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2024.4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论语》)(2)____________,何时可掇?(﹝东汉﹞曹操《____________》)(3)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开始很兴奋,随后沉浸到对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他在《兰亭集序》中评判老庄生死观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异乎三子者之撰②.明明如月③.短歌行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⑤.齐彭殇为妄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撰”“死生”“诞”“殇”。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昔周公之相也,况处三公之尊,以养天下之士哉?(﹝西汉﹞桓宽《盐铁论》)①皆诸侯卿相之人也,②是以俊义满朝,贤智充门③谦卑而不吝,以劳天下之士④孔子无爵位,以布衣从才士七十有余人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2)前人批注有助于我们赏析作品,脂砚斋评语被认为是理解《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认为贾政这一人物“有深意存焉”,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宝玉有来自上天的灵窍禀赋,贾政却来自人间现实环境。众人都在做梦时,只有贾政是醒着的。小说家给予贾政重任,让他兴建家园、重整家园,在各种紧要关头,起动警惕、总结、前瞻等作用。贾政恨宝玉不务正,专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贾政打宝玉,是边怒打边流泪。贾政一路提醒宝玉什么是现实生活,随时鞭策宝玉,催促宝玉醒来,必须接受历练而成长成熟,否则不能做好自己承继贾府的准备。贾政是成人的标征。在痛恨儿子是无用之人的同时,作父亲的却也一眼看得见他奇异天生。我们终于明白了批评家脂砚斋所言——贾政之为人物,“有深意存焉”。是贾政,扶养宝钗母子;是贾政,携贾母和黛玉等灵柩归葬南乡;是他,送别宝玉。可以说,掉落人间的补天之石是宝玉,支撑现实人间的则是贾政。A.对比宝玉的灵窍天赋,并讽刺礼教使读书人思维僵固B.凸显贾政的守旧思维,隐喻家族未来必然会走向衰败C.体现人在历练后,学会承担才是成熟面对生活的态度D.指出在现实人生中,可以选择浪漫地或理性地过生活【答案】(1)D(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文段谈在上位者要礼贤下士,招纳人才。前面分别举了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昔周公之相也”,从前周公做宰相时,则后文要接他招揽人才的具体做法③,再谈效果,结合“俊义满朝”可知,应接②;再谈孔子,接④,①是对“七十有余人”的解说。排序为③②④①。故选D。文段意思是:从前周公做宰相时,非常谦虚而又不揽事过多,从全国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因此满朝都是有才德的人,门下充满了贤才聪明的人。孔子没有官位,却有70多个有才德的人所跟随,这些人都是可以做卿相、诸侯的人才啊!更何况位居三公这样高官的人,要招致天下的贤士的人呢?【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文章是对贾政的正面评价,他清醒理智,直面现实,“是成人的标征”,引领驱策宝玉历练人生,走向成熟,从而承担承继贾府的责任。据此排除ABD三项。故选C。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文段一】①数字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技术专家总说:依靠某种技术,我们会有哪些以前没有的智力和体力,以及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益,但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②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使得一种新的、增强版的对人的控制成为可能,这种控制的严密、彻底、全面均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今天这个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记住: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③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文段二】①人工智能并不是为网络文学而生,但它的功能触角却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不菲的“文学附加值”。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只需要把题目、类型、主题创意、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细节、节奏、风格、章节、字数等相关要素提供给AI程序,即刻便能得到一个小说文本。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动辄百万字,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这样写起来会十分省心,作者可以从纯粹的创作者变成半创作、半编辑的身份,提高文本质量需要人——机互动的高水平提问。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文本质量的优劣,“问”与“答”之间存在品质的正相关。②多媒体叙事创生新的网络文学形态。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并且占据消费优势。③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当下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生命体验,而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则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验。第二,情感共鸣边界。文学,包括网络文学,是人类创造力和情感投入的艺术形式。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第三,价值认知边界。由于没有肉身生命和自主意识,AI的认知智能可能是强大的、卓异的,却又是单一的、褊狭的和高度专业的。文学生产的价值塑造不是靠计算智能的语言训练模型所获得的有限感知和认知就可以实现的,它还离不开基于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善恶判断、理想、情怀、境界等意义层面的智能,尤其是事关文学创新力的直觉、灵感等敏悟能力。【文段三】①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这种正在纯文学界泛滥开来的科幻热情并非基于对最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和思考能力,而只是因为厌倦(或没有能力)用显微镜观察熟悉的人世和过往的文明,于是企图用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②我喜欢的那些科幻文学作者,阿西莫夫、莱姆或特德姜,与其说他们强调想象力,不如说强调思维的精密,如同数理学家或符号学家一般,同时,他们也熟稔于人类文明的真实细节,如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再者,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③在文学领域,客观时间维度上的“新”是没有意义的,它转瞬就会成为旧,有意义的是恒久的“新鲜”,而这种新鲜始终在源头处,在过去世界的不断重现中,在那些战胜死亡的复活里,如我们的记忆和每一个春天所唤回的。3.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的一项是()A.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 B.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C.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 D.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4.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限20字内)5.对文段三“显微镜”“望远镜”的功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显微镜”能观察已发生的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B.“望远镜”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C.“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能以小见大发掘熟悉生活的新意。D.“望远镜”能观察遥远和陌生的场域,试图表现未来的文明。6.文段三显示了作者对目前科幻文学热潮的态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7.静静同学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报告会上发言,上面三个文段中哪些内容可供其选择?为丰富话题,还需要进一步搜集补充哪些内容?【答案】3.D4.人工智能会文学赋能/辅助创作/协助创作,但其创作存在边界。5.B6.本文语言准确,比如篇首用了“据说”,针对当前的文学主潮和科幻热情表达了内心的不赞同和轻微的讽刺,指出作家们的热情并非基于对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语言还生动形象,比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运用了比喻,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繁华的假象,辨析了文学的新与追慕时尚的“新”的差异。本文语言既准确又犀利(尖锐、讽刺)。7.(1)警惕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文危机,道德危机。辅助文学创作,但缺乏生命体验、情感共鸣和直觉灵感。作家需要透彻理解前沿科学的是科学素养。(2)人工智能的认识作用,利用技术,帮助作者分析芜杂的现实生活;人工智能尽可能剔除人的偏见,提供更为客观的审美标准,促进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参与科幻创作,激发人的想象,补足人的短板。【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适合。根据“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和“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必须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可知,该段讲的是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故A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B.适合。根据“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可知,该段指出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故B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C.适合。根据“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可知,该段指出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故C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D.不适合。根据“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可知,原文是说数字技术可能会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而不是“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可知,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人工智能会为文学赋能(辅助创作/协助创作),但其创作存在边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错,原文是说“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可见,借助“望远镜”看到未来而陌生的故事,为文学找一种新的书写方式。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本文语言既准确又犀利(尖锐、讽刺)。(1)根据“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分析,篇首用了“据说”,表明了这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肯定,体现出了作者针对当前的文学主潮和科幻热情的不赞同和轻微的讽刺,指出作家们的热情并非基于对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据说”一词,表明了本文语言准确。(2)“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运用了比喻,“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是本体,“安乐园”是喻体,把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比喻成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戳穿了繁华的假象,辨析了文学的新与追慕时尚的“新”的差异。比喻修辞手法运用,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作者透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直指当前文学界存在的问题,寓庄于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犀利。【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分析第一问根据文段一中“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要警惕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根据文段二中“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辅助文学创作,但缺乏生命体验、情感共鸣和直觉灵感,作家需要透彻理解前沿科学的是科学素养。(2)分析第二问由文段一“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分析,人工智能的认识作用,利用技术,帮助作者分析芜杂的现实生活;由“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分析,人工智能尽可能剔除人的偏见,提供更为客观的审美标准,促进文学创作;由“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分析,人工智能参与科幻创作,激发人的想象,补足人的短板。(二)(16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既见君子:蜉蝣之羽张定浩①《凯尔特的薄暮》开篇,叶芝提到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叫做帕迪·芬林的小老头,“从他的双眼中总能察觉一丝忧郁,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这是拥有质朴本性的人和所有动物都会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忧郁”。②因为人和动物都是有死之身,所谓乐生哀死,然哀乐和生死本都是一体两面,“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都源自对有死生命的感受。动物无法言说,拥有质朴本性的人也不苟言说,他们只是感受。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蜉蝣翅儿薄又亮,真像鲜明新衣裳。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归处在何方。蜉蝣长着薄翅羽,真像新衣多艳丽。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时得归息。蜉蝣突然见世间,细麻衣服白如雪。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处是归宿。③《蜉蝣》,是曹风的开篇。曹是小国,地界在鲁卫之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为春秋列国中最先覆灭者,马瑞辰言:“曹亡而春秋降于战国,世变之愈下也。”这首《蜉蝣》约作于曹昭公时期,离亡国尚有一百多年,彼时曹国尚被左近的五霸之一宋国荫护,君臣安逸,寡于患难。④我们不但要揣摩作诗人的意旨,亦要细究删诗者与赋诗者们的微言大义,以及历代解诗者的深心;但在诗学的层面,我们不妨先和一首诗素面相对,相信美、道德和情感首先存在于那些字句本身。语言学家更在意那些如今罕见的字和音,如考古学家爱慕绝迹的生物,但一个诗人却仿佛园丁。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比简单的存活与盛开更为重要,他要那些有力量一直活下去的文字,对他来讲,一首诗从来不会因为难读才变得珍贵,它珍贵,是因为它一直都可读。⑤蜉蝣是何种生物,古人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视之为类似金龟子和天牛一样的土生甲虫,另一种以为是水生昆虫,但都语焉不详,也影响了对这首诗的理解。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此处的蜉蝣是一种最原始的水生有翅昆虫。大体上,蜉蝣的一生包含四个阶段,即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它春夏之际聚集在水面之上交配,产卵于水中,稚虫遂在湖泊和溪流中生活,总体上以穴居为主,样子有一点点像蟋蟀,有腿节和胫节非常粗大的挖掘足,在水底泥沙中挖掘洞穴,或栖息于植物表面和石块缝隙,也有的种类是在水面浮游而生。稚虫期数月至数年不等,其间可以蜕皮数十次,当稚虫充分成长后,它会浮升到水面,待日落之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已经有足够发达的翅,只是和成虫相比,那翅还未得透明,体色也较灰暗,亚成虫再经过约一天的时间,就会再次蜕变为美丽轻盈的成虫。蜉蝣的这个在羽化之后二次蜕皮的亚成虫阶段,在昆虫世界中最为独特。蜉蝣的亚成虫和成虫的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只依靠稚虫期储存的能量生活,无用的肠胃被空气充满,有利于它的飞行。成虫唯一生命职责就是交尾产卵,所以最多只能存活数日。古人视蜉蝣为朝生暮死之徒,便来自对其亚成虫和成虫阶段的观察,而所谓“不饮不食”,其实不过是生命在苟活与繁殖之间的难以两全。⑥在《蜉蝣》中,倘若理解了蜉蝣的一生,理解其中令人震动之处,也几乎就理解了这首诗。⑦诗中唯一难解的两个字,是“掘阅”。虽然水生昆虫也存在一个在水底挖掘洞穴的稚虫期,但这种挖掘,和土生的蝉类昆虫破土而出的挖掘行为不同,并不直接指向蜕变和羽化,蜉蝣稚虫蜕变羽化为亚成虫乃至成虫的过程,是在水上完成的,所以“掘阅”的“掘”,似乎确和挖掘无干,还是依据说文,作“堀”解比较好,也就是突然的意思。至于“阅”字,各家几乎都是做通假字来解,只是通假对象不同,而作本义来解的,我唯在钱澄之《田间诗学》里见到:“掘阅,兼起灭二义,言突然间已阅人世一度,犹云石火电光也。”单就诗意而言,我倒是觉得田间老人解得别有风味,毕竟他是诗人。⑧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里的阅,是虫豸于水面之上的蜕变,是从晦暗躯壳里解脱出来,羽化成脆弱美丽的生命;却也是它突然从水底洞穴走出之后的阅历,目睹外面灿烂的世界,也凝视自己石火电光的生命。麻衣如雪,相对于之前的衣裳楚楚和采采衣服,当是它从亚成虫向着成虫的最后一变,最盛大的服饰,如雪般洁白、轻盈、易逝,在辉煌的日落时分。⑨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这种忧,起于对外物的观看,和随之而来的对自我的凝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水边抑或船上漂泊的诗人,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随后低首,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并思忖自己的命运。我们并不知道他最终的归宿,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为方便理解,命题者增加了《蜉蝣》译文,与原作者无关,仅供参考)8.第①②段作者多次提及的词语“忧郁”,请解释其含义。9.赏析第④段画线句。10.第⑥段说“理解了蜉蝣的一生”就“理解了这首诗”,安安同学说,读完此文有了模糊认识,但仍讲不清楚,请你以同学身份给安安分析这首诗的内涵。11.末段呼应篇首,先指出人为何会有“心之忧”;再以水边夕阳下人的凝视这一意象引发思考。“我们”是否知道“他最终的归宿”?请根据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评判。【答案】8.①与快乐如影随形②理解有生命的都会归于死亡的生命感受③有质朴本性的人和动物都会有的感受④无法言说的感受。9.①将“在意罕见的字和音”的语言学家比作“爱慕绝迹生物”的考古学家,体现专家有专业眼光;②将“在乎诗歌中字句”的诗人比作“在乎园中鲜活花草”的园丁,体现诗人更在乎诗歌字句“一直可读”。③多重比喻表达出阅读诗歌应首先要细究字句的观点,更易于为人接受。10.安安你好,看了这篇散文,我对《蜉蝣》有了新的理解,愿与你分享,并听取你的意见。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蜉蝣的生长繁殖过程详细写出,突显它在苟活与繁殖之间难以两全的生命,读来有隐痛感。蜉蝣羽化成脆弱的生命转瞬死去,但它仍“穿上”如雪般洁白、轻盈的服饰,珍惜自己短暂的存在,本诗赞叹了短暂生命的美丽,饱含了对生命终须消亡的困惑。11.“他”指写《蜉蝣》的诗人;本文作者猜想诗人目睹了蜉蝣的一生,并由它朝生暮死联想到人的命运;不知“最终的归宿”,指不知道诗人在观察蜉蝣的生活、写完诗之后有怎样具体的行踪,最终去了哪里;作者用“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委婉的语气表达了无言的哀叹;诗人最后的命运,肯定也是像蜉蝣一样消亡。【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结合“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可知,忧郁与快乐如影随形;②结合“都源自对有死生命的感受”可知,“有死生命”指有生命的都会归于死亡,而忧郁则指理解有生命的都会归于死亡的生命感受;③结合“这是拥有质朴本性的人和所有动物都会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忧郁”可知,忧郁是有质朴本性的人和动物都会有的感受;④结合“动物无法言说,拥有质朴本性的人也不苟言说,他们只是感受”可知,忧郁是无法言说的感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要理解其含义,再把握手法及表达效果。“语言学家更在意那些如今罕见的字和音,如考古学家爱慕绝迹的生物”,将“在意罕见的字和音”的语言学家比作“爱慕绝迹生物”的考古学家,表明不同专家有各自专门在意的东西,体现专家有专业眼光;“一个诗人却仿佛园丁。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比简单的存活与盛开更为重要,他要那些有力量一直活下去的文字……是因为它一直都可读”,将“在乎诗歌中字句”的诗人比作“在乎园中鲜活花草”的园丁,体现诗人更在乎诗歌字句“一直可读”。结合前文“我们不但要揣摩作诗人意旨,亦要细究删诗者与赋诗者们的微言大义……我们不妨先和一首诗素面相对,相信美、道德和情感首先存在于那些字句本身”可知,多重比喻表达出阅读诗歌应首先要细究字句的观点,更易于为人接受。【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理解并传达诗歌内涵的能力。题目要求“以同学身份给安安分析这首诗的内涵”,则在开头要对安安表达分享《蜉蝣》一诗新解的意思,并表明是互相学习。然后谈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解读内涵应从提示“理解了蜉蝣的一生”入手,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理解分析即可。诗句“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语言平实,将蜉蝣的生长繁殖过程详细写出;结合“蜉蝣的这个在羽化之后二次蜕皮的亚成虫阶段……无法进食,只依靠稚虫期储存的能量生活,无用的肠胃被空气充满,有利于它的飞行。成虫唯一生命职责就是交尾产卵,所以最多只能存活数日。古人视蜉蝣为朝生暮死之徒,便来自对其亚成虫和成虫阶段的观察,而所谓‘不饮不食’,其实不过是生命在苟活与繁殖之间的难以两全”可知,诗句突显它在苟活与繁殖之间难以两全的生命,读来让人有隐痛感;“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当是它从亚成虫向着成虫的最后一变,最盛大的服饰,如雪般洁白、轻盈、易逝,在辉煌的日落时分”,蜉蝣羽化成脆弱的生命转瞬死去,但它仍“穿上”如雪般洁白、轻盈的服饰,珍惜自己短暂的存在,本诗赞叹了短暂生命的美丽,饱含了对生命终须消亡的思考与困惑。整合以上内容,按照题目要求传达给安安。【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分析情感要重点理解句子含义,并结合全文分析评判。文章主要谈生命的短暂,并对生命进行思考。结合前文“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水边抑或船上漂泊的诗人,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可知,“那些美丽的昆虫”即是蜉蝣,“他”指写《蜉蝣》的诗人;“我们可以想象……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随后低首,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并思忖自己的命运”,本文作者猜想诗人目睹了蜉蝣的一生,并由它朝生暮死联想到人的命运;“我们并不知道他最终的归宿”,不知“最终的归宿”,是相对最后的死亡,指不知道在当时的情境下,诗人在观察蜉蝣的生活、写完诗之后有怎样具体的行踪,最终去了哪里;作者用“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委婉的语气表达了无言的哀叹,谁能躲得了将来呢,谁都是“有死生命”,所以诗人最后的命运,肯定也是像蜉蝣一样消亡。(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十一首·其十一【清】史承谦何处凄凉赋卖金。偶逢风月一披襟,倦游无味到而今。竹叶暖余残腊味,梅花薰透早春心。晚来生怕薄寒侵。【注】①赋卖金:用汉武帝陈皇后以千金购司马相如《长门赋》事。②披襟:豪迈状。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1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江城子 B.扬州慢 C.浣溪沙 D.望海潮13.作者人生“不称意”,只有“偶逢风月”才能“一披襟”,看似豪气,实多辛酸无奈。下面的诗句与此相同的一项是()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B.禅榻吹箫,妓堂说剑,也算男儿意气场。(陈维崧《沁园春》)C.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14.有人说“竹叶暖余残腊味,梅花薰透早春心”这两句“可作春联,贴于酒家”,有人说这两句不能给人以“暖”“薰”之意。根据你对全词意境的理解,评判前人看法。【答案】12.C13.B14.“竹叶”两句单独拿出,可贴于酒家做春联,表现酒家早春时节的环境之美和餐食之美。如放到全词中理解,两句中的“暖”“熏”敌不过晚来“薄寒”,也无法与上阕难觅卖赋金的凄凉、风月下披襟的“倦游”协调,用“暖”“薰”努力调和出温馨的氛围,愈显出其心境凄凉。【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一种词牌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故可根据所学的词来判断。A.结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与“何处凄凉赋卖金。偶逢风月一披襟”句式不一致,排除。B.结合姜夔的《扬州慢》,前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与“何处凄凉赋卖金。偶逢风月一披襟”句式不一致,排除。C.结合晏殊的《浣溪沙》前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与“何处凄凉赋卖金。偶逢风月一披襟”句式一致。D.结合柳永的《望海潮》,前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与“何处凄凉赋卖金。偶逢风月一披襟”句式不一致,排除。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句情感的能力。A.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B.诗句表达无人能会的大不合时宜,玩世不恭中是词人满满的自嘲。“吹箫”“说剑”“男儿意气场”看似豪气,而加上“禅榻”“妓堂”“也算”则实多辛酸无奈。C.写壮丽的景象,暗含豪迈之情。D.表达志存高远的万丈豪情。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意蕴及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竹叶暖余残腊味,梅花薰透早春心”,“竹叶”对“梅花”,“暖余”对“薰透”,“残腊味”对“早春心”,诗句对仗工整。其中“竹叶”“薰透”“残腊味”可指美酒和美食,诗句表现酒家早春时节的环境之美和餐食之美。放到全词中理解,末句有“晚来生怕薄寒侵”,这两句中的“暖”“熏”敌不过晚来“薄寒”;上阕有“何处凄凉赋卖金”“倦游无味到而今”,表达难觅卖赋金的凄凉、风月下披襟的“倦游”,也与这两句诗不协调。此处是以乐景衬哀情,用“暖”“薰”努力调和出温馨的氛围,愈显出其心境凄凉。(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也。父蹈,齐中军参军。②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建武初,为南康王侍郎。时齐明帝躬亲细务,纲目①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莫不争自启闻,取决诏敕②。文武勋旧皆不归选部,于是凭势互相通进,人君之务,粗为繁密。嵘乃上书言:“古者明君,揆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书奏,上不怿,谓太中大夫顾暠曰:“钟嵘何人,欲断朕机务,卿识之不?”答曰:“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且繁碎职事,各有司存,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上不顾而他言。③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梁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未能尽改前弊。……④衡阳王元简出守会稽,引为宁朔记室,专掌文翰。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令嵘作《瑞室颂》以旌表之,辞甚典丽。迁西中郎晋安王记室。⑤嵘尝求誉于沈约③,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顷之卒官。(选自《南史·钟嵘传》)[注]①纲目:法网,法度。②取决诏敕:依靠诏书敕令来处理事务。

③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开国功臣,文学家。钟嵘(466-518),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歌评论《诗品》。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为国子生,明《周易》()(2)书奏,上不怿()16.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莫不争自启闻()A.启发B.听见C.禀报D.通知(2)揆才颁政,量能授职()A.估量B.准则C.管理D.消灭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18.请用“/”给画线部分断句(超过或少于三处不得分)。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19.分析第②段“上不顾而他言”的原因。20.分析第⑤段钟嵘对沈约的评价,并概括钟嵘的性格特点。【答案】15.①.通晓/了解/知道②.高兴/愉快/喜悦16.①.C②.A17.现在君王事无巨细都总览而亲自处理,这样君王更加辛劳而臣子更加安逸,这是替代厨师宰杀牲口做佳肴、替木匠砍削木头打家具啊。18.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19.顾暠:认为明帝躬亲细务,地方及中央公事都要上报其决断,凡事亲自处理,导致机构办事效率低下;钟嵘:建议明帝具体事务交给三公九卿办理,触犯(违背)君权;明帝:自身有专权包揽的想法,不想下放权力。20.钟嵘曾请沈约称誉推荐自己,遭沈拒绝。沈死后,钟嵘评价沈约诗文:以五言诗最优,沈独霸文坛是因为谢朓笔力还弱、江淹江郎才尽、范云地位低微;沈文辞比范云强,意蕴比江淹浅薄。钟对沈的评价有肯定,也夹杂着当年被沈轻视产生的怨恨;表现了记仇、挟私报复的性格弱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钟嵘做国子生,通晓《周易》。所以“明”解释为动词,通晓、了解或知道。(2)句意:钟嵘奏章递上去,明帝看了不高兴。所以“怿”解释动词,高兴。【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没有不争着启奏朝廷,等候皇上裁决。所以“启闻”解释为“禀报”。故选C。(2)句意:估量人的才能大小颁布政令,根据人的能力的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所以“揆”解释为“估量”。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总而亲之”,总览而亲自处理;“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这样君王更加辛劳而臣子更加安逸;“庖人”,厨师;“斫”,砍削;“所谓……也”,判断句式。【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有个叫何胤的隐士在若邪山建房舍,山洪暴发,把大树和巨石都冲跑了,何胤的房屋却安然保存。“时”是句前时间状语,“居士何胤”是主语,“筑室”是谓语动词“建造房舍”,“若邪山”是“筑室”的地点,属于状语后置,应在“山”后断句;“山发洪水”句意完整,“水”后断句;“漂拔树石”省略主语“洪水”,句意完整,“石”后断句;“此室独存”句意完整,意思是“只有这间房舍保存下来”;所以应为“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②段“上不顾而他言”的原因,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主要是因为钟嵘上奏章,以及顾暠回答的话语。原文:“嵘乃上书言:‘古者明君,揆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意思是“钟嵘就上书提出:‘古时候贤明的君主的职责在于根据每个人的才能授予官职;三公也只是陪君主谈论大政方针,具体事务都靠九卿去办理,天子只须保持自己的尊严面南称孤就行了。’”从中可知,钟嵘这是建议皇帝不要事事躬亲,建议明帝具体事务交给三公九卿办理,触犯(违背)君权。原文(顾暠)“答曰:‘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且繁碎职事,各有司存,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意思是“钟嵘虽然职位不高没有名气,但所说的或许有可采纳之处。况且繁琐的日常事务,自有各部门去办,现在人君把它们都包揽起来亲自处理,这样人君就越来越忙而人臣越来越安逸,这就是所谓的代厨子做饭、替木匠砍削啊。”从中可以知道顾暠认为明帝躬亲细务,地方及中央公事都要上报其决断,凡事亲自处理,导致机构办事效率低下。原文“上不顾而他言”,意思是明帝不接茬儿把话岔开,可知明帝不想下放权利,有专权包揽的想法。【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原文“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是指纵观沈休文(即沈约)各类诗文,以五言诗最优。齐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爱好文学,王元长等人也都尊崇依附沈约。当时谢朓的诗还不够遒劲,而江淹才气已尽,范云的名声地位又低微,所以沈约得以独霸文坛。因此沈约的文辞比范云周密严谨,意蕴比江淹低下。这是钟嵘在追念旧时的怨恨,以此来报复沈约。可知,钟嵘曾请沈约称誉推荐自己,遭沈拒绝。沈死后,钟嵘评价沈约诗文:以五言诗最优,沈独霸文坛是因为谢朓笔力还弱、江淹江郎才尽、范云地位低微;沈文辞比范云强,意蕴比江淹浅薄。钟对沈的评价有肯定,而文章“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也明确指出他的评价夹杂着当年被沈轻视产生的怨恨;表现了记仇、挟私报复的性格弱点。参考译文:①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是晋朝侍中钟雅的七世孙。父亲钟蹈,为齐朝中军参军。②钟嵘和哥哥钟岏、弟弟钟屿都很喜欢学习,有见识和思想。钟嵘,在南朝齐永明年间为国子生,通晓《周易》。卫将军王俭担任国子寺祭酒,很欣赏他,常与他交往。建武初年,他担任南康王侍郎这一职务。当时齐明帝爱亲自过问细小的事务,公务也繁多。于是各郡县以及中央各部门的日常公事,没有不是争相启奏朝廷,等候皇上裁决。文武官员任命都不归吏部,于是每个人都凭势力互相推举提拔,君主的事务很繁忙。钟嵘就上书提出:“古时候贤明的君主的职责在于根据每个人的才能授予官职;三公也只是陪君主谈论大政方针,具体事务都靠九卿去办理,天子只须保持自己的尊严面南称孤就行了。”奏章递上去,明帝看了不高兴,问太中大夫顾暠说:“钟嵘是谁?想管我的机要事务,你了解他吗?”顾暠回答:“钟嵘虽然职位不高没有名气,但所说的或许有可采纳之处。况且繁琐的日常事务,自有各部门去办,现在人君把它们都包揽起来亲自处理,这样人君就越来越忙而人臣越来越安逸,这就是所谓的代厨子做饭、替木匠砍削啊。”明帝不接茬儿把话岔开。③永元末年,钟嵘担任司徒行参军。梁天监初年,制度虽有改革,但未能革除前朝所有弊端。……④衡阳王萧元简出京去作会稽郡的太守,召钟嵘担任宁朔记室,专门掌管文字工作。当时有个叫何胤的隐士在若邪山建房舍,山洪暴发,把大树和巨石都冲跑了,何胤的房屋却安然保存。萧元简让钟嵘作《瑞室颂》来表彰何胤,文辞写得十分典雅华丽。钟嵘又改任西中郎晋安王记室。⑤钟嵘曾请求沈约为他传播声誉,沈约不答应拒绝了他的请求。等沈约死后,钟嵘把古今之诗分品级加以评论,指出它们的优劣,说:“纵观沈休文(即沈约)各类诗文,以五言诗最优。齐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爱好文学,王元长等人也都尊崇依附沈约。当时谢朓的诗还不够遒劲,而江淹才气已尽,范云的名声地位又低微,所以沈约得以独霸文坛。因此沈约的文辞比范云周密严谨,意蕴比江淹低下。”这是钟嵘在追念旧时的怨恨,以此来报复沈约。不久,钟嵘在官职上死去。(五)(1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苦竹记〔明〕陆树声①①江南多竹,其民习于食笋。每方春时,苞甲出土②,头角茧栗③,率以供采食。或蒸瀹④以为汤,茹介茶荈⑤以充馈,好事者目以清嗜,不靳⑥方长。故虽园林丰美,复垣重扃,主人居常爱护;及其甘于食之也,剪伐不顾。②独其味苦而不入食品者,笋常全。每当溪谷崖陆之间,散漫于地而不收者,必弃于苦者也。而甘者至取之或尽其类。然甘者近自戕,而苦者虽弃,犹免于剪伐。夫物类尚甘,而苦者得全。世莫不贵取贱弃也,然亦知取者之不幸,而偶幸于弃者,岂《庄子》所谓“以无用为用者”比耶?③予廨⑦舍之西南隅,有竹丛生,出败甓间,既非处于复垣重局,仅比于溪谷崖陆,散漫无收者,而不虞于剪伐,以其全于苦也,而过者方以苦竹藐之。予读《庄子》,适有味其言也,感而为之记。[注]①陆树声,明代学者,松江华亭人。②苞:通“包”,竹笋外包壳叶,如穿盔甲。③角茧栗:竹笋如茧、栗般小。④蒸瀹:瀹,yuè,蒸煮。⑤茶荈chuǎn:粗茶。⑥靳:怜惜。⑦廨:官吏办公的地方。21.对第①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人嗜竹之盛:春天笋刚出土,便争相食用。B.竹笋蒸煮后能治疗眼疾,遂将其作为馈赠之礼。C.为竹笋,主人筑起了重重围墙,设置道道门户。D.一旦竹笋能食用,又剪伐不顾,毫无顾惜之情。22.对第②段解说不妥当的一项是()A.苦竹生长于荒郊野外,一直无人维护备受冷落。B.甘笋受尽宠幸,结果却被剪伐,成了盘中美食。C.苦竹虽然不被人关照爱护,反而因此得以保全。D.本文主旨乃否定甘竹以小幸换来大不幸的行为。23.请赏析本文“以小见大,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答案】21.B22.D23.①先写人们喜爱甘笋,再写苦竹境遇,不幸者得以保全,幸运却被人剪伐;由竹的幸与不幸,印证庄子“以无用为用”,此之谓“以小见大”。②文章始终不离写竹,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为人处世之道,作者没有议论,读者仍能领悟“福祸相依”的道理;不直言而能令读者感受,此谓之“含蓄蕴藉”。【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选项信息杂糅。原文为“或蒸瀹以为汤,茹介茶荈以充馈,好事者目以清嗜,不靳方长”,意思是“有人蒸煮后做成汤,或做成茶来作为馈赠之礼,喜欢的人认为长期食用可以将眼疾治好,不吝惜的食用,因为它时刻都在生长”。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D.“否定甘竹以小幸换来大不幸的行为”错误,文章写“苦竹”因免于剪伐而得全,从而由“贵取贱弃、幸与不幸”延伸到庄子的人生观,也将自己的为人处世的观点寓于文中,印证庄子“以无用为用”的观点,写出“福祸相依”的道理。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及其甘于食之也,剪伐不顾”“独其味苦而不入食品者,笋常全”“甘者近自戕,而苦者虽弃,犹免于剪伐。夫物类尚甘,而苦者得全。世莫不贵取贱弃也,然亦知取者之不幸,而偶幸于弃者,岂《庄子》所谓‘以无用为用者’比耶”,先写人们喜爱甘笋,再写苦竹境遇,不幸者得以保全,幸运却被人剪伐;由竹的幸与不幸,印证庄子“以无用为用”,此之谓“以小见大”。文章由竹的幸与不幸,写出甘苦对比,“苦竹”因免于剪伐而得全,从而由“贵取贱弃、幸与不幸”延伸到庄子的人生观,也将自己的为人处世的观点寓于文中,写他对人生甘苦的感受。文章始终不离写竹,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为人处世之道,万物尚甘而甘竹被伐,苦主因苦得以保全,作者没有议论,读者仍能领悟“福祸相依”的道理;不直言而能令读者感受,此谓之“含蓄蕴藉”。参考译文:苦竹记〔明〕陆树声①江南盛产竹子,人们习惯于吃竹笋。每当春天正当时,苞甲出土,头角长出来了,大多以供采食。有人蒸煮后做成汤,或做成茶来作为馈赠之礼,喜欢的人认为长期食用可以将眼疾治好,不吝惜的食用,因为它时刻都在生长。所以虽然园林茂盛,复垣重锁,主人平时爱护,等到他收获食物的时候,就可以毫不吝惜的取用。②只有那些味道苦而不入食品的,得以保全。每每长在溪谷岩陆之间,消散在地上而不收的,一定是因为它们的味道过于苦涩才被抛弃。而甘甜者全部被取用,竭尽全部的种类。但甘甜的就接近去伤害,苦涩的虽然被放弃,还免于砍伐。那竹子虽然甜,还不如苦涩的得以保全。世上没有不选取贵的抛弃低贱的,但也知道取的不幸,而被放弃的属于偶然幸运,难道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把没用当做有用的”比喻吗?③我官署的西南角,有竹子丛生,出自败砖之间,既不是处于复垣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