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原文及翻译_第1页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_第2页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_第3页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_第4页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原文】定风波——[宋]苏轼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定风波:词牌名。雨具先去:雨具不见了。余:我。已而遂晴:不久后天气就放晴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听到树林中雨水打击树叶的声音,不要因此而惊慌。何妨吟啸且徐行:为何不随心吟咏、高歌,悠然自得地慢慢行进。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盈胜过骑马。谁怕:有何可惧,对谁感到恐惧?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一件蓑衣足矣抵御一生的风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的春风唤醒了酒意。回首向来萧瑟处:回顾往昔阴冷寂寞之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途无风雨,亦无晴天。【古诗今译】不必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随意吟咏,悠然自得地缓行。手执竹杖,足穿草鞋,轻盈胜过骑马,有何可惧!有一件蓑衣足矣抵御一生的风雨侵袭。微寒的春风将我从酒梦中唤醒,略感凉意,山顶斜阳仿佛在迎接我。回首望去,往昔处处都是凄凉之地,而归途无风雨亦无晴天,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赏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二十岁登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官场起伏颇多。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奔放,代表了豪放派作家的风采。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即被贬谪至黄州后的第三年。作品是即景生情之作,作者情感真挚,遇事即有所感而发。《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以简朴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感悟,生活中的平凡处亦生起波澜。作品表面描写途中遇雨,实则抒发了作者豁达的胸襟与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与理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一句既渲染了突如其来的雨风之景,又以“莫听”二字表现了对外界干扰的不为所动。紧接着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则是前文的延伸,也呼应了序言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心境。同时,“何妨”二字更增添了挑战色彩,“吟啸且徐行”更显其对人生的乐观态度。这两句可谓全篇之魂,后续词句皆由此展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直面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的是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阙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了铺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从自然界风雨变化的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暗指官场中残酷的政治“风雨”和险象丛生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