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15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15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15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15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15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15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一般用500hPa等压面高度分布图中588线(即500hPa等压面在此处出现的高度为5880米)包围的区域来表示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下图为2022年某段时间内亚洲东部和西太平洋地区副热带高压的588线分布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运动特点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下沉—高温多雨 B.下沉—高温干旱C.上升—炎热大风 D.上升—闷热潮湿2.图中副热带高压区的分布特点是()A.5—7月份,纬度位置北移B.5—7月份,纬度位置南移C.7—8月份,经度位置不变D.7—8月份,范围逐渐变小(2023·广东高三专题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即使在常年受同一大气环流控制地区内的不同地点,大气环流也存在差异。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某时刻气压分布。据此完成3~4题。3.此时甲地区最可能的月份和影响此地的气压带或风带是()A.1月东南信风带 B.1月副热带高压带C.7月副热带高压带 D.7月东北信风带4.该季节,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A.巴西高原:草木一片葱绿B.江南丘陵:阴雨连绵天气C.华北平原:树叶开始飘落D.太湖平原:小荷才露尖尖角地球上中纬度大陆西岸盛行西风环流。读大陆西岸1月、7月西风风速分布图(下图),完成5~6题。5.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左图,1月;①为南半球B.左图,7月;②为北半球C.右图,1月;①为北半球D.右图,7月;②为南半球6.造成南、北半球在50°地区西风风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性质 B.海陆分布C.海陆位置 D.海陆轮廓(2023·湖南长沙二模)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一条独立环绕副热带地区的强风带,终年在东亚上空活动,常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关系密切。平均而言,这两次北跳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和7月初,对应江淮流域梅雨的起始和结束。青藏高原,夏季形成热源,冬季成为冷源,受其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会产生季节性突变。下图示意1979—2013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界(a)、北界(b)平均逐月变化。据此完成7~9题。(a)(b)7.据图判断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A.冬季控制范围小,位置偏北B.北界变化范围较大,变化速度较快C.夏季控制范围大,位置偏南D.冬季整体位置偏南8.受青藏高原影响,推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季节性突变现象可能是()A.夏季,西风急流向西北突变B.夏季,西风急流向东南突变C.冬季,西风急流向东北突变D.冬季,西风急流向西南突变9.湖北省大部2020年6月8日入梅,8月1日出梅,推测2020年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第二次北跳可能发生在()A.5月下旬 B.6月上旬C.7月下旬 D.8月上旬(2023·海南海口二模)下图为全球某季节不同纬度气温及风速的空间分布示意图,风速等值线中“-”表示风向与“+”相反。据此完成10~12题。10.图示为北半球()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1.N处近地面风速大于M处近地面风速的主要原因是N处()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B.下垫面状况非常均一C.该季节南北气温差较大D.平原削弱风速不显著12.P处风向及风速范围分别是()A.偏东风20~30 B.偏东风30~40C.偏西风20~30 D.偏西风30~4013.(2023·广东肇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卡奔塔利亚湾地处澳大利亚北部,周边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卡奔塔利亚湾有著名的“牵牛花云”景观。“牵牛花云”形成于海上,呈有序的线状排列,在早晨伴随着朝霞逐渐向陆地移动,上午到达陆地上空,在伯克敦的观测表明,干季少见“牵牛花云”登陆的现象。图1示意常出现“牵牛花云”现象的地理位置,图2示意“牵牛花云”典型景观。图1图2(1)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角度,分别描述卡奔塔利亚湾周边干、湿季的大气环流形势。(2)分析干季不易出现“牵牛花云”登陆现象的原因。参考答案课时规范练15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1~2.1.B2.A解析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副热带高压区逐渐北移,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因此5—7月份纬度位置北移,A正确。3~4.3.D4.B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分析,此时地中海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因此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7月),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甲地受东北信风带控制,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4题,7月为北半球的夏季,我国夏季为雨季,江南丘陵地区阴雨连绵,B正确;北半球夏季时,位于南半球的巴西为干季,降水少,草木枯黄,A错误;华北平原树叶开始飘落为秋季,C错误;7月是盛夏,太湖平原“小荷才露尖尖角”不可能是7月,D错误。故选B。5~6.5.C6.B解析第5题,北半球中纬度陆地广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完整性的破坏作用强,导致西风风速较小;而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小,海域广阔,气压带和风带相对完整,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弱,西风风速较大,因此中纬度西风北半球弱、南半球强,可以判断①为北半球,②为南半球;气压带、风带1月份南移,7月份北移,对于北半球来说,1月份西风控制范围大,图中北半球西风左图分布的纬度范围小于右图,可以判断出左图为7月,右图为1月。第6题,①②在50°地区西风①弱②强,是因为①(北半球)50°地区大陆广布,②(南半球)在该纬度范围内缺少大陆,以海洋为主,摩擦力较小,海陆分布差异导致了南、北半球同纬度的西风势力强弱不同。7~9.7.D8.A9.C解析第7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夏季的控制范围小,冬季的控制范围大;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整体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界年内变化范围是15°N~37°N,北界年内变化范围是43°N~49°N。第8题,副热带西风急流夏季北移,冬季南撤。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对流层中高层大气,从而使青藏高原上空的空气与周围的空气形成显著温差,受其影响,西风急流北移的同时,向西突变。冬季,青藏高原逐渐冷却,温差中心向东、向南移动,西风急流东退。第9题,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第一次北跳对应梅雨起始,第二次北跳对应梅雨结束。2020年梅雨结束于8月1日,因此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第二次北跳应该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即7月下旬。10~12.10.B11.C12.C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近地面最小风速集中在10°S到25°N之间的区域,该区域为赤道低压带控制的区域,表明赤道低压带移动到了赤道以北,故此时表示北半球的夏季;春秋季节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北半球冬季,赤道低压带大部分南移。第11题,N处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区域,主要为广阔的海洋,但也分布着若干陆地;N处海洋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N处不全是平原地形;南半球冬季,N处所在中纬度地区南北温差显著,导致气压差异明显,风速大。第12题,由于正负值表示不同的风向,且M、N处为近地面西风带,所以正值表示偏西风,再根据图中P点的位置可以判定其风向为偏西风;根据等值线的分布可以确定P处风速大于20小于30。13.答案(1)干季: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区域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控制。湿季: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季风。(2)干季,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水汽不易凝结;受东南信风(偏南风)控制,风向与“牵牛花云”登陆方向不一致。解析第(1)题,卡奔塔利亚湾周边干、湿季大气环流形势:干季时卡奔塔利亚湾地处澳大利亚北部,属于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的夏季,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区域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形成干季;湿季时卡奔塔利亚湾属于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