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集及答案_第1页
2023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集及答案_第2页
2023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集及答案_第3页
2023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集及答案_第4页
2023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集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集及答案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

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用于书写文字的载体。根据长宽尺寸,分

为不同类别:长条形较窄的称简,长方形较宽的称牍。

简一般长约23厘米,宽度在0.5〜1厘米,一般每简写一行字。根据

材质不同,分为竹简和木简。我国南方盛产竹子,所以目前发现的多

为竹简。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竹子较少,多为术质简,所用木材一

般为胡杨、红柳、松木三种。牍比较宽,有的可宽至6厘米,长度多

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制,用来写信或抄录医方、历谱等,墓中发现

的牍大多用来记录随葬的物品目录。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

免虫蛀,这道工序叫汗青。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

写和防蠢,这就是杀青。杀青完成后,竹简才能供书写所用。古人以

“汗青”喻史书,如文天祥就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的诗句;木简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杀青”工序,文献没有记载。

陈梦家考察武威出土的木简,认为除少数受潮弯曲外,十分之九都是

平直的,看来木简是经过风干工序的。

将简用绳子编连起来,就制成简册。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册”字,

为简册之形,编有两道书绳;又有“典”字,为册在几上之形。《尚

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金滕)记载:周武

王有疾,周公为之祈福,“史乃册祝又《诗经・出车》曰:“畏此

简书。”可知最晚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条状的简和编连之册。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书籍有竖行的界栏,展开的书页看

起来亦如同简册。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许多词汇如“册”“篇”“编”

“连篇累牍”“韦编三绝”等,都与简牍的形制有关;''杀青”“汗青”

“罄竹难书”等则与简牍的制作和用材有关;“删改”“刀笔吏”等则

与简牍时代的文具书刀有关;“尺牍”“封缄”等则与简牍时代的文书

制度有关。

(取材于马玉芸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人也以丝帛为书写的材料。但丝帛较责,故大多只用来抄写重要的

典籍和绘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竹、木制成的简牍是最流行的文字

载体。汉时出现了纸,并逐渐推广使用,但简牍却没有因此被迅即淘

汰,而是与纸共存了数百年。《桓玄伪事》中记载:“古无纸,故用简,

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可知在4世纪末的东晋

中期,经统治者颁今后才废止简牍。由此算来,简牍在中国的使用历

史至少有千余年o

与纸相比,简牍,为费材,制作与携带也不算方便。然而在秦汉时期,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就是以大量的简牍制作的官文书来运作政务和推

行统治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时天下大小事皆决于上,

秦始皇日夜所读的官文书“至以衡石量王充《论衡•别通篇》说,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以文书御天下而从出土简牍

实物来看,秦汉时期的官文书不仅数量惊人,种类众多,格式也颇为

繁复。这些用简牍来记录和承载的法律、政令、计账、户籍、券书等,

对于庞大帝国的体制维系和管理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简牍虽显笨重,却相当耐久。大量的典籍,因当初被抄写于简册而流

传下来。这不仅是指我们今日所见出土简牍中的古书,也是指那些自

“简牍时代”而流传至“印刷术时代”的古书。值得注意的是,纸虽

轻便,但脆弱易毁,故今存早于唐代的用纸书写的史料极为罕见。有

学者指出,纸在其发明之初,或许对于书籍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印

刷术的出现是在数百年之后,其时不少用纸抄写的书籍已经散失,相

反的,那些用简册抄写的更为古老的书籍却得以长久存留。

自上个世纪初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简牍在中国各地陆续出土。其中时

代最早的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的竹简,时代最晚的是新

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所出土的晋简。这些

简牍的内容甚为丰富,不仅有多种文书档案,还有大量的书籍、私人

信件、历谱以及丧葬用的遣册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宝贵的

书法墨迹。

(取材于马怡的相关文章

L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牍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材质。

B.每一片竹简只能书写一行文字。

C.十分之九的木简是经过风干工序的。

D.如今使用的一些词汇与简牍形制等有关。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常一片牍比一片简记录的文字应更多。

B.汗青和杀青是在简上书写前的必备工序。

C.“留取丹心照汗清”中的“汗青”是指史书。

D.殷商甲骨卜辞中的“册”字应该是象形字。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因为价格较贵而难以推广普及。

B.与纸相比,简牍的制作和携带虽不方便但留存长久。

C.纸虽轻便但脆弱易毁,以致在其发明之初没有推广。

D.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很多用纸抄写的书籍已经散失。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牍时代古人通常把随葬的物品目录记录在牍上。

B.由《诗经》《尚书》等文献记载可推测简册出现时期。

C.秦汉时期的皇帝阅读了大量用简牍记录的官文书。

D.简牍从商周到晋代一直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简牍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To题。

天下分争之余,兵戈乍息,则人民之生必蕃。此往来之数,不爽之几

也。当其未定,人习于乱,而偷以生,以人之不足,食地之有余,民

之不勤于自养也,且习以为常。治其乱定而生齿蕃,后生者且无以图

存,于斯时而为之君者将如之何?蕃庶而无以绥之则乱,然则人民之

乍然而蕃育也,抑有天下者之忧也。虽然,王者又岂能他为之赐哉?

抑岂容作聪明、制法令以为所哉?唯轻徭薄赋,择良有司以与之休息,

渐久而自得其生,以相忘而辑宁尔。

五代南北之战争,民之存者仅矣。周灭齐而河北定,隋灭陈而天下一,

于是户口岁增。京辅、三河地少人众,且无以自给。隋乃遣使均田,

以谓各得有其田以赡生也。唯然而民困愈三矣。

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弛

其自谋之,而后生计愈盛,故勿忧人之无以自给也。若其终不可给,

必将改图而求所以生。上唯无以夺其治生之力,宽之于公,而天地之

大,山泽之富,有余力以营之,而无不可以养人。今隋之所谓户口岁

增者,岂徒民之自增邪?盖上精察于其数以敛赋役者之增之也。人方

骤蕃,地未尽辟,效职力于为工为贾以易布粟、园林畜牧以广生殖者

未遑,而亟登之版籍,则衣食不充。非民之数盈,地之力欠,而实籍

其户口者之无余,而役其户口者不酌其已盈而减其赋也。乃欲夺人之

田以与人,使相倾相怨以成乎大乱哉!故不十年而盗贼竟起以亡隋。

民之不辑也久矣!考其时,北筑长城,东巡泰岳,作仁寿宫,而丁夫

死者万计。别宫十二,相因营造,则其剔丁庄以供土木也,不待炀帝

之骄淫,而民已无余地以求生矣。乃姑为均田以塞其丐免之口,故曰

唯然而民困愈亟也。

夫王者之有其土若无其土也,而后疆圉以不荒;有其民若无其民也,

而后御众而不乱;夫岂患京辅、三河地少而人贫哉?邓、禹之多男子

也,各授以业,不夺此子之余以给彼子也。宽之恤之,使自赡之,数

十年而生类亦有序,而不忧人满。汉文、景得此道也,故天下安而汉

祚以长。隋之速亡也,不亦宜乎?均田令行,狭乡十亩而籍一户,其

虐民可知矣。则为均田之说者,王者所必诛而不赦,明矣。

(取材于《读通鉴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人民之生必蕃蕃:增多

B.不爽之几也爽:清爽

C.蕃庶而无以绥之则乱绥:安抚

D.考其时考:考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人之不足若甚怜焉,而卒

以祸

B.民之不勤于自养也石之铿然有声者

C.虽然然居吾

D.而民已无余地以求生矣徐而察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相忘而辑宁尔

就会舍弃(叛乱)而(渴望)安宁了

B.唯然而民困愈三矣

正因为这样(隋搞均田制),百姓陷入困境的更多了

C.而亟登之版籍

却急忙地登录在户籍上

D.则为均田之说者,王者所必诛而不赦

为均田制度辩解的人,君王必定诛杀不予赦免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久经战乱之后人口的增加、会给国家带来动荡。

B.允许百姓自谋生计,可以让百姓实现自给自足。

C.京辅、三河地少人多,因而不应当推行均田制。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观点。

10.请结合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概括作者认为“民困”的原

因。(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宴清都-秋感

吴文英【1】

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

甸。吟鞭【2】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

景此情多感。

吴王故苑【3]。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4】,飞觞赶月,

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丁宁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

芙蓉旧院。

注释:【1】吴文英:南宋词人,此词是他离开故地苏州漂泊淮地时所

作。其词作多曲折地传达眷念家国的感情。【2】吟鞭:诗人的马鞭,

多形容行吟的诗人。【3】吴王故苑:指苏州古迹。【4】记烛:在烛上

刻记号来记做诗的快慢多少。

1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万里”三句,开篇写词人远望所见,境界阔大,奠定了全词

的感情基调。

B.上片“吟鞭”一句,写词人用马鞭遥指路边客店,于动作中暗示出

词人的境况。

C.下片“吴王”三句,实写询人与友人相聚的欢乐场景,大家纷纷感

叹时间飞逝。

D.下片中的“寄相思”三句,追忆词人与故人雨中夜话的情景,表达

了思念之情。

12.下方J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露金风”与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所表达的情感一致。

B.“丁宁过雁”与李清照“雁过也,正伤心”的“雁”寓意是相同的。

C.作者推己及人,想到从古到今,很多才子佳人因别离而感伤。

D.词人善于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语言凝练,格调苍凉。

13.本词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作者的愁情。请结合具体词句,举一

例加以赏析。(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登快阁》中,黄庭坚用树、山、天、江、月勾画出一个阔大幽

远的境界“,”,让人不禁想起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

(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述,

说明了郭橐驼种果树优于他人的原因,在于

“,”,也告诉我们应遵循事物

的自然天性和发展规律做事。

(3)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颔联中,借雨后初晴的明媚春光含蓄

地表达了自己的落寞之情:

a”

(4)有同学网络安方意识差,不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请你用《石

钟山记》中的语句“,”,可乎?”

提醒同学擦亮双眼,不要为虚假信息所骗。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1)请解释“以直报怨”中“直”的意思。(2分)

(2)面对提问,孔子并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

学思想?(3分)

(3)“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你更同意哪种观点?请联系文学

作品或现实生活举一例说明。(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有所思

①我们开车在海岛西北处折向僧州方向。驶出高速转入县道,看到路

标上中和镇的标识后不久,东坡书院便出现在视野里。

②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埋藏心底的夙愿,是一次延迟过久的拜谒。脚

步一迈进书院门口,我就提醒自己要将心情平复下来,尽量充分地把

映入眼帘的一切收藏铭记,刻录于心底,就像熟诵苏本版的许多诗词

名篇一样。

③我慢慢:走动,仔细地观看,想象当年他在此地的日常行止。在“东

坡居士”雕像前,我端详他竹笠木履、手持书卷的飘逸身影。他迎面

走来,一直走进了青史,携带着无数迷人的传说。在他收徒授课的载

酒堂,我眼前仿佛幻化出当年的诵读场景,“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穿越千年传通到耳畔。这一片荷花池塘,他该多次与随侍身边的三子

苏过一同走过?这一排槟榔树下,或许正是他初遇那个七十多岁农妇

的地方?“内翰昔日富责,一场春梦”,老婆婆对他说出这样富含哲

理的话,今他刮目相看,既诧异又欢喜,从此径呼其为“春梦婆

④虽然是初次来此,但周边环境风景,庭院建筑,却恍若相识已久。

经由熟读这一时期的苏东坡作品和有关他的传记,我对东坡在此地的

三年生涯,早已经了然于心。

⑤“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脩州”,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词中,

苏东坡用一种自嘲的口气,总结了自己坎坷蹭蹬的一生。他的非凡生

涯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这座偏远的海岛上度过的。

⑥在漫长的时间内,海南岛都是放逐之地。流放的罪臣,贬谪的高官,

自中原渡海而来时,大都怀着一颗赴死之心。苏东坡也不例外。当他

以六十二岁高龄被贬赴此地时,在致友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某垂

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

首当作棺,次便作墓。”可谓沉痛黯然。甫一落脚,他又写道:“此间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

数,大率皆无尔。”死神扇动巨大的翅膀,阴影仿佛随时都会降临。

⑦但天性的达观豪迈,让苏东坡很快就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尽管

环境恶劣,“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褥,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

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但他仍能找出自我宽解的理由:

“然僻耳颇有老人,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

寿天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

⑧境由心生,别人望而生畏的荒蛮禁地,对于他也不是多么可怕了。

时间流淌,他越来越喜欢上了这里,诸般物事都变得可亲。他写诗抒

发心志:“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我本僻耳氏,寄身西

蜀州”……此地就是家乡,而富庶繁华的川地故里反而成为他乡,发

生在文字中的置换,对应的是心境转掇。新皇即位,他接到大赦令,

渡海北归,在船上,他写下这样的句子“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一以贯之地宣示了他那无可比拟的乐观主义。在这个海岛

上,他将苦中作乐的情怀,随遇而安的禀赋,发挥得酣畅淋漓。

⑨海南是他苦难的深渊,但又何尝不是他荣誉的峰巅?三年谪居中,

他写下了大量作品,成为其创作生涯的一个高产期。而著述之外,他

的另一桩足以彪炳史册的巨大事功,是给这片土地播撒了文明教化的

种子。他居岛三年间,大力倡导诗书,劝课农耕,开启民智,促进了

多方面的明显进步。在他登岛之前,海南从来无人进士及第。他设坛

讲学后数年,就有学生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此后一直到明清

时代,海南人考取科举者众多,以至于有“海滨邹鲁”的称誉。清代

《琼台纪事录》一书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脩耳,讲学明道,教化

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苏东坡在海南的地位,相当于

孔子在中原。他个人的厄运,却成就了整个海岛的幸运。

⑩这座热带岛屿,大自然的力量恣肆奔放。炽热的阳光下,树木花草

的阔大枝叶和浓烈色彩是生命力放纵呐喊的表情。台风肆虐处,浊浪

排空,橘倾楫摧;暴雨降临时,天昏地暗,撼山拔树。但对我来说,

每一次想到这个地方时,眼前浮现更多的都是苏东坡的形象。这个贬

客身上发出的力量,有着相似的气魄和强度。

⑪联想到苏东坡早年的诗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他是将人生看作一次游历的,既然如此,路途中

就可能遭逢种种境遇,有明月映平湖,也有罡风卷黄沙,只能全盘照

收,祸福由之,无法讨价还价,挑三拣四。海岛三年,是他的生之行

旅中的一段凶险途程,但他履险如夷,将劫难化作了生命的养料。

软样推想下来,思绪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一个让我感到鼓舞

的念头,接近一种救赎的可能性:如果他能够这样想这样做,我们为

什么就不能?至少让自己在深沉的悲哀中,能够稍稍透一口气。

领时候,我才明确地意识到我这次来瞻仰东坡故居的全部动机。

(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已经了然于心了然:放

B.坎坷蹭蹬的一生蹭蹬:失

C.对应的是心境的转掇转掇:转换

D.彪炳史册的巨大事功彪炳:照耀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被贬到海南岛,由绝望赴死到坦然接受,进而心生欢喜、安之

乐之。

B.苏轼播撒文明教化的种子,使得海南教化日兴,其影响一直到明清

时期。

C.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引用这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

染力。

D.作》写在东坡故居的所感所思,字里行间充溢着对苏子的无限敬仰

之情。

18.请概括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19.文章结尾说“我才明确地意识到我这次来瞻仰东坡故居的全部动

机”,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全部动机(6分)

五、本大题共3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要立足乡村和农民主体。②只有扎根泥土,

文化才能枝繁叶茂。③“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树、

祠堂、山歌、民俗……乡亲们身边的景和事,最能引起共鸣,蕴藏着

深厚的文化,具备旺盛的生命力。④像北方的泥塑面雕,南方的饭稻

羹鱼,都与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⑤挖掘和涵养乡土文化,

要从这些接地气的内容入手,突出地域和乡土特色,充分调动农民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文化种到心坎里,让那些记忆里的乡愁重新焕发

生命力。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②句中的“文化”不能放到“只有”的前面。

B.③句中的省略号可以换成“等

C.③句中画线的语句不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D.④句中的“息息相关”可换成“休戚相关

(2)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将⑤句画线的3个句子改写为一组排

比句,每句以“让”为开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校学生会将举办读书节活动,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需要设计

一份文字版海报。请你围绕“让阅读为青春增色”这一主题,写一段

文字。

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2)假如你是北京大观园志愿讲解员,你希望为游客着重介绍大观

园中的哪一处景观(或居所)?请你简要介绍该景观(居所),并说明

介绍的理由。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理由合理。

(3)请以“漫步运河畔”为题目,写一段抵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

在答题卡上。

(1)“时代楷模"万步炎同志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十

多年如一日扎根海洋资源勤探技术研究,在碧海深蓝里“钻”研。2021

年4月7日,万步类团队自主研制的“海牛H号”海底钻机深钻231

米,一举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国之所需,吾之所向”,

是万步他带领的“海牛人”的一种信仰与精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总有那么一部书,一个人,一方水土,

甚至一种心境……让我们得到抚慰,找到心灵的家园。

请以“吾心安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

晰。

通州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3年7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D[A项曲解文意;B项说法绝对;C项于文无据。]

2.(3分)B[曲解文意。]

3(3分)C[无中生有。]

4.(3分)D[缺少限制条件。]

5.(6分)答案示例:

(1)简牍是纸张0明前古人书写的文字载体,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

形式。

(2)简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影响了古代书籍的版式,丰富了汉

语词汇。

(3)简牍的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宝贵的书法墨迹。

【共6分。答出1点给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B[“爽”意思为“差错”。]

7.(3分)A[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第一句中的

“之”是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中的''之"

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第一句中的“然”是代词,''这样”;

第二句中的“然”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

表转折;第二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

8.(3分)D[应为“那么鼓吹(宣扬)均田制度的臣子”。]

9.(3分)A[如果不加以安抚就会引起统治者的忧虑。]

10.(6分)答案示例:

(1)五代南北方的战争,百姓大量减少,没有让百姓休养生息。

(2)地少人多,推行均田制,剥夺一户人家的土地给与另一家,造

成民怨沸腾。

(3)‘海文嗡增加百姓户籍,大兴土木,增添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

【共6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1.(3分)C

12.(3分)A[反用《鹊桥仙》,写出词人远离亲友的孤单。]

13.(6分)答案要点:

手法:景情关系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暗示、象征;

想象、虚实结合;化用、比喻。

情感:国运衰微的哀愁与怅惘;羁旅孤独、漂泊无定的愁苦;离别的

愁苦、思念故人(亲人、友人等)之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等。

【共6分。词句、手法各1分,手法的分析(应与情感对应)2分,情

感(具体化)2分。】

14.(8分)

(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共8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15.(10分)

(1)正直公平。(2分)

(2)“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原句、解释都给

分),以理服人、启发诱导式教学思想。(3分)

(3)答案略。(举例2分,分析3分。)(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3分)A[“了然”,明白。]

17.(3分)C[”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错,不能一概而论。】

18.(6分)答案要点:

(1)承接上文,交待了苏东坡被贬谪的恶劣环境,是荒蛮偏远的放

逐之地,贫瘠得“大率皆无尔

(2)说明了苏东坡怀着赴死之心来海南,沉痛黯然。

(3)开启下文,与苏东坡后来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他面对困厄

乐观、旷达的个性和造福一方的情怀。

【共6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9.(6分)答案提示:

(1)拜谒东坡书院是期待多年的愿望,为满足夙愿而来。

(2)作者充分领略到苏东坡面对失意的乐观、旷达精神。

(3)汲取精神养分,增添面对困厄的勇气,实现自我教赎。

【共6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五、本大题共3题,共66分。

20.(6分)

(1)B(3分)

(2)答案示例:让地域和乡土特色得到突出,让农民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得以充分调动,让文化(种到)根植于心坎里。(3分)

21.略。(10分)

22.略。(50分

附文言文译文:

天下纷争刚刚结束,战争刚刚平息,那么百姓必定增多,这是古往今

来的规律,没有丝毫差错啊。当天下还未安定,百姓习惯于战乱,苟

且偷生,因为百姓不多,土地富余,百姓不必以勤苦劳作养活自己,

也都习以为常了。治理天下的动乱,走向安定,人口就会增多,后来

增加的人口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君王怎么办呢?人口增

多却没有办法加以安抚就会发生叛乱,既然这样,那么百姓的突然增

多,还会成为君王的忧虑。如果这样,君王是想其他的办法给予百姓

恩惠?还是故作聪明制定严刑峻法加以处置?只有减轻徭役赋税,选择

优秀的官员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过一段时间,百姓就能自给自足,

就会舍弃叛乱而渴望和平安宁了。

经过五代南北方战争,幸存的百姓不多。北周消灭北齐而黄河以北得

以安定,隋朝消灭陈朝而天下统一,于是百姓的户数每年都在增加。

京辅、三河两地土地不足而人口众多,没有办法让百姓自给自足。于

是隋文带派遣官员推行均田制,说是让百姓能够有自己的田地来养活

自己。正因为隋搞均田制而百姓陷入困境的更多了。

百姓没有不自己谋划自己生计的,朝廷为他们谋划,不如让百姓自己

谋划生计;朝廷为百姓谋划生计,并且放松限制让他们自谋生计,百

姓的生计就会更多。所以不用担忧百姓不能够自给自足,如果他们最

终不能够自给,必定会改变谋划而求取可以用来维持生计的方式。朝

延只要不剥夺百姓自谋生计的力量,在朝廷政策上宽容,广大的天地,

富余的山川水泽,百姓有多余的力量用来经营它们,就不会不能养活

自己。隋朝所说的户籍人口增多,难道仅仅是百姓人口自然增加的吗?

大概由于朝廷对于户籍的数量专心审察以便用来增加缴纳赋税和服

徭役的人数。人口正在迅速增多,土地没有全部开垦,手工业者、商

人还没来得及交易布匹和粮食,从事园林畜牧的百姓还没时间扩大种

植和蓄养,却急忙地登录在户籍上,百姓就会衣食不足。不是百姓的

数量增加了,地力贫瘠了,而是实际登记入册的百姓增多,役使百姓

的官员没有考虑百姓已经增多因而减轻百姓的赋税,却想要剥夺一户

人家的土地给子另一人家,使得彼此怨恨而造成大乱啊!所以不到十

年而乱贼竞相产生,使得隋朝灭亡。百姓经历不安定的局面已经很久

了!考察当时的情况,在北面修筑长城,向东巡视泰山,建造仁寿宫,

死亡的百姓数以万计。十二座别宫,相继建造,隋文帝挑选壮丁来供

应土石木材,不用等到隋炀帝骄奢淫逸,百姓就已经没有土地来生存

了。却暂时实施均田制来应付百姓乞求减免赋税的要求,所以说正因

为这样,百姓陷入困境更快了。

君王拥有土地好像没有土地,之后设置边界就不会荒芜;拥有百姓好

像没有百姓,之后治理百姓就不会动乱;难道还会担忧京城、三河地

少人穷吗?邓州、禹州有很多男丁,授予田地,不剥夺这个人富余的

土地给予另一个人。宽容百姓,抚恤百姓,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数

十年后百姓就会生活有序,不用担忧人多。汉文帝、汉景帝懂得这个

道理,所以天下安定而汉朝统治时间长久。隋朝快速灭亡,不是很应

该吗?均田制推行,使得狭小的地方拥有十亩土地就登记为一户来缴

纳赋税和服徭役,其残害百姓的情况由此可知。那么鼓吹(宣扬)均

田制度的臣子,君王必定诛杀不加赦免,清楚了啊。

试题2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刘宗周《V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

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

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

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

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

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

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

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

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

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

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

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

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

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

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

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

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

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

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

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

“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

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

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

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

“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

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

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

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V论语〉别裁》)“学了,

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V论语》译

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

“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

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续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

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

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

“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

《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

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

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

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

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

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

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

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

“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

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

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

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

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读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人道迩”与“闻名遐迩”中的“迩”都解释为“近

B.“服膺”与“义愤填膺”中的“膺”都解释为“内心”。

C.“中肯”与“木直中绳”中的“中”都读作“zhGng”。

D.“皓首穷经”与“皓月千里”中的“皓”都读作“hdo”。

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是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

B.体验日常人事,可以达到“自觉

C.明代郝敬认为“学”不等同于读书。

D.学习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东汉以前强调“学”能够使人“自觉悟

B.宋明理学家认为“学”的意义是效法先贤。

C.孔子主张的“学”以完善自身人格为目的。

D.孔子之“学”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技能。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孔子学说中“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习”可以判断“学”的态度。

B.“习”不能够理解为“练习”。

C.思想伦理必须要实习、实践。

D.“习”可以将理论与实际打通。

5.现代人应如何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提

出你的建议。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万物不[1]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

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

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

皆离吾网。"汤日:“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

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螯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

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日:

“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而,未必得乌;汤去其三

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招[2]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

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

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

“文王贤矣!泽及篌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

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

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

不有恙乎?”扰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

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

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逼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

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械[3]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注释:【1】不:此字应是因传写错误而多出来的。【2】相(hii):发

掘。【3】#(jidn):门栓。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原:根本

B.汤见祝网者祝:祷告

C.汤之德及禽兽矣及:推及,延及

D.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暴:凶恶,残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孔子荷杖而问之曰

B.其孰为此也今我非其主也

C.吏以闻于文王又况于人乎

D.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以长幼养老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离吾网飞禽走兽都离开我的网

B.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所以在圣人看来,物没有没用的

C.找步而倍之拖着手杖背转过身去

D.以遏夺为务也把拦路抢劫当作职业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手里有不同的用途,产生不同的结果。

B.商汤教捕猎的人网开一面,其仁德吸引了四十个国家归附。

C.文王认为自己作为一国之主,有责任重新安葬无主的尸骸。

D.孔子用一根手杖持不同的问候礼仪来区分等级、辨明关系。

10.文章认为,万物对于任何人都一样,而人们对它们的使用却有区

别,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请结合文章

相关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阐明这一观点的。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语录,完成后面的题。(共10分)

①子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②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注】哉?人焉

度哉?”

(《论语・为政》)

③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

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注】庾(sou):隐藏,藏匿。

①翻译语录②中画线的句子。

②请结合画线句子,简要概括孔子“知人”的方法。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过申州[1]作

唐・方干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2],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

注释:【1】申州: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浙河区,春秋时为申国,唐初设

申州。【2】安堵:安定,安居。

12.下面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几乎没有几户人家能幸免于刀兵之苦。

B.颔联写壮丁战死后,城乡只剩下没长大的儿童。

C.颈联写冷风吹过古木,野火将残破的营帐点燃。

D.尾联写此地战后寥落,千里之外仍是山水美景。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数字对比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祸国殃民的本质。

B.本诗与《扬州慢》一样,都由眼前所见联想昔日的繁华。

C.本诗采用赋的手法描绘图景,情感热烈奔放,有感染力。

D.本诗先描写万人死战的场景,后点面结合,不断深化主旨。

14.有人认为本诗尾联“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复清”与姜夔的《扬州

慢》中“过春风千里,用养麦青青”在情感表达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诗歌反映真实的社会面貌。姜夔词《扬州慢》中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以拟人化笔法

展现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柳永词《望海潮》中“烟柳画

桥,,参差十万人家”具体形象地铺写钱塘胜景。

(2)李白、杜甫都与蜀地有不解之缘。杜甫游览武侯祠,以

“,”盛赞诸

葛亮的历史功绩,李白成长于蜀,以

“,”夸张地

刻画蜀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3)屈原的《离骚》中

“,”两句提醒

我们:春秋代序、岁月流逝,不可虚度年华。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文,完成16T9题。

选文一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知意。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

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

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

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

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J黛玉

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

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

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取材于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胭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选文二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

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

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

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

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

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

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

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

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

等忙着替待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

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

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

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

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

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

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

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

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周瑞家的便

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

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

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

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

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

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

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明白了不

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

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

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

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

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

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

果然没有什么J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

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善保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

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善保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

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

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

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

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

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

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两口酒就疯疯颠颠起来。前儿把太

太也冲撞了。快出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

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

To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

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

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

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

他对嘴去不成。”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

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

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

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

拉了侍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服侍探春睡下,方

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取材于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

宝玉的意思是探春找自己和凤姐的差错加以惩治,实际上是杀鸡儆猴

警告别人。

B.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黛玉看清贾府入不敷出的现状,指出贾府应俭省费用,否则以后无法

维持生活。

C.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探春这句话的意思与成语“鹤蚌相争”一致,都说明自相残杀导致衰

亡的结局。

D,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

王熙凤此言既夸赞侍书敢于直言、怒慰王善保家的,也顺带夸赞了其

主子探春。

17.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黛二人的谈话从侧面表现了探春具有管理才能,也有高情商。

B.王善保家的依仗邢夫人之势,瞧不起探春,所以被探春打耳光。

C.探春面对抄检时的言行举止展现她勇于担当、光明磊落的性格。

D.探春道破家族败亡的根源,却因为无力改变,只能悲愤地流泪。

18.脂砚斋评价探春“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

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并联系其他章回的情节,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9.作者借抄检大观园事件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请根据选文二,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探春除外)进行赏析。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在长期适应外界地理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地形地貌、

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气质性格、语音

语调等方面出现很大差异,甲影响到人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活动,

乙文学艺术也呈现出稳定而鲜明的地域特征。②关于地理环

境对人群自身及其活动的塑造作用,古人早有认知。③《淮南子・地

形训》指出“土地各以其类生“,地理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

对生存其间的人群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的印记,“是故坚土人刚,弱

土人肥,城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丙O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而于是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B.因而所以正所谓“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

C.因而于是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D.进而所以正所谓“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有信息,并把修

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2L微写作。

“入食住行%大兴”微信公众号消息:5月5日,大兴区首批10辆

氢能源公交车正式上岗,全部投放给兴40路车队。相比油车、电车,

氢能源车在低碳、环保等方面独具优势。这10辆氢能源车的正式运

营,标志着大兴区公交行业正式迈入氢能源时代。

(1)请你以“衣食住行在大兴”微信公众号的名义,以“绿色大兴,

我在行动”为主题,拟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绿色出行。要求:语

言简明;有吸引力。

(2)如果由你来设计大兴区首批氢能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