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下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图一致的是A.CaCO3CaO+CO2↑B.2Al+Fe2O32Fe+Al2O3C.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D.2H2O2H2↑+O2↑2、恒温、恒压下,1molA和nmolB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2B(g)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amol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n=2时,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为1:2B.起始时刻和达到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比为(1+n):(l+n-a/2)C.当v(A)正=2v(C)逆时,可断定反应达到平衡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反应到达平衡状态3、已知:2Zn(s)+O2(g)=2ZnO(s)△H=—701.0kJ·mol-1,2Hg(l)+O2(g)=2HgO(s)△H=—181.6kJ·mol-1,则反应Zn(s)+HgO(s)=ZnO(s)+Hg(l)的△H为()A.-259.7kJ·mol-1 B.+259.7kJ·mol-1 C.+519.4kJ·mol-1 D.-519.4kJ·mol-14、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2X(g)+Y(g)⇌2Z(g),已知反应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2mol·L-1、0.1mol·L-1、0.2mol·L-1,物质加入时不可能的数据是A.X为0.3mol·L-1B.Y为0.15mol·L-1C.X,Z均为0.25mol·L-1D.Z为0.4mol·L-1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浓硝酸中伸入铜丝:3Cu+8H++2NO3-3Cu2++2NO↑+4H2OB.向铝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Al(OH)3↓C.向水中通入NO2:3NO2+H2O2H++2NO3-+NOD.向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硝酸:SO32-+2H+SO2↑+H2O6、下列分子中的各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的是A.C2H3ClB.CHCl3C.CH3CH=CH2D.CH3—CH3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B.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C.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D.增大反应物浓度时,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8、设NA为阿伏加徳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CH4完全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8NAB.常温常压下,11.2L乙醇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C.78g苯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为3NAD.0.1mol·L-1NaCl溶液中含有Na+的数目为0.1NA9、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环境中NH3的含量,其中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由a极流向b极B.溶液中的OH﹣向b极移动C.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e﹣═N2+6H+D.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10、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A.酸性:HNO3>H2CO3>H2SiO3B.稳定性;H2S>H2O>HFC.还原性:Cl->Br->I-D.碱性:NaOH>Mg(OH)2>Ca(OH)211、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了积不变、pH变小、呈中性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烷中含乙烯杂质可以加入氢气反应除去B.C4H9Br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C.淀粉溶液中加入KI溶液,液体变蓝色D.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加入新制Cu(OH)2,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13、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2D6A+4CB.反应进行到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C.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s)D.反应进行到1s时,v(A)3v(D)14、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A.N2的电子式:B.Cl-离子的结构示意图:C.CH4分子的比例模型:D.质子数为92、中子数为146的铀(U)原子符号:15、将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生成白色沉淀B.生成红褐色沉淀C.溶液变为浅绿色D.无变化16、如图中的曲线是表示其他条件一定时,2NO(g)+O2(g)2NO2(g)ΔH<0反应中NO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标有a、b、c、d四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正)>v(逆)的点是A.a点B.b点C.c点D.d点17、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B(g)xC(g),若经2s后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2.8mol,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2s内用物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s);②2s内用物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mol/(L·min)③2s时物质B的转化率为70%;④x=2。其中正确的是: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18、下列药品和装置合理且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A.制备氢氧化亚铁B.验证非金属性Cl>C>SiC.检验二氧化硫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氨气19、将反应Cu(s)+2Ag+(aq)=Cu2+(aq)+2Ag(s)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g作正极,Cu作负极B.盐桥中的K+移向Cu(NO3)2溶液C.取出盐桥后,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D.工作一段时间后,Cu(NO3)2溶液中c(Cu2+)增大20、下列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A.植物油和乙醇 B.乙酸乙酯和水C.乙酸和乙醇 D.汽油和煤油21、下列物质中,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A.麦芽糖 B.纤维素 C.油脂 D.氨基酸22、美国科学家用某有机分子和球形笼状分子C60制成了“纳米车”(如图所示),每辆“纳米车”是由一个有机分子和4个C60分子构成。“纳米车”可以用来运输单个的有机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用肉眼可以清晰看到“纳米车”的运动B.“纳米车”诞生说明人类操纵分子的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D.C60与12C是同位素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14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2①②3③④⑤⑥⑦⑧⑨4⑩⑾⑿(1)写出下列元素名称①_______,⑤_______,⑨_______,⑾________。(2)在这些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除稀有气体元素以外的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其氢化物最稳定的是____。(填写元素符号)(3)元素②和③形成的离子的电子层结构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两者形成的化合物是否是离子化合物________(填“是”或“否”),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4)元素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______名称为______:。(5)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属于两性氢氧化物的是_________(填写化学式),写出其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2分)ZnO在医药、石化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研究小组用某闪锌矿(主要成分ZnS,含有FeS、SiO2、MnCO3等杂质)制备氧化锌和硫单质,设计如下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滤渣1的化学式为_______,(2)沉淀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3)“转化Ⅱ”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系列操作”包括过滤、洗涤、干燥。洗涤沉淀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25、(12分)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____________;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2)灼烧海带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3)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____)A.酒精B.四氯化碳C.甘油D.醋酸26、(10分)(10分)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都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请设计一简单实验方案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3)第二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为检验是否有Na2SO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上述方案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两点理由:①;②。27、(12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①用量筒量取50mL0.50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0.55mol·L-1NaOH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温度。回答下列问题:(1)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B.分三次少量倒入C.一次迅速倒入(2)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B.揭开泡沫塑料板用玻璃棒搅拌C.轻轻地振荡烧杯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上下搅动(3)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L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4)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记录数据如下:实验序号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120.020.123.2220.220.423.4320.520.623.6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5)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14分)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1)工业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向新制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3)氯化铝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4)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9、(10分)高温下N2和O2发生反应N2(g)+O2(g)2NO(g),是导致汽车尾气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1)下图是T1、T2两种不同温度下,一定量的NO发生分解过程中N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据此判断反应N2(g)+O2(g)2NO(g)为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20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N2与5molO2,达到平衡后NO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该温度下,若开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N2和O2均为1mol,则达到平衡后N2的转化率为______。(3)汽车净化装置里装有含Pd化合物的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写出其变化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4)为减少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常采用CxHy(烃)催化还原NOx消除氢氧化物的污染。例如: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CH4(g)+4NO(g)=2N2(g)+CO2(g)+2H2O(g)△H2若16gCH4还原NO2至N2共放出热量867kJ,则△H2=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B【解析】

由图象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详解】A项、碳酸钙分解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项、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符合题意;C项、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混合搅拌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D项、电解水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铝热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水解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C、CO、H2作为还原剂的反应等。2、D【解析】

A项、如n=2时,转化率相等,故A错误;B项、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反应前后压强不变,起始时刻和达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比为1:1,故B错误;C项、当2v正(A)=v逆(C)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D项、反应在一个容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没达平衡时容器体积在变化,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则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中平衡标志的判断,转化率、及等效平衡问题,注意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状态。3、A【解析】

①2Zn(s)+O2(g)=2ZnO(s)△H=-701.0kJ•mol-1,②2Hg(l)+O2(g)=2HgO(s)△H=-181.6kJ•mol-1,依据盖斯定律,将①-②得到:2Zn(s)+2HgO(s)=2ZnO(s)+2Hg(l)△H=-519.4kJ/mol,则反应:Zn(s)+HgO(s)=ZnO(s)+Hg(l)△H=-259.7kJ/mol,故选A。4、C【解析】

可逆反应可以从正逆两个方向建立平衡,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据此判断分析。【详解】若开始时只加入了X、Y,反应从正方向开始,Z完全由X、Y反应生成,可得X、Y的最大值是0.4mol·L-1、0.2mol·L-1;若开始时只加入了Z,反应从逆反应方向开始,X、Y完全由Z分解生成,可得Z的最大值是0.4mol·L-1,所以X可能为0.3mol·L-1、Y可能0.15mol·L-1、Z可能为0.4mol·L-1;X,Z分别是反应物和生成物,不可能都比平衡时的浓度大,故不可能X,Z均为0.25mol·L-1,选C。5、C【解析】

A.向浓硝酸中伸入铜丝,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u+4H++2NO3-═Cu2++2NO2↑+2H2O,故A错误;B.铝盐可以和一水合氨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生成的Al(OH)3不溶于过量的氨水,所以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B错误;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硝酸拆成离子形式,离子方程式为:3NO2+H2O=2H++2NO3-+NO,故C正确;D.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NO和水,离子方程式为:3SO32-+2NO3-+2H+═3SO42-+H2O+2NO↑,故D错误。故选C。【点睛】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方法:“一看”电荷是否守恒:在离子方程式中,两边的电荷数及原子数必须守恒;“二看”拆分是否恰当:在离子方程式中,强酸、强碱和易溶于水的盐拆分成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均不能拆分,要写成化学式;“三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离子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必须是客观事实相吻合。6、A【解析】A、C2H3Cl是氯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各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A正确;B.CHCl3是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B错误;C.CH3CH=CH2分子中含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均共面,C错误;D.CH3-CH3分子中含有2个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均共面,D错误,答案选A。点睛: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是解答额根据,例如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居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分子中的5个原子中没有任何4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内。其中任意三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个原子在同一直线上。乙烯是平面型结构,分子中的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内,键角都约为120°。苯是平面型结构,分子中的12个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另外要注意碳单键可以旋转而碳碳双键不能旋转。7、C【解析】A.当活化分子之间发生有效碰撞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故A错误;B.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当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故B错误;C.活化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故C正确;D.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但百分数不变,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活化能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注意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以及活化能等概念的理解,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当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8、A【解析】A.标准状况下,22.4LCH4的物质的量为1mol,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的化合价有-4价变成+4价,转移电子数为8NA,故A正确;B.常温常压下,乙醇为液体,未告知乙醇的密度,无法计算11.2L乙醇的质量,也就无法计算其中含有的分子数,故B错误;C.苯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故C错误;D.未告知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0.1mol·L-1NaCl溶液中含有Na+的数目,故D错误;故选A。9、D【解析】

Pt电极a通入氨气生成氮气,说明氨气被氧化,为原电池负极,则b为正极,氧气得电子被还原,结合电极方程式解答该题。【详解】A.氧气在b极发生还原反应,则b极为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则电流由b极流向a极,故A错误;B.溶液中的阴离子会移向负极,故OH﹣向a极移动,故B错误;C.a极通入氨气生成氮气,电解质环境是碱性,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OH﹣﹣6e﹣═N2+6H2O,故C错误;D.b极氧气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故D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根据O、N元素化合价变化判断正负极,再结合反应物、生成物及得失电子书写电极反应式,注意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结合电解质特点,为易错点。10、A【解析】

A.非金属性N>C>Si,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酸性:HNO3>H2CO3>H2SiO3,选项A正确;B.非金属性F>O>S,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则稳定性:HF>H2O>H2S,选项B错误;C、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离子的还原性:Cl-<Br-<I-,选项C错误;D.金属性Na>Mg、Ca>Mg,元素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NaOH>Mg(OH)2、Ca(OH)2>Mg(OH)2,选项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注重基础积累的积累即可,易错点为选项B:根据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判断对应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11、B【解析】

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促进了水的电离,生成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pH减小,水的离子积增大,水的离子积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但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所以水仍是中性。综上所述,给纯水加热时水的离子积增大、pH减小、呈中性,故B正确。

故选B。12、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注意事项。如除杂不能增加新杂质;碘遇淀粉溶液变蓝;检验糖类水解产物时一定要先中和酸,再加入新制Cu(OH)2,加热才能产生砖红色沉淀。详解:A.乙烷中含乙烯杂质不能用加入氢气反应的方法除去,因为会增加新杂质氢气,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除去,故A错误;B.C4H9Br符合CnH2n+1Br,是饱和的一溴代烃,所以同分异构体有4种,故B正确;C.碘遇淀粉溶液会变蓝。在淀粉溶液中加入KI溶液,液体不会变蓝色,故C错误;D.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加碱中和后,再加入新制Cu(OH)2,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故D错误;答案:B。13、D【解析】分析:6s时,A的物质的量增加1.2mol,D的物质的量增加0.4mol,A、D是生成物;B的物质的量减少0.6mol,C的物质的量减少0.8,B、C是反应物,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设A、B、C、D的计量系数分别为a、b、c、d则a:b:c:d=1.2:0.6:0.8:0.4=6:3:4:2,所以反应方程式为3B+4C6A+2D;根据V=∆c/∆t计算反应速率,且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据以上分析解答。详解:6s时,A的物质的量增加1.2mol,D的物质的量增加0.4mol,A、D是生成物;B的物质的量减少0.6mol,C的物质的量减少0.8,B、C是反应物,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设A、B、C、D的计量系数分别为a、b、c、d则a:b:c:d=1.2:0.6:0.8:0.4=6:3:4:2,所以反应方程式为3B+4C6A+2D,A错误;反应进行到6s时反应达到平衡,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为化学计量数之比,不相等,B错误;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0.4)/2×6=0.05mol/(L•s),C错误;反应进行到1s时,v(A)=0.6/2×1=0.3mol/(L•s),v(D)=0.2/2×1=0.1mol/(L•s),v(A)3v(D),D正确;正确选项D。14、C【解析】

A.N2中每个N原子上还都有一对孤电子对,所以其电子式:,A错误;B.Cl-离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所以Cl-的结构示意图:,B错误;C.该图示表示的是CH4分子的比例模型,C正确;D.质子数为92、中子数为146的铀(U)质量数是238,可用原子符号:,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15、B【解析】将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2Na2O2+2H2O=4NaOH+O2↑,2NaOH+FeCl2=Fe(OH)2↓+2NaCl,4Fe(OH)2+O2+H2O=4Fe(OH)3,4Fe(OH)2是白色沉淀易被氧化为红褐色的Fe(OH)3沉淀,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有大量气泡生成,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故答案为B。点睛:结合钠和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准确分析反应过程是解本题的关键,Na2O2投入FeCl2溶液反应中Na2O2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再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被氧化为氢氧化铁,其中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实验描述是难点。16、C【解析】试题分析:转化率一定的点表示平衡状态,所以a、b点在曲线上,所以表示平衡状态,而c点的NO的转化率低于平衡转化率,说明未达平衡状态,且反应正向进行,所以v(正)>v(逆);而d点对应的NO的转化率大于平衡时的转化率,则平衡逆向移动,所以v(正)<v(逆),则符合题意的点是c点,答案选C。考点:考查对图像的分析,平衡移动的判断,平衡状态的判断17、A【解析】

2s后生成C为0.6mol/L×2L=1.2mol,2A(g)+B(g)⇌xC(g)开始4mol

2mol

0

转化1.2mol

0.6mol1.2mol2s

2.8mol

1.4mol1.2mol2s内用物质C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6mol/L2s=0.3mol/(L•s)。①2s内用物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4mol-2.8mol2L2s=0.3mol/(L•s),故①正确;②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2s内用物质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s)×12=0.15mol/(L•s),故②错误;③2s时物质B的转化率为0.6mol2mol×100%=30%,故③错误;④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18、C【解析】

A.氢氧化亚铁易被氧气氧化,氯化亚铁溶液应用苯隔绝空气,否则即使生成氢氧化亚铁也被空气氧化而变质,故A达不到实验目的;B.验证非金属性Cl>C>Si,应用高氯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然后通入硅酸钠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故B所有盐酸不合理;C.高锰酸钾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品红用于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如有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合理,故C药品和装置合理且能完成相应实验;D.为防止试管炸裂,则加热的试管应将其口向下倾斜,故D装置不合理。故选C。19、B【解析】

根据电子流动的方向,铜棒为负极,Ag棒为正极,然后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详解】A、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根据装置图,铜棒为负极,Ag棒为正极,故A说法正确;B、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K+移向AgNO3溶液,故B说法错误;C、取出盐桥后,该装置不是闭合回路,即不属于原电池,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故C说法正确;D、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因此工作一段时间后,Cu(NO3)2溶液中c(Cu2+)增大,故D说法正确;答案选B。20、B【解析】

A.植物油能溶于乙醇中,不能使用分液漏斗分离,A错误;B.乙酸乙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是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因此可以使用分液漏斗分离,B正确;C.乙酸与乙醇互溶,不能使用分液漏斗分离,C错误;D.汽油和煤油是互溶的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不能使用分液漏斗,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21、B【解析】

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10000以上,麦芽糖、油脂、氨基酸都是小分子,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淀粉、纤维素、天然橡胶、蛋白质,故选项B正确。22、B【解析】A、因纳米车很小,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清晰地看到这种“纳米车”的运动,选项A错误;B、“纳米车”的诞生,说明人类操纵分子的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选项B正确;C、由不同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C60是一种单质,选项C错误;D、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C60是单质,不是核素,选项D错误。答案选B。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氮铝氩钙KKFF相同是HClO4高氯酸Al(OH)3Al(OH)3+3HCl===AlCl3+3H2O【解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N、②为F、③为Na、④为Mg、⑤为Al、⑥为Si、⑦为S、⑧为Cl、⑨为Ar、⑩为K、⑾为Ca、⑿为Br,据此分析。【详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N、②为F、③为Na、④为Mg、⑤为Al、⑥为Si、⑦为S、⑧为Cl、⑨为Ar、⑩为K、⑾为Ca、⑿为Br。(1)下列元素名称①为氮,⑤为铝,⑨为氩,⑾为钙;(2)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故上述元素中K元素的金属性最强;除稀有气体元素以外,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上述元素中K的原子半径最大;F的原子半径最小;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故上述元素中F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其氢化物最稳定的是F;(3)元素②和③形成的离子F-和Na+都为10电子离子,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两者形成的化合物NaF由钠离子和氟离子构成,属于离子化合物,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4)元素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HClO4,名称为高氯酸;(5)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属于两性氢氧化物的是Al(OH)3,Al(OH)3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点睛】本题是一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综合题目,考查角度广。根据元素的周期数和族序数来确定元素是解题的关键。24、SiO2Fe(OH)3MnO4﹣+3Fe2++7H2O=MnO2↓+3Fe(OH)3↓+5H+3Mn2++2MnO4-+2H2O=5MnO2↓+4H+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浸没沉淀,待蒸馏水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解析】分析:闪锌矿(主要成分ZnS,含有FeS、SiO2、MnCO3等杂质)用硫酸溶液溶解并过滤后,滤渣为不溶于稀硫酸的SiO2,逸出的气体为H2S,并用空气氧化H2S气体得到S,防污染空气,滤液1中含有FeSO4、ZnSO4及MnSO4等溶质,调整滤液1pH至5,并滴加KMnO4溶液,氧化溶液中的Fe2+和Mn2+,最终得到不溶物MnO2和Fe(OH)3,过滤得滤液2为ZnSO4和K2SO4溶液,在滤液2中滴加Na2CO3溶液,得ZnCO3沉淀,过滤、洗涤并干燥,最终煅烧得到ZnO,据此分析解题。详解:(1)根据分析知闪锌矿(主要成分ZnS,含有FeS、SiO2、MnCO3,不溶于稀硫酸的为SiO2,所以滤渣1为SiO2。故答案为SiO2。(2)滤液1经氧化并调节溶液PH=5后,得到不溶于水的MnO2和Fe(OH)3,则过滤所得不溶沉淀X为Fe(OH)3故答案为Fe(OH)3。(3)转化Ⅱ为用KMnO4氧化溶液中Fe2+,还原产物为Mn2+,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4-+3Fe2++7H2O=MnO2↓+3Fe(OH)3↓+5H+,3Mn2+

+2MnO4-

+2H2O=5MnO2↓+4H+

。故答案为MnO4-+3Fe2++7H2O=MnO2↓+3Fe(OH)3↓+5H+;3Mn2+

+2MnO4-

+2H2O=5MnO2↓+4H+

(6)“一系列操作”包括过滤、洗涤、干燥。洗涤不溶物的方法是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浸没沉淀,待蒸馏水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故答案为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浸没沉淀,待蒸馏水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25、过滤;2I-+Cl2=I2+2Cl-;坩埚、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B【解析】

(1)分离固体和液体用过滤,利用溶解性的差异来分析。②中Cl2将I-氧化成I2;(2)灼烧固体用到坩埚、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3)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详解】(1)过滤适用于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根据流程可知,分离固体海带灰和液体碘离子的溶液用过滤。②中的反应是Cl2将I-氧化成I2的反应,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Cl2=I2+2Cl-;(1)灼烧海带的仪器是坩埚、用于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放置坩埚的仪器是泥三角、三脚架;(3)萃取的基本原则两种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另一种大的多,故可用四氯化碳或苯等,酒精、醋酸、甘油等和水是互溶的,不能选择。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侧重考查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掌握过滤、萃取、灼烧固体等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26、(1)2Na2O2+2SO2=2Na2SO3+O2(2)取白色固体适量,加入稀硫酸,若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则证明该固体中含有Na2SO3(3)不合理①稀硝酸能将亚硫酸钡氧化成硫酸钡②如果反应后的固体中残留有Na2O2,它溶于水后也能将亚硫酸根氧化成硫酸根【解析】本题以Na2O2与SO2反应的原理为背景,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1)类比CO2与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难写出SO2和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SO2=2Na2SO3+O2。(2)检验SO32-,可往白色固体中加入稀H2SO4,看能否产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若产生这种气体,则证明有Na2SO3生成。(3)HNO3(稀)具有强氧化性,可将BaSO3氧化成BaSO4,若反应后的固体中仍有Na2O2,它溶于水后也能将SO32-氧化成SO42-,故所给方案不合理。27、CDΔH1=ΔH2<ΔH3-51.8kJ·mol-1不能H2SO4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解析】分析:(1)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分几次倒入,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2)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3)H+(aq)+OH-(aq)═H2O(l);△H=-57.3kJ•mol-1;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4)根据中和热计算公式Q=cm△T中涉及的未知数据进行判断;(5)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生成沉淀的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影响测定结果。详解:(1)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迅速的倒入,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散失,不能分几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故选C;(2)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不能使用温度计搅拌;也不能轻轻地振荡烧杯,否则可能导致液体溅出或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更不能打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有热量散失,故选D;(3)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和1L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57.3kJ;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电离过程是吸热程,稀氨水和1L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小于57.3kJ,反应焓变是负值,所以△H1=△H2<△H3,故答案为△H1=△H2<△H3;(4)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05℃,反应后温度为:23.2℃,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5℃;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3℃,反应后温度为:23.4℃,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55℃,反应后温度为:23.6℃,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05℃;50mL的0.50mol/L盐酸与50mL的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m=100mL×1g/cm3=100g,c=4.18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4.18J/(g•℃)×100g×=1.2959kJ,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9kJ,所以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9kJ×=51.8kJ,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1.8kJ/mol,故答案为-51.8kJ/mol;(5)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除了生成水外,还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