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GAOKAOZONGFUXIYILUNFUXI2025内容索引010203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课程标准凝练要点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强基础学考回归教材一、从列国纷争到变法运动1.列国纷争

根源于列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概况:“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2)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①。(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2.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2)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认同3.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推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牛耕货币4.变法运动(1)背景经济铁器的使用和

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链接·选择性必修1】

政治①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链接·选择性必修1】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改革(2)代表: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都主持了变法。【链接·选择性必修1】(3)意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牛耕(4)典型:商鞅变法

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内容①重农抑商,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⑤实行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

任免

结果商鞅被杀,但是变法措施深入人心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链接·选择性必修1】奖励耕织什伍君主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周代政治秩序的崩溃(2022河北卷,1)涉考“太子(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一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遭到破坏。

②补教材——华夏认同观念华夏认同是指对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它体现了个体或群体对自己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落,周王的实际控制能力减弱,华夏认同观念就产生了。宗法制③析概念——军功爵制战国时列国推行的变法运动中,各国普遍放弃“世卿世禄制”,收回或限制没有军功的贵族爵位,封赏有军功的士兵。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和实力。秦国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通过军功爵制改革而增强的军事实力也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④补教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二、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1.孔子(1)主要思想

“仁”是良好道德,是内在自觉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

”。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①。③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2)教育成就把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体现了教育公平理念①“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整理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政以德2.老子(1)思想①唯物论:“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②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②。(无为即不妄为,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2)著作:《

》。

道老子3.百家争鸣

士阶层隆礼重法相生相胜下层平民中央集权思想解放地主阶级学考转换•回归教材①链高考——孔子克己复礼思想(2023全国甲卷,24)涉考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

②链高考——老子的政治理念(2022全国甲卷,24)涉考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等级秩序老子③链高考——法家思想的特点(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④链高考——百家争鸣的影响(2022湖南卷,1)涉考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一现象冲击了

政治。

尚法存礼贵族⑤补教材——士阶层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随着周朝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⑥探本质——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1)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2)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三种主要治国思想:一是人治,即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二是法治,即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三是无为而治,即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2研考点主题精准突破主题一大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主旨精要:春

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确立了下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史料探究视角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①。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②;在此之前是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读史

①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②郡县制的推广,以地域划分,分配权力【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异同点,并指出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答案

相同点: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主要原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视角2

商鞅变法的意义材料

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从大家庭内挖出许多闲散劳动力①。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②,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而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读史

①个体小农增多②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颁布《分户令》的重大意义。答案

重大意义:形成数量众多的个体小农;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政府赋税收入;为实行什伍连坐制创造条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史观史论1.唯物史观——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的影响(1)结束了农业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使文明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加速了文明的进程。(2)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3)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革命。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4)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创造灿烂辉煌文明的基础。2.唯物史观——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打击旧贵族,使地主阶级获得政治地位。(2)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普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3.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因、表现(1)原因①经济根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②政治动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③思想理论: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④民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2)表现①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②经济模式: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模式,逐步确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③经济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出现,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④军事制度:春秋以前“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进入春秋战国,各国开始建立普遍征兵制,军队开始成为君主直接控制的国家军队。⑤户籍制度: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编户齐民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⑥选官制度:由贵族世代垄断高官的世官制到任贤使能、因功受赏的新制度。主题二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主旨精要: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大变革中,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壮大,这就是士阶层。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史料探究视角1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材料

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①,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天”到“重人”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各诸侯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各诸侯国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②。——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述论》读史

①指奴隶制社会崩溃,新社会未形成的过渡期②指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原因及作用。答案

原因:政治上出现空隙;重人事,以人为本的思想;“士”阶层的崛起,追逐仕途;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作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国家统一;推进了学术繁荣。视角2

孔子的体育思想材料

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的界限和行为标准,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礼射”作为一种实践“礼”与“仁”的手段和途径,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摘编自张龙栓、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孔子的体育思想”,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史论转化史料史论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的界限和行为标准①②通过体育实施“仁”教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③体育是礼仪活动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道德高尚、遵守社会秩序的人视角3百家争鸣材料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①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②。……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③。——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读史

①体现了时代赋予的意识形态具有异彩纷呈的特点②体现了思想的“争鸣”特征③体现了思想转型时期的到来【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答案

特征: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意义: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先秦时期民本思潮的兴起2.历史解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1)政治因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不断。(2)经济因素: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3)文化因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学术文化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4)学术自由因素:当时学者虽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出发,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3.历史价值观——百家争鸣中的“共鸣”(1)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2)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3)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4.历史价值观——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3练经典素养强化提升练•高考真题命题点1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战国时期各国兵力的变化1.(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一语点拨:在中国古代,一般把人口的增长当做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B解题思维

命题点2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秦国变法2.(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一语点拨:秦国选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吸引出身相对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为秦国所用。A解析

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不同,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大多为关东六国人,而非宗族、秦人,这与秦国变法较六国彻底相关,可知秦国君主权力加强,官僚制度相对完善,故选A项;数代秦王所用秦相来自不同国家,正是秦王励精图治,坚定执行广纳贤才这一用人政策的表现,排除B项;关东六国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也对各国的宗法制造成冲击,排除C项;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法家在各国都较受欢迎,排除D项。命题点3从天人关系角度考查“德”的观念变迁3.(2022重庆卷,1)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一语点拨:孔子在全面继承前代德政理念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德治思想,认为“为政以德”是为政之基,是政令通达和风气教化的客观要求。C解析

春秋时期的“德”强调品德、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中强调“德”,故选C项。墨家推崇“兼爱”“非攻”等,排除A项;兵家主要涉及军事思想,排除B项;法家崇尚法治,排除D项。押•经典模拟预测点1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时期社会秩序的冲击1.(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确立霸主地位

B.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C.传统礼制影响犹存

D.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C解析

齐桓公被鲁国曹沫劫持后仍旧兑现被劫持时的诺言,于是受到了诸侯的信服,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故选C项;确立霸主的说法和材料强调的重点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成为社会主流的说法夸大了重诺守信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排除B项;会盟是解决争端的方式之一,但不能说是主要手段,排除D项。预测点2从华夏认同角度考查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2.(2023江苏南通一模)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发掘出七座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青瓷礼器、玉器等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