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一(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

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

()

A.正统思想受到玄学冲击B.门阀制度渐趋衰落

C.士族与王朝利益的结合D.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2.汉朝采取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自东汉后期其选举标准往往取决于地方上少数人的品评。如许

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这一历史现象较适用于研究()

A.察举制选举标准的完善B.世家大族的没落

C.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D.中央集权的加强

3.东晋刘波在观水之战五年后上疏说:今政烦(苛)役殷(众),所在凋弊,仓縻空虚,国用倾竭,下民

侵削,流亡相属。略计户口,但咸安(371年)已来,十分去三。这能佐证()

A.社会动荡的本质B.人口增加的背景C.分裂割据的影响D.财政困难的危害

4.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

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

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5.《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6.《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

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交融B.学术下移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

7.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

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

9.武王灭商后,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庞大的殷族遗民,周公向他建议“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

旧新,惟仁是亲”。武王于是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王室子弟是分封的主要对象B.让商代贵族维持自己的统治

C.分封前代贵族巩固西周政权D.完全继承商代土地耕作制度

10.同是儒家学者,荀子曾力辩天命与政治人事无关,主张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而董仲舒却主张“唯天

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种变化反映出()

A.儒学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B.儒学的天命观发生了质变

C.汉代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D.董仲舒不认可荀子的观点

11.在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促进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是()

A.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B.孝文帝改革

C.唐蕃联姻D.金瓶掣签

1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在评论唐太宗()

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完善科举制D.制定《唐律》

1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A.削弱皇权B.缩小地方权限C.加强皇权D.扩大地方权限

14.某一历史时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四世三公”等现象,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15.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

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

A.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B.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

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行同伦

17.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

“公府椽(指属官佐史)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A.皇帝是个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18.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

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1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

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己超越北方

20.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官户”,但

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

份。这一现象()

A.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B.导致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

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D.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

21.西汉“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儒者),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

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这表明汉初()

A.儒学博士得到皇帝重用B.儒道思想交流与融合的趋势

C.学而优则仕的途径畅达D.统治政策与社会形势相融合

22.西汉初年虽“汉承秦制”,但治国理政方略有重大调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

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初“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的主要原

因是()

A.遵从道家黄老无为之学B.秦末长期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C.西汉初建笼络百姓之心D.清除秦始皇残暴政治的影响

2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4.《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东汉156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太

康元年(西晋280年)平吴,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

成南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2.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自武帝时创立太学,所谓“太学”,其实质就是儒家式的大学,太学的教授是五经博士,教学

内容是儒家经典。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

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西汉后期,五经博

士增加至十几个,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太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

——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等

材料二(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

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

——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

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材料二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

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

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

的控制。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在宋、元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

”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周以后,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中

国古代地主占有的剩余劳动主要是谷物地租,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加工制品极其有限,这样就使地主经济

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发生较多的联系,以解决消费品的不足。广大的个体农民局限在小块的土地上,生产

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剩余农产品以换取其他生产生活必需品。再者,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

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

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

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

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

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就总的趋

势而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产生的因素。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

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

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

(2)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

辑严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士族支撑起来的政权;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

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说明土族利益与政权紧密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

想受到玄学冲击,排除A项;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排除B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A.察举制并不完善,存在较大缺陷,在后期十分明显,排除A项;

B.材料与世家大族的没落无关,排除B项;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

因此根据材料“许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可知适用于研究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C项正确;

D.选官权力掌握在地方手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仓康空虚,国用倾竭”、“十分去三”等信息可以看出东晋时期财政困难,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东晋时期财政困难,AC两项不能体现,排除;

依据材料“十分去三”可以看出当时人口在减少,排除B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演变,需要考生掌握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1依据材料“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分析

选项,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证明私有制

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D项正确。

A项只能证明早期农业产生,排除;

B项只能证明历史悠久,排除;

C项只能证明古城建筑技术,排除。

5.【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记录的时间为周代,阅读文本材料可以发现,其中记载了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分封的诸

侯国数量以及诸侯王与周天子的亲缘关系。依据所学习的周代政治制度内容,B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夏朝建立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A选项排除;

郡县制在战国时期产生,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C选项排除;

行省制度是元朝统一后实行的,D选项排除;

故选:Bo

本题关键信息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封制的含义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6.【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郑伯不朝”、“郑伯御之”等词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故C

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民族交融,学术下移,排除AB;

材料显示的是周王室和郑伯的战争,不是诸侯间的战争,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周王室衰微。主要考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分封制的解体。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激烈,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希

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卿大夫掌握诸侯国实权,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而战国时期的变法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权力,

故A说法错误。

C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故排除。

各国改革都加强了诸侯国君主的统治,故排除D。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商鞅采用军功授爵措施有利于打击旧的贵族,C

项正确;

材料与承认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

军功和爵位挂钩,重在激发战斗力,与革除陈规陋习无关,排除B项;

什五连坐制度利于强化社会控制,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需要结合商鞅变法的作用来解答。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分封前代贵族,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

材料“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庞大的殷族遗民”说明此时强调的分封的对象是殷商后裔,并非探讨分封

的主体的问题,故A项错误;

分封的商代贵族,不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此时商代贵族己经失去了统治权,故B项错误;

商代的土地耕作制度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前代移民的主要原因。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殷商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统治,主要考查

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0.【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选修秦时期的儒学,提出君权神授的主张,适应了汉代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

B、“质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

C、汉代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说法错误;

D、材料没有体现董仲舒对荀子思想的否定,排除D。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

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

深远的影响。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促进北方少数民族汉化”。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无数学子为其奋斗一

生;

故选:Co

本题以评价唐太宗皇帝的诗歌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其历史功绩知识点的掌握。

解答本题掌握,唐太宗时期完善科举制度,提高进士科地位。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隋唐设立三省六部,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故A项错误,C正确;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僚机构,与地方权力无直接关系,故ABD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所学隋唐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隋唐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时期,以三省六部制

和科举制的推行为标志。三省六部制的具体内容和他们之间的运作关系以及作用都需要掌握。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主要重视门第,故出现“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四世三公”等现象,故D正确。

AB所在时期,主要实行贵族政治,不存在实际意义的选官制度,排除。

秦朝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汉代实行察举制,主要重视品德;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

中。

15.【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发生瘟疫,招揽贤才,广开直言之路”“大地震,进行贤良方正之选”结合所学知识

我们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统治者在发生灾异之后都进行政治改革,说明天人感应思想已经影

响到统治者的执政,故A正确;

天灾人祸成为普遍现象的说法不正确,排除B;

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民本仁政思想,排除C;

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不符合中国历史的者特征,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主要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到统治者的执政统治,主要考查

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决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6.【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新制度”指的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的至

高无上,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C项是郡县制的特点;

D项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特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

用能力。

17.【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有事请也,必以书”“但以文案为务”,说明政事运行和公务处理过程中注重规范化

和制度化,反映出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C项说法错误,规范化制度化的权力运行不能认为是体制僵化;

D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

史素养。

18.【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信息,故排除。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C.从材料中“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可以看

出,拔河体现了人的阳刚与力量,从而受到推崇。故B项正确。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不符合材料“荆楚民间”的描述,故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的读题能力,从材料中“壮徒恒贾勇,

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可以看出,拔河体现了人的阳刚与

力量,从而受到推崇.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的读题能力,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属于重点内容,考生应扎实掌握。

19.【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但是题干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因此A项错

误在“开始”,故不选A。

B.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故不选B。

C.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

故C正确。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不选D。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可知,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

使大量寒门子弟通过才学进入仕途,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所述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宋代科举制已经走向完善,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初不同统治者的政策体现出他们对军功爵制、无为而治、儒法等治国思想的选择,

而这些统治者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D正确。

据材料“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来看,儒学博士未得到重用,优学的途径不通畅,AC排除。

儒道思想交流与融合材料没有体现,B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

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经历了秦末多年战争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民生凋敝,人们急需发

展经济来维护生存,统治者也需要百姓发展生产来提供税收,所以与民休息,B项正确;

由于经济遭到破坏,所以统治者需要遵从黄老无为之学,修生养息,客观上这也有助于清除秦始皇残暴统

治的影响,也能笼络民心,故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亡汉立,考生可结合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

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亡汉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百家”的

含义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ACD项均说法错误不符事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具体考查百家”的含义。

本题考查百家”的含义,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意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思想流派和思想家、影响。

24.【答案】A

【解析】A.从公元156年到公元280年,经历了汉末的军阀割据混战以及三国动荡,政局的动荡和战争的频

繁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B.北方人口南迁,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也不是人口减少的原因;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和政治发展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特点:规模宏大;朝廷高度重视;与儒学紧密结合;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

【小题2】趋势: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

原因:大一统政权的消亡,官方学校体系衰落;世家大族重视儒家文化传承;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

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

【解析】1.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1)题,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考生可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汉代

教育的发展进行概括;

2.第(2)题,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

总结;其原因则主要结合汉魏时期的社会变化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

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6•【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一“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

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结合所学从有利于促进汉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汉

代中原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边疆开发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间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中唐朝、宋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状况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