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梳理提纲(精简版)_第1页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梳理提纲(精简版)_第2页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梳理提纲(精简版)_第3页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梳理提纲(精简版)_第4页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梳理提纲(精简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七上历史全册知识点

梳理提纲(精简版)

七上历史《全册复习提纲》(精简版)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一一北京人

1、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位于云南省元谋县。

2、北京人与山顶洞人都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都处于旧石器时期。

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有不同之处:

早期人类距今时间用火情况工具制造体貌特征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使用天然火打制石器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山顶洞人略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

(钻木取火)(骨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磨制工具的发展;(选择题)

2、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文化差异主要是: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

条件不一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区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房廛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

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相;

原始农业

种植粟、蔬菜种植水稻

(种植作物)

原始畜牧业

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

(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会噬刻,忧,红痛出口拿

第3课远古的传说

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

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4课夏商周

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君主灭亡时间

公元前2070阳城■离更桀公元前1600

商公元前1600盘庚迁般商汤商纣公元前1046

周(西周公元前1046镭京周武王周幽王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潘昌周平王

1.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

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

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

3、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周王授予其管理土地的权力,

建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

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

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代表: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2.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

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

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开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1)三家分晋:赵、魏、韩

(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了解)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哨最为深远)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政治(2)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经济(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懦役(国富)

(3)统一度量衡。电统编历史课堂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了解)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

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第8课百家争鸣

学派时期代表人物思想_________

儒家春秋核心瓢*仁;以寄婚;ww积;

战国孟子仁政;民费君轻

荀子强啤礼法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mi

战国庄子膑其目然;无为而治

m战国墨子

法家幅子以法治国(后植妻始・采用)

E京历史课堂

兵家春秋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9课秦朝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4)远交近攻策略取得战争优势

2、秦灭六国:

(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⑵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秦朝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阳

(3)开国皇帝:嬴政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

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重中之重)

1、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措施影响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

政治

地方推行郡县制。(丞相一行政、了深远影响

太尉——军事、御史大夫一监察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

经济促迸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

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用周了国家统一

字)

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开灵渠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警明累缪运

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长城起始点:西起临洪,东到辽东半岛

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了解)

1、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4、影响: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

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一一揭竿而起

1、爆发的原因:

①遇雨误期(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

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易错: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

军)

1、项羽和刘邦起义:

(1)项羽:公元前207年一一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

(2)文U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约法

三章)

2、楚汉之争:

(1)时间:公元前206年一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汉之争)

(2)双方:项羽和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刘邦胜利。

(5)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负,一味依赖武力,

失去民心;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根本原因是:得民心者得

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政策:(了解)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2、汉高祖米取的措施: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鼓励人民生产,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

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

役。

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影响: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

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重中之重)

一、政治措施:“推恩令”的实施:

2、措施: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杳、推行者:主父偃、汉武帝

(1)“推恩令"1内容: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

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一影响:中

一推恩令(主父偃)央对地方

2结果: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的控制大

(2)夺爵除国结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建立剌史制

1建立刺史制度(13州部),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2结果:禁止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为非作歹统编历史课堂

(监察机构)

二、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美1、背景: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诸子百家学说活跃。

2.目的:力啮中央集权

提出有:董仲舒

家3

,措施:

独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尊2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

儒》《锁蝴。

术■统编历史课堂

作用: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经济:统一铸造货币,盐铁专卖

1r背景:私人铸币未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在地方一

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1收回铸市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厂

盐铁专卖2盐铁官营、专卖;

3统一调配物费,平抑物价

4、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印青翻髅修t

定了经济基础。

四.军事: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五.文化:推行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授予其官职的办法)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建立:刘秀称帝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光武中兴措施):

①释放奴婢;

②减轻刑法;

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打击:黄巾起义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长安一一河西走廊一一西域一一中亚一一西亚一一欧洲的大秦。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沿岸一一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

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一一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

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易找,质量提高,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2、华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

的史事。

3、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评价《史记》:

(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

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

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①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②社会动荡不安,佛

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就推动了佛

教在中国传播。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2)经济发展;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往频繁。

★★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

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

政收入;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④

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

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1、(2)作战双方:袁绍——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作战双方:曹操一一孙刘联军

(2)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魏国建立;

(2)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蜀国建立;

(3)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定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

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

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影响:西晋走向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3、影响: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4、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

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跳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

户口殷实”的景象。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

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跳水之战

1、形势:

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一一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泗水之战的影响:

(1)泗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

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

(2)说汉语;

(3)穿汉

服;

(4)改汉姓;

(5)联汉

姻;

(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一、农学:《齐民要术》一一北朝・贾思勰

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3、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祖冲之(南朝)

成就: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缀术》

三、天文历法:祖冲之(南朝)一一制定《大明历》。

四、书法:王羲之(东晋)

1、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2、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称誉:书圣

五、绘画:顾恺之(东晋)

1、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2、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3、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4、山水画开始形成。

六、雕塑一一石窟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先秦时期易错点:L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

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

栏式建筑,种植水稻。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0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

别是禹、汤、周武王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

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

统治范围。8.司母成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

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

借等多种造字方法。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土室衰微、诸侯争霸。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易混点:1.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2.元谋

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

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

3.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器(刻画符号)一龟甲、兽骨

(甲骨文)一青铜器(金文)一竹木简、丝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4.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点:一、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早期国

家的产生。二、分封制,西周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等级制度,

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土地、平民、奴隶进行分封给诸侯,

建立侯国,诸侯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封,等级鲜明,诸侯具有较大的独

立性。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缴纳贡品,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L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局

部统一;各国实行改革变法,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2.经济上:

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3.思想文化上: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4.社会形态上:春秋时期,奴隶

制度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立。5、通过商鞅变法,

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易混易错: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

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改革目的,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中商鞅被处死,只能说明变

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

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6、通过都江

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易混易错:都江堰和灵渠

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是

运河,主要作用是航运。另外,前者是秦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

者是秦朝时修建的。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

后世的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法家

思想顺应时局需要,受到统治者青睐。(2)儒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

民本思想,虽不适应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需求,但对我们今天提倡以

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易考点:各家学派代表人

物及主张。

秦汉魏晋时期

易错易混:

1、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

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秦国W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

统一的朝代。(2)在秦朝开创的各种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

是中央集权制度,其最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3)县制并不是

秦始皇首创,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秦始皇将县制发展为郡县制

并推行全国。2、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了我国

封建社会的始终,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根源为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思想。秦的

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

发展的主流,使中国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易考点:秦

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3、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

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第二阶段指项羽、刘邦领导

的农民军推翻秦王朝的统治。4、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

固“大一统”王朝。(1)汉武帝“大一统”不叫“大统一”。统一

仅止国土,大一统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多个方面。(2)

秦始皇统一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做为标准货币。汉武帝时期

统一铸造五铢钱。(3)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虽对儒学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但二者的本质相同,

即均为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们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

发展。(4)关于治国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用

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则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易

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列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措施的

异同。

易错点:1.重要历史名词书写:张骞、贾思勰、王羲之、西域都护、

民族交融(不要写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写成“民族合并”)2.其

他(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

三国时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汉化”,汉化的过程也

是北魏封建化的过程。

易混点:1.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

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非张骞开通了丝绸

之路。2.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江南地区的

开发指的是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经济优

于北方。易考点:1.联系“一带一路”时政热点,考查古代丝绸之路

和对外交往2.以造纸术为例考查中国传统文化3.由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查民族交融4.司马迁对史料的考证及治史态度有时成为命题材料,

适当关注

八上历史《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

民族『机空前严重全面内战(解改战争)

AH

+++++++

1937193819401?451946194719481949

血战台百团大战内战爆发1.撤离延安,转战①三大战役一基本消

儿庄中共七大标志:国陕北(彭),粉碎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团结的胜

彭德怀,民党进攻国民党对映甘宁解1.辽沈一锦州,解放

利的大会)

李宗仁,山西太原,投降中原解放放区的进攻;东北,军队数量超过

根本原因:.孟良窗战役国民党;

徐州破毁敌人确定毛泽东区2

全民族抗(陈).粉碎国民2.淮海一徐州,解放

抗战以交通线思想为中共

战;指导思想;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长江中下游以北,人

来取得抗战以来意义:国进攻.民群众支持;

选举毛泽东

重大胜主动出击3.刘邓大军提进大3.平津一解放华北,

内一第一次为首的中央

利日军的一完全胜利、别山,揭开战略进北平和平解放(停作

集体领导

次最大规洗刷民族攻的序幕义)

重庆谈判

模战役耻辱、转4.土地改革②渡江战役(南京)

折点;国(毛、周)

际一反法西“双十协定'■<,文成公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

民丫机空前严重全面内战(解放战争)

T卜

+++6+

1937193819401948盅

内19战

34爆6

血战台百团大战.撤离延安,转战①三大战役一基本消

国1

儿庄抗战胜利标•.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爵德怀,8.15日本进国民党对陕甘宁解1辽.沈一锦州,解放

李宗仁,山西太原,投降放区的进攻I东北,军队数鬣超过

徐州破毁敌人根本原因:2.孟良白战役国民党;

全民族抗(陈),粉碎国民淮.海一徐州,解放

抗战以交通线2

战;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长江中下游以北.人

来取得抗战以来意义:国民群众支持;

重大胜主动出击内一第一次3划.邓大军挺进大3平.津一解放华北,

利日军的一完全胜利、别山,揭开域略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

次最大规洗刷民族攻的序幕义)

横战役耻辱、转4土.地改革②渡江战役(南京)

折点;国

际一反法西文成公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

机空前严重全面内战(解茁战争)

+++++++

1937193819401946194719481949

血战台百团大战内战爆发1.搬离延安,①三大战役一基本消

儿庄抗战胜利中共七大标志:国陕北(彭),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