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时期的政治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长沙市高三统一模拟)考古发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出土的青铜器,其艺术特征与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如出一辙,在北京和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也具有类似特征。这得益于()A.工官制的发展 B.礼乐制的普及C.宗法制的促进 D.分封制的推动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黄河下游地区与黄河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北京出土的青铜器艺术特征几乎如出一辙,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其加强了全国各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D项正确。2.(2020·广东百校联考)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赐姓的问题。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这说明当时()A.诸侯国对地方管理松弛B.血缘宗法观念开始形成C.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D.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丧失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身血统赐姓,又根据分封他的土地命名氏。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即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血缘宗法观念在西周之前就已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没有丧失,排除D项。3.(2019·四川达州一诊)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实际上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与商朝相比,西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显,所以周朝的分封制含有统一的理念倾向,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的权力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地步,没有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排除A项;从历史发展看,周朝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地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排除B项;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4.(2019·贵州铜仁一中高二期末)国宝何尊是周代初期一位名叫“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酒器,其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出现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右图,“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国”指执戈捍卫之城。据此判断,“中国”一词的含义是()A.天子所居之地 B.诸侯分封之地C.边疆防卫之地 D.外邦朝贡之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一词的含义是指“中央之城”“居中之国”,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故A项正确。B、C两项是指“四方”,即京师以外的封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外邦,故排除D项。5.(2019·吉林六市高二期末)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答案D解析材料“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反映了官僚政治的部分特点,而材料“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受封者的特权,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中“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并非“封建社会”,A项错误;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6.(2019·中卫一中月考)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这表明()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答案A解析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立嫡以长是为了宗族内部的稳定,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贵族政治,官员世袭,故D项错误。7.(2019·贵州贵阳联考)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族)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所有同祖(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分别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D.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同一族居住在一起,其居住地按与直系祖先关系的亲疏来划分,表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形成“皇权至上”的观念,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城市功能,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而不是按经济地位来划分居住地,故排除D项。8.(2019·江西南康中学月考)《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是按年龄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靠占卜解决继承问题C.王位继承有一套较完整的办法D.贤德是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C解析材料大体含义是王后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则以占卜结果为准,由此不难看出古代宗法制有一套比较完整周密的系统规则,故C项正确。A、B、D三项解读材料片面,排除。9.(2019·四川棠湖中学期末)《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摊解》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A.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B.西周时贵族政治已解体C.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D.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逸周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可知,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故选A项。西周时期,贵族政治尚未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县长官与周王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西周出现了郡和县,不能说明出现了郡县制,排除D项。10.(2019·福建厦门高二期末)春秋时期,秦人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白帝少昊。战国时期,秦灵公“作上畤(条坛),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一变化体现了()A.宗法制度的异变 B.血缘氏族的解体C.华夏民族的融合 D.政治联盟的形成答案C解析从春秋时期秦国人只祭祀先祖,到战国时期增加了祭祀黄帝和炎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秦人祭祀远祖的对象增加,不会对当下的宗法制度产生冲击,A项错误;尊崇炎黄,不能体现血缘关系瓦解,B项错误;对炎黄的祭祀不是与炎黄在政治上的联盟,D项错误。11.(2019·福建厦门高二期末)战国时期,各国的将相及国君的子弟或多或少授有一定的封地。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不得“臣士卒”,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A.继承沿袭了分封制度B.固化了传统的宗法贵族等级C.是郡县制的特殊形式D.适应了诸侯兼并的政治形势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的封君不得“臣士卒”,没有治民权,封君失官或死后“封国食邑亦失”,不能世袭,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特点,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战国的封君制度已经不同于西周初年的分封制,A项错误;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是对宗法贵族等级的破坏,B项错误;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不同于郡县制的官吏,C项错误。12.(2019·石家庄市二模)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集权政治的趋向 B.宗法观念的消亡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青铜器铭文的变化可知,政府强化对生产领域的控制,这体现了集权政治的加强,A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排除B项;青铜器铭文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贵州思南中学及徐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在实力上并不如商朝,在征服商朝以后,必然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西周初建之际,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这就给周初实行大分封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夏商两代的千年统治中,名义上是版图广阔的大国,而实际上众多百姓仍被分割在一个个小国(包括诸侯国或臣服方国)里生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在不同的小国之间,心理上也有一定隔阂,当时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政权。——摘编自胡章华《浅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材料二“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措施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疆域广阔而力量不足;中原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各地经济文化差异大。(2)特点: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影响: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政权;推进地区间经济文化往来;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概括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一些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概括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摘编自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材料二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埋下了政治隐患”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王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在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诸侯国在封国内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事权等,地方独立性相对较强,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从而埋下了诸侯争霸隐患。(2)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