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3讲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3讲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3讲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3讲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3讲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研学核心命题突破大题题型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多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时期,边疆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中华文明发展到新的高度政治宋代分化事权、崇文抑武;元代,丞相和地方的权力都有所集中,两个朝代政治制度的调整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辽、夏、金的政治制度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经济宋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宋代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超越陆上丝绸之路民族关系两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扩展,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并立,最后,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思想文化宋元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程朱理学。宋元文化向世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四大发明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与民族交融(高考常考点)考点解读: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高考传统的热点,民族交融则体现了新教材的变化。宋代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分割地方权力;元代则吸取宋代过度分权的教训,权力有所集中,这些政治体制变化的关联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干知识•整理一、辽宋夏金元政治局势的演化1.北宋与辽夏的并立:北宋建立以后,与辽国、西夏形成并立局面。不同政权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2.南宋与夏金的并立:金朝灭掉了辽国和北宋,偏安江南的南宋与金朝、西夏并立,中原地区处于金朝统治之下。3.元朝的统一: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政权,先后灭亡了西夏、金朝、南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重新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二、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化1.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宋初,进行了以分化事权、崇文抑武为主要特点的改革,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2)王安石变法:1069年,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选官、教育等领域的控制为主要内容,改革以失败告终。2.元朝政治制度的得失(1)行省制: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地方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2)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阻碍了民族交融,不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三、辽宋夏金元的民族交融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1)制度建设: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西夏建立了两套官称,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都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治秩序。(2)经济交往: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通过边界贸易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2.元朝的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元朝的民族交融,元朝的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融入汉族。命题要语·辨析1.“杯酒释兵权”反映了宋初政治的一大特色是注意政治运作技巧和方法,尽力营造便于解决问题的氛围。(

)2.宋代将地方赋税大部分收归中央,虽然从根本上解除了藩镇割据的祸患,但也使地方在抵御少数民族进攻中难有作为。(

)3.文臣、武将是宋代统治集团的两大群体,也是宋代统治集团党争的两大主要群体。(

)√√×提示

宋代统治集团党争的两大群体是改革派和保守派,两派都是文臣,武将往往处于从属地位。4.唐末朝廷忙于镇压农民起义军,突厥和回鹘都已衰微,无力东进,都为辽朝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5.元朝的大一统,不仅仅是版图辽阔,而且也在于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或者说统治的深度。(

)6.元朝,汉人不同程度地接受蒙古文化,和蒙古人、色目人接受汉族文化的现象是同时共存、相互影响的。(

)√√√核心深化•拓展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崇文抑武,文人治国。有利于巩固统一,但文官不熟悉军务,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化事权,高度集权。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现象。(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的重要原因。2.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四大实质内容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它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元朝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朝代。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2)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3)民族交融出现高潮。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元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4)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5)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6)对外关系: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史论转化•应用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材料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①,跟汉唐时期那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倏忽兴废那样的一种体制,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②;另一方面,他们不像十六国北朝、五代沙陀三王朝那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完全放弃草原故土,也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③。辽、金、蒙古把大片汉地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④。【思考】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辽金元等民族政权。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评价从①的信息看政权的建立者

从②的信息看政权的发展程度

从③的信息看政权的疆域

从④的信息看政权的施政

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程度较高,与中原王朝差距不大

疆域都包括内地和边疆地区

保留其本民族的文化制度因素,对于中原内地和边疆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北宋知识分子关于地方权力的主张1.(2023山东卷,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A命题角度

本题以张载关于分封制的论述切入,要求考生理解张载赞美分封制的主观目的。解题思路

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封建”在原则上是好的,有优越性,为上者不需要“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即主张扩大地方权力,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郡县制内容,所以不能得出张载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主张健全中央机构,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张载主张扩大地方权力,与简化官员选任程序无关,排除D项。考向2

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2022辽宁卷,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考查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考生认识女真贵族在金朝政治体系中的地位,理解金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隐性联系(1)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大都保留了原始军事民主制,氏族贵族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2)女真政权建立后,逐渐封建化,君主专制逐渐加强(3)金朝与南宋政权对峙,要求金朝加强君主专制,以便调动全国资源应对战事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迁移到金朝,在新情境下理解贵族势力对君主专制的限制考向3

元朝监督监察机制的发展3.(2022江苏卷,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B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元朝监督监察机制发展完善,要求考生理解独立的监察机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意义。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行御史台“主察行省”,不受行省节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监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A项错误。御史台的设立有利于改善吏治,但是,“解决”言过其实,C项错误。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概念——北宋的崇文抑武国策1.(2023辽宁锦州期末)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A解析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罢免了武将大权,体现了抑武的思想,宋真宗强调读书的多种利处,体现了重文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不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使得门第观念逐渐淡化,排除C项;宋真宗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涉及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角度2

历史理解——辽朝推动封建化的措施2.(2023辽宁大连期末)辽朝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A.辽朝重视塑造正统地位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C.民族文化交融程度加深D.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C解析

据材料可知,辽朝利用汉人建构礼制,制作了更加完整的礼乐制度,说明民族文化交融程度加深,故选C项;材料并不涉及契丹族的祖先,排除A项;汉朝时期确立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建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的行为,少数民族的民众是否接受在材料中并未说明,排除D项。考点二宋元时期的社会治理(选必链接点)考点解读:“治理”是当前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最常用的设问用词之一。而宋代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众多的独到之处,是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本考点实际也是一个热点问题。主干知识•整理一、法律与教化1.宋元法律:宋代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2.社会教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二、基层治理1.基层组织(1)宋代基本沿袭前朝的乡里制度,作为基层管理民众的机构。王安石变法实施保甲法,作为民众的自我管理制度。(2)少数民族政权:一方面借鉴宋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仍然保留了氏族部落的部分管理功能。2.户籍制度(1)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承担主要赋役。(2)元朝: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3.赋役制度(1)宋代: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2)元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另外还征收“科差”。三、经济治理1.城市管理: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市经济职能增强。2.互市管理:两宋政权在与辽夏金的边界地区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但是,无法阻挡民间贸易的发展。3.海外贸易:相对于前朝,宋元较为重视海外贸易,外贸税收成为两朝重要的财源。4.货币管理:宋朝就曾经发行过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命题要语·辨析1.宋代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2.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惩恶扬善以及进行道德教化,体现了儒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3.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拥有土地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可以“置田以为主户”,适应了宋代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状态。(

)4.宋以前,社会救助以乡村地区的赈灾救荒为重点。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官方救助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5.赋役是封建国家财政的根本,宋代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户籍措施是增加主户人口比例。(

)√√√√√6.宋代发行的纸币越来越多,成为法定的主货币,也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

)提示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7.宋代,外贸的管理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直接说明了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核心深化•拓展史论转化•应用【思考】

根据材料,从“乡约与基层治理”角度对宋朝的“乡约”进行合理解读。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背景由①中信息看乡约的历史背景

由②中信息看乡约的思想背景

内容由③中信息看乡约的主要内容

影响由③④中信息看乡约的影响

乡约是中国民间长期的历史传统

乡约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

强调道德教化,规范社会秩序;强调向善互助,实施社会保障推动了地方自治;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北宋推动社会教化的措施1.(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考查北宋教化的多种途径,要求考生认识北宋教化百姓形式多样、寓教于乐隐性联系(1)宋代崇文抑武,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地位(2)宋代,儒学深入社会基层,并以多种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3)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很多地方官或者乡绅以儒家道德楷模自居,起到了社会模范的作用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宣上恩德”“先贤祠堂”等与社会教化联系起来,能够顺利将必修知识与选择性必修知识链接起来考向2

辽朝都城的城市治理2.(2022天津卷,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A命题角度

本题以辽都上京的城市布局作为试题情境,要求考生理解辽朝因俗而治在城市布局中的体现。解题思路

上京的布局体现了多民族构成的特点,适应了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生活需要,体现了辽朝在城市管理中因俗而治的思想,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能解释汉城的布局,B项错误。材料中的孔庙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C项“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城市布局无法体现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D项错误。考向3

宋代的赋役制度3.(2021福建卷,4)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A命题角度

本题以北宋赋役制度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劳役转包”形成的原因和国家治理的灵活变通。解题思路

从材料“受雇”可知,代役人是有报酬的,本质上是出卖劳动力,这是一种商业行为,A项正确。高豪之家付出了报酬,免除了劳役;代役人付出了劳动力,获得了报酬,两厢情愿,并不会造成阶层对立,B项错误。代役人制度被国家认可,说明这种制度并未削弱基层治理能力,C项错误。代役人完成劳役后,仍然要回到原住地,不会造成农村人口流动,D项错误。B角度2

历史解释——唐宋城市户籍与赋役管理的变化2.(2023山东日照模拟)中唐以来,政府户籍分为坊郭户和乡村户,而对坊郭户单独征税。至五代,作为坊郭户独有税种的屋税出现。宋代坊郭户包含府州军城和县城内的居民,也包括草市、市镇居民,政府将坊郭户分为十等,按户等征税。这说明(

)A.政府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B.税收成为加强控制的手段C.城市经济职能和地位提升D.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C解析

材料表明中唐至宋代城镇居民的征税范围不断扩大、征税税种不断增加,反映了城镇居民数量增加、收入提高,这是城镇工商业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没有财政收入和城乡经济对比方面的信息,A、D两项错误。一般认为户籍制度和保甲制度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B项错误。角度3

历史概念——朱子社仓3.(2023天津滨海新区期末)下图为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社仓的设立说明(

)A.民间参与社会救济

B.政府重视保障民生C.宗族救助开始兴起

D.地方加强粮食保管A解析

由材料“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仓是以民间力量兴办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备荒仓储,属于民间的社会救济,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间的社仓,排除B项;“开始兴起”表述错误,排除C项;社仓建立的目的是赈济,不是保管粮食,排除D项。考点三宋元时期经济的变革(热点突破点)考点解读:宋元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被学术界高度重视,被形象地称为“唐宋之变”。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较多,很多甚至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较高,其命题的主题大部分集中在“变革(唐宋比较)”上。主干知识•整理一、宋元经济的发展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宋朝复种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种植户的增多,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2)手工业: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商业的繁荣(1)市场的发展: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界贸易活跃,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新的市场。(2)交通的便利: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元代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并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沿岸经济的发展。(3)货币的增多:宋朝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称为“钞”。(4)城市的繁荣: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和元朝的大都都是世界性大都市;坊市界限打破,商品经济活跃。3.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唐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2)影响①税赋:国家税赋主要来自南方,促进了南北交通和长途贩运的发展。②文化: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江浙人才集中,在科举考试中,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二、隋唐至宋代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的淡化: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宋朝科举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门第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2.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宋朝贱民的数量减少,雇佣制逐渐代替世袭奴婢;租地契约通常不包括人身束缚的规定。3.政府控制的放松: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命题要语·辨析1.两宋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梯田”。(

)2.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元代疏通大运河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3.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深刻影响了农村小农经济,造成小农经济的解体。(

)√√×提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4.宋元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同时,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与中原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5.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中国经济、交通、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6.宋朝士大夫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以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这说明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7.宋朝“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观点体现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核心深化•拓展1.南宋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2.宋朝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国家政策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调动了民间的经商热情丝绸之路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但由于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航海的风险,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江南开发从农业条件而言,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高,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条件,粮食成为重要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基础榷场贸易民族政权之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榷场贸易发展迅速3.两宋社会新变化

史论转化•应用宋代商业繁荣材料

自宋代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①,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的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2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③,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冶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史论贯通

思维角度论从史出由①中信息归纳“根本原因”

由②中信息归纳“政府原因”

由③中信息归纳“基本原因”

由④中信息归纳“科技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文化科技的进步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宋代纺织业中心的南移1.(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B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切入,要求考生推断宋代纺织业的中心,考查史料实证能力,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史学探究能力隐性联系(1)从远古开始,丝麻一直是中国纺织品的主要原料,宋代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棉花也开始成为纺织品的原料(2)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加快,尤其是南宋时期,随着北民大量南迁,江南逐渐成为经济重心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知识,知道福建、江苏、江西、浙江等都地处南方,只有宁夏地处北方。然后,进行推理即可得出答案考向2

宋代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2.(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命题角度

本题以宋朝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中国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的原因。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手工业品,因此说明宋朝时期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多为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奢侈品,并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外贸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考向3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B命题角度

本题从社会生活变化的角度切入,要求考生理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解题思路

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夜市繁华,勾栏瓦肆中有说书杂耍的人,热闹非凡,B项正确;红薯、玉米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A项错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银元自外国传入并开始使用,C项错误;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代后期,D项错误。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解释——宋代推动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1.(2023辽宁丹东高三期末)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和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实行之初种植规模不大。南宋时,稻麦复种制才得到推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B.北民南迁C.气候适宜

D.精耕细作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稻麦复种技术的推广,故选B项;两宋时期南方的社会环境一直相对稳定,排除A项;南方湿热的气候不太适合小麦的种植,排除C项;材料并未具体介绍当时人们种植小麦的技术和工具,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D项。角度2

历史概念——宋代的商业政策2.(2023安徽蚌埠二模)宋代制定了商税征收条例,建立起覆盖城乡各地的商税征收网络,在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的专卖领域中吸纳商人参与,实行间接专卖,形成了宋代官僚所说的“富商大贾为国贸迁”的局面。宋代这种做法(

)A.反映出城乡商贸交流频繁B.造就官府独断的商业局面C.说明政府强化了抑商政策D.为商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D解析

宋代制定了覆盖城乡的商税征收条例,规范了税收,允许商人参与专卖的政策,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故选D项;中国古代农村经济自给自足,农村与城市的商贸交流并不频繁,宋代也不例外,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政府在专卖领域中允许私商参与,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B、C两项。角度3

史料实证——唐宋南北方人口密度的不同发展趋势3.(2023山东枣庄二模)下面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准确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

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C解析

据图表可知,南方人口数量持续上涨,人口的增长客观上反映了南方市场的扩大,故选C项;图表反映的是人口地理空间的变化,不是社会阶层的变化,排除A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小农经济,唐宋时期并未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动,排除B项;唐宋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考点四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高考常考点)考点解读:宋元思想文化是宋元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对社会存在的折射,这种观点既符合唯物史观,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近几年高考试题多从思想文化现象入手,考查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存在。主干知识•整理一、儒学复兴运动与程朱理学1.历史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整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2.儒学复兴: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3.程朱理学:在复兴儒学运动中,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增大,他们主张“理”是宇宙本原,秉承“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成为官学: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科技文化的发展1.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代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文学艺术的发展:宋代文学艺术在科举制度、商品经济、印刷术的影响下全面繁荣,文学艺术逐渐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三、中外文化交流1.宋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外传,推动了欧洲近代的社会转型。2.元代,欧亚大陆陆上丝绸之路基本控制在蒙古政权下,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命题要语·辨析1.从三国到宋代,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已经失去了主流思想的地位。(

)提示

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但是,儒学并未失去主流思想的地位。2.南宋时期,朱熹同吕祖谦曾编写《近思录》(对身边事物的思考),这种做法明显受“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影响。(

)3.南宋永嘉学派学者叶适主张“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义利合一”,这一思想明显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4.宋代的词讲究道理,不注重辞藻;禅家的语录,词中也经常出现。这反映了思想的变化对词创作的影响。(

)×√√√5.元杂剧作品通过戏剧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固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具有道德教化作用。(

)6.与六朝相比,宋代话本的主人公已经不是神鬼,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核心深化•拓展1.程朱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2.宋元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1)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等。(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史论转化•应用宋代艺术的特点及其原因材料

在宋代,书法真正实现了由书法技艺到书法艺术的转变,宋代为书法赋予了更具风雅的色彩①。在宋代后期,南宋以及金朝的大多数文人书法家,在书法风格方面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以苏、米等人为代表的书写风格。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②。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代以后一段时间的书法仿佛丧失了活力,书法的风格“中规中矩”。——摘编自刘碧新《以宋代为例研究书法的时代特征》【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宋代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特点由①的信息进行前后比较

由②的信息归纳时代烙印

原因由②的信息归纳经济根源

实现了由书法技艺向书法艺术的转变

自由潇洒、追求个性;趣味、风雅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背景1.(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C命题角度

本题以宋代士大夫对佛道的态度为新情境,要求考生认识面对佛道的挑战,儒学家主张复兴儒学的态度。解题思路

材料中宋人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缺位导致佛道广泛传播,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这说明面对佛道挑战,儒学家主张复兴儒学,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学说,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风,排除B项;张载明确反对佛道思想,不主张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考向2

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文化提升的促进作用2.(2023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宋代的刻书之风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印刷书籍流行对社会文化的提升作用隐性联系(1)宋代崇文抑武,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促进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2)宋代印刷技术继续发展,造纸技术进一步成熟,为印刷书籍的流行创造了客观条件(3)宋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关键信息判断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印刷书籍的流行有何影响?”,由此可以顺利排除A、B、C三项,答案便迎刃而解了考向3

宋代社会婚姻习俗与理学的背离3.(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B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宋代士大夫对婚姻习俗的观点为新情境,要求考生理解理学家婚姻观形成的原因隐性联系(1)中国传统文化有“鄙视钱财,崇尚气节”的思想,理学家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2)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宣扬封建礼教(3)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存在着“以财论人”的现象,这种社会现象为士大夫所不齿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由此判断理学家主张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从而形成答案考向4

宋代世俗文化的兴盛4.(2022湖南卷,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D命题角度

本题以文人画和世俗画不同风格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文人画和世俗画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适应群体。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可知李唐认为他的绘画不被时人欣赏,时人更欣赏通俗画作,由此可知当时世俗文化兴盛,D项正确;时人更欣赏通俗画作,并不能说明当时艺术水准下降和绘画题材集中,排除A、B两项;李唐是在感慨绘画题材的问题,不是画家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概念——格物致知1.(2023辽宁鞍山一模)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D解析

据材料可知,朱熹希望通过对化石、日食、月食等问题获得对“理”的认识,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故选D项;客观唯心主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天命”的概念,排除B项;“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是张载提出的,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角度2

历史阐释——宋代对妇女封赠原则的变化2.(2023福建龙岩二模)在唐代,政府对妇女的封赠不限从夫、从子,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施行。而宋代则遵循“妇爵从夫”,妇人的封赠以丈夫的官职为准,丈夫去世后才根据子孙的官职执行。这一变化(

)A.重构了等级秩序 B.强化了封建纲常伦理C.削弱了官员特权 D.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B解析

据材料“在唐代,政府对妇女的封赠不限从夫、从子”,到了宋代演变为“妇爵从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政府对于妇女的封赠从原本的“就高不就低”转变为依靠封建伦理等级观念,故选B项;宋代封赠原则的转变是等级秩序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对于妇女封赠原则的变化,没有明确官员的具体特权,排除C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