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 8 月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 8 月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 8 月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 8 月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 8 月期初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8月期初质量

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

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

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

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

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

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

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

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

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

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

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

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

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

的具体思维对象。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

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商

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

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材料二:

中国诗河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

的艺术没,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1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词语"音齐"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

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是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

从字面上去理解,那边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也达不到"无里

理妙”的艺术效果。

(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逻辑》)

材料三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

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

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

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

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

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

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

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

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

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

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俳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

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

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

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

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

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

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逻辑以思维为研究对象,中国、印度和希腊是世界逻辑学的发源地。

2

B.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C.“不合逻辑”的语言常显得新鲜奇特,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

D.“无理而妙”全无逻辑基础,但要赏析它却离不开正确的逻辑思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于亚里士多德的“大逻辑”传统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还在逻辑学研究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B.逻辑学的研究要作用于现实生活,要以增强人的逻辑性、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为目的。

C.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诗歌语言,所以诗歌创作要打破逻辑束缚,求新求变,

方能成就佳作。

D.诗歌的语言是个性化的,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如果刻板地用逻辑逐一衡量,

不免会产生误读。

3.下列对概念内涵与外延关系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内涵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性越多,外延所包含的具体对象越少

E.内活侧重于概念的质,外延侧重于概念的量。

C.内涵与外延共同构成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D.在特定的条件下,内涵与外延可以相互转化。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以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例,论证材料二画线句的观点。(4分)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3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

玛丝洛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提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

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柳波芙。”她迅速地说。

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

离开这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

答,心里琢磨着。

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

长点点头表示同意,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

名字。”

被告不作声。

“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

“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

“以前叫卡吉琳娜。”

“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

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诱

骗了她,后来又抛弃了她。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

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

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

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

点使每张脸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

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

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

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

4

“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

“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

“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

“米哈依洛娃。”

“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

“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

“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

“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

玛丝洛娃不作声。

“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

“在院里,”她说。

“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

“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

她噗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

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

那么可怕和可怜,弄得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

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有人向他发出嘘声。

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

“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

"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

“收到了。”

5

“你坐下,”庭长说。

被告就象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

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

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

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以致发出来的声音

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

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

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呵欠,都勉强

忍住。

玛丝洛娃时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时而全身抖动,似乎想进行反

驳,脸涨得通红,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

盯住书记官。

“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

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

“她是最好的,”基塔耶娃回答,“姑娘受过教育,蛮有派头。她出身上等人家,法

语书也看得懂。她有时候喝得有点多,但从来不放肆。是个非常好的姑娘!”

玛丝洛娃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目光移到陪审员那边,最后停留在聂赫留朵

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严厉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

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

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

冰层拆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

漆、阴森森的地面。

“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但是她并没

有认出他来。她平静地叹了一口气,又去看庭长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

“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

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

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

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

聂赫留朵夫此刻听着审问证人,心里就有类似的复杂情感。

(有删改)

6

【注]基塔耶姓;是玛丝洛娃的证人,即下文所说的“掌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庭长曾流连于风月场所,但与横眉怒目的法官相比,也算平易近人,和蔼

可亲,颇具绅士风度。

B.岁月改变了玛丝洛娃的容颜和体态,但她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仍在,这正是她

得以“复活”的缘由。

C.玛丝洛娃对风尘女子的身份基本认同,被问及“什么院”时,也不忘借此机会调

笑庭长和法官。

D.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就像还没断气的、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的小岛,应该

赶快被弄死,被忘记。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小说开篇通过对宪兵由“目不转睛地盯着”到“木然望着”细节变化,侧面烘托了

玛丝洛娃的魅力。

B.文中反复用某词突出人物特征或心理,如“斜睨”,或与人物出身有关,时而含敬

畏,时而表恼恨。

C.宜读起诉书时,作者用一组排比句描摹了法官们百无聊赖的情状,法官们尸位

素餐的形象跃然纸上。

D.玛丝洛娃听起诉书一段综合运用了多种心理描写的手法,有动作暗示,有神态

暗示,还有内心独白。

8.小说中玛丝洛娃三次叹气,结合上下文,分析叹气的原因有何不同。(6分)

9.有人认为,与《变色龙》中的巡警奥楚蔑洛夫相比,小说中的法官显得过于单

薄,应运用多种手法加以细致刻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概述你的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7

明良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

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嫡。望愈崇,则谄愈固。

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

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

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

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

之至诚也。

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

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

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己,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

作书法、俄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

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

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

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

值公所,己贤矣,己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

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

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

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处的字母写在答案卷指定位

置,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主上之遇A大臣如遇B犬马C彼将犬马D自为也E如遇F官徒G彼将官徒H

自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丙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耻,两个“耻”的词义不同,而一个“耻"与"靖康耻,犹未雪”中的“耻”词义相同。

B.崇高,“崇”与“高”词义相同,突出三公,六师位高权重,与现在所说的“崇高”

不同。

8

C.何以,实为“以何”,文言文中疑间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而今安在哉”也是此种

句式。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所以常被用来指代国

家或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臣子讲究节操,推崇高尚,严正、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如今这种风气已

荡然无存。

B.作者轻视民众,认为工农无耻不过辱其身,而官绅无耻则必误国,体现了其历

史局限性。

C.无论是那些身居要职的官员,还是清闲的官员,都是人浮于事,对于国家大事

漠不关心。

D.作者具有极强的忧患意识,他预测到边疆一旦发生变故,很难找到力挽狂澜的

国之柱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

(2)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14.结合文段,概括“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中“居心”的具体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5〜16题

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

[唐]杜收

雾冷侵红粉,春阴扑翠钿。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

柳暗霏微雨,花愁黯淡天。金钗有几只,抽当酒家钱。

天仙子

9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

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

红应满径。

15.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以哀景起笔,张词以乐景起兴,都抒发了伤春之情。

B.杜诗提“雾冷”“春阴”,张词问“春去几时回”,看似感伤自然,实则叹惋自身。

C.杜诗“花愁”、张词"并禽',都是“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D.杜诗“金钗"、张词"往事”,种种过去的印记终将消磨于岁月的长河之中。

16.两首作品都使用了“镜”这一意象,杜诗用“晓镜”,张词用“晚镜”,一字之差,境界

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

诗句是“,”

(2)古人常用设喻和以声写声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清脆,《琵琶行》中的“”与

《李凭箜篌引》中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暗香”一词在中国古共诗词中出现,或指花香,或指女子身上散发的香气,如

UJJ

,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10

交互性的视角,是《红楼梦》叙事的基本模式。同样的空间,不是一个人的旅程,

是许多人的旅程,这些旅程不断地交义、分离、缠烧;同样的视角,(①),是许多

不同视角的叠加、交织、对视,这是时间化的空间。异时的同时。舒芜说:“借

用电影术语来说,一部《红楼梦》,主要是以贾宝玉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但这

远不止是贾宝玉角度的镜头,还有林黛玉角度的镜头,赵姨娘角度的镜头,傻大

姐角度的领头,这里众生平等,(②),每个人生活也都有机会出现在别人的镜头里。

这就是《红楼梦》的交互性:建应在“情理”基础上,通过分岔的时空通道链接起

来,以虚拟的交互主体构成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鲍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未完是《红楼梦》给人留下的最大的遗憾,也是最大的遗产。如果我们能认识到

《红楼梦》,也能为世世代代的虚拟和想象树立无限的创造空间。

18.在上面一段文字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父亲写的散文诗

作词:董玉方作曲:许飞演唱:许飞

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没收割完

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

孩子哭了一整天哪,闲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痛往心里钻

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

11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已老得,像一个影子

一九九四年,庄稼早已收割完

我的老母亲去年,离开了人间

女儿扎着马尾辫,跑进了校园

可是她最近,有点孤单,瘦了一大圈

想一想未来,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很惊艳

面个爱她的男人,要娶她回家

可想到这些,我却不忍看她一眼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

旧报纸

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

12

20.歌词中用“影子”“旧报纸”喻指父亲,简要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4分)

21.歌词中“我”时而指代父亲,时而指代百己,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运用人称?(4

分》

22.“庄稼还没收割完”“庄稼早已收割完”两句中副词的变化蕴含着怎样的言外之

意?(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父亲写的散文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父亲写的散文诗》这首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

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LBA项偷换概念,印度不等于“古印度”,希腊不等于“古希腊”,逻辑学是学科

名称;C项的结论只在“某些场合”成立,不能一概而论;D项“无理而妙”的艺术

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

2.C打破逻辑,成就佳作,是有特定条件的——“在某些情况下”。

3.AB、C两项阐述的是内涵、外延与概念的关系;D项是错误的,内涵与外延

不能相互转化。

4.①首先明确“逻辑”概念,梳理逻辑研究的历程;②指出现代逻辑研究存在的问

题;③立足现实,提出主张;④最后指出逻辑学习的切入口。(每点1分)

5.示例:尾句中“晴”与“情”谐音双关(2分),表面描绘的是天气的“无晴”“有晴”

(1分),实则转化为少女对心上人“无情”与“有情”的探求(1分)。

6.BA项庭长与法官虽外在表现迥异,但草菅人命的实质是一样的。B项,玛丝

洛娃的话、笑是可怕和可怜的,不是调笑,而是维护人格尊严的反击。D项是

文本信息的混搭,聂赫留朵夫并没有把玛丝洛娃看作小鸟。

7.D“全身抖动”是动作暗示,“脸涨得通红”是神态暗示,没有内心独白。

13

8.第一次叹了口气是因为庭长一直纠缠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让她感到厌烦;

第二次沉重地叹气是感慨自己人微言轻,回天乏力;第三次平静地叹气是因为她

已经认清并无奈地接受了现实。(每点2分)

9.不赞同。①法官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着墨过多,喧宾夺主;②精当的人物描

摹既突出法官的主要特征,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③质朴简练是列夫•托

尔斯泰主要的语言风格,刻画过细影响小说的整体风格。(每点2分)

10.CEG

11.A第一个“耻”词义为“羞愧”,第二个“耻”词义为“耻辱”,“靖康耻”中的“耻”词义

为“耻辱”,与第二个“耻”词义相同。

12.B“轻视民众”是误读,将工农与官绅对比,是为了强调官绅无耻的危害极大。

13.⑴我考察了所有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主张、开始做.官•时起,

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每句1分)

⑵这些训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亮,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

诫。(每句1分)

14.偷奸耍滑,讨好皇帝,求取功名。(每点1分)

15.B。“雾冷”“春阴”不是对自然的感伤,杜诗首联表达是岁月对青春的侵蚀。

16.①“晓镜”寄寓少女伤春之情,春去无人怜,哀婉寂寥;②“晚镜”寄寓临老伤春

之感,春去无归日,沉郁凄凉。(每点3分)

17.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⑵大珠小珠落玉盘/昆山玉碎凤凰叫。⑶蛾儿雪

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

动月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8.①不是一个人的视角,②每一个镜头都记录着别人的生活。(每点2分)

19.①在《红楼梦》后补“的交互性”(解:宾语核心词残缺);②在“能为”前加“就”

(解:关联词残缺,如果……就……);③“树立”改为“提供”(解:动宾搭配不

当)。(每处2分)

20.①父亲与影子的相似点:暗淡,单薄;②父亲与旧报纸的相似点:老旧,历

尽沧桑。(每点2分)

14

21.①符合情境的需要,②便于抒情主人公叙事抒情。(每点2分)

22.十年间,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每点2分)

23.B⅛o

【附译文】

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

国家的最大耻辱。我考察了所有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主张、开始做

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

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

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

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

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

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

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

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

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

己。”这些训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亮,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

的告诫。

务农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钱的人不懂得廉耻,

只是使他们的家庭受到侮辱;读书人不懂得廉耻,可以说是侮辱了邦国;如果卿大

夫不懂得廉耻,就可说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耻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为

读书人,由读书人上升为小官、大官,这就从他们自身自家受侮辱,扩大到整个

天下受侮辱。

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

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官员,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

不过问了。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当皇

帝态度和颜悦色或赐宴的时候,他们便洋洋得意,出来在自己的门生、妻子儿女

面前夸耀一番。皇帝稍有不高兴,他们就赶快磕头退出,另外寻求可以得到皇帝

宠爱的办法。难道他们的心真正地敬畏皇帝吗?问他们作为大臣难道应该这么做

吗?他们却可耻地说:我们这些人只能这样罢了。至于他们的居心也就可想而知

了。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的人,不怎么读书,却说:我从早

到晚在衙门值班,已经是很好了,已经够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