代,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9、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法治”取代了“人治”,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故A符合题意;《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与题干我国,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20、C【解析】

依据题干“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可见题干中刘以桐等人都属于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故A不符合题意。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并非难以统一,历史解释经过考证后可以与历史事实统一,故B不符合题意。刘以桐等人的记载大不相同,可见立场不同影响他们各自的说法,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C符合题意。历史事实需要多方面的史料验证得出准确结论,并不是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C【解析】

据所学可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根据“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可知,莎士比亚宣扬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不是文艺复兴时期宣传的思想主张,所以本题选C。2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伯利克里执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雅典的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力。由此可见,材料中的“人民”应该指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故A符合题意;雅典居民不是全部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故B不符合题意;希腊有两个奴隶制城邦,除了雅典之外,还有斯巴达。故C不符合题意;外邦人没有权力参加公民大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需要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通过公民大会行使民主权利,广大的妇女、奴隶、外邦人都被排斥在外。23、B【解析】

依据题干“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材料表明联合国在推动世界发展并维护人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24、C【解析】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评论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淞沪会战后,日军占领南京。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0万重庆市民夹道欢迎,然而灾难也随之而来。日本为了动摇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摧毁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膝投降,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对重庆进行5年半的狂轰滥炸,尤其以1939年5月3日和5月4日的大轰炸最为惨烈,被称为五三五四大轰炸,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国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故左框为B日本实施“五三、五四”大轰炸地点;右框为A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地点。26、儒,法【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为政以德。孔子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战国时期的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7、古埃及金字塔【解析】

本题考查金字塔。【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图片上的建筑是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较为简单。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变化: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由以前的反对、孤立转为要求改善。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或美国经济出现“滞涨”);中国表达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等。(符合题意要求、回答两点即可)(2)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了市场调节,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过程中实行政府干预。【解析】

(1)依据材料一“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和材料二“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由以前的反对、孤立转为要求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中国表达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是上述变化的原因(2)依据材料三“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奔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的政治制度上的探索是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史实有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了市场调节,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过程中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