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H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作

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33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文化的发源地。茶乃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其保健显奇效,自古,是中国最

老的茶道之一。

关于擂茶的,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迁徙过程中的特产。()唐

宋时,它随着客家人南迂而流传下来。有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茶的:“道旁草屋两三

家,见客擂麻旋点茶。”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

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修语。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现在变成

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以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以及各类时令蔬菜等为原料,擂成茶泥。

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油,冲泡好的擂茶可谓色味俱佳。端起一

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恭胃,滋补长

寿。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客家擂茶在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

料搭配上又各有特色,这就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

长岁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闻名遐迩开端丰采息息相关

B.如雷贯耳开端风情休戚相关

C.如雷贯耳起源丰采休戚相关

D.闻名遐迩起源风情息息相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B.当然,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C.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D.当然,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

滋补长寿之功效。

B.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

滋补长寿。

C.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能健脾养胃、

滋补长寿。

D.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

滋补长寿之功效。

【答案】1.D2.C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闻名遐迩:远近都有名声。形容名声大。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此处形容“擂茶”的名声很大,用“闻名遐迩”更

合适。

起源:①开始发生(后面多跟“于”晨②事物发生的根源。

开端:(事情的)起头;开头。根据语境,用“起源”更合适。

风情①关于风向、风力的情况。②人的仪表举止。③情怀;意趣。④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多含贬义)。

⑤指风土人情。⑥景象;情况。

丰采:美好的风度神采。此处是说一首古诗描述了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土人情,用“风情”更合适。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根据语境,此处没有“祸福互相关联”的意思,用“息息相关”更合适。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

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

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上下文可知,擂茶并不是客家人迁徙过程中的特产,而是随着客家人南迁流传下来的,括号里的内容

应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故句子用“其实”开头,衔接更恰当,据此可排除B、D两项;

结合下文“它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可知“它”指的应是“食擂茶之习俗”,故括号中以“中原

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衔接下文,与下文关联更紧密,据此可排除A项。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

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

断。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先品再闻”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关系及后文“香气浓,茶味纯”,应先“闻”

再“品”;二是“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效”。

综合上述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故选I)。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

生产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人的自由、独立、平等品格以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契约的普遍建立

和契约精神在全社会的被尊崇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人们不

再固守传统的乡村生活和熟人圈子,而是走进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探寻新的生活世界。在大规模的人

员流动中,人与人之间也由封闭的熟人关系转向了开放的陌生人关系。

在“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自由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陌生人社会”

是一个以陌生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在

这个社会上的位置,而“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位置,这就是自由”。因每个人都是自由者,所以就注定

了人与人之间必然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信任通常建立在

人与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性,而信任则是可预期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这在环境相对稳定和流动性较弱的“熟人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熟人社会”中,失信的后果是相

当严重的,将''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亦不为过。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这种信任得以确立的确

定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陌生人的自由是以牺牲其完整人格为代价的,

而“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正是建立在对彼此完整人格较为熟悉的基础之上的。自由增加了

人的流动性,“从社会学上解释,流动性造成了人的存在的碎片化,使每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交往时所展现

的都只是自己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从而使他们根本不具有相互熟悉的基础”,因此,要在陌生人之间

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然

而,“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的难度,并未消除信任的意愿“。没有人愿意因自身的自由导致人与人之间相

互否定、相互异化。

(摘编自冯庆旭《自由与信任:“陌生人社会”的伦理视点》)

材料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正是

对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的完美诠释。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置身于更开放的现代社会中。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疫情期间的公众心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律在熟人社会中多是

作为一种潜在威慑而存在,个体的行为更多地受道德约束。然而,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道德、价值观、

伦理等结构要素逐渐衰落,陌生人社会背景下疫情控制更多依靠法律。熟人社会中,人们获取的信息多是

源于自身所处的熟人圈内,信息有限且容易验证。如今,互联网成为陌生人社会主要的沟通渠道,公众接

触的信息繁杂且真假难辨,加剧了公众的心理负担。疫情发生后,熟人社会的情感信任能够给成员带来安

全感和归属感,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和传播。陌生人社会则完全不同,排斥、猜疑、缺乏信任会让身处疫

情中的公众情绪变得更加焦躁。诸多研究表明,焦虑、恐惧、疑病等负性情绪在陌生人社会的疫情中表现

得尤为突出。焦虑是个体因对未来事件潜在的负性结果过度担心而伴随的生理上的过度唤醒和躯体的紧张

状态。恐惧情绪主要源于对实存危机的本能反应,以及对群体性的盲从。在疫情的高传染性以及焦虑、恐

惧等负性情绪的共同作用下,疑病心理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现代化进程中,陌生人社会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生活秩序,来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确定性需求。然

而,疫情爆发后,其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等扰乱了公众“例行化”的日常生活模式,原本有序的生活陷

入混乱,使个体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疫情居家使得生活、学习、工作融为一体,生活的无序使人丧失控制

力,从而产生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感染是重大疫情中负性情绪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个体感染和群体感染。个体间感染通常在

个体或小群体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将负性情绪感染给其他人,熟人社会情绪传播正是以此模式进行。随着陌

生人社会的到来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辐射面广、速度快捷的“虚拟群体”为中介进行负性情绪传播变

得更为广泛,个体受到他人情绪感染后,形成循环反应,进一步强化他人情绪。

(摘编自向利君、杨秋玲、甘俊伟《“陌生人社会”背景下重大疫情中负性情绪应对:基于公众心态的

角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乡村原有的熟人圈被打破,人与人之间转向开放的陌

生人关系。

B.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向中,自由这一伦理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强调,陌生人之间相互尊重,彼

此信任。

C.熟人社会受到地方性限制,信息可验证程度高,社交范围有限,情绪影响范围小,与陌生人社会相比,

更不容易传播负性情绪。

D.疫情冲击了“例行化”的有序生活,公众日常生活模式被扰乱,无序状态中的人们容易因此产生严重的

挫败感、丧失控制力。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陌生人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熟人关系和开放的陌生人关系都存在的现代社会。

B.人们在社会上都有一个共同的位置,这就是自由,自由者之间是无差别的平等相待。

C.逐渐衰落的道德、伦理等要素对疫情期间的公众行为一样有着优于法律的约束作用。

D.即使没有直接接触,疫情期间过度关注体温的疑病心理也会发生群体感染。

6.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在农村,人们会帮做农活,帮忙照看别家幼小的孩子、生病的老人,体现了熟人社会中道德约束胜

于法律约束。

B.电影《十字街头》中,赵丹和白杨有交往,却不知彼此是一墙之隔的邻居,说明在陌生人社会中,人有

可能隐匿自我。

C.幼儿园教育孩子“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果”,家人叮嘱老人“不要接陌生号码”,这是一种负性情绪的

社会化群体感染。

D.小王做饭时急用葱姜蒜,在社区微信群中一呼唤,就有热心邻居送上门,说明互联网让陌生人社会中的

个体互相信任。

【答案】4.B5.C6.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陌生人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错,根据原文“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分析,这意味着人与人关系中不确定性增加,信任难以建立。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C.“一样有着优于法律的约束作用”错,原文为“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道德、价值观、伦理等结构要

素逐渐衰落,陌生人社会背景下疫情控制更多依靠法律”,可见,作者并未完全否定道德、伦理,道德、

伦理和法律都有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但法律发挥主要作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体现了熟人社会中道德约束胜于法律约束”错,说明熟人社会的道德伦理强,具人情味,不可说明胜

于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C.“这是一种负性情绪的社会化群体感染”错,这只是说明陌生人社会的不信任感,且要警惕陌生人,并

非“负性情绪”;

D.“说明互联网让陌生人社会中的个体互相信任”错,互联网沟通说明陌生人社会的人与人交往是与时俱

进,信任感来自对彼此完整人格的熟悉,网络的交往并不能建立确定的信任感。

故选Bo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怪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

日:“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斗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

纸吮笔,早夜政石乞①。其所手书,盈床满筐,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芈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毓,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

奋欲著书。廷筋2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挂疑死其父胤城洗涕旦吾三子皆已析产

狸便于至无卮意赛其志当为刻甚书而后为之置解遂拄红芸9,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几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目:

“踵此而来,尽子本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避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

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

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娥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

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

慎,无«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西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

一至其家。予浮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

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注】①政政:ku,勤劳不懈的样子。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无砸的一项是()

A.予乃里与之交亟:多次。

B.遂谢之荣谢:感谢

C.之适越迎潘子时过:拜访

D.予溥其人不学,竟去薄:看不起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继迁、固之后作《师说》以贻之

B.无以甥贵稍贬再节以乱易整,不武,吾募还也

C.尽子之财不足以给蚓无爪牙之利

D.巾予视为畏友项王按剑晅跟曰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舞死其父/胤城流涕日/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

B.廷箍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

C.廷舞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

D.廷罐死/其父胤城流涕日/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

10.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槎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

B.吴炎、潘桂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舞的《明书》。

C.潘槎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吴炎、潘怪章两人蒙难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案对江南文士血腥镇压,企图以

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潘桎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

(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13.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桎章二子和庄廷罐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7.B8.A

9.D10.C

11.B12.(1)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

13.作者对吴炎、潘怪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同情、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

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B.谢:拒绝。句意: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也。/写作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B.代词,指自己/语气词,还是。句意: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用混乱代替整齐,这是不

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C.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蚯蚓没有锐

利的爪子和牙齿。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句意: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项王按着剑直起上身说。

故选A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廷金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

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

“廷at死”是主谓结构,“其父”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

“吾三子皆已析产”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仲子”是“死无后”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庄氏难作”,指的是庄氏的祸难发生。

①说的是吴炎、潘桎章二人,与庄氏无关;③说的是浙人获得满足未告发庄氏;⑥是结果。

排除①③⑥。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参与编辑庄廷舞的《明书》”错,原文“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见吴炎、

潘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手”,亲手:“盈”,满:“发”,发挥

(2)“鬻”,卖;“坐”,因……而犯罪;"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推官”。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桎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

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槎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

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桂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

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桎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

而对庄廷罐,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舞,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

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

参考译文:

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怪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

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

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

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

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

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蹄.,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

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罐,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疑死后,他的父亲

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

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

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

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既然是巨富,

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

捕入狱,后来遇到救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

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

拒绝他。”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之荣有理。之荣

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辘

的父亲和其兄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

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豌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

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解脱,吴炎独慷慨

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松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

辩。

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

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

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

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

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

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

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舞一类的人。

第H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5分)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

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②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③,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洞庭、青草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②岭表:今两广地区。词人在此为官一年左右,后遭谗罢

官北归。③尽挹西江:指豪饮。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描写临近中秋之景,营造了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

C.“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悠然心会”互为呼应,象征词人胸襟坦白与人格高洁。

D.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和谐融汇在--起。

(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3)简述下阕的内容及作者在此处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1)C(2)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

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3)下阕抒写了词人在岭表一年的为官生涯中,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人品的感怀,表现了词人

抛弃宠辱得失、忘情山水之间的旷达胸襟。

【解析】

【小问I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上阕的‘悠然心会’互为呼应”错,“肝肺皆冰雪”应该是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象

征词人胸襟坦白与人格高洁。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

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

但此句明显有深层含义,”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

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

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

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

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可见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

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下阕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

“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

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

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

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

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

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证明凡此种种,体现了诗

人的鲜明个性。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诗人作主人,请

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

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

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由此可见,下阕抒写了词人在岭表一年的为官生涯中,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人品的感怀,表现了

词人抛弃宠辱得失、忘情山水之间的旷达胸襟。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王羲之《兰亭集序》)

(3)杜甫《登高》中的“,”抒发了诗人在年老体衰、漂泊遥远的异乡、寒秋中一个人

登高望远时的悲凉情怀。

(4)《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短歌行》中“,»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就包含着对《诗经》的化用。

【答案】①.橘橹灰飞烟灭②.亦足以畅叙幽情③.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呦呦鹿鸣⑥.食野之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橘橹”“幽”“作”“呦”“苹”等。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锦城夜雨

杜阳林

①成都的雨夜,适合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酣眠似乎成为一种浪费。而我对这座常有夜雨的城市,更喜

欢她另一个别名——锦城。

②锦城自古养蚕业发达,古蜀王名为“蚕丛”,西汉扬雄在《成都赋》中也称成都为“锦官城”。东

汉时期,蜀锦畅销全国,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于是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锦城”。

③锦,与之成词的大多是让人沉醉的美好事物,比如锦缎、锦绣、锦书、锦心,锦上添花、繁花似锦、

锦囊妙计、锦绣前程……念及这个锦字,我的舌尖便仿佛嗡着一片桑叶,暗自生香,绸般丝滑,清新怡人。

成都既然自古被称为“锦城”,她是如何从内里生长出这种风流婉约气质,来匹配这个“锦”字的呢?

④地理上看,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适于种桑养蚕。早在商周之时,古蜀先民就

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丝绸文明,并由此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通道南方丝绸

之路,使绚丽多彩的丝绸享誉中外。汉唐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号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行来到成都,赞叹这里是“锦绣之都”。遥想那历史气象,锦之城,

丽之都,顿觉熠熠生辉。

⑤李白曾歌咏“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读此瞬间

觉得满目锦绣,纯真自然,尤其这个“锦”字,立时仿佛整个成都都流光溢彩,随处都是风景。而若深究

“九天”是如何“开出一成都”,就会发现,成都的出现,是造物主的恩赐,是大自然的杰作,似险峭悬

崖上开出的一朵绝世雪莲。

⑥当沧海变成桑田,大海退去波涛,成都平原周围的大山渐渐隆地而起。放逐于漫漫历史长河去追寻,

海山之变,有多么惊心动魄,就有多少爱恨纠葛。

⑦我瞬间明白,锦城的夜雨,其实来源于一场天际的奔赴和邂逅。

⑧如果以浪漫之心来解读,锦城上空的云,既矜持又热情。白天她文静安然,宠辱不惊,一派平和,

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揣着热切而雀跃的念头上升,再上升,仿佛要将一腔话语向星星和月亮倾诉,让心思

变成欢愉的雨水,抛洒人间。杜甫在《水槛遗心》中写道:“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多少缠绵徘恻,

多少此情此景,都在这短短诗句里,有了景的动态,也有了情的波澜。

⑨我喜欢锦城夜雨落地的声响。窗外雨水无尽,缠绵轻柔,雨雾和灯光相裹。房前的芙蓉和紫薇,银

杏和梧桐,洋槐和香樟,水杉和雪松,无分你我,都浸泗在朦胧的雨夜。雨丝从天而降,从枝叶树茎,流

淌历朝历代的文人佳句O

⑩我不禁揣测,倘若没了这从古到今的夜雨,锦城还是那个锦城吗?带着湿漉漉的深情,浸着三千年

的诗意,在砖瓦木石之中,成都还能生长出另一种灵秀出尘的轮廓和肌理吗?一场春雨在夜间飘散,清晨

才止歇脚步,在那个乍暖还寒时分,我走进了浣花溪的杜甫草堂。靠近这里的茅屋,我眼前仿佛浮现了杜

甫的背影,他就在蒙蒙雨雾中穿行,灰衫旧袍,踽踽独行。踏着春雨的湿痕而来,我就是为赴一场隔世的

崇敬之约。

⑪木浴过夜雨的草堂,薄薄的水气,氤氢出一个久远而动荡的时代。顶戴雨珠的小草摇摇摆摆,大唐

的高楼倾了,庙堂散了,而诗句还在流淌,还在生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一种顽强而永恒的存在。

我踏着昨晚的雨痕,萦绕于心的却是大唐千年不散的诗篇。

侬诗圣杜甫辍转入川时,已人到中年。可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却大有青春气息,此时的杜甫,

多年漂泊,四下流徙,终究一家大小能在成都团聚,妻儿绕膝,家人有了一处安身立命的草堂,无论富贵

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唾在自己家中,夜雨落下的感觉真好,有屋檐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

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他并非不懂得浪漫,不懂得审美,而是生活极少为他创造相宜的

机会。感谢成都,容留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也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涧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锦城

夜雨,是杜甫安定生活的鲜明注脚,每个毛孔都书写着他对当卞的满足和惬意。

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勾起杜甫喜悦之情的夜雨,她更像是梦之精灵,周身澄澈通透,只

闪烁一点鱼鳞般的水光,在锦城的街巷游走,洗琉璃瓦之尘,拂青石路之灰。即使侧耳去听,也难以捕捉

她洒向地面的声音,她灵动活泼,脚步轻巧细碎,一个“潜”,一个“泗”,实在是神来之笔。

⑭隹杜甫离开一千多年后,我刚到成都,惊讶于这里春雨的“含蓄”与“体贴”,像是含羞带怯的深

闺女子,轻易不肯见人,非要等到夜里,雨丝才如绣花针一般,轻轻飘静静舞,在清寂寥廓的空间,尽情

抒发自己的喜悦。那一刻,我滕然懂得了千年前的杜甫,懂得了他的欢喜,也懂得他清晨望见“晓看红湿

处,花重锦官城”的盛大喜悦。

⑮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让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

景。雨虽停了,薄雾未散,万物得以沐洗滋养,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刹那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这力

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

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哀鸿遍野。夜雨似乎是无情的,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

代的大悲之音,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她的清淡内敛,却又是最大的怜悯,帮助一个诗人找

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也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将锦城浴洗一新。

(选自2022年第7期《四川文学》有删节)

16.下列文中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广袤(mAo)纠葛(gS邂逅缠绵俳恻(罔)

B.险峭(qi豆o)矜持(jin)纯粹风尘仆仆(pt!)

C.氤氯(y&n)贫瘠(论寥阔熠熠生辉(yi)

D.萤伏(zh6)亘古(gGn)闪烁踽踽独行(我)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第②段介绍了锦城名字的由来。“舌尖便仿佛嗡着一片桑叶”“生香”“丝滑"''清

新”,作者调动味觉、触觉、嗅觉等多重感官,形象表达“锦”让人沉醉的美好感受。

B.“沐浴过夜雨的草堂,薄薄的水气,氤飘出一个久远而动荡的时代”暗指“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C.“成都的出现,似险峭悬崖上开出的一朵绝世雪莲”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绝世”突显作者对成都极

高的赞誉,由衷的喜爱喷涌而出。

D.“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可见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可作为佐证。

E.“锦城的夜雨,其实来源于一场天际的奔赴和邂逅。”这句话采用拟人手法。“奔赴”,即主动奔向、

赶赴的意思,表现夜雨降落锦城的急切与渴望。“邂逅”,即一场偶然又美好的相遇,表现伤感之情。

18.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19.综观全文,概括锦城夜雨特点,分析夜雨与锦城的关联。

20.人到中年,杜甫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为何大有青春气息?夜雨对杜甫而言,有何深意?

【答案】16.B17.CE

18.①比喻修辞,将夜雨比作梦之精灵。②拟人修辞,夜雨“在锦城的街巷游走”“脚步轻巧细碎”。③对

偶修辞,“洗琉璃瓦之尘,拂青石路之灰”。④形象生动表现夜雨澄澈通透、细微轻柔、灵动活泼的特点,

描绘出夜雨滋润万物、清新静谧的美好画面。⑤表达作者对杜甫诗歌创作用字精妙的赞叹和崇敬之情。

19.特点:①缠绵轻柔;②清新静谧;③自然纯粹;④清淡内敛;⑤从容淡定。

关联:①锦城特殊的地理气候导致雨量充沛。在锦城,夜雨是常见现象。②夜雨滋养出锦城缠绵多情,使

锦城更富有诗情画意,生长出灵秀出尘的轮廓和肌理。③夜雨让历朝历代的文人对锦城情有独钟,抒写出

赞颂锦城的名篇佳句。

20.①杜甫结束了多年风尘仆仆、漂泊无依、孤独寂寥的生活,与家人团聚。②成都草堂成为杜甫一家安

身立命之所,给了杜甫难得的安定生活。③杜甫对当下的生活欣喜、满足和惬意,浪漫因子在杜甫心中复

活,所以他笔下的锦城夜雨具有青春气息。

夜雨对杜甫而言的深意:①夜雨滋养万物,带给自然蓬勃生机,也触发杜甫自然纯粹,剔透纯真的欢愉力

量,让他暂时忘却世间的悲苦。②夜雨帮杜甫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和青

春活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纠葛”的“葛”应读作ge;

C.“氤氯”的“氯”应读作yiin;“寥阔”的“阔”应写作“廓”;

D.“萤伏”的“策”应写作“蛰”:“踽踽独行”的“踽”应读作jk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都比作“险峭悬崖上开出的一

朵绝世雪莲”;

E.“表现伤感之情”错误,应该是“表现欢愉之情”。

故选CE。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她更像是梦之精灵”运用比喻修辞,将夜雨比作梦之精灵,"周身澄澈通透,只闪烁一点鱼鳞般的水光”

形象生动描绘出夜雨澄澈通透、细微轻柔、灵动活泼的特点。

“在锦城的街巷游走”“脚步轻巧细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锦城的夜雨当作人来写,“洗琉璃瓦

之尘,拂青石路之灰”,形象生动描绘出夜雨灵动活泼、滋润万物的特点。

“洗琉璃瓦之尘,拂青石路之灰”运用对偶修辞,语言整饬,富有诗意,描绘出夜雨滋润万物,清新静谧

的美好画面。

"一个‘潜',一个‘润’,实在是神来之笔”,字里行间表达作者对杜甫诗歌创作用字精妙的赞叹和崇

敬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形象、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特点:

结合第⑨段“窗外雨水无尽,缠绵轻柔,雨雾和灯光相裹”可知缠绵轻柔;

结合第⑬段“洗琉璃瓦之尘,拂青石路之灰”“脚步轻巧细碎”可知清新静谧;

结合第⑫段“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可知自然纯粹;

结合最后一段“她的清淡内敛,却又是最大的怜悯,帮助一个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也用亘古不

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将锦城浴洗一新”可知清淡内敛、从容淡定。

关联:

结合第④段“地理上看,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可知锦城特殊的地理气候导致雨量充

沛。在锦城,夜雨是常见现象。

结合第⑧段“多少缠绵俳恻,多少此情此景,都在这短短诗句里,有了景的动态,也有了情的波澜”第十

段“带着湿漉漉的深情,浸着三千年的诗意,在砖瓦木石之中,成都还能生长出另一种灵秀出尘的轮廓和

肌理吗”可知夜雨滋养出锦城缠绵多情,使锦城更富有诗情画意,生长出灵秀出尘的轮廓和肌理。

结合第⑨段“雨丝从天而降,从枝叶树茎,流淌历朝历代的文人佳句”可知夜雨让历朝历代的文人对锦城

情有独钟,抒写出赞颂锦城的名篇佳句。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结合第⑫段“此时的杜甫,多年漂泊,四下流徙,终究一家大小能在成都团聚,妻儿绕膝”可知杜甫结束

了多年风尘仆仆、漂泊无依、孤独寂寥的生活,与家人团聚。

结合第⑫段“家人有了一处安身立命的草堂,无论富贵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可知成都草堂成为

杜甫一家安身立命之所,给了杜甫难得的安定生活。

结合第⑫段“有屋檐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感谢成都,容

留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也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锦城夜雨,是杜甫安定生

活的鲜明注脚,每个毛孔都书写着他对当下的满足和惬意”可知杜甫对当下的生活欣喜、满足和惬意,浪

漫因子在杜甫心中复活,所以他笔下的锦城夜雨具有青春气息。

夜雨对杜甫而言的深意:

结合最后一段“雨虽停了,薄雾未散,万物得以沐洗滋养,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刹那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

力量……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哀鸿遍野”可知夜

雨滋养万物,带给自然蓬勃生机,也触发杜甫自然纯粹,剔透纯真的欢愉力量,让他暂时忘却世间的悲苦。

结合第⑫段“曾经的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最后一段“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

将欣喜还给他”“却又是最大的怜悯,帮助一个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也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

夜叩访,将锦城浴洗一新”可知夜雨帮杜甫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和青春

活力。

六、(10分)

21.按要求作答。

(1)《红楼梦》作者巧借灯谜暗示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请从下列灯谜中佳年?下,答出谜底,并结合制

谜者的性格、命运或作者用意,具体解说该灯谜的寓意。

①贾元春所制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打一物)

②贾迎春所制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打一物)

③贾探春所制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物)

(2)《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姑表兄妹,贾宝玉和薛宝钗是姨姐弟,想一想:为什么宝玉会说出“论

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这样的话来?请用差序格局里的内容解释。

【答案】21.(1)爆竹。这个灯谜是既暗示出元春之衰,又暗示出贾家之败。元春身为皇妃,贵不可言,

贾府显赫百年,家运兴旺,正如爆竹飞天,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在残酷权斗中,她像爆竹一样刹那辉

煌,转眼便灰飞烟灭。

(2)算盘。算盘乃打动乱如麻之物,它象征的是迎春无法自主的命运。她短暂的一生就像是算盘珠子一样,

被命运无情拨弄,而自己却只能被命运裹挟着前进。

(3)风筝。这一灯谜是探春的命运就像风筝一样,虽然凭借王夫人的东风之力她曾高飞云端一一当上了贾

府女管家,可风筝一旦断线,也只能随风而去一一最终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远嫁他乡。

22.在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家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伸缩,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林黛玉与

贾宝玉是姑表关系,属于直系血亲;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姨表关系,属于非贾姓旁系宗亲。以宝玉为中心的

差序格局中,黛玉在更靠近中心的一圈,宝钗在距离中心更远的一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依据小说原著内容,古人认为爆竹能驱妖魔、辟凶邪。爆竹是在卷束的丝织品中加入火药制成,故"束

帛”本指爆竹。但曹雪芹也用“束帛”形容元妃着绫穿绸的苗条身材。爆竹本身,在发出巨响,如雷般震

慑四野令人恐惧战栗之时,却已化作飞灰飘逝。这是预言元妃这位皇帝的“玩物”在“烈火烹油,鲜花着

锦之盛”(第十三回)的省亲之后未久,就猝然而逝,于是如雷的气势,慑人的威力也随之灰飞烟灭。贾府

失去靠山,更加速其没落的脚步。此谶只适于元妃一人,具有鲜明的个性。

②这首谜语的谜底是算盘,谜面的语言句句双关。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

的口里。对迎春的婚配,贾母心中不称意,又不想出头多事;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

听”;宝玉为此痴痴呆呆的,也只能跌足自叹;王夫人十分怜惜迎春,也只能劝她服从命运……都曾乱纷

纷地拨弄过算盘,结果都是“有功无运”,迎春这个善良的姑娘终于断送了青春的生命。作者为迎春拟作

的这首谜语,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宿命色彩的自伤自悼的抒情诗,暗示她命运不通达,为中山狼所摧残。

③这首灯谜是小说中贾探春所作。灯谜以断线风筝暗示贾探春远嫁不归。庶出的贾探春凭着投靠王夫人,

在贾府中一度当上了发号施令的女管家,这就和风筝凭着东风吹送入云一样。但一旦风筝断线,这位才干

精明的三小姐就再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维持她原先的权力地位,而曾经抬举她的“东风”也就不得不把

她远远地送走。可惜已无法确切地知道曹雪芹原稿中“断线”此喻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从脂砚斋批语“使

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的话来看,她的出嫁还在贾府事败之前。这样,她的远走,

在遭遇不幸的众姊妹中,还算是结局比较好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

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按照这种理论

推及,宝玉所说的“论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是指“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

论亲戚,他比你疏”。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从亲戚关系看,黛玉的妈妈

是宝玉的亲姑姑,宝玉和黛玉是姑表亲,属于直系血亲;而宝钗的妈妈是宝玉的亲姨,宝玉和宝钗是姨表

亲,属于非贾姓旁系的宗亲。所以从“差序格局”出发,按照父系家族的亲属远近关系来看,姑表亲要比

姨表亲更亲近一些,所以宝玉会说出“论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这样的话来。

22.下面是描绘“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作用”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述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通过关键词产生连接,促进理解与创新,形成整体认知;它通过将新知识

融入已有知识,促进意义学习,建立对书本的知识架构;它通过颜色、图像、线条有效地刺激大脑,加深

读者的记忆和理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