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四_第1页
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四_第2页
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四_第3页
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四_第4页
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入学考试高二语文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

《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

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

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

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

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

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

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迂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

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

光日",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

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

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

《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贤''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

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

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

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

《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

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掲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

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

骗入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他在《资

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

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尚鉴兹哉!”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

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材料二:

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

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

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

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

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

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

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

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

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

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间和时代之间,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

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

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

(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

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两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其中很多成果就体现了史学研究

对现实社会的关怀。

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

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

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

养料。

C.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岀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

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D.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

高的理论价值。

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

C.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

求。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注)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

大棕桐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

正下着雨。雨水从棕相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

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

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

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

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

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

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

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

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

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

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句甸的。”

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天很黑了,雨点

敲打着棕桐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

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节)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

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

思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是典型的当时美国新女性,

但她却又是一个渴望回归传统的女性。

B.小说中的“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表现了当时男性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否定,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的

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对新女性的否定。

C.小说中的猫是当时女性的象征,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新女性内心的喜悦心情。

D.小说巧妙运用花园等空间场景,展示出不同场景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和深层话语内涵,把主人公无法

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借助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的象征意义,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把女主人公无

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

C.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作者什么也没

说,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很吊读者胃口。

D.“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海明威创作“冰山原则”的特点,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

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

8.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么?你的看法如何,请

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9.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他说:“冰

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篇小说正是这种理论很好的体现。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孙膑生阿、郭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

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鯨之,欲隐勿见。齐

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

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亜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

百里而趣®利者蹑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人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

并行逐之。

孙子度甚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陷,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

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

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竖子之名!”齐

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必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日: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日:“能

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发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10.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面轻齐劳苦面功高如此

B.遂成竖子X名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甚孰能讥之乎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不以物喜,不幺己悲

12.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雷盘中忽眼明①,骄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蕾: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4.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孔子用“,则不复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论语・述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

(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颍《黄鹤楼》)

(5)恨相见得迟,。(王实甫《长亭送别》)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不仅是雪山王国,巫,在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白色的雪山总是与蓝色的湖泊相伴。这里孕

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在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在西藏的许多地方都有带“错”字的湖,如纳

木错、色林错、班公错等等。,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聚合分不开。伴随着印度板块的一路“北漂”,

远古时期的特提斯洋被一步步压缩,最后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慢慢消失,留下一个个相对低洼的大小

盆地,蓄水后便有了“一错再错”的湖泊群。

在青藏高原,③。在藏语中,“雍”是绿松石的意思,因此,“雍错”即为碧玉似的湖。普莫荚雍

错就是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的一个世界上海拔最高

的大型送圣遡。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

17.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七、名著阅读

18.鲁迅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是这样评价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

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的所叙的人物,都是

真的人物。”请从《红楼梦》选取一个符合鲁迅评价的人物,写出这个人物的“真字数不超过120字

八、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鍾书学贯中西,学识渊博。他的记忆力被国外一些媒体誉为“照相机式记忆“,凡是他看过的东西就像

照相一样记在大脑中。后来,钱锋书的夫人杨绛在《钱铺书手稿集》的序中道出了实情:“许多人说,钱健

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

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钱锦书的做法对我们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启发:既要坚持读书,也要做笔记,还要常常温习。请你就“读

书、笔记、温习”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实际,谈谈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C3.D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

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

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5.①以

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

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

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解析:1.B.“两种”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

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应该是“三种故选B。

2.C.“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

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

史结论”。“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岀发点而不是结果。故选C。

3.A.“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

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如果……就会……”错误,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未必就会误解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

C.“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

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故选D。

4.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史论结合

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

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

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

《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

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

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5.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据此可概括出:

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

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与参考”,据此可概括出: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

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出: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

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可概括出: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6.C7.B8.不同意。①因为“雨中的猫''不仅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

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②孤独无助的美国太太是在这只

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都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③用“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更能让读者展开

想象的翅膀,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

问题。④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⑤”一个寂寞的

美国妇人”和“不幸的婚姻”语言形式上太直白,包含的内容太单薄,不丰富。

9.①小说的情节本身简单明了,却因为作者的巧妙安排而起伏跌宕,意味深长。

②故事中省略了不少情节,但是并没有影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在写妻子要去“逮

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

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又如对于丈夫的描写,小说也只寥寥几笔,但是一个冷漠、虚伪的男子形象却跃然

纸上;再如对妻子坐在梳妆台前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对话虽然十分简单,却把一个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

不再服从于男性然而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当时美国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

③小说对于急于逮猫的妻子、一直闲躺在床上看书的丈夫、派人送来一只大花斑猫的旅店老板,这三个人

物的简单描写,近乎白描式的记叙和简单的对话,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又凸显了当时男女之间的

不平等地位,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10.D11.C12.B

【分析】10.D项,“期:希望”错误,“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的意思是"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

起,就万箭齐发所以"期”的意思是“约定故选D。

11.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第一个“其”,代词,

他、他们;第二个“其”,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故选C。

12.B项,“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错误,由原文“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

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可知,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

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

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由此可知,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而不是“多有

非议”。故选B。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郭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

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

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

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

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

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

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

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

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

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

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

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

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晩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

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

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

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

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

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

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

的酷刑。可叹啊!

13.C14.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13.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

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

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4.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

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

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

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

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

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

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

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

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

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

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15.(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扪参历井仰胁息(4)芳草萋

萋鹦鹉洲(5)怨归去得疾

16.①更是湖泊世界;②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③还用“雍错”来指湖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