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核心要点聚焦热考专项突破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政治秦朝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到西汉时得以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士族势力强大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思想文化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传入与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并行,儒学出现危机核心要点聚焦考点1政治——从国家统一到分裂割据[知识梳理]一、秦汉(公元前221年至220年)1.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1)秦朝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秦朝,定都咸阳。(2)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是其突出特征。(3)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室的各项事务。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和牵制,加强了皇权。(4)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始皇将其推广到全国。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汉朝(公元前202年至220年)二、魏晋南北朝(220—589年)1.国家政局(1)总体:政权更迭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遭到破坏。(2)西晋:出现短暂的全国统一。(3)北魏:北方重新统一和出现民族大交融。2.中央官制:三省制的雏形出现,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3.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大权,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4.门阀政治(1)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3)衰落:东晋末至南朝,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隋唐科举制兴起后,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5.孝文帝改革(1)内容: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设立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2)意义: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为后世隋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新教材新观点秦汉官员的考核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深化拓展]拓展1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四大转型

拓展2

汉朝政治的四大突出特色

[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2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C解析

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但小农经济使用铁犁牛耕,材料强调的是“相马”之术,故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秦汉时期相马术的发展是为了商业交往,故B项错误;在中国古代,马是重要的军事装备,故C项正确;相马术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2.(2023全国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B解析

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孱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或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西汉时就已形成,A项错误;东汉后期各州刺史或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C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地方州长官的行政权力增强,原有的监察制度的效力弱化,D项错误。3.(2023山东卷,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A解析

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因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排除D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维护国家政治统一1.(2023四川绵阳一模)汉初,王侯拥有较大的置吏权,士人通过举荐、上书、被诸侯王征聘等方式起家于封国。汉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代替,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这一变化(

)A.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B.削弱了地方官员职权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A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代替,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用察举制,使朝廷掌握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职权的变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政效率的提高与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有关,与选官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易错点拨汉武帝时期采用察举制,使中央掌握选官权,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易错点2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的影响2.(2023河南商丘模拟)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何如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A易错点拨魏晋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职、官场日益腐败的局面。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吕思勉认为九品中正制“舍功实而采虚名”,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人才的自由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能得出“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和“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排除C、D两项。考点2经济——从休养生息到重农抑商[知识梳理]一、农业

二、手工业1.丝织业:汉朝中国获得“丝国”称号。2.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冶铁业: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南北朝出现灌钢法。三、商业1.汉朝(1)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2)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3)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比较稳定。新教材新观点汉朝丝绸之路对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深化拓展]拓展1

汉朝的三大经济政策

拓展2

汉朝庄园经济的四大特点

封建土地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拓展3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四大特点

拓展4

素养要语(1)汉朝的屯田制和北魏的均田制均是土地国有制,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土地。(2)西汉初年,商贾势力迅猛发展。汉武帝时,通过盐铁官营等措施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手工业,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3)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战乱曾使北方商业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状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洛阳一改商业颓废状态,一度非常繁华。[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A解析

根据材料“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汉武帝通过选官制度、币制改革、抑制商人、盐铁专卖制度等增加财政收入,却单单不增加农业赋税,这说明汉武帝重视农业和农民,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汉武帝不是汉初的皇帝,此举并不是服务于汉初的战事,排除B项;汉武帝在农业之外征收了大量赋税,不能体现藏富于民,排除C项;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2.(2021全国乙卷,25)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A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

3.(2020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解析

根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根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曹操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实行屯田制,对安定中原人民从事农业耕作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一措施不能促进中原人口南迁,排除C项。4.(2023全国甲卷,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D解析

根据图示公元2年和公元140年,可知时间跨度为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这期间经历了王莽篡汉、北方战乱,江浙一带受到一定波及,这导致移民更多流入远离战乱的湘江流域,所以到了公元140年,湘江流域人口数量远超江浙一带,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王莽实行“王田制”,以及东汉初期统治者注意限制土地兼并,所以土地兼并并非导致湘江流域与江浙一带户口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汉代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导致湘江流域与江浙一带人口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根据图示公元2年户口数可知,湘江流域原本户口数低于江浙一带,按正常人口自然增长,到公元140年湘江流域户口数不会反超江浙这么多,排除C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汉朝发展国有土地的意图1.汉朝建立后,一方面继承秦朝官府的公田,一方面通过罚没商人田产、开垦荒地、占有无主荒地等方式大量扩充国有土地,并设置专门机构对公田进行管理。这些做法(

)A.加速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B.有利于保障朝廷的粮食安全C.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D.有利于强化基层社会的管理B解析

根据材料“一方面通过罚没商人田产、开垦荒地、占有无主荒地等方式大量扩充国有土地,并设置专门机构对公田进行管理”,可知汉朝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设置专门机构对公田进行管理,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朝廷的粮食安全,故选B项。易错点拨汉朝通过扩充国有土地,保证国家控制并发展小农经济,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易错点2

魏晋时期墓葬画像砖反映的农耕技术的进步2.魏晋时期的大量墓葬画像砖显示,牛不仅参与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个过程,而且已由“二牛”向“一牛”转变(如图1、图2所示),这一“转变”(

)A.反映了战乱导致了耕牛缺乏B.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成熟C.有利于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D.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衰退C解析由材料“牛不仅参与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个过程,而且已由‘二牛’向‘一牛’转变”,可知牛参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且耕牛使用数量减少,说明牛耕便捷高效,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故选C项;从二牛到一牛体现出牛耕技术的进步,而非战乱造成,排除A项;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发展而非衰退,排除D项。易错点拨魏晋时期墓葬画像砖反映的二牛向一牛转变,说明牛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考点3文化——从尊崇儒术到三教并存[知识梳理]一、思想1.治国思想(1)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2)汉初:信奉“黄老无为”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从此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二、科技1.造纸术: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和候风地动仪。3.数学(1)东汉:《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2)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4.医学: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5.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农书,体现了因地因时制宜、北方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文艺1.文学:两汉时期,辞藻华丽、手法夸张的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书法: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书法开始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3.绘画:文人画兴起,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新教材新观点疫病的防治与救治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古人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深化拓展]拓展1

认识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2)联系①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②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拓展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体现的五大时代特征

拓展3

素养要语(1)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法家治乱世、道家治衰世、儒家治平世的基本道理,而汉武帝尊崇儒术,强调“外儒内法”,治国思想体现霸王道杂之的特点。(2)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利用佛教修心、道教修身,极力推动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同时也导致寺院经济兴盛,与国家争夺兵源和财源。[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19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解析

根据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全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排除D项。2.(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D解析

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故可排除A、B、C三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东汉时期信奉“黄老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1.(2023河南五市二模)东汉初年,光武帝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为政,“务用安静”,对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提起战争之事。他曾说“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里的“柔道”就是黄老道家所说的“守柔曰强”的“柔”。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B.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及时进行政策调整C.道教的发展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黄老道家再次被统治者作为主流思想B易错点拨东汉初期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统治者为恢复经济,遵循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解析

东汉初年光武帝遵循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因为东汉初期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统治者为恢复经济所进行的政策调整,故选B项;东汉时期儒家思想是正统和主流思想,能够适应当时时代发展潮流,排除A项;道教形成于东汉末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儒家思想是正统和主流思想,排除D项。C解析

由材料“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可知魏晋时期玄学家用道家思想为孔子的学说注释,体现出儒道思想的融合,故选C项。易错点拨三教合一是指佛、道、儒三教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借鉴,而不是合为一体。魏晋南北朝时,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热考专项突破突破一命题篇专项命题一从新材料新情境角度命题史料实证——汉朝的引礼入法价值引领自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受其影响,引礼入法成为汉朝法律发展的重要特征。儒家的礼治思想大量运用于法律实践,呈现出法律的儒学化和礼治的法律化等特征。先教后刑、“原心论罪”“亲亲得首相匿”和司法官吏的儒生化等构成了汉朝引礼入法的主要内容。自此,礼治成为法律制定与执行的指导原则,法律也成为维护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工具。典例突破①汉朝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朝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②“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朝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摘编自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读史

①汉朝统治者注重引礼入法②汉朝的婚姻制度强调“夫为妻纲”、注重程序和礼仪、鼓励晚婚命题角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婚姻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特点: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或引礼入法);原则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不平等;重视程序和礼仪;鼓励晚婚。原因:维护统治秩序;推崇儒家思想。角度拓展(1)汉朝的引礼入法是西汉尊崇儒术、统治者重视礼治的结果。判断(

)(2)汉朝的引礼入法开启了封建法律的儒家化和伦理化的过程。判断(

)√√专项命题二从图表专项角度命题1.国家治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价值引领汉武帝即位初年,虽然继承了“文景之治”带来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豪强兼并土地、王国威胁和匈奴袭扰三大社会问题。为此汉武帝经济上采取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外朝、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等;军事上,推行募兵制,重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思想上,采取尊崇儒术、重用儒生等措施。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使国家稳定并繁荣起来。典例突破1下面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项目汉高祖时期吕后(惠帝)时期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汉武帝初期三公九卿10090624627王国相10086291817郡太守88604006平均9679442117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A.军功爵制被察举制所取代B.统治者治国理念发生转变C.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降低B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时期三公九卿之职大多由军功集团把持,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王国相和郡太守中军功集团的比例虽在下降,但还占有很大比例,这反映了汉初“汉承秦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受到了一定威胁。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初期,中央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下降,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也不断下降,这说明君主权力、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这反映了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地方上实行“推恩令”以解决王国问题,说明汉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发生了转变,故选B项。角度拓展(1)分权牵制或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的主要途径。判断(

)(2)汉武帝既沿用军功爵制,又开创察举制,体现了“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判断(

)√√2.民族迁徙——魏晋时期经济格局变迁价值引领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至中原一带,使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中国的农牧分界线明显南移。中原地区过度开垦的现象得到遏制。此时,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由于部分统治者锐意改革,总体上还是在恢复和发展。同时,北方战乱引起北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典例突破2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了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体现了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图1

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

图2

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

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所以,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故选D项。角度拓展(1)魏晋时期的游牧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是导致经济格局变迁的重要因素。判断(

)(2)魏晋时期户籍族群和户口总数的变化是经济格局变迁的重要见证。判断(

)√√3.尊崇儒术——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价值引领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