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件全套 尹睿 第1-13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_第1页
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件全套 尹睿 第1-13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_第2页
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件全套 尹睿 第1-13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_第3页
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件全套 尹睿 第1-13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_第4页
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件全套 尹睿 第1-13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目录国外教育技术定义一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定义二一、国外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

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AECT)1.AECT94定义1.AECT94定义基本形态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技术促进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理论等实践:媒体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等基本对象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资源,支持学习过程基本领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和信息设计开发:电子出版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等应用:利用媒体开展学习、教育技术的创新成果推广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应用、管理恰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

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AECT)2.AECT05定义概念辨析相比AECT94定义,AECT05定义有哪些新发展?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李克东(2002)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定义概念辨析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定义与AECT定义有哪些异同?思考讨论阅读《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从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角度出发,分析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逻辑头脑风暴

从19世纪末的幻灯投影、无声电影到20世纪30-40年代的有声电影、录音,到50-60年代的电视、录音,到70-80年代的录像、卫星广播电视,到90年代的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虚拟现实仿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不可想象的方式与途径改变着人类教育。所以,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一种‘技术逻辑’”。对于小学教育而言,这一逻辑是否同样适用?请自由发表观点。目录按照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考量一按照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考量二按照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考量三一、按照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考量小学教育具有“优化小学生生命”的价值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求不断促进小学生的生命优化,即引导小学生不断向“文”而“化”,由“自然人”向“文化人”发展,由“现实”的生命存在状态向“理想”的生命存在状态升华。提供机会传播知识发展能力按照“优化小学生生命”的价值应用技术第一,充分利用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消除数字鸿沟,为小学生创造更多转变学习的机会,构建起满足个体学习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生态。第二,充分利用各种交互式技术,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丰富的学习体验,实现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跟踪技术对小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干预调整,逐渐建立面向小学生素质发展的数据预测与决策模型,助力教育精准化和科学化。二、按照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考量小学教育具有“奠定小学生发展基础”的功能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道德品质发展智慧品质发展人格品质发展按照“奠定小学生发展基础”的功能应用技术第一,发挥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特性,普及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具备成为未来数字公民所必需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形成数字学习的意识与习惯。第二,负责任、合乎伦理地使用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分析技术、沉浸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尊重小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审慎介入,理性处理好新技术创新应用中“人机共教、人机共育”的协同关系,帮助小学生塑造价值、生成智慧、养成情感、锻造意志。三、按照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考量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视频来源:/video/BV1wV4y1Z7ii/?vd_source=9eedc3c15cda55055173fd97a430d2fb小学教育具有“遵循小学生心理规律”的活动特性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顺应小学生的心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特征0-2岁感知运动阶段仅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外部环境认识到客体的永恒性2-7岁前运算阶段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具有可逆性没有守恒的概念7-11岁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概念形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支撑思维具有可逆性11岁之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演绎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等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按照“遵循小学生心理规律”的活动特性应用技术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以图文声像并茂的直观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沉浸式技术可以创设虚实融通的学习空间,激活小学生的兴趣,增强小学生的感知,促进小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小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可视化,并通过交互技术,为小学生创造多样化的人机交互活动,促使小学生在交互中发展认知。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自适应学习技术可以持续动态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自动推送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策略、匹配学习路径,助力小学生个性化学习。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内涵目录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含义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特点二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含义头脑风暴

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这一说法。随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抓手。请你说说:什么是融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整合教学方式学习环境融合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整合VS融合教学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系统要素性改变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含义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小学教育原理与小学生成长规律,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小学教学系统中,使其与教学内容、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实现高度和谐的整合,创生新的教学系统生态结构,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特点观摩分析观看小学英语课例《Sports》,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有什么特点?请用思维导图加以归纳总结,并结合课例片段加以解释。课例来源:https://1/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sdResIdCaseId=ff8080815d0c7c9a015d0e1c4154063c&t=2&sessionKey=miGIKV8ZHK0LRl5rJ2sa育人性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育人性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育人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应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对小学教学内容、学习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进行系统性整体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逻辑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应以小学生心理逻辑主导为准则,有意识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开发出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有利于小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升华情感等的教学活动。全面性教学系统教学内容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联动要素变革结构思考讨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引发教学系统结构变革。请问如何理解“教学系统结构性变革”?渐进性将信息技术简单地植入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各要素、各环节有机结合简单结合中度整合深度融合引自:罗祖兵.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限度及其超越[J].课程

教材

教法,2019,39(1):60-65.深度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最高境界或理想状态。虽然我们强调深度融合,但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或者否定简单结合、中度整合的必要性和价值。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方式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录作为学习对象一作为辅助工具二作为认知工具三作为学习环境四一、作为学习对象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以传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为根本目的。例如,在小学阶段,开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的课程。二、作为辅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工具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辅助工具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在《我是中国人》一课中利用图片、视频辅助课文讲解课例来源:/syncClassroom/classActivity?activityId=d00a983e-7f90-4b2c-a478-908232fd9fa8思考讨论打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选择某一个课例资源,思考讨论:在课例中教师如何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三、作为认知工具认知工具的概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得到。向技术学习(LearnfromIT)用技术学习(LearnwithIT)转变认知工具的概念认知工具是一种支持、引导和拓展使用者认知过程的心智模式或计算设备(Lajoie,S.)。知识表征交互性分布式认知支持信息可视化支持信息有效操纵控制支持个体间信息传递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策展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评估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课例来源:https:///syncClassroom/experimentLesson?courseId=ff808081-84a8-cb00-0184-b3bf728606b4小学数学《圆柱的认知》一课中学生操作“圆柱探究”工具,学习圆柱的特征与形成思考讨论打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选择某一个课例资源,思考讨论:在课例中学生如何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四、作为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赖以存在基本环境,教师与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被现代信息技术包围的信息生态圈中。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维度目录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融合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习环境的融合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过程的融合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评价的融合四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内容融合的方式可视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学习内容与过程转换为图形、图像、动画与声音等媒介构造可交互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通过感知完成知识建构。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观察将复杂的过程变得清晰可交互将宏观/微观的现象变得直观可感知123案例:小学科学《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课例来源:/syncClassroom/classActivity?activityId=52c90fbb-7ef6-4db1-83b7-6e2bdf57e6ff案例:小学数学《圆柱的认识》课例来源:https:///syncClassroom/experimentLesson?courseId=ff808081-84a8-cb00-0184-b3bf728606b4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习环境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习环境融合的类型以幻灯机、投影机、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媒体按照媒体特性优化组合的环境。多媒体学习环境以教师机为服务器、以学生机为终端、以教室局域网为基础而组成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习环境融合的类型以虚拟实验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化设备等为核心的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智慧学习环境思考讨论从上述类型出发,思考讨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习环境融合呈现出哪些趋势?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过程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过程融合的程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究教育内容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进程。教学过程结构是核心。教学过程结构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个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上的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过程融合,其实质就是与小学教学过程结构融合。优化局部环节再造教学流程优化局部环节现代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某一个环节,从而达到辅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工具,支持知识导入的教学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展示工具,支持知识讲解或汇报演示的教学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交流通讯工具,支持协商讨论的教学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检测评价工具,支持在线测试的教学环节再造教学流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过程融合打破课堂场域的有限性,联通课内与课外,重构形成一个跨越课堂时空、联动课堂内外的全新教学过程。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评价的融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系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资料,并通过量化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性判断,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学的完善。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积极探索增值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总和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推动考试评价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评价融合的类型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课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而进行的评价。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借助教育云平台海量的测试题库生成课前诊断测试题,让小学生自主完成在线测试,利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生成直观化的统计图表,呈现小学生的测试结果,了解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教师也可以基于学习分析技术对小学生课前在移动终端的各种学习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判断小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以便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评价融合的类型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而对小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感知技术对小学生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全面追踪,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各种活动数据进行可视化模型构建,以便了解小学生的投入度和积极性,预测学生的未来表现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分析小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并从中探索隐性的学习规律,为小学生推送个性化内容与资源、有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案例: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分析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评价融合的类型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小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评定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结束后,教师不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实施评价,而是将反映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习得、技能增长、情感变化、素养发展等各方面的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小学生的学习做出全面评价,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发展。案例:一位小学生的数字画像来源:走进学校3.0时代(张治,2021)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层次目录替代层次一增强层次二修改层次三重塑层次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深度逐渐递增一、替代层次内涵替代层次表示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替换了原先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某种做法,但对课堂教学结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只是在技术对内容实现的方式上不同而已。天地人从黑板书写到白板书写二、增强层次内涵增强层次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对原先的教学带来某些增强性的功能,对课堂教学结构会产生一些变化。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课堂互动视频来源:/video/BV1JR4y117S2/?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eedc3c15cda55055173fd97a430d2fb三、修改层次内涵修改层次允许现代信息技术对内容和任务本身进行重新定义。融合增强现实技术的交互式电子课本视频来源:https:///video/BV1jg411L7yU/?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eedc3c15cda55055173fd97a430d2fb四、重塑层次内涵重塑层次表示现代信息技术能重新定义任务本身或创造出过去根本想象不到的学习任务,进而触发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思考讨论

上述四种融合层次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如何正确理解上述四种融合层次的关系?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多媒体学习的认知原理

与没有按照学习者的心理工作方式来设计多媒体信息的呈现相比,如果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按照学习者的心理工作方式来进行设计,那么,学习者就会更加容易实现有意义学习。——迈耶(Mayer,R.E.)目录三个基本假设一五个认知步骤二多条设计原则三思考讨论观看视频“九九乘法口诀”,思考讨论该视频的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为什么?与其他学习伙伴说说你的理由。视频来源:/v_show/id_XOTA4OTk0MzMy.html一、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基本假设:双通道假设迈耶依据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通道的研究,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第一个基本假设:双通道假设。双通道假设,是指学习者对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材料拥有单独的信息加工通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转变信息的表征方式使得信息可以转入到另一条通道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实现信息的跨通道加工。第二个基本假设:容量有限假设迈耶依据认知负荷理论和工作记忆理论,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第二个基本假设:容量有限假设。容量有限假设,是指在每一条通道中,学习者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第三个基本假设:主动加工假设迈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假设:主动加工假设。主动加工假设,是指学习者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将其经验建构成一致的心理表征。主动加工的认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信息以及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进行有意义整合等。二、五个认知步骤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语词画面耳朵眼睛声音言语心理模型图像图像心理模型选择语词选择图像组织图像组织语词先前的知识整合多媒体呈现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选择组织整合学习者对多媒体的信息加工是一个“选择—组织—整合”的过程。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在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基于语词表征形成的言语心理模型与基于图像表征形成的图像心理模型之间建立联系。只有建立起合理的联系,才能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加以整合,发生有意义学习。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对小学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什么启发?三、多条设计原则原则描述1.一致性原则当减少或排除无关的语词、画面等材料时,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2.多媒体原则学习者学习由“图像+语词”组合呈现的材料比只有语词呈现的材料,学习效果要好。3.形式原则学习者学习由“图像+语音”组合呈现的材料比由“图像+文本”组合呈现的材料,学习效果要好。4.冗余原则学习者学习由“图像+解说”组成呈现的材料比由“图像+解说+文本”组成呈现的材料,学习效果要好。5.强调原则对重要内容给予突出强调,会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更好。6.空间临近原则图像与对应的语词是邻近呈现而不是隔开呈现,会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更好。7.时间临近原则图像与对应的语词同时呈现而不是继时呈现,会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更好。8.分割原则多媒体教学信息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进度分段呈现比持续整个完整的呈现,会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更好。9.预训原则学习者在正式学习之前已经了解和掌握多媒体信息中的一些主要概念的名称、特征等,学习效果会更好。10.声音原则多媒体信息中的言语使用标准人声比使用机器进行解说效果更好。11.形象出境原则多媒体呈现信息时,讲解者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不一定会使学习者学习效果更好。12.对话原则用对话的方式呈现语言信息要比独白的方式呈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要好。13.拟人化原则屏幕代理呈现人物化的手势、动作、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使学习者学习效果更好。14.个性化原则多媒体信息呈现的设计效果应考虑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应用分析应用多媒体学习的认知原理的设计原则,分析视频“九九乘法口诀”的设计不合理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视频来源:/v_show/id_XOTA4OTk0MzMy.html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技术整合的课目教育学知识原理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录技术整合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的结构一技术整合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的原理二技术整合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的新进展三一、技术整合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的结构构成要素技术学知识(TK)教育学知识(PK)课目内容知识(CK)教育技术学知识(TPK)课目技术学知识(TCK)课目教育学知识(PCK)技术整合的课目教育学知识(TPCK)课目内容知识课目的相关概念、理论、观念等知识教育学知识所有课目所共通使用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知识技术学知识传统技术(黑板、幻灯)与现代技术(多媒体、互联网、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知识。三个基本知识要素要素关系技术学知识(TK)教育学知识(PK)课目内容知识(CK)增强限制创新转变拓展选择改进创造选择改进创造技术学知识对课目内容知识的作用通过技术将课目内容以学习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表征出来。通过技术拓展新的课目内容领域供学习者学习。转变拓展案例:小学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上》课例来源:/qualityCourse?courseId=8ae7e4b2-7c57-4e19-017c-59ca0f5e0188课目内容知识对技术学知识的作用选择根据课目内容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技术加以表征,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改进根据课目内容的需要,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创造根据课目内容的需要,设计新技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案例: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倘若要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能量之间可以实现转换,教师可以播放电灯照亮、电炉烧水等生活场景的视频加以解释;倘若要让学生探究能量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教师可以采用虚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技术学知识对教育学知识的作用增强限制创新技术通过其本身的特性为教学提供支持。技术对教学的限制,以及在教学中有可能导致的误用。技术具有的特性可能引起的教学改进和创新。教育学知识对技术学知识的作用选择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合适技术的选择。改进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变。创造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新技术。案例:小学英语教学在小学英语情境会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人机对话的智能教学系统,为学生会话交流创设情境,对学生口语发音做出即时评价反馈;在小学英语作文示范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自动批改作文的智能教学系统,对作文篇章布局、语法运用、词语准确等做出实时判断,便于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讲解。应用分析

登录“基础教育精品课”平台,在“微课展示”模块中,任意选择并观摩一节小学精品课,运用TPCK框架分析这节课例,说一说教师是如何处理课目内容知识、教育学知识、技术学知识三者的关系?https:///portal/html/jpk/1.html二、技术整合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的原理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安格里(Angeli,C.)和瓦兰奈德(Valanides,N.)提出了“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ICT-TPCK)。它除了包括课目内容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技术学知识,还包括学生知识(knowledgeoflearners)(包括学生特征以及原有认知水平)和情境知识(knowledgeofcontext)(涵盖了课室情境、教育目标与价值、以及教师关于教与学的认识论信念等)。ICT-TPCK的实质是一种“转化”的智能,是教师运用ICT将课目内容知识“转化”成学生可以有效获得的一种整合技术的课目教学智能。技术映射原理“技术映射”(Mapping),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建立起技术功能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关联过程。该过程为:从课目主题的分析与内容的分解(图中的“主题2—>内容2”),经过基于学习者、教育学方法、内容再现以及工具的教学可供性(pedagogicalaffordances)等具体的情境分析后,将其映射(mapping)到技术的“熔炉”中“炼制”为“经验化内容”(图中双环形部分转化后的“内容2”)。这一“炼制”过程即为“转化”。技术映射原理“示能性”指的是一个事物所具有的感知属性与实际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事物如何被人们操作使用。“示能性”将作为一个事物与发生行为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产生。思考讨论

阅读《智能教育时代教师G-TPCK框架研究》,了解智能时代TPCK框架的新演化。思考两个问题:相较于TPCK,G-TPCK有哪些创新?G-TPCK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有什么启示?文章来源:/s/k73zzWiQLtOxS_3HN1NKkQ三、技术整合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的新进展TPeCS凯里(Kali,Y.)等研究者在延伸TPCK框架的基础上,增加“空间”(Space)这一要素,提出“技术—教育学—课目内容—空间”框架(Technology-Pedagogy-Content-SpaceFramework,简称TPeCS)。该框架主张,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除了要掌握技术与教育学和课目内容的关系,还要具备适应现有的物理空间、利用可选择性空间或设计创新空间的能力。技术相关的考量空间相关的考量教育学相关的考量课目内容相关的考量整合技术、教育学、课目内容和空间的相关考量思考讨论与TPCK相比,TPeCS的优越性是什么?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学习空间再设计原理头脑风暴请大胆畅想,用喜爱的方式描绘你心目中的“未来学习空间”(包括空间类型、要素、功能等),并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学习空间再设计

学习空间再设计(RedesigningLearningSpace),指的是对学习环境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学习空间再设计,应遵循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力求学习空间能满足学习者灵活、多样、个性的学习需求。目录“教育学—空间—技术”框架的结构一“教育学—空间—技术”框架的运用方法二一、“教育学—空间—技术”框架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教育学空间技术支持促进推动被扩大拓展融合

澳洲昆士兰大学雷克莱夫(Radcliffe,D.)等学者在“下一代学习空间”(NextGenerationLearningSpace)项目中提出了信息时代学习空间再设计原理,即“教育学—空间—技术”框架(Pedagogy—Space—TechnologyFramework,简称PST)。二、“教育学—空间—技术”框架的运用方法运用方法:四维度+两角度关注点概念与设计应用与实施总体设计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如何有效实施设计?教育学我们希望实现哪些类型的教与学方法?为什么?能实施哪些类型的教与学方法?证据何在?空间哪些空间设施和环境布置能支持这些类型的教与学方法?如何支持?哪些空间设备和环境布置发挥了作用?哪些没能发挥作用?为什么?技术技术是如何嵌入空间来支持这些类型的教与学方法?在促进教与学方面,哪些技术是最有效的?为什么?应用分析观看视频“未来学习的一天”,应用“教育学—空间—技术”框架的方法,分析视频中展现的课堂环境能支持哪些类型的教与学方法?要支持这些教与学方法,需要怎样的空间布局和技术支持?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国家行动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信息时代教师质量的重要表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思维建构方式起步应用融合将信息技术嵌入教学、学习、评价和管理系统创新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的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其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与能力发展,以及支持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目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研制一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二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三头脑风暴请说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用思维导图加以清晰表达。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研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该《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即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该《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发展性要求”,即为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主要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信息化教学环境类型内涵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网络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简易或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及其他学生终端构成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学科软件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与学活动。移动学习环境由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构成,能够使师生获得数字教育资源、学科软件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教与学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2019年)维度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学情分析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教学设计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学法指导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B7家校交流与合作B8公平管理技术资源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C5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指导学业评价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B10档案袋评价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思考分析请认真阅读与对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2019年),用双气泡型思维导图将两份标准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描述出来,体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新要求。二、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课堂革命对教师的要求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生不会变,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课堂革命对教师的要求在信息时代,教师面对的新情境是一种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是否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了其是否能应对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情境挑战,开展创意教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不能仅仅依赖于培训,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全面洞察自己面临的教学处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认识、理解和建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并据此提升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决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旨在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个体创新力量,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逐步形成一套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的生成性资源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配套所用的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源(链接)真实完整的课堂教学实录评测练习(可选)“晒课”要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https://1/portal/html/1s1k/index/1.html“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晒课,教师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可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堂教学;通过晒课,鼓励教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的不同方法和多种模式,形成示范性资源体系,

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晒课,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可以打破时空,形成基于网络实践社群的教研新样态。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学习借鉴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优质课程案例,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汇集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健全优质课程资源遴选更新机制,系统化、体系化建设云平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平台资源内容,提高平台资源质量;服务学生教师使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预习、复习、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提供服务,促进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支持教师课堂教学,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提供服务;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用,帮助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加快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portal/html/jpk/1.html思考分析请分别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站和“基础教育精品课”网站各自选择一节课,在认真浏览和观看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优课与精品课的异同,加深理解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的意义。三、师范生专业能力的职前培养卓越教师培养的国家文件文件来源:/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2018年)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中的“发展性要求”为逻辑起点,根据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面临的教学情境、实践机会等的差异重新分解能力维度,从学生视角的“技术支持学习”与未来教师视角的“技术支持教学”出发加以建构形成。资料来源:任友群,闫寒冰,李笑樱.《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5-14+40.《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2021年)思考讨论请认真阅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了解标准框架与各维度要求,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差距,思考努力的方向,研制一份学习规划,并与其他学习伙伴交流。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信息时代卓越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维度头脑风暴请说说您心目中的卓越教师形象,并用纸笔给心目中的卓越教师画像,与其他同学交流。

卓越教师应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浓烈的职业情感,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深厚的教学底蕴,宽厚的学科基础与高超的授课技艺,并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型教师。目录积累深厚的学科教学知识功底一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二全面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三构建卓越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四一、积累深厚的学科教学知识功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双基教育素质教育立德树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八大

卓越小学教师需要理解与深化育人目标,并将这种理解与深化转化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从而实现学科所承担的育人价值。深刻理解学科内容知识正确性意义联系度指教师对所教概念、原理、命题等进行准确表述,同时提供丰富的表征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指触及知识本质的深刻认识,表现为对内容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指宽至知识网络的广泛认识,即基于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知识的学习路径,把握教学起点与生长点。科学分析学生认知情况学生认知情况认知特征学习基础生活经验教师应考虑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课程是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可能生活世界的桥梁。授课内容要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将学生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内容之一。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的再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已有学习为基础。教师应准确把握学习的起点,恰当地设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二、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认清技术特征数据挖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认清技术特征掌握教育属性信息化的教育共享协作交互开放展望深度融合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融合应该是系统化的,将学科的教学融为一体,集教学资源、教学帮助、学习评价、成绩跟踪、合作交流等为一体,构建最优的网络教学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融合应该是智能化的,记录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过程,及时反馈信息,为学生后续学习、教师教学提供参考;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融合应该是个性化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流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主学习。三、全面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信息化教学方式思考讨论请综合运用前面所学习的“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原理”,思考: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方式、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时,应注意什么?并与其他学习伙伴交流。四、构建卓越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案例: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例来源:https:///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8ae7e4997ca9b56d017cad3d2af6027c&sk=2&sessionKey=kjQGFwI29N6eYjaFksZn思考讨论

在上述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中,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由此,分析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灵活掌控课堂挖掘应用教学数据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信息时代卓越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特点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录时代性一价值性二引领性三整体性四一、时代性卓越小学教师应能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了解适用于小学教学场景的新技术产品特点,熟悉新技术工具及其应用系统的操作,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展小学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尽管应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但是,卓越小学教师应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韧性,有“芳林新叶催陈叶”的勇气,以敢闯敢干、自我革新的担当,打破传统教学的固化思维,开展新技术融合小学教学的实践创新,建立信息时代教学实践所需的设计思维、数据思维、创新思维等。二、价值性学生视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视角:促进自我专业发展师生共成长三、引领性卓越小学教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不断探索、创新与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对卓越小学教师来说,既是对现实的观照,也是对未来的引领。四、整体性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学情分析学业评价学法指导教学设计实践感悟开展“寻找身边的卓越小学教师”活动,采访当地一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表现卓越的小学教学名师,记录其成长历程与自己的感悟,体会榜样力量,以“卓越小学教师的成长”为题,撰写一份采访稿或拍摄一段短视频。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学课件的概念与特点目录教学课件的概念一教学课件的特点二教学课件的功能三一、教学课件的概念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经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表现,具有良好的结构,满足某一单元或知识点教与学需要的一种数字教育资源。案例:小学科学《植物的生命系统》《植物的生命系统》是针对植物营养和器官、吸收和运输水、光合作用、繁殖等相关知识点教学而开发的教学课件。案例:小学科学《植物的生命系统》为满足教学需要,该课件在“探索新知”模块,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二、教学课件的特点表现力丰富是指教学课件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信息可视化地表达知识点内容,不仅可实现对宏观或微观事物的直观模拟,而且可实现对复杂过程的简化再现,以增强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表现力丰富课件来源:/syncClassroom/prepare/detail?resourceId=e3c4c3c2-8d4f-e8b7-5adc-054baf866107表现力丰富是指教学课件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信息可视化地表达知识点内容,不仅可实现对宏观或微观事物的直观模拟,而且可实现对复杂过程的简化再现,以增强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表现力丰富课件来源:/syncClassroom/prepare/detail?resourceId=15f28cd4-88ef-b360-5f56-4c7081f2d607交互性良好使得教学课件不仅只是作为展示知识内容的资源供教师课堂教学演示,更是作为可自主操作控制的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交互性良好《植物的生命系统》课件设置让学生以操作性交互方式认识植物的器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还设计了相应的交互式练习和小游戏,并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及时反馈。超链性强大是指教学课件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知识内容,使其更符合人类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以便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内容。超链性强大《植物的生命系统》课件设置多种形式的超文本链接,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三、教学课件的功能案例:小学科学《环境保卫战》思考讨论

从教学课件的特点出发,分析《环境保卫战》课件可以实现哪些教学功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内容,加强理解支持探究,促进建构123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学课件的类型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录课堂教学型课件一自主学习型课件二模拟实验型课件三资料工具型课件四一、课堂教学型课件课堂教学型课件是为了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开发的,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演示教学的课件。它强调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以多种媒体的形式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内容。思考讨论课件来源:/syncClassroom/prepare/detail?resourceId=e461bd89-7ec3-ebe2-d8ff-968da9a1ebed观看课件《观潮》,思考讨论该课件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希沃白板课件/courseroom/courseware-official/index二、自主学习型课件自主学习型课件是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而开发的课件。它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设计友好的界面,能让学生在人机交互活动中自主完成知识建构,它还包括学习反馈与学习评价,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小学信息技术《绘画学堂》三、模拟实验型课件模拟实验型课件是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再现近乎真实的实验场景,并提供可更改的参数项,真实模拟对象的状态和特征而开发的课件。案例:小学数学《分数的认识》课件来源:/en/simulations/fractions-introPhEThttp://四、资料工具型课件资料工具型课件主要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工具,供其课外进行资料查找时使用而开发的课件。这类课件一般不体现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资源库。案例:《十万个为什么》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学课件的设计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头脑风暴教学课件的设计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目录课件的教学设计一课件的系统设计二一、课件的教学设计课件的教学设计内容教学课件的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的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形成有序关联的教学系统结构。教学内容与目标的确定在确定课件的教学内容时,应当重点考虑选择该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的必要性,即教学课件为什么能很好地解决该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确定课件的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点,进而确定知识点的呈现顺序。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且知识点之间应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便于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与目标的确定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课件的教学目标,并使用清晰、可评价的方式将教学目标表述出来。包括: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有一个判别的标准。通过填写百数表,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数感;通过对百数表的观察、分析与探究,准确说出百数表里行列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推理能力;通过数的定位练习,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数学一年级“数的顺序”教学课件的目标学生特征的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即了解小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即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如:年龄、性别、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的顺序”课件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尝试,因此,教师采用复习旧知的策略,设置“我是小画家”这一情趣横生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为小刺猬连线,回顾100以内数的顺序。课件来源:/tCourse/group/af8c8cd7c086443ba304edb21ebd0f56/course/faafd3c170ab48ad97aaaed8ea51c694?channel=)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且注意力正逐步由无意注意开始向有意注意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无意注意。在教学课件的策略设计上,应以直观形象和灵活生动的策略为主,以唤醒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并促进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迁移。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发展,在教学课件的策略设计上,可以采用抽象演绎和探究操作为主的策略,以促进小学生的逻辑推理。案例分析观看《数的顺序》课件,分析讨论该课件使用的教学策略,并与同伴说说这样设计的特点。课件来源:/tCourse/group/af8c8cd7c086443ba304edb21ebd0f56/course/faafd3c170ab48ad97aaaed8ea51c694?channel=教学评价的设计在教学课件中,通过形成性练习、情境作业、任务训练等评价方式检测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程度。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努力改进的方向。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的顺序”课件设置了数字城堡、数字视窗、数字巴士、数字迷宫四个进阶游戏练习,检测学生对百数表行列的排列规律以及行中的数与列中的数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情况。二、课件的系统设计课件的系统设计内容教学课件的系统设计就是确定课件的技术表现形式。结构设计交互设计结构设计教学课件的结构是指课件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呈现形式。它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而且体现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构。层次分明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建构,内化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课堂教学型课件,由于它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演示与互动使用,所以其结构基本为顺序结构,体现知识点之间层层递进的线性关系,以及由浅及深的过程组织。对于自主学习型课件,由于它多数用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其结构多为网络结构,体现知识点之间非线性、多层次的逻辑关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机进入学习。结构设计课堂教学型课件结构:“数的顺序”课件结构结构设计自主学习型课件结构:“绘画学堂”课件结构交互设计现代教学观和学习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互动,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交互作用,主动建构学习内容意义的过程和结果。随着交互式教学课件的兴起,手写、聚光灯、放大镜、链接、拖拽等交互功能可轻松实现,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课件的交互、学生与课件的交互提供了新的可能。案例分析请登录“希沃白板

课件库”,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小学教学课件,从教学设计与系统设计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courseroom/courseware-official/index)请登录“基础教育精品课”平台,在“课程样例”模块中,任意选择并观摩一节小学精品课,从教学应用的角度对其应用过程进行分析。(/portal/html/jpk/1.html)挑战任务自选小学教材中的某一个内容,从教学设计与系统设计两个方面入手,设计一个课堂教学型课件,填写一份教学课件设计方案,并运用相关的课件开发工具加以技术实现。可参考的课件开发工具:希沃白板5的下载地址:

(https:///software)101教育PPT下载地址:(https:///)谢谢!更多课程资源可参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大学MOOC)/course/scnu-1205984818?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教学课件的应用方法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录课堂教学型课件的应用一自主学习型课件的应用二一、课堂教学型课件的应用课堂教学型课件在新授课中的应用新授课是以新知识学习为主的一种课型。

媒体资源

交互教具

交互学具

交互习题

效能工具交互式教学课件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多元交互新知习得

知识拓展应用延伸

练习检测评价反馈案例:小学英语三年级“Unit2Colours”课例来源:/tCourse/group/a122ca8a56a749e8a893f2bd74c3608e/course/5bb08fa0d72b4de8934b9ab480dd0b5b?group=a122ca8a56a749e8a893f2bd74c3608e&channel=pc_searchResult课堂教学型课件在复习课中的应用复习课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的一种课型。

思维导图

媒体资源

学科工具

交互习题

交互游戏梳理旧知建立关联

习题讲解理解应用

错题分析深化认知

练习强化巩固知识交互式教学课件案例: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与倍数”课例来源:/tCourse/group/81098d0f9287414fba1f5fdb5006996a/course/04cd230f27784f4ab0050081342497da?group=81098d0f9287414fba1f5fdb5006996a&channel=pc_searchResult二、自主学习型课件的应用课件在指导型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在指导型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度是最低的。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学习策略、选择学习环境与工具,主导学习过程,提供学习反馈,给予学生指导、启发和监督。学生自我约束、调整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主动地对教师所传授知识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完成学习过程。这种自主学习适合于小学生自主能力较弱且有待提高的情况。

(1)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内容,讲解教学重难点;

(3)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浏览课件资源;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思考讨论;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