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1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2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3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4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GAOKAOZONGFUXIYILUNFUXI2025时空演进阶段特征多民族对峙与交融时期——辽宋夏金元(916—1368年)(1)政治上: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4)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平民社会到来内容索引010203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课程标准凝练要点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强基础学考回归教材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措施参知政事三衙文官转运司通判(3)影响①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局限: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

,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行政效率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是北宋的另一个统治危机(1)边防压力①宋辽关系:辽朝占领了

,几次战争后双方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②宋夏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

”。

(2)财政危机①“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②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恶化。燕云十六州岁赐官僚集团富国强兵征兵制富国3.王安石变法

4.南宋的偏安(1)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2)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和”是主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进程①岳飞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宋金议和: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

”。

岁贡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北宋皇权的加强(2017北京卷,13)涉考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②析概念——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枢密副使③补教材——北宋中期的“安”与“危”④探观点——对两宋“和议”的认识(1)两宋政府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政府软弱的表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3)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政权之间虽然有过激烈的战争,但后来又曾友好相处,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二、辽夏金元的统治1.辽夏金的发展耶律阿保机汉人契丹草原习俗元昊完颜阿骨打辽猛安谋克大定之治2.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铁木真吐蕃大理忽必烈崖山驿站中书省宣政院宣慰司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元代行省制度(2018天津卷,2)涉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地方

②补教材——猛安谋克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拥有适度权力③探观点——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指的是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2)“犬牙交错”指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④析概念——行省制与郡县制(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行省制度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2研考点主题精准突破主题一“安”与“危”——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统治危机主旨精要:两宋上承五代,下启元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

成型时期。政治上,北宋通过分权与收权加强专制集权;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形成“崇文抑武”的局面;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史料探究视角1

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利弊材料

宋代官制前承隋唐、后启明清,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特殊的职官分离现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为明显。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武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由于宋代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圈和单一的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割据一方的地理基础。同时,宋代行政区划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分治区域,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就削弱了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代文官制度发展的原因”,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史料史论(原因)特殊的职官分离现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为明显①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武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②史论转化职官分离等特殊的官僚制度中央和地方文官的大量增设视角2应对危机的王安石变法材料一

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①。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②,便趣农为急。”——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③。——摘编自司马光《传家集》读史

①王安石认为理财是变法的核心②理财的侧重点是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③百姓不得安生【思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主张及其侧重点。

(2)材料二反映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缺陷?答案

核心主张:理财。侧重点: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兼并。答案

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推行操之过急,引起各阶层不满。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

2.历史解释——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崇文抑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的重要原因(2)影响①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由于冗兵现象的出现,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边防空虚;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主题二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主旨精要:公元10世纪至公元14世纪,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学习中原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最终,源于漠北的蒙古族崛起,建立起一个版图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史料探究视角1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材料

1138年,金熙宗颁布新的官制和“换官”①的规定。金熙宗时确立的这一整套烦琐的官制,大体上都是依照辽、宋旧制,全面地采用了汉官制度②。……建都城,定礼仪……造新文字——金太祖时,完颜希尹参考契丹文字、汉字造女真字。金熙宗时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不仅进一步显示出采纳辽、宋旧制和接受汉文化的趋向,而且清楚表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皇权统治,也加强了女真改革派和汉人官员的地位。——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读史

①原来女真和辽、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②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答案

内容:全面采用汉官制度;建都城,定礼仪;创制新文字。影响: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提高了汉人官员的地位;有助于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视角2元代的制度传承与创新材料

事实上,行省在具有地方最高官府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①。元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行省官恃宰相名分,兼握财赋、兵甲诸权,是元行省权重的形象写照。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这种政策和规则对行省制的性质及功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读史

①说明行省长官带有中央官员的性质【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行省的“二重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廷如何“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答案

性质:地方最高官府(地方常设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分析: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监察行省官员。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金、西夏的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进一步交融。(4)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2.历史解释——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3练经典素养强化提升练•高考真题命题点1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宋代监察制度1.(2023湖南卷,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一语点拨:台官制度与谏官制度是唐宋时期最重要的两项监察制度,是唐宋监察体系的两根支柱。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但到宋代则出现台谏合流的趋势。C解析

宋代之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百官,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官的主要职责是规谏,有议事权;就郭皇后被废一事,御史、谏官联合要求宋仁宗给明理由,事后宋仁宗“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反映了宋代御史台、谏官职权有混通的趋势,故选C项;皇后的废立是皇帝家事也是国家大事,且御史、谏官要求奏对后,宋仁宗被迫给出郭皇后被废的理由,排除A项;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了相权,皇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宰相在宋代虽遭到削弱,但仍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排除D项。命题点2从土地兼并的角度考查宋代社会危机2.(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政区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户别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宝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元丰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一语点拨:宝元元年到元丰元年几个路的客户比率都上升,说明没有土地的人在增多。A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宝元元年(1038)到元丰元年(1078)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的客户人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没有田产的客户占比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导致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因此客户比重上升,主户比重下降,故选A项;材料仅有不同地区人口的统计数据,没有对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强调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主户和客户,属于农业经济中的封建租佃关系,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土地兼并推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D项。命题点3

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宋代设置通判的目的3.(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一语点拨:宋为加强控制地方而置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A解析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进而规范地方行政,故A项正确;仅仅靠通判不能防止武人干政,宋朝为防止武人干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设置通判主要是为了制约知州(府)的权力,排除B项;通判的主要职责是与知州(府)共议政务,而不是处理军务,不能提升地方军事能力,且宋朝收地方精兵于中央,导致地方军事实力较弱,排除C项;通判可以制约知州(府),但不会导致整个地方机构的权力削弱,排除D项。命题点4

从种植桑枣角度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4.(2022海南卷,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C解题思维

押•经典模拟预测点1

从设转运使的角度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1.(2023湖北天门5月适应性考试)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这一行政管理模式(

)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C.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D.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D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转运使的设置使得转运使听命于中央,州听命于转运使,县听命于州,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层层听命于中央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无互相牵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任用的是文官、士人,还是皇帝的亲信、私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无法得知文官与士人的地位是提升还是降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否会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预测点2

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宋代官修史书2.(2023河北石家庄三模)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年),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年),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

)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B解析

宋朝的史书注重撰写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这说明宋朝以史为鉴,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