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说明解读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历史考试说明解读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历史考试说明解读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历史考试说明解读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历史考试说明解读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年8月14日第1页题外话第2页

假如将“生活应该是这么。”“生活就是这么。”“谁能告诉我生活到底是什么样?”这三句话作为三种文学流派创作格言话,其正确对应次序是()。A.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后当代主义B.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后当代主义C.后当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D.后当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第3页谈武论球天地暗——我曾经(向往)幸福生活第4页编草帽非洲老人

非洲某个土著部落迎来了一个美国旅游团。部落中有一位老人,他正悠闲地坐在一棵大树下面,一边乘凉,一边编织着草帽。10元一顶草帽,造型别致,而且颜色搭配也非常巧妙。

这时候,一位精明商人盘算开了:“这么精美草帽假如运到美国去,最少能够取得十倍利润吧。”商人对老人说:“假如我在你这里订做1万顶草帽话,你每顶草帽给我优惠多少钱呀?”他原来认为老人一定会高兴万分,可没想到老人却皱着眉头说:“这么话啊,那就要20元一顶了。”批发反而要加价,这是他从商以来闻所未闻事情呀。老人讲出了他道理:“在这棵大树下没有负担地编织草帽,对我来说是种享受。可假如要我编1万顶一模一样草帽,我就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疲惫劳累,成了精神负担。莫非你不该多付我些钱吗?”第5页(一)整体分析第6页一、《考试说明》定位(1)《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纲领》及《考试说明》之间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范围,是教材编写、纲领及考试说明制订依据。与纲领及考试说明相比,其内容要求最为详细,并带有行为动词,对各级学习水平有明确详细要求。福建省《教学要求》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本省实际,对“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详细学习要求以及对应教学提议。

第7页

《考试纲领》主要是确定高考内容与方向,只制订纲领性标准与基本框架,它主要采取通史(+专题)体例,史实内容使用高度概括语言,并取消行为动词,范围最为宽泛。

《考试说明》是以课标及纲领为依据,结合本省实际而制订主要文本,它采取纲领体例编写,其详细程度介于课标和纲领之间,是高三历史复习与命题依据。第8页(2)《考试说明》地位

它是适合用于福建省“考试纲领”,作为福建省教育厅纲领性文件,是行政意志表达,成为指导福建省高考复习以及高考命题最主要依据(权威性、强制性)。福建省高考试题评价标准和审题要求第9页二、福建省《考试说明》特点:(1)《考试说明》文本共分六部分: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评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及参考试卷。(2)范围与内容在纲领二级目标基础上,侧重编写了三级目标(一、二级子目基本照搬纲领,以维护其权威性)。三级子目标内容要求在参考课标、本省使用两种教材(兼顾人民版及岳麓版两种不一样版本高中教材,但不拘泥于两种不一样版本教材不一样表述)及试验省份考试说明基础上,力争内容详细化,以减轻基层师生负担。第10页必修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始皇帝”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朝刺史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一级子目----二级子目《考试纲领》----二级子目----二级子目----二级子目----三级子目----三级子目----三级子目----三级子目第11页(3)依照全国考试纲领,取消考试内容中“行为动词”(如了解、知道、说出、简述、列举、认识、了解、分析、探讨、概述、评价等)表述。所以内容要求比纲领详细,比课标含糊,留下一定伸展空间,以免束缚高考试题命制。(4)取消三科综合主观题。但三科综合理念不可舍弃,综合理念主要经过选择题加以表达。(5)“初中历史内容”暂不表达,在高考中暂缓实施,其用意在于减轻负担,平稳过渡。(6)兼顾福建地方区域特色,如重视李贽、林则徐、严复等乡土历史人物,并注意依据本省省情以调控试卷难度(目标是0.6左右,实测约0.55)。第12页

(2)两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全方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关于命题指导思想

(3)表达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省教育厅“平稳过渡、稳步推进、服务基层”、“让改革者受益”指导方针。第13页(4)文科综合试卷命题遵照以下六大标准:①坚持正确思想方向,反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求。②符合《考试说明》要求,试题应含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区分度和适当难度。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材料简练、明确,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思索量、阅读量和书写量适中。第14页③坚持能力立意,全方面表达考试目标与要求,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基础上,重视考查考生综合利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关注考生学科素养和发展潜力;适当表达开放性与探究性,考查考生参加社会实际生活能力,以及在探究和处理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④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等方面,既表达学科特点,又反应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重大问题。

第15页⑤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考生全方面、友好、健康发展;重视优异民族文化结果利用,关注考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努力贴近考生实际,关注考生生活经验、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⑥勉励考生从不一样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并依据选修课教学实际设置选答题,表达普通高中新课程提倡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标准。

第16页

四、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说明1-3.答卷方式、时间、满分:闭卷笔试;150分钟;300分。4.内容百分比: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5.题型百分比:试卷包含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第Ⅰ卷为考生必答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考题,共3题,116分,政治、历史、地理各1题,分别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必修内容。第二部分为选考题,40分。共有8题,考生可从中选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各1题作答。第17页

6.试题难度: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试题为0.6—0.65,历史为0.6左右,地理为0.55--0.6左右。7.组卷方式: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不一样题目尽可能按由易到难次序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试题相对集中。第18页

历史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必考题1题37分;选考题15分,从选修1、2、4中任选1题作答。选择题基本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当代史”次序排列;命题所涉知识点尽可能兼顾古今中外和不一样必修本覆盖面(学科主干知识);基本以新材料、新情境方式展现,表达能力立意;综合主要表达为学科内部综合,学科间综合主要表达在选择题(取消60分三科综合题)。第19页

考虑到本省高中历史教材有些人民版和岳麓版之分,试卷命制既兼顾两种不一样版本教材,又尽力防止拘泥于某一教材,关注两个版本包括详细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交集点基础上,试题设问及答案都尽可能防止使用教材语言,经过提供材料、信息,搭建新共同平台;制订比较概括答案;尝试能力等级(从关键点化向层次化)做法。命题“依纲不靠本”,注意考查公平性第20页(二)“考评目标与要求”解读第21页1.获取和解读信息。●了解试题提供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程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2.调动和利用知识●区分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第22页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利用判断、比较、归纳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一样看法。第23页

四大考评目标实际上是依据考生完成测试思维过程制订。即审题、发觉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络背景知识,设计处理问题路径,利用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示结论。第24页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能力(关键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能力(最高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基础能力)调动和利用历史知识能力(迁移能力)建立联络寻找对策第25页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方面:

①再认、再现主要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②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2.材料处理方面:

③阅读了解历史材料。

④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最大程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1995年历史《考试说明》十项能力要求

第26页3.历史阐释方面:

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

⑦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⑧初步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

⑨史论结合。4.文字表示方面:

⑩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第27页

近几年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凸显“能力立意”指导思想,在全方面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尤其重视考查学生依靠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分析、处理和探究历史问题能力。试题展现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表达新角度”成为试题突出特点(这也是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教研员最轻易达成共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大都以形式多样各种新材料入题,经过创设考生陌生新情境和新问题,克服教材版本差异困扰,抵制“题海战术”,考查学生对知识了解和利用能力,在达成能力考评目标同时确保测试公平性。《高考历史广东卷能力考查研究》——邹樱《历史教学》.7第28页(三)修订、改变说明

第29页(1)总体标准:

一、年《考试说明》修订介绍1.陈桦副省长年高考总结会上对年高考工作要求:平稳推进(稳中求新是其次)2.教育厅总体要求:平稳推进,稳中求新(在09年表达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再往前走一小步,更充分地表达“让改革者受益”指导思想;“往前走一步”主要不是表达在内容、范围变动上,而是更多表达于考试形式、要求,表达于《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参考试卷”调整完善上。

第30页

(2)编写概况:编写组10人,以年班子为主,在人员组成上与高考命题(因为福建省考试院还未成立,年高考命题依然是普教室、师大课程中心及详细学科、学生处、基教处几个部门在教育厅主导下组织协调)一样表达“福建特色”:由高校教授(2人)、教研员(3人)、中学骨干教师(5人)三方组成。第31页

(3)相关内容:1.国家考试中心对年福建高考试卷评价3.郝瑞庭教授:稳中求新,“稳”是保持《课程标准》《考试纲领》和《考试说明》相对稳定性,“新”主要表达在命题思绪和技巧上,从老问题中寻找新角度,在大背景了解前提下,经过给材料、“搭桥”方式设置新情景,考查对新知识了解,强调迁移能力。(学科综合题命题考虑:要么中外关联,要么古今贯通;选答题要求学生在把握所涉人物、改革基本史实基础上掌握方法、概论,跳出教材课标之外)2.几个争论点:关于初中历史是否纳入《论十大关系》第32页《考试说明》说明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删除“时期”,不改变原意,使表述更准确简炼。(3)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朝刺史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增加“中朝”,两个版本教材都有该知识点,使得政治制度演变史实相对完整。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下移到(4)。因为放在明清时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比较科学,符合老师教学习惯(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注:是上一目标下移)二、年《考试说明》改变说明(1)考试内容方面(10处)第33页《考试说明》说明(1)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回归课标表述,符合学术规范;与其它各条表述体例形成一致。(3)(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影响使用“两次工业革命”写法不规范。现使用“工业革命”写法与《全国考试纲领》保持一致,然后在三级子目中用“两次工业革命”加以明确,预防教师误解。第34页《考试说明》说明(2)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暂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功劳在后面“辛亥革命历史功劳”知识点中,已经包含了“清帝退位”内容,作为较小知识点,相对次要,可无须单列。(4)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开辟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表述不规范。突出遵义会议

第35页《考试说明》说明(1)(唐太宗)秦始皇1.有利于“减负”。唐太宗内容在不一样教材版本表述不一致且十分庞杂,学习困难大。秦始皇内容在必修课中已包括,学生相对熟悉。2.秦始皇“封建国家大一统”在古代史含有开创性意义。第36页(2)考评目标与要求(2题:例1、例4)(3)题型示例(7题:例1、例4、例8、例10、例18、例19、例25)(4)参考试卷(7题:例15、例16、例17、例19、例22、例23、例38)第37页(四)三级子目部分知识点说明

第38页分析:《考试说明》编写标准是:基本不改动第二子目,适度拓展第三子目,以缩小考试知识范围,减轻一线师生负担。其出发点主要是考虑到与《课程标准》相比,《考试纲领》将一些知识点范围(外延和内涵)扩大了,加重了师生负担,不利于高三复习迎考。所以,在编写过程中坚持这么标准: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不使用“能力指向”动词,将一些指向含糊二级子目深入细化到三级。第39页注意区分几个不一样类型:①明确降低知识点,缩小考试范围:“宋明理学”简化为“朱熹理学思想”,删除了程颢、程颐(北宋五子)理学和陆王心学;“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只要掌握“四大创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删除了“汉赋”;“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简化为“京剧产生”;第40页“智者学派”关注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思想主张”;“19世纪世界文学主要成就”仅保留“拜伦《唐璜》、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三部代表作品、有代表性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也仅仅保留了“莫奈《日出·印象》、凡·高《向日葵》”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①明确降低知识点,缩小考试范围:第41页“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只需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贡献”“依法治国战略确实定”“新中国科技发展主要成就”只需掌握“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技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只需掌握“三个面向方针”“科教兴国战略”①明确降低知识点,缩小考试范围:第42页经典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及“新航路开辟”,前者是经过“薄伽丘、莎士比亚代表作”“马丁·路德主要思想”来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后者强调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对“文化大革命”重点关注“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及其对国民经济破坏;经过“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等史实要掌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其历史意义”。②依据《课程标准》,重新定义知识内涵(侧重点):

第43页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因为人民版和岳麓版存在极大差异,最终明确列入考试范围知识点包含:宗法制、分封制、“始皇帝”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中朝、刺史、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同时在“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二级子目下强调“西周政治制度特点”认识、在“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二级子目下强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认识、在“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二级子目下强调“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认识。③知识点兼顾版本差异,重心放在认识上:

第44页分析:复习时决不能停留于所列举详细知识点,特点和影响也绝非仅仅经过所列知识点分析即可得出,尤其是对“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这两个子目标把握。经过从汉到清制度演变线索梳理,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特点: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矛盾)、君主专制(君权和相权矛盾)、官僚政治(包含官僚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

第45页

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汉唐时期因处理不妥而引发长时期分裂局面,北宋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办法,元朝行省制度有效加强对地方管辖,这些内容反应了中央与地方关系,表达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线索;

皇帝制、三公九卿、中朝制、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相权、明初废丞相、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等内容,与政权机构及其运作方式相关,反应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权管理方式发展历程,表达了君权不停强化和官僚政治日益完备趋势;(政事堂与斜封墨敕)另外,官僚政治还包含选官制度(科举制)和监察体系(御史大夫、刺史、御史台、都察院)。第46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从宗法制、分封制内容上看,表现出血缘关系、宗族统治、等级秩序、神权维系等特点,而实质性特点不是王权而是族权问题,即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用族权来维护王权。这些制度首先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同构”机制,将政权固定在贵族家族范围内,并按照血缘关系亲疏远最近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地位;另首先,是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及下属领地并无实际治权,所以王权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第47页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秦以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其组织模式、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在历史发展中虽有变动,但其本质属性是固有不变,这就是君主专制,即国家最高统治者含有绝正确、至高无上政治权力,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特征:即国家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军权、财政权、监察权、选官权等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最终是集中在皇帝手中。第48页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统一,而是形成了最高、唯一、绝正确政治权力——皇权不再是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在皇帝手中不再是君主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经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员都要对皇帝负责经过对比加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认识:

第49页不再是贵族掌握各级权力,而是将贵族基本上排除在关键权力之外,即使是皇亲国戚,也只有进入官僚机构才会有权力,即只有当官才有权力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施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它全部官僚都是任命,不能世袭,且能够随时调换和罢免不再是凭借血统家世出掌权力,而是经过选拔来任命官吏,选官权力在标准上归皇帝,详细执行由官僚机构来办不再是“亲贵合一”“家国同构”,而是将国事和家事分开第50页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经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革新,确立法律保障、议会权力以及政府职能,明晰权利以制衡权力。相当程度上反应公众意愿与利益(即所谓“主权在民”),并将权力行使置于立法和司法监督之下(即所谓“依法治国”),从而限制最高统治者或统治集团滥用行政权力(即所谓“分权制衡”“以权制权”)第51页

就“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一目而言,要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仅掌握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这两个政府机构设置显然是不够,这种影响主要是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相关其它政策和办法所为,如八股取士、文字狱(教材中资料卡片)、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必修二内容)等,所以,只有结合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情况、结合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中西对比)在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出现问题,才能对其作出辨证分析和科学评价。第52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预防分裂、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促进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产生了主动作用(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含有多民族、大一统性质,其职能就含有维护、推进、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历史任务,不能视之为腐朽东西,而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标志);但它又轻易成为少数统治者独裁专制、压制民主工具,近代以来对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妨碍作用,该制度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思想深处特权意识和官本位意识在当代社会含有极大危害性。全方面客观评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第53页在经济模式上,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经营方式上,采取是小农户个体、分散经营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经营单位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实施男耕女织,独立从事生产全过程在生产模式上,是在土地上投入较多劳动力,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采取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在生产品种上,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喂养业为辅在生产目标上,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以及缴纳赋税(小农经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起源)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了地主经济,地主拥有对土地全部权,并把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第54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新改变”一目中“国家普遍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两个考点确实定也非常经典。复习时能够不纠缠于详细国家,而扣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加以展开,对凯恩斯主义以及在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西方70年代滞涨危机及随即经济指导思想调整等内容也应有所了解。或者直接以美国为例,梳理二战以来其经济发展主要历程。第55页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中国古代不一样时期文学特色辛亥革命历史功劳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类似认识点还包含:

第56页(五)几点总结和提议

第57页(1)《考试说明》是按文明史观重新构建学科体系,依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兴起、工业文明扩展次序构建起表达历史发展进程、表达时序特点通史(不完全)体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模块和模块注意打通,中外注意关联),帮助学生树立“通史意识”,构建通史体系(利用旧统编教材现有资源),明确阶段划分,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历史发展内在规律和根本。1.强化通史意识,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当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学术新观点指导高三复习,关注学术研究新进展新结果,自觉摆脱旧范式、旧观念影响。第58页四分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七年(49-56)开始全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56-66)“文化大革命”十年(66-76)伟大历史转折以后时期(改革开放30年)五分法——在前者基础上,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七年”,再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主义过渡为界,分为:

国民经济恢复(49-52)、社会主义改造(53-56)六分法——在五分法基础上,将“伟大历史转折以后时期”,再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分为:在徘徊中前进两年(76-78)、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时期(78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分期第59页八分法——在六分法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时期”深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界,划分为“改革开放早期”(78-92)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92-03);再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把年以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新阶段”

三年恢复,四年改造,十年探索,十年文革,两年徘徊,改革开放之初,建立市场经济,进入科学发展第60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分期(五分法)——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或目标模式角度

1、1949—1956年:结合中国实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以苏联建设道路为目标模式时期)2、1956—1978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要突破苏联模式,试图用计划经济体制加群众运动搞建设时期)3、1978—1992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在经济体制上试图采取计划经济加市场调整模式时期)第61页4、1992—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时期(确定建立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5、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前提下,开始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友好发展时期)第62页(2)在高考复习中,应该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重点,并利用文明史观来说明相关重大历史问题。《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杨宁一主编人民出版社年9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与改革》(杨宁一《历史教学》.4)、《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杨宁一、程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1)、《文明史观与新课程教学》(袁兆桐、田家伟《历史教学》.1)第63页

(3)《考试说明》也鲜明表达了新课程、新高考一个新视角——社会生活史观,尤其关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史问题,更突出文明物质结果,从物质文明角度把握社会生活改变。朱汉国教授指出“近三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详细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停‘放宽历史视野’过程……在研究模式上展现了政治史—经济文化史—社会史范式转移”。《社会史对中学历史课程挑战》(冯一下《历史教学》.11)第64页(4)在关注历史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同时,努力摆脱根深蒂固旧习惯、旧观念影响,正确估量阶级斗争史在历史教学中地位和作用。

《阶级斗争范式与我国当代中学历史课程演变》(冯一下《历史教学》.1)、《文科班教学“新”思绪》(任世江)。第65页阶级斗争范式简单化、教条化、片面化、绝对化利用给中学历史课程带来后遗症是相当严重,其对中学历史教师影响也是根深蒂固,而克服这种弊端是近几年高考努力方向(驼峰运输线、废除治外法权等)。所以,在高考复习中就尤其需要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