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检测卷
姓名:班级:学号:
阅卷入
-------------------、选择题(共15题,共45分)
得分
1.(3分)在北京人遗址中,考古工作者通过某种研究方法得出了“北京人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的结论。
这种研究方法是()
A.研究化石B.肉眼观察C.经验推断D.走访了解
2.(3分)下列最能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粟的种植B.水稻的种植C.玉米的种植D.黍的种植
3.(3分)《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4.(3分)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据称雄,争夺霸主B.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讨伐商纣,建立政权D.稳定统治,巩固强土
5.(3分)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
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的消失B.私有土地的出现C.生产方式的变革D.兼并战争的影响
6.(3分)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
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A.鼓励农业生产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
7.(3分)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
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B.铁制工具的出现C.国家体制的作用D.筑路技术的提高
8.(3分)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B.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第1页共12页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
9.(3分)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衰”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A.开始建立——刘秀公元25年称帝B.兴盛局面——光武中兴促进发展
C.走向衰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沉重打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10.(3分)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
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A.商品买卖发达B.文化交融密切C.人员往来频繁D.丧葬交化相同
11.(3分)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
符合史实的是()
A.班超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
B.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C.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
D.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最远到达美洲
12.(3分)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在遭受酷刑后,努
力追求的东西是()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13.(3分)对如图所示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14.(3分)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四人为官,并命兖州
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
15.(3分)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
家是()
A.刘徽B.宋应星C.贾思勰D.祖冲之
第2页共12页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
得分
16.(20分)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8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炭化稻粒和骨笛。
图一炭化稻粒图二骨笛图三图四
材料二刻有文字的甲骨(图三)。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图四)。
材料四①时(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鞋子),跌足(光着脚)出迎。遥见许
攸,抚学欢笑,携手共入……
——罗贯中《三国演义》
②公(曹操)闻攸来,跣足迎之,抚掌笑曰:”(你)来,吾事济矣!”
——裴松之(372—451年)作注《三国志》
③(袁)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满足),来奔,因说(劝说)公(曹操)击琼(袁绍部下,驻扎在乌巢)等。
——陈寿(233—297年)《三国志》
(1)材料一中两件文物分别证明了什么基本事实?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比半坡遗址与贾湖遗址的
异同点。
(2)材料二中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该文字有何历史地位?材料二所示文物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来说,
是第几手资料?
(3)材料三所示文物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重要标志是什么?
(4)分析材料四中的三段材料,按可信程度自高往低排列。综合所学知识,辨析这几段材料,请你用自
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史实(可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描述)。
17.(17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
第3页共12页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
拓跋元贺”: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1)毛泽东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采取的措
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试分析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
18.(18分)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
能禁止。今海内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半两钱衡器八斤铜权
材料三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
大一统的措施。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斯指出了周朝哪一制度的弊端?针对这一弊端,秦朝实行的是
什么制度?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
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监视地方官吏和豪强建立了什么制度?他接受谁的建议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第4页共12页
【答案区】
1.【答案】A
【解析】【分析】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
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
京直立人”或“北京人”。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
迹。此后,又继续发掘出土4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
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
要证据。经测定,北京人头骨距今约70万——20万年。通过化石的研究,得出北京人是中国早期人
类的代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识记,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
万年,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能够直立行走,已经学会使用火。通过对北京人化石的研究,可以发
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2.【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
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粟的种植,最早是半坡原始居民,不符合题意;
C.玉米的种植,最早出现于美洲,不符合题意;
D.黍的种植,最早出现于北方地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河姆渡原始农耕成就”,拿
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
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
“家天下”。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o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家天下”开始的标志的掌握。
第5页共12页
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
疆土。故选项D符合题意;
“割据称雄,争夺霸主”是西周后期王室衰微的结果,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奖励军功,授爵蜴土”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讨伐商纣,建立政权”是西周的建立,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
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
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其中的一项措施是奖励军功。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项措施使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所以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
故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秦始皇之所以能够迅速贯彻执行"车同轨'’的措施,主要是因
为秦朝确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从
事某项重大工程建设,C正确;
人口数量的增长、筑路技术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在题干中也没有得到体现,AD排除;
铁制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B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相关措施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
第6页共12页
8.【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思想上,接受
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大一统的局面出现,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这是秦始皇时期,不符合题意;
C.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是西汉初期,不符合题意;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这是秦始皇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这就
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9.【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
朝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朝末年,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开始建立——刘秀公元25年称帝,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兴盛局面——光武中兴促进发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走向衰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错误”,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0.【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在今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
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文化
交融密切。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
方经济文化交流。
11.【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
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班超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不符合题意;
第7页共12页
c.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主要是丝绸,向国外输入中国的丝绸等,不符合题意;
D.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最远到达美洲,最远到达印度南端和锡
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细心
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述,
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不符合史实;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不符合史实;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
类知识点,就是要准确记忆。
13.【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显示的是三国鼎立局面,208年,赤壁之
战爆发,最终曹操战败,退回北方,奠定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刘备于221
年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城濮之战,春秋时期,不符合题意;
B.长平之战,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C.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这是三国鼎立局面,再结合对所学
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14.【答案】D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仰慕中原的先进文化,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
化,迁都洛阳,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命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这
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不是主要目的,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第8页共12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分析选项利
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5.【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南朝
科学家祖冲之,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刘徽,最早提出圆周率计算方法,不符合题意;
B.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不符合题意;
C.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
点,就是要准确记忆,没有什么技巧。
16.【答案】
(1)图一文物证明了我国原始居民己经会种植水稻;图二文物证明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会制作简单的
乐器。不同点:生活的环境不同,半坡人种植粟,贾湖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相同点:都处于我国原始农
耕文明时期。
(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朝开始。第一手资料。
(3)铁制农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
(4)③②①。当时,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决战。
公元199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200年,两军在官渡对峙,许攸来投,献
出一计,曹操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打败袁军。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证明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会种
植水稻;图二文物证明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会制作简单的乐器;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半坡遗址与贾湖遗址的不同点是:生活的环境不同,半坡人种植粟,贾湖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相同点:
都处于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
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甲骨文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来说,属于原始史料,是第一手资料;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铁制农具,证明了铁制农具的出现;依据题干信
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重要标志是牛耕技术的出现;
第9页共12页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可信程度来看,③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属于史书,可
信度最高;②裴松之为《三国志》做作的注属于再加工,可信度降低;①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属
于小说,可信度最低;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挟天子以令诸
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决战。公元199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
200年,两军在官渡对峙,许攸来投,献出一计,曹操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打败袁军。官渡之
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故答案为:(1)图一文物证明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会种植水稻;图二文物证明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会
制作简单的乐器。不同点:生活的环境不同,半坡人种植粟,贾湖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相同点:都处于
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
(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朝开始。第一手资料
(3)铁制农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
(4)③②①。当时,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决战。
公元199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200年,两军在官渡对峙,许攸来投,献
出一计,曹操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打败袁军。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
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
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
识记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史料的分类的理解来分析
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
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
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注意题干文字提示。
17.【答案】
(D商鞅鼓励耕织,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条件;按军功授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等。
第10页共12页
(2)鲜卑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它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也增强了
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进步;改革者本身都具有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意志等。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鼓励耕织,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按军功授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统
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等,因此毛泽东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是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的皇帝:依据材料二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海市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泰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反思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基础知识试题150道及答案
- 会计笔试面试题目及答案
- 美国智力测试题及答案
- 电池管理系统创新技术对新能源车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考量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反思与技巧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的能效标准评估试题及答案
- 电厂预防触电培训课件
- DB13-T1725-2013高粱抗蚜性评价技术规程
- 相关方需求和期望识别评价表
- 西南科技大学井巷工程课程设计样本
- 《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课程标准
- 船舶修造业通用安全知识讲义课件
- 新生儿死亡讨论模板课件
- 曼娜小说全文的回忆
- 《精益生产培训》课件
- 快递客户服务与营销快递客户维护
- 《中国的生物灾害》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