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件(2021年11月修订)_第1页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件(2021年11月修订)_第2页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件(2021年11月修订)_第3页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件(2021年11月修订)_第4页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件(2021年11月修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比较等活动,感受化学在时代变革、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建立化学科学的价值观,树立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2.通过分析和动手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返回

你想象中的化学是什么样的?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应用化学的例子?新课导入返回一、化学改变了世界新课讲解【生活中的化学】……?……?你印象中的石油是这样的吗?思考新课讲解对此你有何感想?新课讲解

形形色色的物质就是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来改变和创造物质。化学食住行通信衣衣新课讲解食新课讲解住新课讲解行新课讲解新课讲解

服装面料中哪些是纯棉的?农业增收需要哪些化学制品?

如果没有这些化学产品,你的生活会怎样?想一想新课讲解归纳通过以上事例,你有什么认识?

没有化学给我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我们的生活难以想象。正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化学制品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新课讲解【化学研究的范畴】新课讲解

化学促进和推动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这些新兴科学都是建立在化学的基础上,化学正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新课讲解解析: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A正确;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研制新的药物、合成新物质均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B、C、D不选。二、物质的变化新课讲解

【实验探究】实验1:点燃镁条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结论该变化中有发光、放热现象新课讲解实验2: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溶液作用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结论该变化中有颜色变化新课讲解实验3:锌粒与稀盐酸混合现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结论该变化中有气体产生新课讲解实验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结论该变化中有沉淀产生新课讲解想一想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相同点?新课讲解归纳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特征物质

的改变不但伴随物质形状、状态的改变,还伴随

等现象判断依据

有新物质生成相互联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没有有形状状态发光放热是否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伴随化学变化新课讲解【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新课讲解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释放或吸收。如炸药、石油、煤炭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而绿色植物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起来。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

判断下列说法: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发生了什么变化?甲同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乙同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标准是:“是否生成新物质”。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新课讲解思考

同学们想过吗?从杯子中的水到遥远太空的恒星,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新课讲解

一滴水中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能有一种仪器把水分子放大到一定程度,你会看到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而且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特定的空间形状。新课讲解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化学上分别用符号H、0和H20表示氢原子、氧原子和水分子。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

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A.铁矿石磨成粉末B.碘受热升华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D解析:铁矿石磨成铁粉、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碘的升华都是物理变化;而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就是氧化汞分子首先分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聚集形成金属汞,氧原子又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氧分子再聚集成氧气;故选D返回课堂小结决定反映化学研究的范畴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活中的化学化学改变了世界化学真奇妙物质的变化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原子返回D当堂小练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A.铁生锈B.煤燃烧C.鸡蛋变质D.夏天汽车轮胎受热爆炸DD当堂小练2.化学变化的特征是()A.有气体生成B.有固体生成C.有新物质生成D.有发光发热的现象CD当堂小练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B.产生大量白雾C.放出大量热D.生成白色固体BD当堂小练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用海水蒸发晒盐B.用木炭燃烧来取暖C.用铝制成易拉罐D.用钨丝作灯泡灯丝BD当堂小练5.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一种白色固体D.以上现象均可C返回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目录CONTENTS1学习目标新课导入2新课讲解3课堂小结4当堂小练5布置作业6学习目标返回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通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增进对科学探究各环节的理解,初步学习实验设计,反思表达的方法;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晓化学真是太奇妙了,它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返回一、科学探究新课讲解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得出结论分析、归纳、推理制定方案提出问题做出推测网上查到呼出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建立假设B.收集证据C.进行反思D.做出结论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B新课讲解解析:在网上查到呼出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新课讲解

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了,然而,19世纪科学家法拉第观察了蜡烛燃烧现象后提出了数十个科学问题。现在请你尝试观察蜡烛燃烧,看看你能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想一想新课讲解【提出问题】1.蜡烛燃烧生成了哪些物质?2.蜡烛中含有哪些成分?3.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4.蜡烛燃烧时是固体石蜡在燃烧,还是熔化后的蜡油在燃烧,还是气化后的石蜡蒸气在燃烧呢?……新课讲解【猜想与假设】猜想1:蜡烛燃烧是石蜡固体在燃烧;猜想2:蜡烛燃烧是石蜡熔化成的蜡油在燃烧;猜想3:蜡烛燃烧是石蜡气化成的石蜡蒸气在燃烧。新课讲解【设计实验方案】仪器和药品:玻璃片、坩埚钳、小烧杯(盛废弃物)、短玻璃管、长玻璃管、尖嘴玻璃管、蜡烛一根、抽掉烛芯的蜡烛一块。新课讲解点燃前实验步骤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实验现象乳白色固体、圆柱形新课讲解实验步骤取一支蜡烛,点燃,仔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后的现象。实验现象刚点燃时:火焰较小,蜡烛芯周围的石蜡由固体变为液体。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火烟呈黄色,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液体的石蜡顺着蜡烛流下并凝固。新课讲解实验步骤取一根火柴梗,将其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烧灼情况。实验现象处在火焰最外层部位的火柴梗炭化明显,内层的火柴梗几乎未变化新课讲解实验步骤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等待片刻,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实验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课讲解熄灭蜡烛实验步骤观察蜡烛刚熄灭时及熄灭1分钟后的现象实验现象刚熄灭时:产生白烟熄灭1分钟后:蜡烛芯周围液体变为固体新课讲解【提出问题】(1)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是石蜡固体在燃烧?从蜡烛上切下一块固体石蜡,放在蒸发皿里,尝试用火柴点燃。新课讲解(2)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是液态石蜡在燃烧?点燃一支蜡烛,待烛心周围有较多的石蜡油产生时,熄灭蜡烛,立即尝试用火柴点燃石蜡油。新课讲解(3)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是石蜡蒸气在燃烧?用坩埚钳加持一根短尖嘴玻璃管,将其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心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玻璃管尖嘴处点燃。【完成报告】姓名:_________合作者: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步骤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____反思___________1.对本次实验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2.希望进一步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讲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对于石蜡燃烧的实验,下面描述中正确的是()A.蜡烛是无色、无味、半透明的固体,质软,难溶于水B.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放人水中会浮在水面上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D.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C新课讲解解析:A、B描述的是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密度等,不是燃烧的现象;D描述的是燃烧的产物,也不是燃烧的现象;只有C描述的是燃烧的现象。返回课堂小结返回体验化学探究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1.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假设B.设计实验C.交流共享D.做出结论D当堂小练B2.在“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以下假设不合理的是()A.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质地有关B.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颜色有关C.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所扣的烧杯的粗细、高矮有关D.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粗细、高矮有关D当堂小练B3.与化学实验成功无必然联系的因素是()A.严谨的科学态度B.科学的实验方案C.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D.偶然的巧合D当堂小练D返回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目录CONTENTS1学习目标新课导入2新课讲解3课堂小结4当堂小练5布置作业6学习目标返回1.认识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2.了解一些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操作要求。新课导入

走进化学实验室,你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马上开始做实验。然而,如果不按照规程操作,化学实验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因此,你必须听从老师的指导,遵守实验室规则,确保实验安全。看一看,下图中的哪些做法是不安全的?怎样做才安全?新课导入返回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新课讲解

在一般化学实验中,我们使用到各种仪器,而为了确保实验正常进行以及结果准确性,在实验操作中有许多注意事项值得我们学习。实验台新课讲解新课讲解化学实验室安全速记口诀

1.遵守规则,注意安全;2.做好预习,明确要求;3.仔细观察,如实记录;4.清洗仪器,完成报告;新课讲解试管试管夹试管刷试管架玻璃棒温度计胶头滴管滴瓶【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新课讲解集气瓶酒精灯铁架台烧杯广口瓶细口瓶锥形瓶量筒

集气瓶可作反应容器,但不能加热;量筒既不能作反应容器,也不能加热。新课讲解蒸发皿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坩埚钳石棉网托盘天平水槽新课讲解圆底烧瓶药匙三角架燃烧匙镊子平底烧瓶新课讲解归纳常用化学仪器使用总结可直接加热的: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也可做反应容器,但不能加热)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

反应容器新课讲解其他仪器: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试管架、水槽、表面皿、长颈漏斗、分液漏斗、三脚架、研钵、点滴板夹持固定仪器:试管夹、坩埚钳、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取用仪器镊子(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药匙(粉末状或小颗粒药品)胶头滴管(少量液体)新课讲解速记口诀加热反应收气体,试管用途最广泛。配制溶液和过滤,烧杯加热要垫网。定量取液需量筒,准确称量用天平。引流速溶玻璃棒,蒸发加热酒精灯。新课讲解【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新课讲解【常用事故的处理】新课讲解【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取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闻不尝不接触):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更不得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

(2.)最少量原则:应严格按规定的用量取药品;若无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为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3.)环保原则(“三不一要”):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新课讲解2.固体药品的取用储存:广口瓶。(1)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顺着器壁滑到底部②把药品放在容器口①横放容器

操作过程可巧记为:一横、二放、三慢竖。新课讲解(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操作过程可巧记为:一斜、二送、三直立。把容器倾斜把药品用药匙或纸槽送到容器底部把容器直立起来新课讲解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或滴瓶中。(1)取较多量液体——倾倒法操作方法:取盖、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与瓶口紧挨;缓慢倒入(防腐蚀标签)。新课讲解速记口诀瓶塞倒放口紧挨,标签防腐向手心,试管倾斜注药液,盖塞向外放原处。新课讲解思考防止桌子上的脏物沾在塞子上污染试剂。防止液体流到试管外。应该缓慢倒。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倒?新课讲解

【物质加热操作】1.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1)两检:①检查灯芯;②检查有无酒精。(2)两禁:①禁止向燃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3)用完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新课讲解

(4)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5)酒精灯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新课讲解2.物质加热

(1)仪器选择

①加热固体用试管、蒸发皿;

②加热液体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

③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新课讲解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①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

③试管应倾斜约45°角放在外焰上;

④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新课讲解

(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也要先预热,方法是来回移动酒精灯,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新课讲解思考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往往会放出水蒸气,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1.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新课讲解归纳防止容器炸裂、破裂,需注意以下几点(1)容器外壁有水,加热前擦干。(2)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底部跟灯芯接触。(3)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4)给试管里的固体或液体加热均需预热。(5)对烧杯、烧瓶加热要垫上石棉网。(6)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要略向下倾斜。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湿手插电源B.品尝药品味道C.直接用手取用药品D.用扇闻法闻气体气味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D新课讲解解析:用湿手插电源易造成触电事故;在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用手取用药品易造成皮肤腐蚀并污染药品;不能将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要采用“扇闻法”。返回课堂小结返回一、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1.化学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2.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2)物质的加热(3)仪器的洗涤1.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托盘天平: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B.胶头滴管:用过后可立即吸取其他药品C.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D.试管:加热所盛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向自己或他人当堂小练D2.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滴管使用后,及时用水清洗B.滴瓶上的滴管滴加液体后,把它放在桌面上C.在实验室中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别食盐和蔗糖D.实验完毕把剩余的药品倒回原试剂瓶中当堂小练A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湿手插电源B.品尝药品味道C.直接用手取用药品D.用扇闻法闻气体气味D当堂小练D当堂小练4.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错误的是()

A.用药匙取用粉末B.用纸槽取用粉末C.倾倒液体D.取用块状固体D返回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目录CONTENTS1学习目标新课导入2新课讲解3课堂小结4当堂小练5布置作业6学习目标返回1.知道水的组成。2.知道水的净化原理,了解软水、硬水的区别。3.知道水体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4.学会过滤操作。新课导入

水是由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很小,小得你看不见、摸不着。只一滴水,就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的水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水分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返回一、水的三态变化新课讲解

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设想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新课讲解

在固态的水中,水分子紧密有序排列,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在液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运动。在气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大,可以完全自由运动。新课讲解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新课讲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大小和数目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分子的距离。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新课讲解

路边斑斑水迹,在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什么原因?你能试着从微观上解释这一现象吗?思考新课讲解水蒸发时:水分子获得太阳光的能量后,运动加快,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开液体表面,变成水蒸气。【分子的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如水、氧气、氢气。2.分子的性质新课讲解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B水变为水蒸气时,发生的变化是()A.水分子的大小改变B.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C.水分子变为其他分子D.水分子变为更小的粒子新课讲解解析:水变为水蒸气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水分子没有变为其他分子,水分子也没有变为更小的粒子;水分子在液态时的间隔较小,受热时,间隔增大,变成了水蒸气,水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二、水的天然循环新课讲解

下雨了,掬一把雨水,想一想,这些水分子是从哪里来的?当然,现在它们来自于你头顶上的那片乌云,可是去年,也许它们还凝固在黄河源头的冰川里,或流淌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里呢!降雨,只是水天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大自然中的水究竟是怎样循环的?新课讲解新课讲解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使其运动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一些水分子便克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里,在高空中遇冷凝结成云。云随风飘移,再遇冷又转变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汇入江河湖海,渗进山川土地。

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一边为一层滤纸,另一边为三层滤纸),放入漏斗内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的液体,以加快过滤速度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D新课讲解解析:过滤操作中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漏斗中的液体,以防捅破滤纸,造成过滤失败。三、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新课讲解(1)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地球上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m3。(2)地球上的淡水储量很小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其储水量约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7%;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可利用的淡水约占淡水总量的13%,占全球总储水量的0.3%。新课讲解新课讲解

水的天然循环给我们带来了淡水。但是,天然淡水中往往含有泥沙、可溶性的矿物质和细菌等,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们需要根据天然水水质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净化处理。新课讲解我们看到的浑浊的河水,里面有许多悬浮杂质,如何将其变成澄清的水?想一想新课讲解

很多物质像天然水一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还有一些物质和蒸馏水一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纯净物混合物1.沉降【净化天然水】除去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吸附沉降(1)类型静置沉降(2)作用(加明矾)新课讲解新课讲解2.过滤:定义: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叫作过滤。

过滤器的准备:新课讲解过滤装置:玻璃棒烧杯漏斗铁架台新课讲解归纳对过滤操作要点总结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的部分漏斗的下出管口紧靠烧杯内壁新课讲解3.吸附:作用:除去水中有色、有味的物质

方法:(1)加活性炭(2)加吸附剂

........

新课讲解4.杀菌消毒:作用:除去水中细菌、微生物。

方法:加氯水、通氯气、加漂白粉……5.自来水生产过程新课讲解6.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新课讲解新课讲解

你有没有听说过硬水或者软水的概念?思考新课讲解【硬水与软水】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含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新课讲解1.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实验步骤:取样,分别加入少量的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结论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的是硬水,没有垢状物有丰富泡沫的是软水。影响清洗剂的使用效果、危害人体健康、工业用硬水降低产品质量。加热煮沸或者蒸馏思考新课讲解硬水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下列对水资源的认识正确的是()A.淡水是均匀分布在地球上的B.无色透明的水对人类都没有危害C.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危机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D解析: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无色透明的水可能溶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水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危机。返回课堂小结返回运动的水分子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水的净化硬水和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过程、实质分子的性质1.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A.酒精和水B.食盐和泥沙C.食盐水D.铁粉和铜粉D当堂小练B2.将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A.沉淀B.过滤C.吸附D.蒸馏D当堂小练D3.下列过滤操作不正确的是()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D当堂小练C返回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目录CONTENTS1学习目标新课导入2新课讲解3课堂小结4当堂小练5布置作业6学习目标返回1.知道水的组成。2.知道水的净化原理,了解软水、硬水的区别。3.知道水体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4.学会过滤操作。新课导入

水的三态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而“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未变,因为水没有变为其他物质。但是,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返回一、水的分解新课讲解新课讲解1.实验步骤:(1)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产生气体的实验现象。(2)推测生成气体的可能组成,并思考可采用的验证方法。(3)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平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断气体成分。(4)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的尖嘴处点燃,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断气体成分。新课讲解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了气泡,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约是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两倍,正极产生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结论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故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通电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新课讲解

在直流电作用下,水分子被破坏,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可见,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被破坏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新课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旧分子原子新分子新课讲解请从反应物、生成物种类的角度把下列化学反应分成两组,并说出你的理由思考新课讲解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碳+氧气二氧化碳点燃(2)碳酸

二氧化碳+水(3)(4)(1)加热加热点燃新课讲解(1)(4)一组: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2)(3)一组:反应物为一种,生成物为多种新课讲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新课讲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区别和联系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C下列有关水的电解实验(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电解水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新课讲解解析: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电解水的实验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电解水的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二、水的合成新课讲解

从电解水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氢气可以被点燃。这是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新课讲解【氢气燃烧实验】1.实验步骤: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实验现象。新课讲解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且烧杯壁发烫结论氢气燃烧生成水,放出热量。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达式为:新课讲解新课讲解归纳通过上述实验表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了,而原子没有改变。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活动性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下列各物质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酒精可以燃烧B.白糖可溶于水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变成熟石灰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B解析:白糖溶解是物理变化,故白糖可溶于水体现的是物理性质。返回课堂小结返回水分子的变化水的分解水的合成物质的性质电解水分解反应氢气的燃烧化合反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1.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B.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C.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D.氨气+氯化氢→氯化铵D当堂小练C2.下列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B.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C.氧化钠+水→氢氧化钠D.铜绿→氧化铜+二氧化碳+水D当堂小练D3.下列关于各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把糖和水混合是化合反应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合反应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是分解反应D.黄泥水经过过滤分成泥和水是分解反应D当堂小练B返回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目录CONTENTS1学习目标新课导入2新课讲解3课堂小结4当堂小练5布置作业6学习目标返回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新课导入

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最微小的粒子了,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然而英国科学家汤姆森等人通过实验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认识。返回一、原子的结构新课讲解

【原子的构成】

1897年,一位名叫汤姆森的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从而粉碎了一直以来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设想。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汤姆森发现了电子(1897年)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可分的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汤姆森原子模型新课讲解1911年,卢瑟福等人用一束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的多的高速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将会如何呢?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新课讲解α粒子束发生偏转示意图α粒子束(1)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2)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新课讲解新课讲解归纳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关系(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无关)由于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质量关系: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3)体积关系:原子核位于整个原子的中心,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空间里做高速运动。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金、银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因此原子也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新课讲解

【原子的实际质量】

原子很小,1个氧原子的直径大约为1.48x10-10m,如果把氧原子紧密地排成1.48cm长的一列,大约需要1亿个原子。如果将氢原子与直径为1cm的小球相比,相当于将一个苹果与地球相比。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D.原子不显电性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A新课讲解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因为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质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新课讲解1.原因: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太方便,因此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2.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新课讲解新课讲解3.公式:4.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5.相对分子质量(Mr):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新课讲解【原子中的电子】1.电子层

(1)核外电子绕核不停地做高速运动,有的电子能量低,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能量高,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就好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区域称为电子层。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电子层,离核稍近的叫第二电子层,由里向外以此类推。新课讲解2.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新课讲解【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新课讲解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只有当能量低的电子层被排满后,才能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上,即排满第1层再排第2层,排满第2层再排第3.....②第1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2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1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下图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原子属于金属元素原子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C.硫的核电荷数为6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B新课讲解解析: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硫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16;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三、离子新课讲解【离子的定义】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因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新课讲解【离子的分类】

离子

阳离子(Fe3+,Na+等)

阴离子(Cl-,SO4-等)新课讲解【离子的表示方法】

(1)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及电性,标法是先写数字再写“+、-”号,只带1个单位电荷时,数字“1”省略不写,如Na+、Cl-等。如果要表示几个离子,则在离子符号前面加数字即可。新课讲解(2)离子的读法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读作“带几个单位正(负)电荷的某离子”例如Na+、Mg2+、Cl-分别读作钠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氯离子。新课讲解(3)离子符号的含义(数字“2”的意义)新课讲解【离子的形成】

(1)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从而使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正电荷形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一层。新课讲解(2)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从而使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负电荷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新课讲解

本课件是在MicorsoftPowerPoint的平台上制作的,可以在Windows环境下独立运行,集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多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课堂教育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了学习负担,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育的灵活与高效。部分内容取材于网络,如有雷同,请联系删除!作品整理不易,仅供下载者本人使用,禁止转载!新课讲解【离子的结构】

(1)和对应的原子比较,阳离子少一个电子层,阴离子的电子层数不变。(2)阴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某元素R的原子核带x个正电荷,则R2+的核外电子总数为()A.x-2B.x+2C.xD.无法确定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A解析:原子核的电荷数减去失去的电子数2,即为该离子的电子数。返回课堂小结返回构成物质的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公式近似计算离子种类离子形成离子读法原子核核外电子离子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D.原子不显电性D当堂小练A2.核电荷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燃料,钚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145B.核外电子数为239C.质子数为94D.该原子不显电性D当堂小练B3.下列对某种离子变成原子的分析判断中,正确的是()A.一定失去电子B.一定会得到电子C.得失电子都有可能D.既不需得到电子,也不需失去电子D当堂小练C返回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目录CONTENTS1学习目标新课导入2新课讲解3课堂小结4当堂小练5布置作业6学习目标返回1.知道元素的概念,熟记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大小顺序。2.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名称和符号。3.了解元素周期表及能够从中获取规律信息。新课导入请各位同学思考下列问题:1.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指的是什么?2.一些食品广告常宣传“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这里的“元素”是指什么?3.在我们化学课本的后面,总是附有一张大大的“元素周期表”,它有何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吧!返回一、元素新课讲解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呢?新课讲解都含有氧元素,那什么是氧元素呢?新课讲解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氧原子A888氧原子B898氧原子C8108氧元素:质子数都为8的一类原子氧原子结构新课讲解质子数中子数电子碳原子A666碳原子B676碳原子C686碳元素:质子数都为6的一类原子碳原子结构新课讲解归纳元素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个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与物质、微粒间的关系新课讲解组成硫酸铜、氯化钠等分子原子离子氧气、氢气、水等铁、汞、金刚石等构成构成构成元素

新课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区别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适用范围描述物质由元素组成描述分子由原子构成或某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应用实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新课讲解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

宏观分子

微观构成构成组成原子元素同类新课讲解元素的分布地壳中氧(O)、硅(Si)铝(Al)、铁(Fe)生物细胞中氧(O)、碳(C)氢(H)、氮(N)空气中氮(N)、氧(O)

元素的分布

新课讲解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氧元素与硫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质子数不同B、电子数不同C、中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A新课讲解解析:A、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硫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故选项正确.B、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硫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不是电子数不同,故选项错误.C、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硫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不是中子数不同,故选项错误.D、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硫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不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选项错误.故选A.二、元素的符号新课讲解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新课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NOPS氮氧磷硫NeNaMg氖钠镁

新课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新课讲解②一个铁原子①铁元素Fe③铁这种物质Ne表示氖元素表示一个氖原子表示稀有气体氖C①碳元素②一个碳原子③碳这种物质新课讲解【元素的分类】(1)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俗称“水银”):

铜铁银钠镁铝钙钾锰锌钡铂……(2)非金属元素:①固态(“石”字旁):碳磷硫硅等

②液态(“氵”字旁):溴

③气态(“气”字头):氢氧氮氟氯等(3)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氦氖氩氪……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还测定出水样中含有氮、磷、钠等,这里的氮、磷、钠是指()A、元素B、分子C、原子D、单质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A新课讲解解析:因为只知道水中含有氮、磷、钠,而不知道它们是以分子、原子还是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这里的氮、磷、钠就理解为氮元素、磷元素和钠元素即可.三、元素周期表简介新课讲解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当年,纽兰兹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新课讲解【元素周期表】新课讲解(1)元素周期表上分两大区域金属与非金属(2)横行——周期7个横行就是7个周期(3)纵行——族18个纵行16个族新课讲解【元素周期表所得信息】6

C碳12.0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A解析: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选A返回课堂小结返回什么是元素物质的分类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元素1.市场上销售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这里的碘、氟、钙、铁是指()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D当堂小练A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A.氧气B.海水C.水D.氯化钠D当堂小练BACD3.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A.肯定是纯净物B.一定不是化合物C.一定是一种单质D.一定是混合物D当堂小练C返回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目录CONTENTS1学习目标新课导入2新课讲解3课堂小结4当堂小练5布置作业6学习目标返回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2.通过学习初步学会物质的称量的操作新课导入

曹冲当年是如何称得大象的?在实验室中我们怎样称量药品呢?返回一、物质的称量新课讲解

在一般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托盘天平或者量筒等仪器称量药品或者量取液体药品等,这一部分我们就一起学习相关知识。【托盘天平的使用】新课讲解使用前:检查是否平衡(如果未平衡,应调节左、右平衡螺母使其平衡。)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M所称物品=M砝码+M游码新课讲解注意事项

1.砝码应用镊子夹取,不要直接用手取用,以免污染砝码。2.称量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纸片上称量;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烧杯中称量。新课讲解液体的量取用量简量取液体时,先向量简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然后将量简平放在桌面上,再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该刻度。【量筒的使用】新课讲解俯视——读数偏大平视——读数与真实值一致

仰视——读数偏小新课讲解注意事项

1.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2.不要用量简盛放热的物质,也不要在量筒中溶解物质。新课讲解【连接仪器装置】1.仪器的连接连接仪器装置一般顺序: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管口沾水,转动慢插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在容器口塞橡胶塞转动插入新课讲解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一端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手掌紧贴试管或烧瓶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新课讲解【仪器的洗涤】(1)洗净的原则:少量多次。

(2)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湿手插电源B.品尝药品味道C.直接用手取用药品D.用扇闻法闻气体气味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D新课讲解解析:用湿手插电源易造成触电事故;在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用手取用药品易造成皮肤腐蚀并污染药品;不能将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要采用“扇闻法”。返回课堂小结返回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实验一物质的称量1.托盘天平的称量2.量筒的量取实验二仪器的连接与洗涤1.仪器的连接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某同学欲量取一定量的某液体,他将盛有液体的量简放平,俯视量筒的刻度,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量筒的刻度,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量为()A.大于10mLB.小于10mLC.等于10mLD.无法判断当堂小练B2.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左盘上的砝码为5g,游码在0.4g的位置上,天平平衡时,所称量的药品质量是()A.5.4gB.大于5.4gC.5gD.4.6gD当堂小练D3.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9.65g固体.B.在托盘天平两端放大小相同的滤纸称氢氧化钠C.用10mL量筒量取5mL液体时仰视读数D.用10mL量简量取9.6mL水D当堂小练D返回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目录CONTENTS1学习目标新课导入2新课讲解3课堂小结4当堂小练5布置作业6学习目标返回1.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特化方法。新课导入

一定听说过“死海不死”的故事吧,因为“死海”中有较多的盐导致液体密度变大。其实死海中的海水就是一种溶液。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各种水溶液,如糖水、食醋、汽水、生理盐水等。那么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吧!返回一、溶解的过程新课讲解

【食盐的溶解】实验步骤:在一只盛有约50mL水的小烧杯中,加人一小匙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食盐吗?触摸烧杯,感受温度是否发生变化。新课讲解现象食盐溶解,逐渐消失,温度无明显变化形成了什么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氯化钠溶液新课讲解新课讲解【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2)溶液的共同特征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外界条件也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不会析出固体物质或放出气体。新课讲解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新课讲解

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但是当浓硫酸等溶于水却会使杯壁发烫,这是因为什么呢?思考新课讲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溶解过程发生的两种变化:

①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②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新课讲解(2)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B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化合物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D.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新课讲解解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溶液可能是无色的。也可能是有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等;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二、乳化现象新课讲解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油类物质与水形成的混合物久置后会分层,这类混合物不具备均一性和稳定性,不属于溶液。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油和水混合得更加均匀,且放置更长的时间也不会分层呢?新课讲解【观察乳化现象】(1)乳化现象:洗洁精和洗衣液等物质能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作乳化现象。(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其特点为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新课讲解

(3)乳化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洁精等。②农药中的使用:在农药中加人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乳油。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氯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氢氧化钠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B新课讲解解析: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新课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时,所得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新课讲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减少溶质、改变温度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下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①加入CaO②加入Ca(OH)2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新课讲解典例分析例C新课讲解解析: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其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①加入CaO,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②加入氢氧化钙,①②均能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因此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还可以采取③升高温度的方法。故①②③符合题意。返回课堂小结返回溶液

溶解的过程溶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溶液的状态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液溶质溶剂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面粉B.泥土C.蔗糖D.植物油D当堂小练C2.恒大冰泉”是来自长白山的天然矿泉水,判断“恒大冰泉”属于溶液的依据是()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性⑤稳定性A.①②④B.②④⑤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