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时期【时空定位】特征政治由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辽、夏、金统治各有特点,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发展,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大城市空前繁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边疆地区经济进一步开发,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思想文化文化成就突出,理学形成,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市民阶层壮大。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少数民族也创制文字民族关系与战争相比,各民族间和平交往是主流,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阶段特征】政治其他辽宋夏金元时期【思维导图】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思维导图】考点1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新变化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题组一两宋政治新变化A五代积弊原因及解决方案措施节镇太重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②财政:四监司,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君弱臣强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分散中央机构的权力①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③军事:枢密院掌军政;台谏负责监察武将专权解决:分散君权、从文抑武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②分散军权③扩大科举规模,文臣治国,提高文官士人地位【基础巩固】宋朝中央集权的措施调兵权:枢密院(文官)统兵权:三衙(武将)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收权”“分权”“抑权”【重要概念】文官政治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发展到宋朝已经相当完备、成熟,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确切地称之为士大夫政治,或是文官政治。宋朝文官政治特点:①士大夫在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主角;

②士阶层在政治上已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故党争基本上起于内部的分化;③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日益成为朝野的共识,双方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历史理解:结合以上典例,谈谈你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的认识。

①分化事权:宋代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分权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②崇文抑武: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代军事实力的提高。此外,形成的文官士大夫体制,容易酿成党争、政出多门,效率低下。

③强干弱枝:宋代从军事、经济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防止了割据势力出现,但造成地方实力不足,不利于边疆的防卫。

④守内虚外: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放松对外部威胁的防范。导致了宋代边防空虚,在边防战争中几乎屡战屡败。宋朝科举制的完善(2020·全国Ⅱ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C1.回避制度(别头试)2.锁院制度3.弥封、誊录制度4.形成州(府)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2023·湖南卷·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C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台,御史台,掌管纠察百官。谏,谏官,主要职务是侍从规谏,宋代设谏院,掌管谏诤。宋代台谏合一,两者事权相混,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谏官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台谏合一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同时因共任言责,也对皇帝形成约束。【重要概念】台谏合一王安石变法的举措(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C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农业的发展(2020·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题组二两宋经济新变化A土地兼并(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和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宝元元年元丰元年荆湖南路主户456431475677客户354626395537客户比率0.4370.454荆湖北路主户350593280000客户238709377533客户比率0.4050.574江南东路主户902261926225客户171499201086客户比率0.160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A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则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其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可以迁徙。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客户数量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较高。【重要概念】主户客户手工业的发展(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商业和城市的繁荣(2020·海南卷,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B历史理解:结合典例思考宋朝商业的新变化并总结宋朝商业常考点。(1)新变化①商业场所:基层市场(平民大众)蓬勃涌现;边境市场(少数民族)往来密切;海外市场(国际贸易)发展繁荣。②金融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人地位:商人地位提高,宋朝商人有了入仕资格。④贸易范围: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⑤交易时空:突破市坊界限、获得宽松环境、转变城市职能。⑥商品种类:农副产品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⑦商业政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2)商业常考点总结政府:①管理的宽松化:商业发展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②管理的规范化:规范商税收入;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③商业经营政策的惠商化和商业税收地位的上升商人:版权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

契约意识、市场意识商业:(即商业发展的变化)【深化拓展】多角度理解宋元以后城市面貌的变化1.城市类型和职能:从政治、军事为主到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2.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城市内部坊市界限被打破。3.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市民阶层兴起。4.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5.人口流动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向工商业人口流动。6.城市网络体系: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市镇市场网络体系逐渐形成。7.政府管理: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到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经济重心南移(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B(2021·天津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吃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摘编自《中国通史》等地区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温州、台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区30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示例: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论述: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工具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深化拓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原因过程特点经济重心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往往发生于南北分裂时期;经济重心移动的趋势从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实质地区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示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元朝: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促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南北经济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手工业、城市商业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分布趋于合理;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导致南方地区过渡开发,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阶层流动(2021·全国乙卷·26)宋朝,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朝()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题组三两宋社会新变化C民众生活(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B社会风尚(2022·天津卷·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B【深化拓展】宋朝社会的新变化

①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宋代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中的物质财富。

②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文化传入杭州。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等饮料。

③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

④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崇拜关羽,自宋元开始受众越来越多。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⑤等级制度:社会等级差别减小,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⑥社会信用:唐代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宋代出现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

⑦文学艺术:从文人雅趣到市井风情,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文学艺术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深化拓展】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人们重视财富和私有财产。②经济政策:不抑兼并政策,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③政治环境:唐末五代以来,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⑤教育与科技: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宋代理学的发展(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题组四两宋文化新变化C理学的主张(2019·全国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B【历史理解】根据典例图解宋明理学的内涵,并分析其特点,说明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内涵(2)特点①思辨化:传统儒学经过理学家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②伦理化: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③融合化: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3)关系①继承:坚持儒家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等。②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2021年·辽宁·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材料二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分)(1)①礼仪教育与训练;②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③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2)①理学的影响;②巩固统治的需要;③科举制的发展;宋代文化变化趋势(2022·湖南卷·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D文人刻书蔚然成风(2023·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历史理解】宋代以来中国古代艺术的两种倾向。(1)受理学、科举制、文人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意境表达,如书法、文人画。(2)受商品经济、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个性,反映社会风情,如元杂剧。【深化拓展】思考:影响两宋时期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1)政治: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崇文抑武方针、科举制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崇尚学习的氛围。(2)经济:两宋商品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3)文化: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学习;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科技: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考点2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辽朝的统治(2022·天津卷·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A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2022·重庆卷·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D(2018·天津卷·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元朝行省制特点A【历史理解】根据以上典例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②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③行省辖区广阔,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④既适用于内地,也适用于边疆。(2)影响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历史理解】根据上述典例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辽夏金元等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1)具体制度创新影响深远,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2)治理模式创新提供经验,因俗而治的双轨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3)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政治、经济中心进一步分离。(4)拓展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5)中国观念得到丰富扩大,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6)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1.(2023·山东卷·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2.(2023·海南卷·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CA3.(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4.(2018·全国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