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晓声《人世间》的史诗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梁晓声《人世间》的史诗性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剖析和解读著名作家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的史诗性特质的学术文章。该文章通过对小说的文本细读、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研究以及叙事结构探讨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了《人世间》作为一部史诗性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梁晓声及其文学创作背景,特别是《人世间》的创作背景和出版情况,为读者提供了作品的基本信息。随后,文章从史诗性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小说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叙事结构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在历史背景方面,文章通过梳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变迁,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在人物形象方面,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展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叙事结构方面,文章指出了小说采用的多线叙事手法和时空跳跃技巧,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宏大而复杂的叙事结构。在主题思想方面,文章认为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巨大变革和人民生活的沧桑巨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坚韧不拔。二、《人世间》的史诗性主题《人世间》作为一部展现中国社会变迁的鸿篇巨制,其史诗性主题尤为突出。作品以周家三代人的视角,跨越五十年的时间,深度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通过对周秉昆、周蓉、周秉义等人物命运的细致刻画,梁晓声成功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展现了社会历史进程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不仅关注了个体命运,更通过个体命运的沉浮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沧桑巨变。他通过描绘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内在联系。同时,作品还深入探讨了家庭伦理、人性善恶、道德选择等普遍主题,使得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世间》的史诗性主题还在于其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和生动呈现。作品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这些人物形象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史诗性内涵。《人世间》的史诗性主题体现在其对社会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映、对个体命运的细致刻画以及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等多个方面。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社会价值的史诗性作品。三、《人世间》的史诗性结构《人世间》作为一部史诗性作品,其结构宏大且复杂,充分展现了作者梁晓声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作品以周秉昆一家为核心,通过多条线索交织,构建了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画卷。在结构上,作品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叙述方式,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周秉昆的个人成长、家庭变迁、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网络。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得作品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同时,《人世间》的史诗性结构还体现在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画上。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入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民的命运沉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作品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人物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刻画,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人世间》的史诗性结构还体现在对于人物的塑造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们不仅具有各自的命运轨迹,也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于人物的深入刻画,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揭示了历史进程中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人世间》的史诗性结构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多维度的叙事方式、对于历史时期的深入刻画以及对于人物的塑造,作品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民的命运沉浮。这种史诗性结构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四、《人世间》的史诗性风格《人世间》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其风格独特而深远。梁晓声以其精细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沉浮描绘得淋漓尽致。史诗性风格的首要特征是宏大的叙事结构。《人世间》以周家三代人的视角,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种叙事结构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同时也赋予了作品巨大的包容性和深刻性。史诗性风格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人世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构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画卷。再者,史诗性风格还体现在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上。《人世间》不仅关注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沉浮,更关注人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这种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史诗性风格还体现在作品的语言表达上。梁晓声以其独特的文学语言,将社会变迁和人性沉浮描绘得生动而细腻。他的文字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人世间》的史诗性风格体现在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挖掘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上。这种风格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也赋予了作品巨大的包容性和深刻性。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沉浮,也让我们看到了人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人世间》不仅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佳作。五、结论《人世间》作为梁晓声的一部杰出作品,无疑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部小说不仅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从史诗性的角度对《人世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期望能够揭示出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通过对《人世间》的史诗性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部作品以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展现了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的描绘,更是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呈现。这种全景式的叙事方式,使得《人世间》具有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特征。同时,《人世间》也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探索,展现了史诗般的深度。小说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这种深度使得《人世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史诗。《人世间》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史诗般的艺术魅力。梁晓声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一个真实而又梦幻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对现实的反映,又是对理想的追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人世间》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无论是在叙事结构、社会洞察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史诗性特征。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史诗。对《人世间》的史诗性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参考资料:梁晓声的《人世间》是一部描绘中国社会半个世纪变迁的卓越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梁晓声巧妙地以家庭、社区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心理变迁。《人世间》的时间跨度大约五十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初。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梁晓声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不仅中国社会宏观的变革和发展,更是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以周秉昆一家的生活为主线,串起了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的命运。《人世间》也展示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周秉昆和他的兄妹们的经历,他们的爱情、友情和亲情,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与他们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密不可分。《人世间》也体现了梁晓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面对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梁晓声并没有忽视人文关怀,反而更加重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他坚信文学应该具备引人向善的力量,能影响一个人成为好人。这一点在《人世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人世间》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它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世间》也引导我们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对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在保持社会进步的坚守我们的价值观念,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公正?《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人世间》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2019年7月,《人世间》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同年8月16日,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周父是根红苗正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长女为追求“诗人”的爱情,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小儿子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作者将从共乐区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嵌入到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动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他们中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了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努力打拼辛劳谋生,其性格命运虽各有不同,但始终恪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伦理道德,做一个好人是他们的信念或者说信仰。周秉昆,在兄弟姐妹中排最小,留在了城里。与哥哥周秉义和姐姐周蓉不同,周秉昆没有读书的潜质。从木材厂、酱油厂工人,到《大众说唱》的责任编辑,再到饭店副经理,他在父母身边过着相对普通的工人生活。他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的是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普通大众的命运沉浮,他的感情经历所展现的也是老一辈北方男性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周秉昆是一条不宽不窄的叙述通道。道路的左边,是他的哥哥周秉义、嫂子郝冬梅,他的姐姐周蓉、姐夫蔡晓光,他的父母,还有他自己后来建立的小家庭以及光明等。右边,则是他的街坊、他的工友们,在他们的生活圈里,有派出所的片警,有下到工厂来接受改造的“老革命”,有同为工友、后来上大学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小伙伴,还有周秉昆后来在杂志社工作的同事。道路两边的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遭遇,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上,上演着活色生香的人间悲喜剧。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些生活圈,有的有些交叉,有的则相对封闭根本就没有往来。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周秉昆就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生活圈子里,发挥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周秉昆的一生都扎根在社会的底层,他是寄托了梁晓声民间伦理本位意识和“好人文化观”的人物载体。在城市平民周秉昆这里,“好人文化观”具体体现为对理想主义爱情的坚守、民间友情道义的担当和伦理本位亲情的守望。周秉义,周秉昆的哥哥。他到生产建设兵团后,和被“打倒”的副省长的女儿、自己的高中同学郝冬梅结成伴侣。改革开放后,他考上名牌大学(北京大学),在身为老干部的岳母的挑剔和辅佐下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他当过国营大厂的党委书记,当过省内第二大城市的市委书记,后来到中央机关工作,成为一位履职多年的正厅级干部。临到快退休时,他毅然回到家乡,想要改变A市贫困区普通百姓的生活处境,进行棚户区改造。他在完成贫困区改造后被人诬陷,组织上经过调查还他清白,他最后无怨无悔地离开了人世。周秉义是是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着意塑造的知识分子、党的干部系列人物形象代表,他寄托了梁晓声“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理念。他是具有西西弗斯式英雄主义情怀的平民英雄,也是常常陷入情感与理智矛盾冲突的鲜活个体。周蓉,周秉昆的姐姐,周秉义的妹妹,她敢做敢为,自己的命运自己扛。早年作为文艺女青年,激情澎湃、义无反顾地奔赴贵州山区,与从北京发配到这里的“右派”诗人冯化成结为伴侣。等到改革开放后自己考上北大,看到回城的冯诗人恶性弥补自己的青春损失时,她决然与之分手。后来她到国外照顾自己的女儿十几年,回国后不恋过去的副教授身份,到民办中学做数学老师,直到退休后和丈夫蔡晓光一起到贫困山村帮助失学儿童。她是梁晓声在《人世间》中从自由伦理维度塑造的一位具有叛逆与独立精神的“知识女性”形象,具有在那个压抑的年代难能可贵的独立自主现代意识。周蓉经历过两段婚姻,第一段是建立在精神崇拜基础上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但最终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走向破灭。她的第二段婚姻是褪去年少轻狂的理性之爱,重返故乡的周蓉与曾经的追求者蔡晓光在冥冥之中的相遇,再次迎来了爱情的曙光。周蓉作为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其现代意识也贯穿在其一生的求学与工作中,她力图冲破现实拘囿,积极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所做出的种种努力,都是对传统女性温顺软弱,依附于男权的一种挑战。周志刚是周氏兄妹的父亲,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为了国家建设,他常年在外东奔西走,内心一直洋溢着国家主人公、社会建设者的豪迈和激情。同时,他又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周氏兄妹之所以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与周志刚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工人阶级的高大形象。郑娟,周秉昆的妻子。梁晓声在《人世间》中塑造的郑娟是一个温柔坚韧、带有圣母光辉的完美妻子形象。郑娟不同于《人世间》中其他女性形象,既没有周蓉的博学多才,也没有郝冬梅的官二代背景,她卑微的人生因周秉昆的出现而发生逆转。婚前她是亟待拯救的落难天使,婚后转变为贤妻良母式的“民间天使”。郑娟的前期书写延续了受难的母题,交代其年轻守寡不幸被强奸生子、家庭清贫的苦难命运。郑娟与西方文学史上的“天使型女性”类似,这点在文中也有具体的阐述:“有一类女人似乎是上帝差遣到民间的天使,只要她们与哪一户人家发生了亲密关系,那户人家便蓬荜生辉。”周蓉的第二任丈夫。周蓉中学时,省商业厅长的儿子蔡晓光就追求她,周蓉却为爱情追到贵州插队,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诗人冯化成结婚,蔡晓光却心甘情愿为周蓉投奔恋人打掩护。“文革”结束后,成了北大学生的周蓉发现出了名的丈夫是个行为不端、沽名钓誉的人,果断跟他离了婚。周蓉婚姻的变故却给周家带回了曾经的拯救者蔡晓光,蔡晓光成了周蓉的丈夫。蔡晓光“文革”后虽没什么政治前途了,但他改行搞文艺,专拍主旋律电视剧,成了A市颇具能量的名导“蔡绝主”。周蓉和蔡晓光间虽然多了些人生的波折,但彼此间的情感却历久弥深。周秉义的妻子。周秉义到生产建设兵团后,和被“打倒”的副省长的女儿、自己的高中同学郝冬梅结成伴侣,两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因为生活的变故走到了一起。在周秉义生病去世后不久,郝冬梅便嫁给了一个“红二代”。小说的尾声这样叙述道:“九月下旬,郝冬梅给周蓉发了条短信,说自己将在‘十一’当日结婚,希望周蓉做伴娘。”而她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位标准的“红二代”。对于自己的迅速改嫁,冬梅给周蓉的解释是:“我是为你哥作出这种决定的,他临终前,要求我答应他这么做,我自己需要重新找到归宿。”周家的第三代人以周蓉的女儿玥玥和周秉昆的儿子周楠、周聪为代表,他们的生活比父辈要幸福得多,拥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又赶上出国热。时代的变革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走向,时代的进步也给百姓们提供了施展自身才能的机会。周秉昆等人与曲秀贞老太太、白笑川、邵敬文等长辈之间的交际中体现了《人世间》的友情书写。从“文革”到改革开放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周秉昆等人对曲秀贞老太太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误解与不满,到后来对老太太充满尊重与敬佩之情,这种深厚的友谊实际上是一种官民之间的帮扶所促就的。周秉昆和他的朋友遭遇困境和祸患,曲老太太给予了帮助。《大众说唱》的编辑白笑川和邵敬文也对周秉昆等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了充分的帮助。这种基于不同阶层之间的照顾与帮扶,既体现了作品于人间烟火之处彰显的道义与担当,也凸显了底层社会的道德理想主义。郑娟和光明的母亲,她在《人世间》没有留下姓名,她首次出现在小说中时,佝偻着身子,推着一辆破破烂烂的冰棍车,车上插着十几支糖葫芦。她又老又丑,走在严寒的冬天里。就是这样一个老妇人,在自己的贫寒中带着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先是郑娟,后是盲童光明。他们都是她捡来的,都不是她亲生的孩子。她靠卖点冰棍、糖葫芦,带着郑娟、光明糊着火柴盒在艰难度日。她不声不响地离开了人世,平静从容。她一生卑微,内心却高洁善良,体现了深刻的人性美好,让人为之动容。光字片”派出所的民警龚维则出现在小说中时,他自己年龄并不大,却正在劝导哥哥姐姐们下乡后留在城里的一群小青年:要管好自己,不要给社会惹事生非。多年以后,这位“小龚叔叔”当了分局常务副局长。从中纪委下来办案的吕川和当年同在酱油厂的工友们聚会,临别时不经意地和“小龚叔叔”的侄儿“拥抱了一下”。这个时候,让人意识到:龚维则要出事。果不其然,“小龚叔叔”成了腐败分子。对这个人物,小说里只有几处笔墨不多的下笔,却让人印象很深。在《人世间》中,值得品味的人物还有很多。盲童光明成年后,周秉昆还在为他的将来操心时,他主动去了寺院,为人们按摩推拿,做起善事。还有那些更普通、更底层的孙赶超、于虹、常进步、肖国庆、吴倩等。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日子平顺时,他们还能将就;一旦生活发生些变故,他们的日子就难以为继,千疮百孔。肖国庆后来得了尿毒症,每周要透析,为了不再给已经负担不起的家庭增加负担,最后他选择了卧轨。《人世间》与梁晓声以往的创作和思考,既有精神上的关联,又有格局上的扩展。它突出体现在,《人世间》提供了一个新的写作视野。在《人世间》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不再指向某个单一的社会阶层和某一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向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重在展现人世间的社会生活情形。在这里,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他从自己熟悉的城市贫民区的底层生活写起,然后一步一步发散到社会的其他阶层和人群,写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写人与人之间的纠缠,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从而勾画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作品在人世间的大视野下展开,紧紧扣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基本线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社会现实的丰富和生动。《人世间》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年代写作”。所谓年代写作,往往被理解为出生于某个年代的作家的写作。《人世间》的写作,恰恰是从年代开始的。《人世间》里的周氏三兄妹,是共和国的第一代人。作品从他们走进社会的20世纪70年代初写起,一直写到改革开放的21世纪1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近50年。梁晓声和共和国同龄,他有条件写出这一段感同身受的历史。而这近50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百姓生活由贫困走向富裕,社会文化从贫乏走向多元。当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与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时,人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人间奇景。而这正是《人世间》要向人们集中展示的。把百姓生活放进近50年的时间长河里去浸润、磨洗,这确实需要胆识和勇气。而百姓生活作为现实生活的基础和根本,也最能印证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于是,在《人世间》里,可以看到,这近50年里出现过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走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动向和重要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对《人世间》中的各类人物,都发生过深刻的人生影响。于是,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的生活场景里,人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在《人世间》里,还读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读到了平民百姓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读到了读书影响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提示,以及作者对人间世事的忧思和感怀。《人世间》形象而直观地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这对于人们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这是年代写作的必然意义,更是《人世间》的价值所在。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同时,在《人世间》里,作者倾注了自己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切关怀。在时代大潮中,对每个人来说,追求更好的生活,都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但追求的方式和手段、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又往往决定了他们人生努力的价值优劣。平民百姓如何改变人生和命运,生活向往如何得到有效实现,这是作者尤为关切的。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人世间》体现出了深厚宽广的忧患和悲悯。这是梁晓声的人间情怀,也是他写出《人世间》的内在动因。《人世间》历经数年创作完成,题材容量超过过往,时空跨度大,刻画人物多,既抒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小说分上中下三卷,主要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变结构全篇,表现出作者驾驭复杂题材的匠心独具和功力。《人世间》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能力。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没有人物命运的大起大伏。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李掖平:梁晓声的《人世间》是一部关注时代关注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向平民的理想,尊严和荣光致敬的长篇小说。该小说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朴实日常的平民视角,接地气有温度的语言,以可亲可敬的平民史诗性,标示出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评论家孟繁华:《人世间》写的是百姓生活,它将励志色彩潜隐在作品当中,写人物、写人心对当下青年读者具有教科书意义。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皮钧:《人世间》是一代人的时代阅历,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人民总结。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文学评论家李师东: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人世间》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人世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代表作品,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描绘,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入挖掘。而在这部作品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尤其是他的童年经验,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晓声的童年是在一个充满艰辛的环境中度过的。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生活拮据。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被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人世间》的创作中。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梁晓声童年生活相似的影子。例如,小说中的“光字片”地区,就是以梁晓声的出生地哈尔滨为背景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4999.1-2025高温合金检验方法第1部分:低倍组织
- 山西省(同盛地区)2026届数学九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1.4 这是谁的叶一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教科版)
- 聚焦2025年: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与区域市场环保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报告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政策与区域发展报告
- Module 7unit 1Alice was sitting with her sister by the river(教学设计)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2025年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与政策支持研究报告
- 电影放映权许可合同(标准版)
- 2025年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创新与分布式能源应用报告
- 2025年中国干式厕所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企业财务制度规范范本合集
- 2025员工试用期间合同范本下载
- 仓库人员安全培训模板课件
- 资产招商运营管理办法
- 邮政管理毕业论文
- 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编制方案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共55张课件】
- 双碱法脱硫操作专项规程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英语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 多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