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1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2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3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4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GAOKAOZONGFUXIYILUNFUXI2025内容索引010203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课程标准凝练要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强基础学考回归教材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开设工场经济功能广州十三行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明清高产作物的推广(2021福建卷,5)涉考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的传播。

新农作物②补教材——新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1.理学的发展

(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①。(程朱理学的官学化使得明代在国家治理中苛以重典,大设厂卫等秘密组织,对个人精神的压制导致士大夫纷纷转向阳明心学,心学由此大盛)(2)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王守仁。②主张:以“

”为核心理论;“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③评价:强调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致良知主观能动性2.明清之际的思想(1)李贽: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开一代风气(3)顾炎武和王夫之:对

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一些重要见解。

个性自由工商皆本高度集权3.小说与戏曲

商品经济章回体讽刺道光4.传统科技

进入总结阶段,并开始学习西方知识(1)李时珍的《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

》分别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5.西学东渐

经历三个阶段:明末清初、晚清时期、民国初年(1)明朝后期起,意大利人

等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利玛窦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明代理学的僵化(2021江苏卷,4)涉考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诗歌力图突破

束缚。

②链高考——黄宗羲的思想(2020海南卷,5)涉考《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倾向于

理学限制君权③析概念——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2研考点主题精准突破主题一传统经济中的曙光——明清经济的新发展主旨精要:明清时期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以丝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多层次的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都极大地增强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力量,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引发社会上一系列的变化。史料探究视角1

农耕文明下的经济新现象材料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①,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市民阶层②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读史

①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趋势②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

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影响:推动人口增加,缓解人地矛盾;促进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对封建制度起到一定的瓦解作用;推动新的社会思潮出现。视角2

走向世界的明清对外贸易材料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①,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以澳门等地为据点,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逐渐传入中国。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②,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读史

①由于外部白银流入的减少和明末战乱频繁②这里指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答案

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欧列强殖民扩张。表现: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贸易顺差以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视角3明清时期外来物种的引入及推广材料

明清时期引种和传播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烟草等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进和种植比较顺利,因为它适应荒山丘陵等土地,又耐旱涝,不需要与原有的粮食作物种植争夺土地,所以能够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所接受。马铃薯同样具有对土地要求不高,又早熟高产的优势,所以在全国很快得以推广。花生和烟草由广东、福建引种,逐渐向北传播,很快成为中国百姓广泛接受的经济作物。——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被广泛引种和传播的原因。答案

原因:适应性较强;不与原有的粮食作物种植争夺土地;对土地要求不高,早熟高产;农业生产者接受;政府的倡导。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清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致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2.历史解释——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历史解释——新物种在传入地的演变特点

主题二承古萌新——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主旨精要: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思想应运而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西学东渐,中外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史料探究视角1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新开拓材料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史论转化史料史论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①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②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视角2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艺成就材料

徐光启多次参加乡试落第,最终通过科举成为政府官员。他与利玛窦交好,学习西洋的天文、历法、数学、火器等知识,并翻译了西方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徐光启出身贫寒,从小参加农业劳动,立志改革农业。他在上海试种由美洲引进的甘薯解决饥荒问题,并著有《农政全书》①。他还结合我国原有的水利工具和西方水利知识翻译整理《泰西水法》②,是西法中用、中西自然科学结合的典范。徐光启晚年致力于修订历法工作,重视引用西方先进科学测量方法进行实测。但因为守旧派百般刁难,这部历书在当时并未能颁布使用。——摘编自张燕《中西会通——徐光启》读史

①其中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②徐光启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答案

徐光启投身科举名落孙山,折射出明朝八股取士的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人才选拔;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好,学习西方知识,翻译西方著作,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徐光启致力于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水利技术,完成《泰西水法》《农政全书》,折射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以及科技重经验、重实用、重总结的特点,并尝试与西方自然科学相结合;晚年致力于采用西方测量方法修订历法,但被守旧派刁难,这折射出17世纪中国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士大夫们重视功名科举,对实用性的著作不感兴趣。【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17世纪徐光启人生经历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史观史论1.唯物史观——明清市民阶层发展带来的社会新变化2.唯物史观——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影响(1)积极性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①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③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3练经典素养强化提升练•高考真题命题点1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明代社会的新变化1.(2022江苏卷,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一语点拨:明朝逐渐进入多元化社会。如社会价值标准由单一的官本位向仕途、财富、精神文化多元标准演变;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相互依托,与政治中心分庭抗礼;由政府意志主导社会思潮,演变成思想家、文学家、在野“清流”派的思想及小说、戏剧所表现的价值观构成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等等。A解析

根据材料“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可知明朝中后期除农业、渔业外,手工业在家庭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朝廷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属于思想教化方面,而材料强调经济生活,排除D项。命题点2依托文学描述考查明代社会观念的变化2.(2023广东卷,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一语点拨:明代中晚期,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意识逐渐向商品化、商品意识转变。而在明代小说“三言”“两拍”中,首次以商人为主人公,以商业为载体,描绘了众商云集的场面,体现了明代商人在社会中地位的逐渐提高和社会对于商人以及商业的接受和认同。D解析

根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命题点3从商业活动角度考查明代理学思想3.(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一语点拨:明代商人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工作,很多商人都有家塾和私学。商人在有过丰富的从商经历和社会阅历之后,尤其是那些出色的商人,都对教师十分尊重。A解析

“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是王阳明提出的为商之道,即做买卖也可成为圣贤。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与题干中经商也可成为圣贤的思想不符,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为南宋理学家的主张,从事商业活动与“灭人欲”不符,C项错误;“工商皆本”为黄宗羲的主张,材料并未涉及本末关系,D项错误。命题点4从“善书”民间流行角度考查明代社会价值观4.(2021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B解题思维

押•经典模拟预测点1依托史料信息考查明代农业发展1.(2023湖北武汉模拟)明代湖州“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负郭东业蔬、靛……湖跌断头业苇……善琏业笔、菱湖业蚕”。这反映了明代湖州地区(

)A.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C.新的高产农作物逐步推广D.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发展A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湖州地区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的范畴,出现了多层次的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故选A项;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材料并未提及此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高产农作物主要为粮食作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预测点2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赋税制度2.(2023湖南师大附中三模)明洪武十九年,政府规定:“令籍诸工匠、验其丁力、定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作三月,如期交代,名曰轮班匠。”明成化二十一年,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这一变化(

)A.源于新生产方式的推动B.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C.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到成化二十一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