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导游费_第1页
塔尔寺导游费_第2页
塔尔寺导游费_第3页
塔尔寺导游费_第4页
塔尔寺导游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塔尔寺导游费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所在的这个镇在藏语里称为“鲁沙尔”,汉语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处湟水的中游。而塔尔寺在藏语中被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佛像弥勒洲”,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听下文分解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称为“喇嘛”,所以喇嘛教这个称呼就传开了。

”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终形成藏传佛教,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格鲁派是15世纪才消失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派别,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非常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消失最晚,但是由于管理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最闻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以及我们现在参观的塔尔寺。塔尔寺的闻名完全在于它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的故事我们随后再讲。

塔尔寺现有各类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占地约600余亩,成为一座闻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他是青海最大的寺院,全国解放后,塔尔寺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于1961年3月4日,被我国评为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人民政府始终重视塔尔寺建设,多次拨款修葺,使之具有了今日的壮丽恢宏的气概。

巡游塔尔寺主要有以下一些主要的看点。

第一;塔尔寺主要建筑及参观巡游的景点众多,进入塔尔寺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如来八塔,依次向东是:莲聚塔、菩提塔、初转法轮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祈寿塔、涅槃塔、之后参观的是小金瓦寺、也叫护法神殿,然后依次是时轮大塔,祈寿殿、印经院、时轮坛城等,接着主要参观大经堂,他是整个寺院最大的殿宇,紧接着是参观寺院的厨房,依怙殿、医明学院、释迦佛殿、塔尔的主殿大金瓦寺,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弥勒殿,九间殿,达赖遍知殿、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大拉让以及神奇的酥油花馆等。

第二;我们可以观赏到塔尔寺鲜亮的建筑风格。他主要以藏式建筑为主,又兼有汉式建筑和地方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殿宇经堂,金碧辉煌。

那么她的第三个看点是什么呢?那当然是在建筑中喇嘛们所传播的藏传佛教,伴侣们到了塔尔寺还可以了解神奇的活佛转世制度,参观巡游反映传统文化的四大扎仓,考察宗教颜色浓郁的四大法会。

最终一个看点呢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秀。尤其是奇怪的酥油花。可谓是塔尔寺的文化艺术代表。

现在大家看到的四周的群山叫莲花山、塔尔寺就坐落早莲花山中央的山坳之中,我们所在的塔尔寺俄日与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于1357年诞生在这里,1419年圆寂。大师法名罗桑扎巴,是一位宏大的佛学家,因诞生在古时称为“宗喀”的地方,故称宗喀巴,由于他在藏传佛教界的崇高声望,被广阔的信徒和僧众誉为“第二佛陀”和“雪域佛陀”,并尊称为“杰仁波且”,意思是珍宝佛爷。

下面我们来讲讲佛教的历史,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迦毗罗卫国,就是今日的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四周,净饭王的太子,乔答摩-悉多,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创始以来,到公元12世纪的1800年间,经受了大致四个时期,共三个600年的进展,第一个时期为原始佛教和部派时期,这一时期是释迦摩尼创教和为弟子们传教时期,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释迦摩尼涅槃后,弟子们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生了争议,分裂为两大派系,传统的称为上座部佛教,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众部佛教,到了

我们首先要介绍四组建筑他们是:八大如意宝塔、小金瓦寺、祈寿殿、印经院。公元一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大众佛教在印度快速进展,信仰的地区和人数不断扩大,称之为大乘佛教,(乘,原指交通运载工具,后用来比方为普度众生到达觉悟彼岸的门径和手段,大乘佛教强调众生皆可成佛,修行应自利利他,普渡一切众生为特点,以利他为最高目标,认为最为殊胜,故自命大乘)他的修行果位为罗汉、菩萨和佛三个等级,修行的目的在于自我解脱成佛,并以解救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为最终目标,弘扬菩萨行。因此有区分的将原来只信仰一佛的,自利自渡的上座部佛教称为小乘佛教,其实他们的区分就是,一个信仰多神,并盼望利己利人,普度众生,修行的果味是罗汉,菩萨,和佛。另一个是信仰释迦摩尼一神,自利自度,实现自我解脱,修行的果位最高时罗汉。属于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原是大乘佛教对他的贬称,但是近代学者也都习惯沿用现在的称呼。因为此时他已经不具有褒贬的含义了。这就是中600年的大乘佛教,到了公元7世纪至2世纪,大乘佛教中的部分派别吸取印度婆罗门教以及民间信仰中的诸神邸,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宗教形态,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特征,乘为密乘佛教,自称是受法身佛大日如来隐秘教旨传授,故称密宗。其主要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径》等。强调修习“三密加持”就是,手拿经文,口诵真言、心观佛尊、使身口意,也就是行动、语言、思想。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就会成佛。这样,便把之前的大乘佛教称之为显宗或显教,认为是受应身佛释迦摩尼的经典传授的佛教。与后期的密宗佛教相区分,这就是后600年的密乘佛教时期。到了12世纪末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佛教基本退出了印度过境,因此,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进展却在中国,从世界范围来看,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包括密乘佛教,因其佛教经典主要采纳汉语,所以也称之为汉语系佛教。

二是南传佛教,由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以巴利语为主,所以也称巴利语系佛教,三是藏传佛教,也就是今日我要讲给诸位重点讲解的一支佛教派别,他是由古印度密乘佛教与我国藏区传统本教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颜色的佛教流派,他流传于我国的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压特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广泛流传,他的经典主要靠藏族语传播,所以称为藏语系佛教或藏传佛教。

在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之前,藏族信奉的是当地的原始本教,佛教传入之后汲取了部分本教的神邸和仪式,在教义上,大乘、小乘兼容,以大乘为主,显宗、密宗共修。一般是先修显宗后修密宗,并且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咒术、尊崇喇嘛、活佛转世制度,宗教也政治相结合,为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

藏传佛教在其自身的进展过程中消失过的两次高潮,即前弘期和后弘期,公元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佛教从古印度和中内地传入藏族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形成时期,即前弘时期,这是藏传佛教大富强的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月,我国的宗教政策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这段历史,被佛教界人士称之为再弘时期。

藏传佛教在其进展过程中,因密法传承、戒律和教法体系等种种因素,先后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大致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夏鲁派、息结派、觉囊派和格鲁派等教派,其中影响深远,传承至今不衰的有宁玛派,因为僧人穿戴红色袈裟、僧裙,僧帽,俗称红教,第二个是萨迦派,也称花教,因为该派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纹,由此而得名。第三个是噶举派、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第四个教呢就是我们此次要重点讲的教派,格鲁教,该派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教。加上至今留存在川青交界地带的觉囊派,合称为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另外原始本教依旧存在,因该派教徒身穿黑色法衣俗称黑教,教法上对佛法多有汲取,藏传佛教各派和本教都有各自

的代表人物、寺院和教法体系。

“宁玛”一词在藏语中有古河旧的意思,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历史最远久的一派,形成于公元8世纪,祖师和早期代表人物是莲花生大师和无垢友大师,该派的根本密典为:十八部怛特罗,但通常所奉行的只有八部,其教法以大圆满法为正传,该派的传承形式以父子承袭或转世承袭相传,修持者多数的一类叫做咒师,不进行出家仪式,不受比丘戒,可以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财产,只注意民间的各种法术和仪式,另一类是正式的出家人,常住寺院,具有严格的修学制度和戒律寺规。起初宁玛派的进展以分散修持为主,到16-17世纪才有较大规模的寺院,并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支持下得到较大的进展。闻名寺院有多吉扎寺、竹庆寺、和噶陀寺等,这个古老的教派至今任然很兴盛。

萨迦派呢,大约形成于公元11世纪,他始终以吐蕃贵族昆氏家族为教派的领导核心,昆氏家族的后代贡却嘉波,于1073年在西藏萨迦地方建萨迦寺弘法,遂形成萨迦派。该派的教法传承始于卓弥?释迦益希,教主由昆?贡却嘉波家族世代相承,有血统和法统两大传承,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早期僧人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性。该派的代表人物有萨钦?衮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贡噶坚赞和八思巴?洛哲坚赞,合称“萨迦五祖”,他们的著作《萨迦五祖全集》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经籍。13世纪中叶,“五祖”中的萨班和八思巴叔侄与蒙古皇帝、贵族和部分汉族人士的信奉,可谓萨迦派得到广阔藏族、元朝皇室、贵族和部分汉族人士的信奉,可谓显赫一时。至元末,萨迦政权被噶举派取代,萨迦派仅保持了萨迦派地方的政教权利。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派系最多的一个教派。“噶”为佛语,“举”是传承的意思,那么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教言传承”,特殊突出了该派以密法的口传修习为特色,该派形成于公元11世纪,最初由印僧蒂洛巴和那若巴传出,后由玛尔巴,米拉日巴和琼波南觉传出的称为香巴噶举、巴戎噶举、帊竹噶举四大派系,其中帕竹噶举又分出止贡,达隆、帕竹、雅桑、淖普、修赛、叶巴、玛仓巴八个小支系,所以噶举派有“四大八小”之说,噶玛噶举和帕竹噶举的上层喇嘛,曾受元朝和明朝的册封,相继建立了噶玛政权和帕竹政权,把握西藏政治权利达3个世纪,噶玛噶举派又分为红、黑帽尔系,黑帽派闻名喇嘛噶玛拔希最早采纳了活佛转世制度,现已传至十七代,通称“噶玛巴”。该派主要继承月称中观见,注意秘法的修炼,其大手印教法,不重文字,重在师徒口耳单传,以苦修证理通达大印的境界,详细修法种类繁多,而且非常浅显,非一般信徒可以理解。

今日我们所要参观的塔尔寺属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寺院,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晚兴起的一个教派,格鲁的意思是“善规“通俗的说就是有好的教规,是一个严守戒规的教派,宗喀巴大师在创建格鲁派之始就提倡必需要有严格的教规和戒律,提倡僧人要严守教规,脱离农事,规定不行以娶妻,严格寺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因此格鲁派始终以组织严密、恪守戒律、制度完备、训练精深而著称,该派特别注意对佛教经典的学习和讨论,教义《中观》为正见,主见“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就是“依缘而起”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借着种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性”指的是“自性”就是世间万物,因缘而生,没有自己固定的性质,综合一下“缘起性空”就是说世上没有不依因缘的孤立事物。格鲁派在修学方法上,弘倡显密共修并重,强调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由此推动了藏传佛教学理论的深化和进展,正是由于格鲁派宗师师徒的这种品行和行为,以及他们奉行的严密修学次第,收到各派僧众和信徒的崇拜和拥护,越来越多的人皈依,,使其道行为藏传佛教的最大教派,随着教派的壮大,到了明末清初,格鲁派已经传遍雪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新疆卫拉特蒙古地区,并渐渐形成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与此同时,格鲁派在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遇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格鲁派的寺院遍布藏区各地,其中以西藏的甘丹寺,哲蚌斯,色拉寺,札什伦布寺,加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格鲁派六大寺院,这些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气概

宏伟,而且珍藏着大量的经文、艺术珍品和文物,分别为当地的藏传佛教文化中心。

塔尔寺在藏语中称之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佛像弥勒洲”。相传在宗喀巴大师诞生时,从剪断脐带滴血之处长出了一株白树,树上有十万片特别茂密的树叶,每片叶子都自然显露出一尊狮子吼的佛像,传奇是释迦摩尼身像的一种,因此,藏族称之为“衮本”也就是十万身像。

宗喀巴大师,系今青海省湟中县人,生于1357年,父亲叫鲁本格,元朝末年任达鲁花赤,是监管当地军民政务和地方官员。母亲香萨阿切,共生有子女6人,宗喀巴排行第四,宗喀巴3岁时,父亲把他带到夏宗寺,就是今日的平安县三合乡寺台存的阿尼极利山。夏宗就是指鹿蕾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指这个地方是幽静的树林修行之地。拜见来青的噶举派黑帽系,第四活佛若白多杰,受近事戒,什么事近事戒呢,就是佛教信徒不出家而受持的五戒,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受戒后呢就被称为近事戒男和近事戒女,7岁时被送到夏凉寺,就是今日省化隆县,查浦乡,创建于1349年,相传寺内有用佛舍利和阿底峡遗骨装藏的洛格夏惹观音像,宗喀巴7岁就是在那里受戒学习的。他当时受到该寺的创建者王端智仁钦的灌顶,什么是灌顶呢,就是由传承上师将某佛或菩萨授权给求法者,准其修行,灌顶的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瓶灌,即以灌顶壶中装满的甘露,也叫净水,灌洒在在入门弟子头顶上以清除罪障,接受干净的密法,取密宗名,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沙弥戒是出家要受的五戒之一,其余四众是,比丘,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他受戒后取名为罗桑扎巴,16岁赴西藏学习佛经,先后师从蔡巴?贡塘学习医方明,师从仁钦南加,和萨桑玛德班钦学习声明学,师从南喀桑布学习诗词学,之后又到后藏萨迦寺。师从仁达哇?循努洛哲学习密宗《中观论》《般若经》和因明学等。后又师从松巴德钦却吉贝学习密宗典籍《时轮经》,1385年,师从楚臣仁钦受比丘戒。1388年,他该戴黄色桃形帽,表示他继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一位印度大师所传播的佛学“说一切有部”的戒律。“说一切有布呢又被”简称有部,这是个印度教派,形成于释迦牟尼涅槃后300年后,1401年写出了闻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1406年写成《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格鲁派的理论基础,宗喀巴一生之中共有著作19函170多卷,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达到的,因此在藏传佛教中的声望越来越高,他于1409年在拉萨首创祈愿大法会,并创建了甘丹寺,担当首位法台,标志着格鲁派的正式创立,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中最闻名的有八位,他们是嘉曹杰,杜鲁?扎巴坚赞,克珠杰,绛央却杰,释迦也失,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格敦朱巴,其中克杰朱时第一世班禅,格敦朱巴是第一世喇嘛。这些弟子都是佛学大师,在宗喀巴试图的努力下,格鲁派快速进展,日益壮大。

大师于1419年63岁时在西藏拉萨甘寺圆寂,在他去西藏学佛6年之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托人捎去一封家书和一束白发,,让宗喀巴大师回来探望母亲,大师接到母亲家书后,为了学习和弘扬佛法而坚持不回归。派弟子智华坚赞带给母亲香萨阿切和姐姐各一幅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以慰老母和姐姐,并在信中告知母亲:“若能在我诞生的地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与儿见面一样”什么事胎藏呢,就是立塔造像后,在佛塔佛像中装入咒文经卷等,藏就是塔像的内脏。为此,第二年,就是明朝洪武十二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成了一座佛塔,取名叫莲聚塔,这座塔建成后180多年,几经改建和修理,但是最终没有形成寺院,知道嘉靖年间由禅师仁钦宗哲坚赞在莲聚塔旁边修建了静房1座,用于修禅,至此寺院才有了雏形,17年之后的明万历十年,又在莲聚塔南侧建筑了弥勒殿,从这时起,塔尔寺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因为先建塔后建寺而被称为塔尔寺,到了明万历十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来青海居住时,指示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以及当地藏族部落进一步扩建塔尔寺,并赐赠供奉佛像,同时进行了各种隆重的建寺仪式,自此以后塔尔寺不断扩大和进展,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经院和僧舍等,直至进展到今日的巨大规模。

塔尔寺现有各类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占地约600余亩,成为一座闻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全国解放后,塔尔寺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人民政府始终重视塔尔寺的建设,多次拨款修葺,使之具有今日大家亲眼所见的壮丽景象。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塔尔寺的有哪些建筑:八大如意宝塔,小金瓦寺、时轮大塔,祈寿殿、印经院,时轮坛城,大经堂,大厨房,依怙殿,医明学院,释迦佛殿,大金瓦寺,弥勒殿,九间殿,达赖遍知殿,社火院,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大拉让,酥油花馆。

现在呢我们来看看塔尔寺的第一组建筑,八大如意宝塔,和许多寺庙的状况相同,塔尔寺的各组建筑建成的年月也不尽相同。

八大如意宝塔呢建于公元1776年,就是乾隆四十一年,他是覆钵式佛塔,是依据佛经中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记载为纪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业绩而建。这第1座塔叫莲聚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据记载,佛祖是从他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会行走,共走了7步,每走一步均现出一朵莲花般的云彩,即所谓“步步生莲花”。这第2座塔叫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佛。释迦牟尼诞生于帝王之家,父亲期望他继承大业,但王子天性聪慧,悟性极高,深感俗世的苦痛,最终最终在自己29岁时静静弃家出走,经过7年困难的苦修不得解脱之后,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索,在天朗风清之际在天空见到一只金轮,并见到金轮中的天地三界,参悟了六道轮回,最终成佛。因些佛经中常以“菩提”比方成佛。他得道后,在鹿野苑第一次转法轮,弘扬佛法。所谓“转法轮”就是佛的教法。凡是讲经传授教法,做佛事,做有益众生的事业都称为转法轮。

第3座塔是初转法轮塔:该塔即用于纪念佛祖大彻大悟称为佛陀后,去找寻跟从他却在中途丢失了的5个侍从,找到后向他们讲解皈依佛法,修行解脱,待来生进入极乐世界的初次讲经说法而建。也有的称它为多门塔。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4座塔。第4座塔是降魔塔,也叫降伏外教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